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漪园 焦竑 弱侯父 纂

太史如冈 陈懿典 孟常父 校

(晁文元曰。圆觉之首。佛为十二大士。说如来本起因德。修之以三观圆觉。盖自诚而明者也)。

(如山曰。此觉有广大义。有方圆义。谓体大而用广。理方而义圆。方是正直。不偏不邪。圆是满足。无亏无缺。亦可大方是体。广圆是用。谓体大而方正不偏。用广而圆满无缺故。复以方连大。以圆连广。又上三字是别。圆字是揔。意明此觉具足三大之德故名[圆])。

裴休曰。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方者。就法得名。轨持为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广者。从用得名。广多广博为义。广多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与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圆觉者。直指法体。若不克体标指。则不知向来说何法大。说何法广。圆者。满足周备。此外更无一法。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念想。此觉非离凡局圣。非离境局心。心境凡圣本空。唯是灵觉。故言圆也。修多罗三字。总指诸经。了义二字。叹此一部。是诸经决了之义也。故下文云。是十二部经清净眼目。经之一字。正是此典。今随文便。均于广略总分为三。一信闻时主。二说处依真。三同体法众。今初信闻时主。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宗密曰。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又真不违俗名如。俗顺于真为是。又如者当理之言。是者无非之称。又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若唯就当经说者。凡圣因果。不异圆觉[名]唯此因果。方离过非为是)。

(宗密曰。诸佛有常光放光。若约常光。即是藏论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若约所放光及所起通。即神通光明之藏)。

如山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闻成就也。我即文殊及阿难海。五蕴假者。云何称我。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分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是后二。故无故也。闻谓耳根发识。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非邪慢心而有所说。若无相宗。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耳。时成就也。一时者。即说听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婆伽婆。主成就也。涅槃云。能破烦恼。名婆伽婆。即当断德。以显法身。净土说经。法报不分。非应化矣。故佛德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若约诸经。多是佛字。孤山曰。藏即宝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体。尘沙德用并蕴其中。百千通光皆从斯起。故云藏也。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诸分别。智与理冥。名为入矣。

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如山曰。三昧正受。即论所云。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也。华严亦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论云。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然圣证此境。直曰住持。凡不知同。但指觉)。

宗密曰。唐梵双彰也。安住藏中。不受诸受。名为正受。又三昧此云正思。谓在定时。于所缘境。审正思察故。二明与凡圣同体者。既入其源。即同其体故。本觉明如。始觉明来。始本不二。名曰如来。是则众生有本无始。是如不来。

如山曰。重重交光。照曜炳着。曰光严。安住永绝攀缘曰住。住持不失不坏曰持。是诸下。迷真起妄。妄见众生。妄体元空。全是本觉心地。妄不能染。故云清净故。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

(裴休曰。皆同一际。即圆觉本际也)。

如山曰。凡圣身心。取相似异。相皆虚妄。当体寂灭。寂灭故平等。

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宗密曰。不二随顺。谓随顺不二也。西域语倒。译者回文不尽故也)。

如山曰。既与觉体无异。故随体圆满。周遍法界。生死涅槃为二。凡夫顺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故云随顺。又依报则净秽。不二。正报则生佛不二。克体则身心不二。通该则自他不二。与此相应。是随顺矣。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裴休曰。土虽多□。不出其三。一法性。二受用。三变化。若开受用自他。即成四土。缘唯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

宗密曰。佛无现土之念。如明镜无心。而现诸净土者。是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故肇公云。净土秽土。盖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随类普应。故云诸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裴休曰。菩提此云觉。即所求佛果。萨埵此云有情。即所化众生。又此有了悟之觉。余缘虑之情。又是求菩提之有情也。摩诃大也。曰十万人。而仅叙诸菩萨者。为十万之标领)。

如山曰。皆入三昧者。由入定故。得住佛境也。当尔之时。凡圣体同。因果一相故。言法会者。法性之会。无我无人也。自下正宗分中。十一重问答。束之为二。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宗密曰。文殊师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表信解之智故。亦云妙德。表证智故。文中说本起因地。究真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故)。

(宗密曰。求大乘者下。谓末法中。正解难得。其有或恣心五欲。或宗习异道。或执滞二乘者。置之言外。纵有发意。唯求大乘。若不闻此法门。亦堕邪见)。

如山曰。佛昔根本所起最初之心。圆照本体。元无烦恼。故曰本起清净。因德法行者。因行所依之心德也。大乘之体。是本始觉。今请于觉悟心中说发心。发清净心者。即前第二发菩提心也。此心一发之后。永无忘失。无忘故。魔惑不娆。故请宣一味决定真实。使求大乘者。闻此法门。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

(智论释云。再言善哉者。善之至也。大乘了义。理合宣扬。针芥未投。且默斯要。既当嘉会。根熟咸臻。将演妙门。必资发问。今之所请。实谓起予。利乐寔多。再言叹善。离本心外。别有所求。见妄见真。并为邪见)。

(裴休曰。圆觉自性本无。为妄变异。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又真者体非伪妄。如者性无改异。故曰真如)。

(宗密曰。流出。谓非别有法。从中流出于外。但依觉性。显示诸门。功德无有穷尽。应用无有疲厌。名为流出故)。

如山曰。世尊先赞后许。而复令谛听者。诚令审谛勿杂余缘。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也。无上法王。佛也。于法自在。更无有上。陀罗尼。此云总持。谓圆觉体中。有尘沙德用。从本已来。持之不失。门者。出入义也。圆觉者。正指法体也。从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此云觉。涅槃此云寂灭。波罗此云彼岸。密具云密多。应云到彼岸也。教授菩萨。显上所流真如等法之业用也。菩萨是所教。真如等是能教。故谓真如是理。次二果。波罗蜜是因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牒其所问也。皆依。谓无佛不尔也。圆照即能照也。离于偏曲。清净觉相。即所照也。寂寥虚廓。了无情尘。亦可照体清净。是觉之相。但以初悟。能所未忘。故云相也。本觉既显。无明本无。毕竟不生。名为永断。尘沙诸佛以此为因。然欲明清净觉性。欲示圆顿妙门。不先推破无明。所作尽扶颠倒。故决真心本有。便推妄性元无。依此了悟分明。始得名为因德。故徴之曰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如山曰。倒有所执。颠但荒狂。由颠故倒。如迷自故认他也)。

宗密曰。众生未曾悟。故心识狂乱。背觉合尘。如人乍至川原。或入荒落。忽然心惑。以东为西。既一方迷。余三俱转。故云易处。然正迷之时。方亦不转。忽然醒悟。还是旧方。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

(斐休曰。迷身迷心。揔有四对。颠倒谓四大非我。认为我。法身真我而不认。是第一对。四大如幻本无而见有。法身真实本有而见无。是第二对。缘念生灭。认为真心。真心了然。而不自认。是第三对。缘念如珠中黑色。全空而执有。真心如珠中明相。实有而见无。是第四对)。

如山曰。四大从缘假和合有。无我无主。毕竟是空。离我我所。凡夫种种造业。长劫轮回。只由迷自法身。执此四大为我。六尘是境。识体是心。心对根尘。有缘虑相。虑相如影。举体全无。自心灵明。本非缘虑。今认缘虑谓是自心。念念随之。漂沉苦海。如珠明彻本非青黄。对青黄时即有影相。愚执其色谓是其珠。如迷自心认缘影也。譬如翳眼观空里。无华妄见华。捏目望月轮。月边别见月。空华幻月皆喻妄见。众生一念迷心翳目。而于圆明体上。妄见生灭身心。故曰空实无华。病者妄执。之言正对前妄认之语。若悟真如无相。但是一心。如空本无华。天唯一月。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首楞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宗密曰。非惟惑此虚空。自此二句。若具法合。应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

如山曰。虚空之性。清净无物。今执华生空处。即似空变成华。妄见空华。无生而生。无物成物。是迷惑虚空之性也。既执华从空生。即不知从翳而起。翳则实是华之生处。非谓真实之华。此乃但怪空里有华。不觉眼中有翳。外嫌身心苦恼。不知由畜迷情。妄执身心。则尘沙劫中。轮回不绝。地狱鬼畜八苦五衰。为害之深。故名无明。明则令人解脱。不生轮转。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山曰。唯此无明。横从空起。今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灭也)。

(又云。了斯无体。诸行不生。不生故无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裴休曰。此无明名者。但是假名。内外求之。了不可得。推其际。元是妙明。故曰非实有体。既曰无体。道理难见。如睡时梦物。直见是有。寤欲求之。终不可得。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所。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楞严经云。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此正是无生之理。若决定忍可于心。名无生法。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宗密曰。空华若无灭处。即应还在。以何义故言空无也。盖见时本无生处。不见何寻灭处。前说生死由于无明。无明既无。何有生死。无明及与生死。本末一切俱无。众生于此无中。迷情横见生死。由是横见之故。故说名轮转生死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宗密曰[知]空华[即]即无轮转。还丹一粒。点铁成金。真理一言。点凡成圣)。

(斐休曰。若计有身心。是免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