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羯罗

商羯罗
  • 姓名:商羯罗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700
  • 逝世日期:约750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商羯罗(Sankara,约700—约750),印度中世纪哲学家,吠檀多派代表之一。曾在印度创设四个大修道院,以大乘佛教理论解释吠檀多不二论,成为婆罗门教的复兴者,其理论形成为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哲学上,以“空”、“幻”和“真谛”、“俗谛”的区别解释吠檀多派的梵我不二论,认为看世界有真谛与俗谛的区别:真谛看到世界的本质、看到梵的真实情境、认识到世界没有属性,这是上智,或无德之见(无属性的见解),而俗谛则是由世俗的经验方法看世界,它产生许多迷妄虚幻的见解,把属性加之于梵的本质,这是下智,或有德之见(有属性的见解)。从这两种见解出发看梵,则梵也有上梵与下梵之别,上梵即无德之梵,是从真谛所见之梵,而下梵则是有德之梵,是从俗谛所见之梵。上梵与下梵是统一不二的,但两者又有区别,因而有梵创造世界的理论。认为由梵生出空、风、水、火、地五细微原素,再由五细微原素结合生出空大、风大、水大、火大、地大五基本原素。五种基本原素的构成是由于一种细微原素占有一半的分量,而其余一半则由其他四种细微原素组成。这种产生过程不由细微原素决定,而是完全由梵所决定。梵生出原素,而原素又复归于梵,这也是梵的幻化与幻相的消失的过程。按照这种理论,梵是一,世界是多,一与多是统一的,一之所以成为多,即梵之所以成为世界是由于人的“无明”所造成,因人执著于他们的“邪智”,没有正确地了解梵,所以产生世界的形象,因而世界的存在是由无明加之于自我的,自我与梵同一,本应有梵的智慧,可以洞察梵我的同一,但无明使其有了虚幻的见解。由这种梵我如一与其矛盾的观点提出有情与人的见解,认为有情是动物,人是动物的一种。自我是人的意识,它本与梵同一,是精神的自我,但俗谛所见的人则不是精神的自我,它加上了由无明引起的限制,如有肉体,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根)等,由这种限制而产生与精神自我有别的肉体的自我,它在世界上活动产生了“业”,这是人们所遇到的,是自作自受的,因而有轮回之苦。在人死之后,生命元气(“首风”)引导精神自我脱离肉体的人,达到自我的转世。这种梵创造世界与精神自我和肉体的自我的关系理论把数论等派别的极微论与梵我不二论结合起来,对《奥义书》中的这种理论作了新的解释,成为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他认为从俗谛看世界的观点并不是不可以存在,从宗教来说,也可以存在,这是教育世俗人的一种方法,即承认经验的看法,以之教育人,使其脱离轮回,得到解脱。认为有两种修行方法:世俗的下智的人采取寂静、节制、离欲、忍耐、定心、信仰等六种修行,使人不为名相所感染,追求达到常住不变的实体,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另一种是具有真谛的上智的人的修行方法,追求知道我就是梵,这是一种根本的解脱。这两种修行方法在宗教上也有不同,前者为世俗的人所采用,称为公开教;后者使人达到最高的实在的真实认识,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只有少数上智的人可以了解,称为内秘教。主要著作有《吠檀多经注》、《广森林奥义书注》、《薄伽梵歌注》、《我之觉知》、《问答宝鬘》、《五分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