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

韦伯
  • 姓名:韦伯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埃尔福特
  • 出生日期:1864年4月21日
  • 逝世日期:1920年6月14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马克斯·韦伯,全名马克西米利安·卡尔·埃米尔·韦伯(德语:Maximilian Karl Emil "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德国社会学家。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早年就读于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 1889年获博士学位。自 1892年开始,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来堡大学、海德堡大学。1899年因健康原因离职休养, 此后直到1918年才重返大学讲坛。先后任教于维也纳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他于1903年与桑巴特、亚飞共同创办了 《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 该杂志直到30年代被纳粹封闭时为止, 是德国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期刊之一。他还于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联合发起成立了德国社会学会。主要著作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5)、《经济与社会》(1921~1922)、《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1920)、《都市社会学研究》(1920)、《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国家社会学》 (1956)。


在20世纪,很少学者能像韦伯那样对社会科学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他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社会学流派都从他这里吸取学术营养。韦伯全部学术活动的目标是通过考察不同文明中主要价值观念体系与人们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界定和解释现代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他以“理解社会学”定义自己的研究内容。他的出发点是: 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因此社会学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就不应只停留在描述行为的外部的量的特征上,而要进一步对社会行为进行释义的理解,以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在解释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价值中立”,追求客观性;还应善于运用“理想类型”,以确保比较研究的成功。上述方法论原则对社会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韦伯最著名最有争议的著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社会学理论假设: 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支持该项事业的无形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必然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渊源。他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儒教缺乏新教式的进取精神。 韦伯对权威、社会行动的分类方法,对社会分层模式的界定,对现代科层制的描述,也都已成为社会学的经典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