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迪克

菲利普·迪克
  • 姓名:菲利普·迪克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芝加哥
  • 出生日期:1928.12.16
  • 逝世日期:1982.3.2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1928.12.16~1982.3.2),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1928年12月16日,菲利普·K.迪克和同胞妹妹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兄妹俩早产了一个多月。不久后,妹妹就夭折了。1929年开始的美国大萧条给迪克一家带来很大影响,一家人常常分居各地。父母离婚后,迪克跟随母亲和外婆辗转在华盛顿、加州伯克利等地谋生,并在伯克利上完中学。中学期间,迪克开始在唱片店打工。1952年,菲利普·迪克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了他的职业作家生涯。


青少年时期的菲利普·迪克在加州伯克利的左翼和知识氛围中接触了大量音乐、文学作品。他深受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最喜欢的是《包法利夫人》《红与黑》,以及巴尔扎克的作品。受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暗喻和讽刺,科幻元素几乎变成了无心插柳般的点缀,现实的崩塌感才是更为恒久的主题。他也因此没有被同时代的美国科幻作品局限,而是朝向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


到1982年去世之前,在短短3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菲利普·迪克留下了44部长篇和121部短篇作品。在最高产的那几年里,他甚至创造了两年时间完成11部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小说的惊人纪录。但如此高产的背后,是菲利普·迪克拮据、窘迫的一生。


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在美国,“科幻小说被看作最末流的文学品类”,科幻作家的“地位非常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作品都被列为“低俗小说”。虽然他“自认为在写严肃小说,但这些作品从未在美国受到重视”,他认为“美国或者美国人的反智主义限制了他们对创意、幻想及知识概念的兴趣”。


在他生活的时代,麦卡锡主义、反共情绪始终笼罩着美国社会,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会被美国政府视为“异己分子”,也不被美国社会欢迎。迪克身边的许多人都曾因参加政治集会被美国政府调查,埃德加·胡佛(联邦调查局首任局长)这样的人物在伯克利的知识分子圈里口碑很差。迪克在作品中也写了很多以胡佛为原型的独裁者。20世纪60年代,他又因反对越南战争受到长期监视和骚扰。这段遭遇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反映,他预言未来的美国政府会获得更为智能和隐秘的监控手段,他笔下的人工智能(《神圣秘密》,1980)和大数据(《头环制造者》,1953)的监控手段也的确在今日美国的“棱镜计划”中实现。


这种种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菲利普·迪克,文学风格上偏重现实主义,内容上始终怀有对美国社会和体制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代优秀的科幻作家笔下的“光辉的美国梦”在他这里并不存在。菲利普·迪克描绘了一个“破碎的美国梦”。他不屑模仿那些庸俗的科幻作者随手编造的“太空殖民”式的故事,这导致他的作品很难被当时的美国科幻读者接受,主流社会本又不关注科幻作品,他的财务窘境也就不难理解了。


20世纪50至60年代,菲利普·迪克只能靠微薄的稿费和朋友的接济度日,交不上个人所得税是常事。50年代,他甚至连图书馆借书的过期罚款都交不起。甚至有一段时间,他竟然要到宠物商店花35美分买一磅给狗吃的马肉杂碎当肉食。直到60年代晚期,一家法国出版社开始出版他的全部作品,这才让他的财务状况得到缓解。


进入70年代,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菲利普·迪克热“,这股热潮吹回美国,促成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电影版权出售——也就是后来的电影《银翼杀手》。当制片方付给他4万美元时,他不知这些钱有什么用,他对朋友说除了火腿三明治之外,他想不出什么想要的东西了,于是立刻出门买了一个火腿三明治。


菲利普·迪克并不在意收入的猛增,他更希望他的作品被当作严肃作品对待。拿到六位数的欧洲版税后,他把钱拿出来回馈朋友、前妻,资助福利院孩子。1982年3月2日,菲利普·迪克因中风去世,此时距令他声名鹊起的《银翼杀手》上映只有不到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