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惺

钟惺
  • 姓名:钟惺
  • 别名:字伯敬,号退谷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竟陵(湖北天门)人
  • 出生日期:1574年
  • 逝世日期:1624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钟惺(1574年—1624年)明代诗文作家。字伯敬,号退谷。竟陵(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出使过四川、山东、吴地。性爱山水,所至必游,“游必足目渊渺,极升降萦缭之美”。万历四十二年至万历四十三年期间,他与谭元春互相切磋,共同商定评选了《古诗归》15卷、《唐诗归》36卷。书出后,影响甚大,“承学之士,家置一编”。万历四十四年,官南部时,“僦秦淮一水阁,闭门读书,笔其所见”,名曰《史怀》。晚年逃于禅。天启四年(1624)卒。著有《隐秀轩集》32卷等。是“竟陵派”的领袖人物。


钟惺是一位性格严冷、头脑较清醒的封建官吏,某些感时之作,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洞察力。当“数十万余言,两三月中事”的邸报送到诗人面前时,他不能不为朋党互相攻讦表示忧虑:“野人得宜目,吐舌惊且悸。”(《邸报》)他对一些尸居其位,庸于职守的大臣深表不满:“大臣系安危,庸即同凶族。”(《王文肃公专祠诗》)他的诗更多的是山水纪游之作,颇有特色。首先,有些诗,不仅是山水画,而且是风俗图。如《江行俳体》12首,既描绘了“畏路刺船频裸体”的艰苦跋涉,也勾勒了“岚堆积翠深藏壑,雨隔残红半露岩”的沿江名胜。既对“近道计臣心转细,官钱曾未漏渔蛮”进行讽刺,也对“乞子施竿觅剩盘”,“奚奴亭午未朝餐”寄予同情。其次,诗人常用硬毫健笔来描绘祖国险奇的山水。如《飞云岩》、《巫峡》、《归州峡》、《新滩》等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雕镂镌刻、匠心独运的苦心。再次,在《山月》、《竹月》等诗中,爱写山水的月景、雪景、雨景,以表现诗人“幽情孤诣”的美学情趣和烘托其洁身自好的情怀。


他的诗以造语大胆、句式新颖取胜。如《三月三日雨中登雨花台》:“可怜三月草,未了六朝春。”《乌龙潭吴太学林亭》:“蜂狂花约束,莺过柳遮留。”《月》:“岸迫衔江浅,山行出峡残。”《夜》:“戏拈生灭后,静阅寂喧香。”《舟晓》:“鸦鸣半树日,虫乱一汀香。”或错杂时空,或巧用通感,或意境孤峭,或构思小巧,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功力,对形成竟陵派幽深孤峭艺术风格起到很大作用。


钟惺散文创作也较有特色,卓然成家,一是散文叙事,有的寓理,有的寓情。如《夏梅说》寓理于事,先叙“看梅与咏梅”的冷热,再叙张谓歌咏夏梅之可贵,其中点明了作者对巧者乘间附热的批判。《浣花溪记》寓情于事,在叙述自己游历浣花溪的过程中,一直激荡着作者对杜甫“穷愁奔走”的同情及“胸中暇整”的崇敬。二是语言富有雕塑感。如《岱记》:“忽宁步而听于己,乃以其身与童与杖而步。前其杖,则步追之;步前,杖亦追之。身所不能得于步,则视童与杖;步所不能得于童与杖,仍视舆。”诗人用步履、手杖、童子、乘舆等串联起来,仿佛一个旅人长途跋涉于山路上,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这些语言,奇崛而耐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