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迦居爾宗二十四祖珀瑪迦爾波喇嘛原著

西藏達瓦桑杜格西喇嘛英文譯傳

從學弟子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纂集

震旦觀化廬學藏密菩薩優婆塞張妙定蓮菩提金剛正重譯漢文

皈敬

皈敬尊聖光榮諸寶上師足下

引端

今於此中,開演訓導微妙心要,使自本具之俱生正智,得以無比光顯。須依調攝煆煉,具足金剛勝報身者之身心靈命,乃能出生。此心要有兩部,一謂精勤修習於啟請祈禱歷代宗承,此無上心要法門諸寶上師,求垂加被之前導作持,此中不述。二即精勤修習於諸寶上師所宗承之密要法門,此復分二:一為如咒道次第共學之教示。二為諸己成就相上師,感應道交由本尊示現,親得宗承,口耳授受,不共教學之極秘要妙。今所開演,即此極秘要妙之大綱。共有六者成就法門:一「靈熱」成就。二幻觀成就。三夢觀成就。四淨光成就。五中陰成就。六轉識成就。

第一章 靈熱成就法

靈熱成就分三步修習:一前行修習。二根本修習。三實驗修習。

第一節 前行修習

前行修習又分五段:一觀外粗身空。二觀內細身空。三觀身擁護輪。四靈息之訓練。五靈力之加持。

第一段 觀外粗身空

觀外粗身空者,已作皈依發心修合上師等,即觀自身剎那變作金剛佛母。梵名「嚩資囉瑜祇尼」。藏名「多傑勒卓瑪」。全身紅色,放射如紅寶石之光明。一頭三目兩臂,右手擎舉雪亮晃耀之金剛灣刀,揚舞頭上,所有一切幻想妄念,能齊根斷絕。左手曲臂平胸,持人腦蓋碗,內滿貯紅白物,以表甘露。現充分滿足無量安樂相,戴五骷髏之額箍,五十鮮血人頭之項圈等,共具足如常六種莊嚴之五種,惟除身塗燒尸灰之一種。(此云五莊嚴者,除所述之額箍,項圈兩者外,其他三者,即臂釧並腕釧為第三,踝釧為第四,護業心鏡為第五。此護業心鏡,用人筋繫於身前當胸處,此六種莊嚴品,總表六波羅密多。)左臂灣夾一白色長杖,此表金剛佛父之聖體。佛母裸體曼妙,如十六少女,作蹈舞姿勢,右小腿向左上踡,足心上仰,左足直立,踏壓於一偃伏之人尸上,表了生死之意。智火光燄,通身圍繞,於中安住。行者即如是觀想自身外表,一如上述佛母之形色,內體則觀作如一紅色空囊,通明透亮,乃至手指足趾之甲尖,亦無不中空,內無一物;正同用極薄紅絹所鼓張之帳篷,或吹氣鼓張一極薄皮膜之氣球,內外紅色通明。初則觀其體積之大,與自體身量相等;繼漸增大之,如房如舍如山,終乃大至所有整個宇宙之大,皆為所囊括而無餘。如是專一心念,住此觀若干之時。次則觀想體漸縮小,竟小至於一芝蔴,乃至尤較細於一極小芝蔴之微,然其體量雖小,身色肢分內外一切,仍必一一了了分明,如是專一心念,住此觀又若干之時。

第二段 觀內細身空

觀內細身空者,謂靈識脈道觀。其法先觀自身變成金剛瑜祇尼佛母,體如常人之量,其內有備具如下四相之靈識中脈道,下抵密處,上抵梵穴。四相者,謂紅如渥丹之色,明如酥油之燈,直如芭蕉之幹,空如紙捲之筒。脈管之大,不過箭桿,觀其漸大,如棍如柱如舍如山,乃至全宇宙之萬相皆可包羅之。同時自體亦觀其漸漸大至無外,舉體全空。惟此中樞靈識脉道,即手指足趾之甲尖,亦具為之充滿貫達。旋復觀其如上法,漸漸收小,至較極小芝蔴而尤細,乃至觀此脉管小至有若一毫毛百分之一尚不能比之微,此如教所云:

觀身內空細,  細至不能描。

觀身內空細,  細至不能見。

觀身內空細,  細至不能住。

第三段 觀身擁護輪

觀身擁護輪者,復分三:曰正身、正息、正意是也。

初:正身者。即著坐安身(此詳見第二節第一段中)之法。

次:正息者。將體中陳息,呼出盡已,引入深長吸息,極令滿足,乃提舉膈膜,將息逼緊於胸腔中,勿令下洩,如水壺不漏。於是保持其息,至盡力能持之久。(此於下文更有詳述)

後:正意者。即作意觀息法。呼息出時,觀想無數無量之五色光芒,由一一毛孔,向外放射,充滿空中。吸息入時,觀想無數無量之五色光芒,由一一毛孔,吸入自體,充滿體中。此隨息觀五色光芒,一一毛孔出入於體,各行七遍已。繼則觀五色光芒變成吽字,具備五色。(吽字所具五色,即表五佛之五智體。可參看吽字瑜珈法。)亦如上。由一一毛孔,隨息出入於體,此亦作七遍。復次,觀想此具備五色之吽字,一一變成無數無量五種身色之忿怒金剛,各各一面二手,右手舞五鈷金剛棒,左手當胸作降伏手印,兩足右踡左伸而立,現極忿怒可畏之相。然其體分之小,不過極細芝蔴,觀其隨出入息,由一一毛孔,出入於體,此亦各作七遍。最後乃觀身之一一毛孔,各皆塞駐有此無數無量之五種身色小體金剛,面朝於外,立於毛孔,猶之駐守護衛門戶者然,謂之金剛甲冑,即成就行者之身擁護輪矣。

第四段 靈息之訓練

靈息之訓練者,於中樞靈脈道之兩側,觀有兩傍脈道上,自左右兩鼻孔通入,上行入腦,繞頂及後腦,分循中脈兩側,下行均抵近密處,以與中脈會合。此左右兩傍脈,亦各中空,於其左傍脈管之空腔中,觀有依序舖叠之十六母音藏文字母之字珠,於右脈道中,觀有三十四父音字母。

觀各字筆畫,細於藕絲,俱作紅色,依次平舖,叠成一串,連續隨息出入。惟出由鼻孔,入由密處,如是一心專注,觀此左右兩道真言字珠串,循環交替,出入於體,同時左右替換,呼吸其息,以相應之。此猶先治溝渠,而後乃使水流無礙,是為以真言字母,加持左右靈脈道之要妙修習。

第五段 靈力之加持

靈力之加持者,於中央靈脈道中部,即當心之處,觀想自之傳法上師,作瑜伽者之坐式,於其頭頂,順序逆溯而上。各於頭頂,坐有此明行道六成就法之歷代宗傳上師,叠成一串,如小珠一直行。其最上端為金剛大持,(藏名多傑羗)佛尊,其最下端為行者之親教傳法上師。於是至誠恭敬,誦如下之祈禱加持頌。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使彼四種力  悉具我心中。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一切現見者  成大曼荼羅。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神妙靈息力  入我中脈道。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使神妙靈熱  得以熾然生。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不淨幻化身  使得速轉變。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清淨幻化身  使得即現前。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夢幻諸顛倒  使得速消滅。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認證清淨光  不外我心體。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清淨聖樂土  由轉識而入。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正覺菩提道  此一生成就。

願求諸上師  賜予大加持  無餘涅槃道  使我速證得。

或用如下簡略文曰:

願求上師賜加持  諸法入體成靈熱。

願求上師賜加持  諸法了達皆如幻。

願求上師賜加持  諸法於我成淨光。

願求上師賜加持  諸法皆成淨三身。

願求上師賜加持  使我地地轉上勝。

願求上師賜加持  使我速成無上道。

如前禱已,觀諸上師,一一融化,入於傳法上師一人之身。而此諸聖融合之一身,又即轉成至極圓妙無上安樂之淨智光明,攝入充滿自己身中,與己合體無二。

第二節 根本修習

根本修習者,分三:一靈熱之發生。二靈熱之經驗。三靈熱之超勝。

第一段 靈熱之發生

靈熱之發生,又分四:一、著坐安身。二、輕調風息。三、重調風息。四、靈熱觀想。

(初)著坐安身者:訣云:

端身如佛之坐,即跏趺坐。(梵云珀瑪桑那)直豎脊樑,如直垜銅錢一串。伸放膈膜,令極寬鬆。低首前俯,令地角抵壓食管上端之喉結。舌抵上腭,兩手於臍以下,各以掌上曲,灣腕,令兩腕外灣處,分置兩跨灣際。視線取一適可之角度,即注視之,不得高低欹斜改動。且必制伏思潮,令心識惟與呼吸維繫相應。其所以作跏趺坐者,為令行者不久趣入菩提道,然亦可方便作瑜伽坐式。(梵云悉達桑那)此式較舒適,法以左足跟灣入,抵近密處,而以右足加左足之上,右足跟亦灣向內,且令掌上仰,靠近臍下。

傳如下訣云:

著如佛之坐式,須跏趺,右加左。兩手上仰叠掌,亦右加左。而平持於臍下,作彌陀印式,或仰掌曲腕,以腕背分置兩大腿跨灣處,藉以支身,直豎脊椎,如直叠銅錢。張放臍膜,安適為度。地角抵喉結。舌抵上腭。注視鼻尖,或向前平視。如不能跏趺,可方便著悉達桑那之瑜伽坐式。(即如上所述者)

行者須備一禪坐之帶圈,四倍頭箍許大,用以上套於頸,下兜膝外灣際,令入定後,不致傾仆,此帶圈謂之「禪定帶圈」。又須備一方墊,一尺七八寸見方,厚約四指,內實柔物,此名禪定墊。

(二)輕調風息者:分二,即三三九之風箱式,及呼吸四種合法,是也。三三九之風箱式者,先用右鼻孔三呼吸,吸時頭須隨之由右轉向左。次用左鼻孔三呼吸,吸時頭須隨之由左轉向右。末次頭不動,兩鼻孔同用,亦三呼吸。此三三呼吸,共三作,即共作三九二十七呼吸也。

第一遍之九息,極輕細,幾不自聞其聲。第二遍之九息,略可聞聲。第三遍之九息,不惟可聞呼吸之聲,且吸時須扭動身體,使息得充分滿達肺部,故此亦名為「扭息」。次:呼吸四種合法者,如訣云:

曲頸向前灣,  令如鐵鈎式。  鼓張胸腔部,  令如瓦水壺。

將息緊拴繫,  令如灣弓弦。  射息而呼出,  令如放箭式。

又訣云:

引息滿息與均息,  及以射息為四法。

不明四法合作者,  無益有損險當知。

釋曰:言引息者,於身前約十六指之距離處,想有靈息輪圈,用兩鼻孔,輕緩無聲,飽滿引吸入體中之謂也。引息入已,務須極盡充滿,達到肺之最下端。於是收束腹筋,令隔膜上提,以抵逼胸腔。同時閉氣下壓,使此上下不漏,中滿風息之胸腔,如同瓦壺,滿滿盛水,而不滲漏點滴,是即滿息,或云壺式息。既作此壺式已,當更力挺胸骨,以提隔膜,令其膜之中凸者,愈再上抵胸腔,同時膜之兩旁,愈向下收窄,彈力亦愈大,所謂如抽弦彎弓之式。但此時也,胸腔縱已被逼於其下端之高凸膈膜,然猶一面緊之再緊,扭動胸肋各骨,愈益挺出胸腔。一面更由鼻孔吸入短息數口,使胸中風息,極盡緊滿,無以復加,而各處無不極盡均勻達到,是之謂均息。息既滿而且均,於是保持勿洩,至儘力能持之久。然後乃由兩鼻孔,先輕微和緩,繼略粗重,終乃一衝而出,如射箭,是之謂射息。此四法須合作,打成一片,所謂引、滿、均、射,一氣依次行之,方為完整之瑜伽息。否則無益,而反有害也。

(三)重調氣息者:與上諸法大率相同,惟作時加重氣力而為之。此有五意義:謂用力以作風箱式之三三九息,所以防息之破斷,一也。用力滿引吸息,令能充分達入各應到之處,二也。肺量務令極盡擴張,俾能充分納入風息,則靈息入體多,而靈熱易發生,三也。用力保持風息,極令滿足,俾靈脈穴道,得充分攝入風息中之靈力活素,四也。弛息時,亦用力為之,使體外及體內之靈力活素,震盪加劇,則混合交融,及引攝力亦大,五也。

(四)靈熱觀想者:此復分三:一、外靈熱。二、內靈熱。三、秘密靈熱。

初、外靈熱者,訣云:

剎那變成金剛母,專注觀彼幻變身。

換言之,即專注觀想於上所述,剎那所變體量同己身之金剛瑜祇尼母,等等表法,了了分明,則外之靈熱加持具足矣。

二、內靈熱者,訣云:

專注觀想於四輪,猶如車輪或傘蓋。

釋之曰:謂行者所觀習於上述之皮囊空體,其中脈穴道亦中空者,乃表「法爾」一大實相之如實空也。其紅色者,表大安樂也。其透明者,以其妙明無染,能豁破無明重障也。其體直者,表「生本」之樹幹也。(中脈為一切靈脈之大本營,在此脈道中,近命門處,有為生命本原。識種初植之「穆拉達囉」基本靈火輪。中脈由此而發生,五官百骸亦由之長養而成。故此中脈,即吾人身心靈命樹之總幹,瑜珈行人,由此修習,得解脫之果。)行人須觀想具此四德之中樞靈識脈道,上達梵穴(即頂門),下達臍下四指之處(即命門),有穆拉達囉輪。又觀此中脈,上下端皆平頭,靠近中脈兩傍,有「以達納底」之左脈道,及「丙嘠拉納底」之右脈道,如瘦小羊腸之大。上行繞腦巔,由前腦下折,通入兩鼻孔下端,與中脈道會合之前,各挽一圈,如藏文之◇字形。又三脈道並通於腦巔之處,謂之「洒哈沙囉(頂)洽格囉(輪)」,亦名千葉蓮臺。此處有依止中脈為軸之三十二支脈道,向下俯張。於喉際有「微素達洽格囉」之喉輪,亦有依中脈為軸之十六支脈道,向上仰張於心際。有「阿那哈達洽格囉」之心輪,有八支脈,向下俯張。於臍際有「嘛尼補囉洽格囉」之臍輪,有六十四支脈,向上仰張。凡諸輪處之各小支脈,觀其如傘蓋之骨,或如輪盤之輻,依中央之中脈,為柄為軸,及其傍脈為聯貫,而繫聚者。行人須依是觀想,了了分明。

三、秘密靈熱者:訣云:

阿字半體為觀點,發生靈熱秘密法。

於臍下四指,左右脈與中脈會合處,觀想半「阿」字,細如毫毛,長僅半指,色粽紅,飄動,發如風吹繩索之蹦蹦聲,有熱觸。又於頂輪千葉蓮臺處之中脈內,觀想「涵」字,白色,如欲降滴甘露之狀。於是引入風息,而攝靈力入於左右脈道中。此靈力下行膨脹,由中脈底端鼓入,上觸細如毫毛之半阿字,令其不惟加粗,且熾然轉為鮮明之紅色。此之觀想,須與均息之法相應而作。當呼息出時,雖實際由鼻孔出息,然同時須觀中脈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