李贽

李贽
  • 姓名:李贽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晋江县
  • 出生日期:1527
  • 逝世日期:1602
  • 民族族群:回族
  • 主要作品:《焚书》

李贽[zhì](1527-1602)明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阳明后学左翼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笃吾、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思斋居士、龙湖叟等。福建省泉州晋江县人。回族。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历任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在40岁时经友人介绍接触王阳明学派,对王阳明的见解很是钦佩。嘉靖四十五年(1566)补礼部司务,开始潜心研究王阳明学说。隆庆四年(1570)后,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与王学“泰州学派”的王畿、罗汝芳、耿定理、焦竑、王襞等人交游,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认识到社会的虚伪和丑恶,不愿同流合污,于三年后弃官,隐居大理的鸡足山,读《藏经》不出。后至黄安(今湖北红安)耿定理家寄居,不久又徙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以读书、著述为事近20年。后受官方迫害,辗转流亡至北京西山极乐寺、南京永庆寺、河北通州等地。万历三十年(1602)被捕入狱,同年三月被迫自刎。


李贽一生的重要贡献在于主张革旧鼎新,反对复古倒退。他反对道学,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载,而不是万世不变之真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大胆贬斥时政,裁量历史人物,抨击社会制度,把秦始皇誉为“千古一帝”,陈胜是“古所未有”,项羽是“千古英雄”,武则天为一代英主;而把理学家程颐和朱熹看作是假话骗人的伪君子。在教育方面,提倡自由,反对尊孔读经;反对“师道尊严”,主张互教共学;反对男尊女卑,主张教育平等。这些思想和主张都是反传统、反道学的,当然受到封建制度对其的残酷迫害。最终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并迫害致死。李贽一生著述很多,有正续《藏书》、正续《焚书》、《初潭集》、《李温陵集》、《批评忠义水浒传》、《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幽闺记》、《李卓吾先生批评浣纱记》、《史纲评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