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沙门 仁岳 述

起第二卷

二明性无生灭分三一密请。

▲经愿闻下孤山云阿难但合掌礼佛而默有斯意故至结集得备叙之所以不发言者以屡扣佛慈亟承指诲内惭暗短未识大方欲更兴言未得机便以师严道尊理非容易者也后因匿王疑断灭致问如来以不生灭为答遂承佛语方得陈辞美哉圣人等斯令范。

二时下显示为三一匿王陈疑。

▲注具云下纂要曰迦罗鸠陀此示牛领迦旃延此云翦剃删阇夜此云正胜毗罗胝此云不作。

▲自然得道者如于高山转缕丸缕尽自止。

▲每渡河冰者述征记曰北风劲河冰合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声然后过河。

▲经证知此心者问前言此身今云此心者何耶答外道谓身死断灭盖由心灭匿王既闻佛斥生灭遗失真性是知若得真性则无生灭故此间心即是问身下文信知身后舍生趣生必亦信知心无断灭斯亦善权助发机教耳。

△二佛告下如来示性又二一示身有迁变二示性无生灭初又二一审肉身变坏二佛言下审颜貌迁移。

▲经孩孺者谷响云孩或作咳礼曰子生三月执右手咳而名之释名云儿始能行曰孺子孺濡也言濡弱也。

▲颓龄谓颓毁之年也注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文出礼记。

▲耄惛忘也者此依礼记注又释名曰耄头发耄耄然也。

▲经刹那至不得停住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注时之极少者准俱舍有三极少颂云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论曰分析诸色至一极微为色极少分析诸名及时至一字一刹那为名时极少如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二佛告下示性无生灭为二一示性二斥邪初又二一显身性不灭上文所观刹那不停但是小乘生灭细相尚未及偏真之理况圆中之性乎故佛问不灭而王答不知。

△二佛言下指见精为证又二一审观河无异。

▲经恒河者应法师云或言恒伽或作殑伽旧译为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此河从雪山顶无热恼池东面象口而出流入东海。

▲携者广雅云提挈也。

▲宛然者荆溪云边高中下边下中高皆名为宛显了可见故也。

△二佛言下显见精无常。

▲注言偏意圆者佛意虽圆机缘未会故匿王所领且存偏解耳。

▲抑语辞也。

△二而犹下斥邪。

▲注具云下珙钞曰末伽梨此云不见道拘赊梨此云魔彼之三者一富兰那迦叶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三尼揵陀若提子。

△三闻下大众得解。

▲注主伴同置犹止也此且约佛与王俱未显谈生灭即不生灭故曰同置应知王若显谈则无由发起阿难后问秪由王解身有生灭性无生灭与阿难云我头自动见性不动其理似同是故下文对前为问。

三阿难下辨惑分二一惑问。

▲经若此见闻者据经现文但应云见又云闻者相带而来以闻性与见性同故。

▲注私谓下明对机之意也。

▲身境者身谓我头境即佛手。

▲破当体之妄者如云云何汝等以动为身以动为境等此斥阿难认物为己名为失真也。

▲显所依之性者夫当体之与所依犹波之与水必不相离由当体既动难为指示故寄见精以显所依也当体故不即谓前破当体犹存不即之义所依故不离谓次显所依欲彰不离之意。

▲应知下明互有得失阿难何尝为失此约性也匿王亦未为得此约解也如云信知身后舍生趣生等。

△二即时下辨示又二一现相略示二兴慈广辨初又二一现相表法二就法问名初又二一以轮手审其倒正。

▲经世间众生下孤山云阿难以前立义屡遭捡责故今答佛正倒不敢言己唯指众生。

△二告下以倒正比于迷悟。

▲经一倍胆视沇疏云此明垂手是正以顺身故竖臂却倒以不顺身故世人以倒为正以正为倒故云一倍今谓不然阿难虽指世人其实己见亦尔岂陈正倒虽此反常耶顺与不顺夫何所据请从孤山释之则知汝身者前文所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正由以动为身故今所示复言汝身也。

△二随汝下就法问名又二一问名二于时下昧旨。

▲经瞪瞢至不瞬谷响云此失措之状也瞪直正反定目直视也瞢莫宜反目不明也瞬亦作眴目动也。

▲注认悟中迷为身为心者以经云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故斯盖阿难虽知见性不动然犹未绝能见之情故今因佛问身颠倒乃与大众俱昧两端由是下文皆约身心广辨真妄。

二佛下兴慈广辨为二一显真心二示倒相初又二一举昔说。

▲注喻以海潮者海有八德潮不过限此其一焉。

▲总有五法下一百法也具如彼论今文所列少不次第节疏云八识心王识心王识自相故五十一心所识相应故十一种色识所变故二十四不应识分位故六无为识自性故摄所归能摄相归性故言唯心所现此依法相宗释也若约山家谛境明之所现之法不出十界百如三千世间俗谛之境也能现之心即三千真中之理也然此文意大同初卷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前记已备学者思之。

△二汝身下显今法。

二云何下示倒相又三一总诃。

▲注示所迷三谛者理具俗性开成三谛性本无相实唯真中珠具众宝喻意可识今既不达名悟中迷者众生不达真心是在诸佛悟中而迷也或指本觉之性名之为悟于觉不觉名悟中迷观其经意当取前义上文云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下文云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有异故知迷悟约生佛对论耳。

△二晦昧下正示又二一法。

▲注又空谓下上约理惑相待变起顽空则以无明为因而生细相也下约心境相由变起色等则兼境界为缘而成粗相也。

▲妄想者即四住烦恼验前晦昧即根本无明也。

▲五阴备矣五阴是实法。

▲众生是假名假实相依犹如形影故今言身而不云众生下云众生而不言身也。

▲妄想四心者受等四阴也。

▲是知下荆溪云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性二乘惮教菩萨不行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教权故所禀未周故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孤山据此故通斥言九界妄心岂信草木等。

△二譬如下喻。

△三汝等下结斥。

▲注迷悟相翻此约一重为倍也迷中更迷即约两重为倍也若观前文首尾相换一倍瞻视诚如孤山所说若销今文迷中倍人如我垂手有似真际之义是故两存傥如资中云垂手是正世人以正为倒何故如来偏用垂手喻迷中倍人耶当知须将垂手为倒以况于迷并通圆节二师所解纵约两重为倍不应更难法喻不齐也。

二阿难下遍历缘尘简非显是分二一略简缘尘之心二广简缘尘之见初又二一疑请。

▲经允所瞻仰允信也所瞻仰即法音也法音由金口而宣故带瞻视而仰听焉。

△二佛告下简示又二一简所缘之法二简能缘之心初又三一法二如人下喻。

▲经以所标指者若依常涂解能所义能犹此也所犹彼也应以指为能标月为所标今言所标即能标耳如云所生父母不可以常义例之。

▲注引圆觉其意亦尔。

△三汝亦下合。

二若以下简能缘之心为二一正破二结斥初又二一破缘声二例缘色初又三一法。

▲注私谓下恐人谓前遗所标之指但遗能诠之教今破分别方破缘心故引阿难所疑以明喻意须知前喻意在今法故上文合法从略而辞见于此耳。

△二譬如下喻。

△三此亦下合。

△二斯则下例缘色。

▲经声分别心谓声上分别之心也若取义便应云分别声心。

▲分别我容者以前阿难言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故例破之。

△二如是下结斥又二一结属邪宗。

▲注二十五谛谷响云外道迦毗罗此云黄头头如金色故说经有十万偈名僧佉论此云数术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

▲言二十五者一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之我即第三谛也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粗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也。

▲数论外道者证真云拘舍离是自然外道今经云昧为冥谛非斯人所谈故长水云是彼类耳。

△二离诸下斥非常义。

▲经各有所还者如下文八种还相。

▲云何为主者复假前喻斥非亭主常住之义也。

二阿难下广简缘尘之见分二一约缘尘正简见性二约见性广破执情初又二一相待简二绝待简初又四一明还不还二明物非物三明遍不遍四明是非是初又二一疑请二佛告下简示又二一总示。

▲注观河之见即见无童耄也。

▲虽异缘尘即分别之性也。

▲而犹是妄者以能见未亡故。

▲真心无朕者朕兆也郭象注庄子云朕迹也。

▲应知此见下问此异孤山所说耶答非异也但其言略故重明之诸家并以三义解之者唯疏疏云如人捏目见有二月一是本月二是假月非是月影者不取水中之月为第二月也疏公虽不用三义然解影字之义误矣。

▲唯配法有异者真际云真月似圆成二月如遍计月影则依他长水云第二月捏目所观全体虚妄堪喻妄见本不可得水中月影从真月降可喻妙应感而遂通今谓以水月喻妙应虽金光明有之用释此经涂浂远矣。

△二阿难下别简又二一缘尘可还二见性不还初又二一示尘相。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