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会稽显圣寺后学沙门湛然圆澄注

客有问楞严经题者。曰有以空假中释一大字。有以体相用释大佛顶。二者以何为是。答曰。体相用总释一大字耳。盖体大相大用大。体即空义。以真体无形。求其状貌。不可得故。相即假义。从体显现。俨然可即故。用即中道义。合前体相。而成妙用故。体空无尽。求其边表不能得。故称体大。妙相难思。谛观不能见顶。故称相大。用莫能测。魔外莫窥分齐。故称用大。三者共名大者。以功齐故也。三不自三而常一。一不自一而常三。举一即三。言三合一。三一纵横。咸得言大。故曰有一无二故不中。不中故不圆。有二无一故不中。不中故不圆。由是而知。牵连自在。纵横无碍。无碍故名圆。圆故名大。佛即是人。顶即是喻。谓如是三法。佛所崇仰。喻之如顶。若以三字配之。义不相贯。恐非佛意。故不之取。而复应知。此之三法皆自心之影像。若见自心。则三一皆同幻妄也。曰如是三法。诸佛所证。喻之如顶。前所论明。何以斥为幻妄。前后颠错。实所不喻。曰汝知之乎。二乘修空。凡夫修假。大乘修中。皆名道心不。曰然如阿难见相发心。从佛剃落。其所发之心。宁非道心耶。曰实为道心。如此则何以世尊斥云。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所言用诸妄想。岂非指彼所发之道心耶。曰然如来即彼因见发起的道心。内外中间。七处徴斥。了不可得。见既如是。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二乘修空。出假既已被斥。空例假中。未有不然。徴逐既不可得。岂不同于幻妄。所以诸佛证此不可得故。妙用纵横。学人妄认有得。而终身莫契。故圆觉经云。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故知惟三与一。皆自心影像。若证自心。则了不可得。同于幻妄。曰若然者佛何以不直指自心。广说如是名相。使后人迷闷莫入。岂佛心耶。盖为佛不对佛说对凡夫说。若对佛时。则口挂壁上。凡夫在迷。欲使其悟。所以开示。冀彼悟入也。譬如傍人指彼人云。面有油墨。目有翳眚。以及龙颜凤准虎头燕颔。乃至若贵若贱。非对自说。亦非虚妄。何以故。彼人如言领受。则未有不是。若欲反目求见。则终身莫能睹。向外寻觅。则穷劫莫能得。佛之说法。亦复如是。冥心密契可也。如或形于动念。早自差了。何况更要向名相中。觅个安心。我恐终身莫得。故云幻妄耳。曰三德三大义实圆足。而复斥同幻妄。于理颇似。事恐不然。何也。佛称密因。经目了义。而菩萨名为万行。岂不指此三法而别有他哉。若言即是。何云修证。夫修证者。岂证幻妄耶。答曰。正指三法。诸佛证其不可得而得故。妙用自在。凡夫不知故轮回无始。三乘各执一偏。不成增进。是三者优劣。可以比而知之矣。盖缘一切诸法。不出此三。而三法本自心之影像。若证自心。则名色俱消。如前油墨之喻。可证不可得。可知不可见。不有而有。非无而无。故法华曰。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所以凡夫背善向恶。深为轮转根本。三乘厌恶忻善。复是偏见之源。若说贪瞋痴是。则凡夫成于拨无。若说贪瞋痴不是。则三乘专就偏见。故于难思之法。密而阐之。何为密阐。如阿难误堕淫室。归来佛所。启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而继曰最初方便。阿难明知三法依乎一心。一心若悟。则三法自显。岂不云似悟而迷也。而世尊亦所谓勾贼破家看孔着楔。且不徴其堕淫之谬。亦不与说妙奢摩他。但问最初发心。盖二乘人。不了自心。妄生忻厌。以堕淫为过。发心是德。过德虽二。无性是同。一境无差。忻厌成病。世尊将彼自视之道心。徴之七番。方知无有。若汝道心既无处所。堕淫之心又安在哉。利根上智。即可知归。如净名云。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性亦然。二比丘豁然大悟。阿难虽不即领。亦识自心。悯及将来。复兴后问。如是开示。岂不谓之密阐嘉猷。诸佛修证。比丘当学。诸经诠此为了义。菩萨修之为万行。夫森罗万象。至空为极。百川众流。至海为极。一切万法。至心为极。心也者。总持之大本。众义之妙门。此经直示常住真心。若悟此心。则一切事究竟坚固。名义如是。子复何疑。

△如是我闻(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一时之语。结集者自言。如是之法。我从佛闻。盖不敢自言有法也。复指时处。凭据可准。非谓荒唐。兹者去古远矣。说法者曾不祝香。谈禅者不言师承。凭据既无。慧命斯绝。出佛身血。无甚于此。若必曰不假师承。则迦叶何待弥勒。达摩何用西来。太阳何忧绝嗣。风穴何须痛哭。下文云。譬如庶民妄称国王自取诛戮。后来者可为良鉴矣。休夏自恣者。佛制比丘四月十五。为禁足之晨。七月十五。名为解制。盖缘盛夏道路往还。误伤虫蚁。慈悲有缺。故称护足。然则一夏所得。向佛咨决。或有过失。亦以自陈。罗汉而曰初心者。盖谓罗汉已具神足。尚须禁护。何况初心。今之沙门。不思佛制。闲踏州县。探玩山水。毋论冬夏。以为能事。智者孰不痛焉。菩萨咨决心疑者。下地上惑。势不能齐。大士尚决心疑。何况初心后学。今之时辈。一出家来。便学自在。知识不见一人。道理不闻一句。纵到知识面前。曾不自吐工夫冀彼许个。如是少加徴诘。便觉触心毕身不欲再面。较彼菩萨。又何如耶。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至)严整威仪肃供斋法。

国王延佛。言必赴也。长者居士同时饭僧。明分领也。阿难先受别请。不与僧次也。途中独归。明其无供也。国王长者同时饭僧。以知各有所应。惟屠儿魁脍淫坊酒肆。既无道心。未有所请。故冀彼为最后檀越。所以误堕也。问曰。缗蛮黄鸟尚知所止。岂有圣贤而不知所择误堕淫室耶。非不知也。盖欲圆成众生无量功德故。行平等慈也。又闻如来诃迦叶等心不均平。度诸疑谤。故次第耳。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摄入淫席淫躬抚摩。明其逼之至也。将咒往护。大教之所兴也。斋毕旋归。必说大法。所以王臣俱随也。所言幻术者。有淫咒。有淫药。有淫势。楼炭经。以炭为楼。令其猛炽。如不就淫。逼令赴火。更兼邪咒所禁。身不自由。幸无淫药。心未狂乱。故曰将毁而已。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至)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淫咒所加。则知道力不全。道力不全。则知多闻无功。启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冀道力全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先叙天伦者。人情也。次徴发心者。辨妄也。阿难会意从实所供。自谓欲气粗浊。不能发生胜净妙明。不能发生。故逢欲则深生怖畏。世尊尽令惟忻与厌总名妄想。无始生死。病源于此。迷此流转。七处咸然。苟悟一心。成佛叵得。阿难悯及未来。腾请世尊。微细发明。始知忻厌。都如梦幻。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至)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先核直心。令离谄诈也。盖道贵真实。谄诈之为害也深矣。次诘见爱。乃勾贼破家也。阿难名之心目者。乃认贼为子也。惟忻与厌。同是妄心妄计所成。若离妄计。忻厌何生。三乘不了。妄生取舍。病源既同。不可不辨。阿难秪作状头耳。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至)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欲明真心。须穷妄惑。妄惑若明。真心自了。故曰不知心目所在不能降伏尘劳。国王者。合前常住真心也。贼者。合前用诸妄想也。发兵者。合今徴心辨见也。妄尽觉圆。心通法遍。法尔如然。非为强作。世尊法喻合明。宜乎不言而喻。阿难既不深明。不容无后问耳。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至)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秪知流转心目为咎。且不知全体属妄。何也。若此缘心。真实是有。应有所在。既有所在。非无指示。既有指示。即今何在。十种异生识心在内。冀无异词也。青莲华眼秪在佛面者。冀无异处也。佛及众生。既无异处。何独我之心目在别处耶。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至)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欲示无处之心。先定内外之见。世尊指堂为问。欲破在内之心。阿难随问而答。未谙问之所以。前云由目观见。心生爱乐。乃自外而内者也。今云在堂户牖开豁得远瞻见。乃自内而外者也。二语相违处孰为定。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至)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将破妄心。而先摩顶安慰者。慈悲之至也。盖恐小乘人乍闻大法心生畏怯故也。既安慰已。理前所述。汝心若在身中。应如汝在堂中先见内堂后见外物。次第如是。何以汝今不见身内。心肝内藏。纵不能见。筋脉外浮。亦合明了。故以在堂不见如来而见堂外讥之。阿难自款不然。又是一重差过也。问曰。假如琉璃光菩萨能内见五藏心可在内不。答曰。彼能内见身中者。谓复触尘无碍。眼根反观。而能见之耶。谓复内证了了。不由前尘。而能见之耶。若眼根反观心眼还同在外。若不由前尘。则肝藏应非所对。非对则谁知其为肝藏耶。况且见及见缘。正中如来所斥。乌得称为在内。心犹根本。目犹枝叶。根本若除。枝叶自枯。故前则心目双呈。今则但徴心之所在耳。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至)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在内之心既已被破。便为心在身外。引灯在室外。冀同了义。世尊即彼灯喻。用斥其非汝心。若同灯在室外者。即汝一人见灯之时。众人同见是灯。若实如是。一人食时。众人饱不。阿难自述不然。阿罗汉身执已忘。尚且躯命不同。何况凡夫各封身执。而能一人众饱。世尊意曰。既云躯命不同。则汝身秪可自知。岂有身外之心能知汝身耶。若许亦知。则同他心量。若同他心者。则身心相异。异则心知身不能觉。身觉心不能知。若言各有知者。则同两人。若言各无知者。则同草木。今则不然。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心若同灯在室外者。岂不同我手在汝之身外耶。汝试揣之。此了知心。谓复在我手边耶。为复在汝身际耶。若在我手。还同他心。何预于汝。阿难无预。则汝身汝心。俱无处所。若在身际。云何而言在外。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至)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内外之心既已被破。复计潜根如琉璃合。若实潜根同琉璃者。耳鼻舌身。岂特不然。即如眼之所见。同于琉璃。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触。彼各有知。同何物合。彼无可喻。此亦不然。岂有五根之中独许眼见为心。彼皆非心者哉。阿难实原众生自分以为请端。世尊即此为破者。亦是将错就错。何也。且众生于日用之中。可以自验矣。耳之闻声。刹那不住。闻性寂然。舌之尝味。鼻之嗅香。身之觉触。合则有知。离则无觉。惟此知见昭昭然。常在眼前。其执偏重。所以父子盘桓惟斥见根。此见若破。闻听觉。知自然不破而破矣。故世尊不以余根例破。秪以琉璃笼眼。斥其法喻不齐耳。何也。眼潜琉璃。则见山河时。实见琉璃。心潜眼根。则见山河时何曾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同境则不应有见。无见则不得言随。若言随者。应是心眼两皆有见。若必有两眼同琉璃合者。琉璃亦合有见。是义不然。事理俱违。难齐法喻。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至)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内外破斥。潜根亦非。但不知无性之心。复立内外之见。阿难意谓。脏腑在中。窍穴居外。似有一物于中往还。世尊便诘。暗境为对不对。对即暗在眼前。何曾在内。不对即凝然暗室。皆汝焦腑。是义不然。阿难自解。非谓对眼之暗。乃反观之暗也。既以反观成内。何独不以反观见面。若能见面。则此心在于虚空。在空则何预于汝。若空能见即汝心眼者。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汝心目。若实是者。能见面故。心眼已知。身合非觉。如此则同前灯在室外之喻也。若汝执言心亦有知。身亦有觉。如此则惟问与答。应无两人。即汝一人。应成两佛。经云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此句不稳。何也。若如其言。即云汝身已知心合非觉。是义不贯。应云如来今见汝面。亦汝心眼。汝眼已知。身合非觉。于义颇便。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至)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心生故法生者。法无自体。法生故心生者。心无自体。既云生故。生则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云灭故。灭则随所离处心则随无也。况乎思惟之心。随缘则生灭宛然。缘散则俱不可得。即思惟不可得者。那得有处。故世尊以体之有无为难。心之与法。惟有其名。本无自体。无体而能合。则十九界与七尘合矣。何也。以界惟十八。尘只有六。若以十九界与七尘合。徒有其名。而实无体。无体故不能合也。若必有体。则汝试揣其内外。内出则还见身中。外入则先合见面。阿难复解云。我言心随有者。心只有知。非谓有见。何也。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世尊难云。若眼能见。秪如汝在室中。先云户牖开豁得远瞻见。岂是门能见耶。死者眼存。既不能见。则见性何尝属眼。问曰。死人之眼不能见者。同彼室中之人。前云心在身中。世尊何以不许。答曰。人与室迥然可别。心与眼将何以分。岂不见。下文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又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故以一体多体遍及不遍。微细推验。皆无处所。则知从前妄认内外等见可以消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至)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此中引佛与文殊说法。证前非内外也。但不知中。亦惟名而无有实故。引方为证耳。阿难自释。非身非表。乃在根尘之间。殊不知根即同身。尘即同处。故世尊以兼与不兼为破。兼则一半有知一半无知。知即属根。不知属尘。中在何处。不兼则非根非尘。二既不有。中在何所。又兼二则三相宛然。不兼则一亦叵得。下文十二处。广明此意。长水改外不相知。作外又相知。此大不然。何也。且相知与下身心相知。义似合掌。不成破意。予谓内有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无知破上有见。相知破不相知。文义显然。云何却改不字。故以逐句合成。内有所见。以无知故。在内不成。外不相知。身心相知。在外非义。管见如此。智者正之。注中以根尘无知心体有知。此大不然。经中明言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而世尊亦曰。汝心若在根尘之中。为复兼二。为不兼二。所言兼二者。岂不兼根尘耶。那得根尘同目无知。眼有分别。色尘无知。岂不曰知自属根不知属尘。兼二则一半同根一半同尘。故曰成敌两立。不兼则非根非尘。即无性体。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至)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先是十二类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至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者。原凡夫所见而为问也。既为所破。复引佛与文殊等谈实相时。既非内外。应在中间。不意亦为所破。此中复引与声闻说。既非内外中间。复立一切无著。正是声闻所堕。上云随所合处心随有者。认物迷体。不知体之本无。此中一切无著者。执体迷用。而不知用之原有。各就一偏。故为所破耳。而世尊之意。秪欲使知妄心无所。不欲令其迷乎体用。故指目前一切物象为问。若彼一切冥然无分。同于无情。无所分别。谁明无著。若彼一切举目了了。分别宛然。何明无著。下文所谓但有言说。俱无实义。斯之谓矣。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至)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阿难先因堕淫。慌怖自恨道力不全。归来佛所。特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而世尊特诲。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故有忻怖。真心若悟。忻怖皆除。此即禅那等初方便也。由是七番徴破。始知前来所学所认皆是妄心。虽以多闻。不得无漏。被物所转。迷真逐妄之谬也。奢摩他而言路者。诣真际之路也。下文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彼即称述此中开示之功。此路若明。非惟我等被益。亦使阐提隳诸恶见耳。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至)合掌承听。

面门放光。而言种种者。眼色耳声功能不同故也。凡夫六根。各封其执。照不明了。号曰无明。诸佛六根。同时互放。照无不穷。故如千百日也。将显本明必破无明。故六种震动也。无明既破。如盲获睹。故国土一时开现也。根尘互融。彼此莫隔。同一真心。故云合成一界。所言佛之威神者。乃自心妙悟之象也。菩萨各住本国者。六根虽曰互融。而实本际不动也。欲发本明。先现瑞光。以晓初心。智者了达因象。而诣实际矣。何为象示也。凡我之辈。因佛光而达心光。由事相而知理相。如此则诸佛六根之光。皆我本有。何也。即如眼之放光。山河大地草芥人畜。森罗万象。明暗色空。举目了然。微细涉入。纤悉洞鉴。隐显俱该。日光虽明。不能照于幽室。心光微妙。明暗无不了然。故云千日不足喻其明也。一根如是。六根亦然。日用具足。念念无差。佛及众生。孰不如是。但吾辈不能直下承当。故劳圣贤互兴问答。作法门之标帜耳。由是而推。犹借众生局量。若据本分现量。何数量之可测哉。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枉入诸趣。

前文自阿难而普及大众。此中自一切众生而诲示阿难。盖彼此互显也。何也。众生在迷。诸佛居悟。阿难位当初果。正居迷悟之间。发迹穷源。无出于此。所以如来对告也。文分三节。众生全迷故。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佛全悟故。一道坦然。于法自在。诸修行人。居其两间。皆由不知二种根本。虽云二种。总是一心。何谓也。所言生死根本。即是涅槃净体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净心。是知无别有体也。夫生死根本涅槃净体。而中曰无始菩提涅槃。菩提曰觉。但觉与不觉。似成二耳。所以诸佛悟此。即生死即是涅槃。故全体发挥。皆名大用。众生迷此。即涅槃即是生死。故凡所举心。尘劳先起。所以示诲阿难令诸修行人知所择焉。何谓涅槃体中所生之缘也。所言生死与涅槃对。烦恼与菩提对。圣与凡对是与非对。忻与厌对。得与失对。邪与正对。空与有对。人与我对。凡是所对之法。皆是自体所生之缘也。是缘无体。刹那不住。故曰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了无住之缘。妄生取舍。所以阿难。见胜相而生忻爱。堕淫室而生恐怖。若知是缘念念不相到。则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身。遗此本明。枉入诸趣。良可悲夫。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至)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前文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明知见不属眼。何以却云。汝目可见。以何为心。何故世尊之语自相颠乱若是耶。盖前则引见归心。所以斥眼非见。此则显心非见。所以权指眼见耳。上来七番徴逐。真妄显然。知彼疑心未尽。所以举拳重验也。阿难秪知推穷寻逐为心。而不知忻厌取舍皆心谬计。故世尊总斥为非。大似宝剑当头一挥。任是德山临济齐立下风。阿难假示惊愕。如智将埋兵调斗。欲使蠢动含灵咸知本体。我等不能直下承当。反讥阿难不解者。真自欺也。唐时禄山作乱。有一老军。从阵逃回。闻路傍空舍有哇哇声。往视之。其孩提指梁上布囊。军即取与视之。孩提见灰。饭想既消。愕然脱去。盖母不忍舍。以灰权嘱为饭耳。大抵众生日用。全体不会。全体具足。所以妄心一死脱然化去。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我信之矣。阿难实非不解。直欲尽性穷源使大教流行。所以起此无心之怖耳。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想相(至)故受轮转。

上云奢摩他路。奢摩他云静虑。夫静虑者。当以无心契合。故世尊一咄。总斥非心。若达无心。乃为涅槃净体之路也。阿难执认推求。不知正是生死根本。既为世尊夺破。矍然复问。当名何等。于此明告。乃是虚妄前尘。如何唤作本心。流转生死。皆由认贼为子。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至)开示未悟。

阿难先因堕淫生怖。归投佛所。自知道力不全。启请妙奢摩他最初方便。而世尊不诘堕淫之谬。且徴所发道心。由是数番徴斥。至此虽知错认。犹是似悟而迷。于是重述二心。供养诸佛道心也。谤法毁戒邪心也。道心既为所夺。颇知邪心亦复非有。然此二非心。则我无心同于草木。非惟我生惊怖。而大众亦皆生疑。故冀开示耳。盖三乘人。舍恶从善。不知善是恶因。离邪求正。岂识正为邪本。取舍既存于心。分别自形于念。念存则生死宛然。心空则涅槃平等。阿难为众竭力。领罪自归。细究端倪。一一皆原大众。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至)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上云涅槃净体能生诸缘。阿难仍复执认缘心。以为自体。既为所夺。便乃疑同草木。世尊告曰。诸法所生。惟是涅槃心现。世界微尘莫不因此。汝何执认缘心。拟同断灭。因执缘心是实。所以三乘历劫不能成彼圣道。凡夫迷此。无始业果自然。若悟缘生无性。便解称体发挥大用现前。可名于法自在。阿难未悟。惶怖重生。世尊殷勤再劝。秪此缘心要因缘有。纵灭见闻。幽闲内守。犹是法尘。我非故意斥汝所执非心。汝可于心自揣。离尘有性。可是真心。缘灭无体。则心同断灭。心同断灭。则无生法忍必无修证之日矣。阿难向执缘心。误为真实。不能远离摩登伽难。故请妙奢摩他。而如来处处徴逐。使知缘心不有。阿难便认为无心。世尊展转开示。此心离缘无体。似或可信。若云内守幽闲。犹是法尘。是必难信。故曰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自失而曰默然者。向执缘心。以为自己。而世尊令其微细揣摩。颇知缘心不实。所以自失。然则此心有体。不应灭。无体不应现。即我则不待缘。非我则不应知。若一向离我独立。则同桩守。一向随缘任运。则同颠倒。如是两难相许。所以默然。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至)不成圣果。

首则创言。盖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受诸流转。可谓径且直矣。恐阿难不能即信。故重重破斥。至此默然自失。颇不自疑。故明以告之。非汝误认不能折伏邪咒。诸修行人不成圣道。莫不由此。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至)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悲泪而言重复者。一者不能免离摩登伽难。将谓道力不全。而不知求道之心正是生死之本。二者将谓如来惠我三昧。而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所以重重悲泪也。舍父逃逝者。喻背真向妄也。说食不饱者。喻错解惠我三昧也。二障所缠。不知寂常心性者。以法显喻背父义也。发妙明心。开我道眼。欲补说食之谬也。所言二障者。一者事障。续诸生死。即是背觉逐缘之谬也。二者理障。碍正知见。执其闻见。不即修行。即是多闻无功之谬也。此重显悲泪意也。由不知寂常心性故。请发妙明心也。前之默然自失处有二难。若独立桩守。则不成增进。若任运随缘。则未离生死。二者各处一偏。常为如来所斥。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始获妙明。未获融通者。由道眼之不开也。道眼若开。则自然照不失寂。较彼多闻。迥然异矣。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至)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心光一种。而有百千色。妙明密映也。周遍十方者。一念圆含十界也。遍灌佛顶者。佛佛道同也。旋至阿难大众者。在会之众。将证此心也。

○告阿难言我今为汝建大法幢(至)得清净眼。

上来误执眼见心知。是名颠倒。由是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