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岐

吴克岐
  • 姓名:吴克岐
  • 别名:字轩垂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盱眙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吴克岐,一作克歧,字轩垂,或字疑孙,号忏玉生、红楼梦里人,盱眙三界人,大约出生于清同治庚午九年(1870年),卒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前后。其字轩丞,号犬窝老人,故常用其号“犬窝”为书作名,如其所著红学研究论著即定名为《犬窝谭红》,其所制谜语选集则定名为《犬窝谜话》。吴氏癖嗜《红楼梦》,曾辑著有《读红小识》、《犬窝谈红)、《忏玉楼丛书》三部红学丛书及《忏玉楼丛书提要》等。除此之外,吴氏还编著有《词女词抄》、《词女五录》、《清代词女征略》、《雪梅居词样》、《犬窝五代词矩》、《犬窝北宋词矩》、《东坡乐府笺》、《词调异名录》以及《犬窝谜话》、《皖江妇女诗征》、《古代妇女年华录》等,均稿本,藏南京图书馆,另据上述诸书所载,还撰有《忏玉楼谜稿》四卷和《犬窝随笔》,今未见。其中《犬窝五代词矩》、《犬窝北宋词矩》、《犬窝谈红》、《犬窝谜话》已由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过,至于其他,则仅见有稿本。


吴先生在其红学研究著作《读红小识》中,曾以《庚午老人修改本红楼梦》为蓝本,“庚午”似为清同治庚午年,即同治九年。“壬子春,余在南京四象桥南旧货摊中购得残抄本,尤有重要之纠正”。庚午为1870年,壬子为1912年,此年吴先生应为43岁。其后,于“癸亥之秋,余在十二圩假得三让堂本红楼梦一部,朱墨淋漓,惜多残缺,前有庚午生小序一篇。”此即为《庚午本》红楼,作者自序的最后落款是:“东南第一山庚午老人识。”癸亥即民国13年(1924年),此年吴先生55岁,称为“庚午老人”亦为常识。关于其卒年,有文说是卒于1930年前后,笔者以为有误,在《犬窝迷话》中曾出现多处时间点,其中有“民国十四年”、“民国二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等。其最后的时间点为“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吴先生还参加了南京《扶轮日报》第四期的以廋词征射,十条谜他竟中其九。看来,吴先生卒年必在其之后。关于吴先生籍贯,其在《犬窝迷话》书中说:“吾皖县名,以盱眙为最古,秦时即有之。县署为楚怀王故宫遗址,大门上有楼有堞,如城门然,为他处所未有。……余虽籍盱眙,实居三界。”三界为盱眙属镇,旧名“老三界”,因地处盱眙、定远、滁州三县州交界之地,有“鸡鸣三县”之说。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建置》记:“三界市,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滁州、定远、三属交界处。”1932年实行盱(眙)嘉(山)分治,增设嘉山县,三界划归嘉山县属,后撤县设市,改为明光市。据《盱眙吴氏族谱》《盱眙吴氏孝敬堂族谱世系总表》,吴克岐父吴增骥、祖父吴炳彝、曾祖吴椐,吴克岐胞弟吴克嶷。其曾祖吴椐与晚清著名的漕运总督、四川总督、封疆大吏吴棠为族兄,故而家族显赫,名闻江左。有文说吴先生有字“嶷孙”,亦不足信。吴先生名“克岐”,其胞弟名“克嶷”,按其弟此名,吴先生绝不可取“嶷孙”为号的。但“忏玉生”、“红楼梦里人”确实在其书籍著名中出现过,此两号应为确实。


吴克岐生于书香门第,幼年即聪颖好学。吴先生自己也说:“余爱读小说,尤爱读新小说。偶取新小说名,制为谜语。”根据相关资料,吴先生曾供职于新闻部门。但从吴先生自撰的《犬窝谜话》中发现,吴先生曾于“光绪季年,余在上海招商局漕务处”之事,并作了以下完整的记录:


忆光绪季年,余在上海招商局漕务处,有徐、费二友,皆具嗜红之癖,徐迂而费黠。一日,徐谓费曰:“打喷嚏,《红楼》中仅有晴雯一人。”而费则以四儿亦有之,争执不已,质诸余,余笑曰:“费君之言是也。余近有一谜,以‘四儿打喷嚏’射伶人名‘李百岁’,谓李居《百家姓》之四,俗又有‘张三李四’语。”时李方献艺于上海也。徐不信,急购《红楼》细读,竟责余妄语不征实。余笑曰:“余昔是费君言,欲吾谜之成立也。君今既需征实,当牺牲前谜,另以‘花袭人伤风打喷嚏’射俗语‘狗百岁’”。徐曰:“秋纹等斥袭人为花哈巴狗,则有之。第十九回,仅有伤风事,百岁则未也。”余曰:“世有患伤风而不打喷嚏者乎,君未免迂甚。”徐竟无以对也。


光绪季年应为光绪(丁丑)三年,即1877年。但若吴先生生于庚午,此年仅8岁,当不可是工作就职之人,应随长辈居此也。但从其记述而论,却又不像孩童之言,甚惑。笔者认为或者是误记,实为“宣统季年”或是“民国季年”,那就是1911年或者是1914年,而此时的吴克岐年龄为41岁或44岁,如果这样,倒也可信。又,“民十四年,电政公益会创刊《会报》,编者征稿于电政同人,余乃代作电报局名谜若干条投之。”即有可能在电政部门工作过。


据吴先生本人言,其于髫龄(tiáo líng 童年)即嗜灯谜,亦有夙慧,同时也得到家庭的熏陶。他的族叔曾祖吴棠,清同治年间为漕运总督、四川总督,兵部尚书衔,亦喜好猜谜,在四川为官任上, 常和幕友互相猜制为乐;他的族叔祖曾于光绪年间, 在滁州创设“养云谜社”。吴氏 12 岁时,偶然听到祖父吟唱昆曲《思凡》,触动灵感,便即兴以“空门怨” 为面,射《诗经》 二句,谜底为“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从此步入“谜途” 。


吴氏不但精于制谜,猜射亦是高手,经常参与一些灯谜活动:1925 年电政公益《会报》征稿,他制作电报局名谜若干条投之。1933 年,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和《广播周报》在举办灯谜活动并开办《谜话》专栏时,吴克岐创作灯谜作为其资料,以普及灯谜知识,深得听众赞誉。1935 年南京《扶轮日报》以廋词征射,十条谜他竟中其九,只有一条,他的猜射较原底为佳,可惜未能列中。这些,在他所撰的《犬窝迷话》均有记载,如:


“余髫龄即嗜谜语,偶闻先祖歌《思凡》之曲,即以‘空门怨’射《诗经》‘于嗟阔兮,不我活兮。’时年才十有二耳。”


“民十四(1925年),电政公益会创刊《会报》,编者征稿于电政同人,蕃儿无暇搦管。余乃竟一夕之功,代作电报局名谜若干条投之,以了文债。”


“民廿二(1933年),南京实验民众教育馆馆长徐朗秋,在中央广播电台,担任播讲民众教育节目,每星期必附播同文会友谜语一次,征求猜射,本星期播送谜面,下星期揭晓谜底,继续不绝,悉登载《广播周报》中。余又助其增加《谜话》(后改名《谜之商讨》)一门,亦刊入《周报》。虽囿于民众范围,不能披露艰深典雅之谜,然引人读书兴味,于教育亦小有裨益,故颇受一时之欢迎。”


“民廿四(1935年),南京《扶轮日报》辟‘忆鲈社’一栏,以廋词征射,由陈君冕雅值课,射中者以墨盒、图章、笺、笔及该报为彩物。第四期十条,射‘韵目’去数,声明集韵目非成语可比,以射中三字为及格。余中其九。……惟第七条‘清明时节雨纷纷’,原射‘宋元晴霁’,盖借用朝代名也。余射‘纸灰齐侵’未中,以‘纸灰’扣‘清明时节’,‘齐侵’扣‘雨纷纷’,自觉恰倒好处,较原射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