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柏格森
  • 姓名:柏格森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巴黎
  • 出生日期:1859年10月18日
  • 逝世日期:1941年1月4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作家。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巴黎, 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求学,188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任巴黎公立中学教师。1900—1914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和法兰西学院任教,1914年任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物质与记忆》 (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1907)、《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 (1919)、《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1932)、《创造的精神》(1934)等。柏格森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他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的生命之流。这种生命之流也称为“绵延”,它是一种状态的连续,“其中每一种状态都预示着未来,又包含着过去”,“它就是内在的生命”。这种生命之流不断冲动、变化着,由此产生宇宙间的万物。有时柏格森也称生命之流为上帝,说上帝和生命之流是同一个东西。柏格森为论证他的生命学说,用唯心主义改造了进化论,提出一种创造进化论。他认为,生物的生存竞争恰好证明内在的生命冲动造成各种生物物种的变化。生命之流的冲动,犹如一个同一方向旋转的永远不息的旋涡,它向上流卷或冲动着,而物质则是失去了生命冲动的堕落。生命向上冲,物质向下堕,而生物则是两者的结合。它们因生命冲动的强弱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物种。处于旋涡中心、最有活力的是人的生命和意识,其外缘是各种高等动物的生命和意识,再外缘是低等动物的生命, 再外缘是植物的生命,最外边是物质。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意识,或者更确切些说,超意识便是生命的本原”。柏格森认为,理智和科学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认识假象,获得暂时的相对的真理,但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要认识生命的本质只有靠一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活动,即直觉。直觉可以依赖于自我的内省,即用自我的生命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生命之中,以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这样才能把握“绵延”。柏格森还宣扬直觉主义的美学理论以论证其直觉主义认识论。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障碍,艺术的使命就是要排除那些掩盖生命冲动的理智的符号。艺术家只要通过审美的直觉去洞察自然现象和意识的那种隐秘的、理智所达不到的个性,就能创作出天才的作品。所以他断言,直觉是哲学认识和美学认识的最高形式。柏格森还将他的生命哲学理论应用于社会,把人类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类。认为封闭社会是法制统治的社会,而开放社会是自由世界。他否认社会发展规律,认为个性自由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历史过程是绝对自发的、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历史的主宰,战争是一种国与国之间合乎自然的关系。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生命之流当成宇宙的本质,这是一种宗教的神秘的唯心主义。他的直觉主义的认识论抹杀了主客观之间、存在和认识之间的本质区别, 否定了科学和理性的意义。他的哲学思想对詹姆士、施本格勒、汤恩比及法国工团主义的领导索列尔等人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