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品

阿之言无閦之言动净名以不思议之力接妙喜之界令此间四众见无动世尊及所居之国因此为名称无动品但此部经文凡三处现于佛国如佛国品答长者子意因身子之疑现于净国二者入室论道其事将讫藉身子念食现香积之界三者出室还佛所复宗辨道明菩萨行显净名所居妙喜之国当知三处说法除众生惑累缘缚既尽净土业成现相正当表此上文辨菩萨之行明佛国之因此品仍现妙喜示佛国之果因果之门以明出室复宗之唱成上佛国因果之义证知此经用佛国因果为宗其文显现。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就此为二初明法身体用二明所居净国所以诸佛既有法应二身亦有性净随缘两土净名极地大士亦同诸佛二智非垢非净为是义故不舍妙喜而能垢净双游二身二土利益众生令得解脱下文自说日月为除闇冥游于世间菩萨示行两土除诸痴惑观身实相即是同佛法身无碍之慧无若干也方丈卧疾托病兴教即是同佛应身方便引接处妙喜国界补无动尊即是同诸佛有于净国居娑婆土助释迦扬化即是同诸佛示有秽土随缘利益净秽双游圆通无碍同于诸佛所得权实喻如十四十五之月以简佛菩萨异耳就第一明法身中为二一佛问其法身二身子问应身就佛问为二一佛问。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二大士答就答中为四一总答二别答三结四简邪正就总答中明观身实相不殊佛观佛亦然者只自观巴家之实相与佛实相不殊佛之实相与已无异故大品云诸法如实相即是佛实相无来无去故约此中为三一者寻末取本二者就位三者观心寻末取本者明大士是金粟如来所得法身与今释迦法身不异故上文云诸佛种性色身悉皆平等是故得知观己身之本实相与佛实相一种无异故言观佛亦然第二就位者明大士位居十地补处之位邻次于佛当绍尊位只十地之相与妙觉之尊所得实相复有何异第三观心者上文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相中求一切众生心相即菩提相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实相者即是佛故经言游心法界如虚空是人即能知诸佛之境界观己心性既是实相即是与诸佛心相义齐譬如人射法(云云)若正观此相具如入不二门亡于二边正显中道此中重明其意所以如来问者以上来辨无碍慧无若干诸佛身智功德平等佛欲显大士法身与诸佛不异是故问其云何观法身若辨法身法身必有所指所指之处即是佛国故有此问也他解应身之佛得有封疆界域国土之名法身冥寂有何国土今解不尔诸佛法身尚非垢非净而能随缘双游垢净今法身非境非智亦双照境智何意不得辨于国土境界耶故金光明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此不思议之境岂非是法身灵智所栖普贤观云毗卢遮那是极妙法身而言有土名常寂光遍一切处此岂非真国境也。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结已离顺三脱门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著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第二别答观三世中前际不来如见有未来之法入于现在可得是生是来可得是有边无边本不见有未来之生何况更有来人现在是故前际不来后际不去者若有法灭入过去可得言来可得云如去不如去今不见有法入过去者是故后际不去今则不住者若有法在于现在可言在言住可言常与无常今不见可得法在于现在者何得言其住故三世求不可得他解金刚已前无常乐我净金刚已后常乐我净今解不如此金刚已前常乐我净何以故佛性之法本自有之非适今也金刚已后无常乐我净何以故经言十地菩萨更无量劫倒修凡事若法身起应六道同凡夫生灭即是亦应有无常乐我净是故同佗不同各随所以佗释应只是化化是应今解不尔应能为化化不能为应如凡夫外道通仙诸天神鬼皆能有化此不能为应如化所化亦是暂时权有不能卒其始终今辨应是应同同其始终一期之法名之为应如来以无分别心任运之智随缘有感应而用之无所为碍不劳运念犹如明镜有像即现而影像相似更无差异也如天仙所化作念经营方能有化如画运念动手图写人形未必全不动念妙不妙约此两譬可知不观色者心如幻师幻作种种色若知幻师是诳则不得所幻之色今色从心幻师幻出尚不得此心何处见有此色故不观色不观色如者若见色与如异是则泯色入如今不见色如之别故不观如性者或言如只是性性只是如或有此义今圣人不容重说一法两唱所表今以此性为佛性不观色是空俗不观如是空真不观佛性空中道以其计中道有佛性而起顺道爱生是为顶堕故上文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今不观性是无顺道爱故不观性非四大起者虽观是身不于四大起惑如凡夫不于四大起解如二乘无惑无解故言不起同虚空是名实相六入者能积聚六尘构造生死不同凡夫六入积聚故眼耳已过过于凡夫六根境界不在三界者出真俗故三垢已离者无三种国之垢顺三脱者缘一实相顺三脱故三明与无明等无明之源即是实相法性此之法性无与等者有智能等此名无等等三明者即天眼能彻照未来漏尽达于现在宿命穷观过去达无明之始虽复十住不见其始唯佛能知始终既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穷无明之始今知其始等无明漏尽者能知五住之漏无明惑尽故言等一相是真谛之相异相即是俗谛之差别今实相非真非俗故非一非异不自者游行诣佗国名佗相遇到父舍名为自相此应用真修缘修自生佗生广破绝离此等自佗入于实相也非无相者非涅槃非取相者非生死非生死非凡夫非涅槃非二乘不此岸非俗谛不彼岸非真谛不中流非诸烦恼惑离此离彼之此岸达非此非彼之彼岸而化众生者此总明法身应用不此不彼即是不生死不涅槃二境不以此不以彼即观二谛之智境智双明不可智知者散诸法故即是真谛不可识识者聚诸法故名之为识即是生死俗谛无晦无明即是解惑解惑即是生死涅槃名即世间相即出世故真谛名为实相无强无弱者生死是刚矿之法名强智慧是扶理易悟名弱非强非弱故是实相不在方者法性不在生死封疆岂有于界域故言不住不离者只常寂光土亦是于方遍一切处故言不离非有为非无为如无尽门也无示无说如维摩诘杜口也不施非是檀度之彼岸不悭不同凡夫秘吝之此岸六度例尔涅槃审谛为诚生死虚假为欺不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不去是乘从三界中出到萨婆若离此去来不出非二乘不入非凡夫言语道断如净名杜口非福田如呵须菩提非不福田如慰喻须菩提非应供如呵须菩提非不应供如来正觉知名应供同真际等法性冥契真实也不可称量即是不思议解脱之法乃至不动亦如也同众生一切众生亦如也无分别者入一实相不见高下无失无三种漏落三土也无喜无厌等皆约三土烦恼以明无已有当有等应约涅槃释三世偈释此意。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

次结。

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佗观者名为邪观。

次简邪正如文。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第二从舍利弗问者舍利是起教之人既知大士法身实相同于诸佛复显应身随缘化物无方大用之能故问也此问犹狭三藏意来若是三藏之佛没则不生若三藏菩萨犹有惑累则有于生若尔问其何没而来生此就此为二一约弹折身子二佛发其所居之国就初弹折为二一明身子问。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二答答中为五一先反质二譬显三问四答五引佛语为释反质者汝解脱之中尚无没生我法身中那得没生汝既不尔何得以此为问。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

二譬如幻师没生此岂是实若无实录不得谓有没生。

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第五结释中云菩萨虽没不尽善本不同二乘人灰身尽智名尽善本菩萨不灭智不灭智所作功德亦不灭以此善本能益众生虽是不知恶不如凡夫之积集不尽善本不同二乘之灭没由善本不灭故能应于垢净之国俱不长垢净二国之善恶也。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佛答净国中为三一佛说其所居随缘净国。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二身子称叹。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三大士释出就释中为五一问日共闇合不。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

二答。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三问日何意出。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四答。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五释出齐此是明人同诸佛有法应二身也(云云)。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第二从大众渴仰欲见妙喜去即是现于净国是大士所游居处就此为三意一者验大士之净国二令时众起净国之行三令发愿往生是故有此一段文来就此为七一大众钦渴欲见二佛命令现三奉命移取四佛劝时众修行五大众发心六利益已还本七身子称叹今言大众钦渴欲见者闻上来妙喜之国是大士所居是故一心渴仰。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

第二佛命令现为二初明佛寂照鉴知知其有念。

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大众会现妙喜国不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二正命令现。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际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第三奉命为六第一心念欲移妙喜山林世界。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二正现神力。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三得神通者觉惊怪。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四佛称是净名所为。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五不得通者不觉。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六入于此土无损减。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第四佛劝时众修无动如来之行就此为三一劝观彼国严净。

皆曰唯然已见。

二时众奉对曰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三正劝修行无动行者如佛国中答长者子所明又如入室安慰调伏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如尽无尽门即是净土行也。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佗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时众发心修行为二一发心二发愿有十四由佗即悟者皆是上来种种说法种种神变正说将竟现此净国俱蒙如来劝发是故一时便有十四由佗得悟也。

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

第二发愿者净行深微不易可办立誓愿生于彼修行此中佛记即应当生得记为二一远二近若是立誓之后必定生彼即是近记若是修净行因必招净土之果如彼佛国即是远记。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第六如文。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第七身子称叹文为六一佛问见不。

唯然已见。

二奉答唯然。

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三为一切众生发愿。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四自蒙有寄。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

五叹闻经功德。

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此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佗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六况出福深就况出中约六番往释如文若依此语意即是流通段今明身子小乘之人非是任持大典故不属流通但为流通作于起发也。

法供养品

此品正明帝释弘经护持大法即是第三流通段凡有二品流通是从譬得名如洪源甘泽从上被下名之为流无所壅隔名之为通今用此无上法宝实相之经被下代众生使无壅隔季末有缘皆令沾润此是慈悲纯厚故也。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此文为二初从此品明天帝护法格出月盖法之供养明护持之利深显弘经之德重二从嘱累品去明大圣殷勤付嘱郑重当令季像必得宣通就前为二一天帝称叹弘经二如来述成其意就天帝白佛去为三一叹法二叹人三发誓今言天帝欲护持大典修习胜门有持此经故志存覆育即是以法供养法身如释论云迦毗罗生身生处摩伽陀法身生处为报恩多在二国之中为报法身多在摩伽陀国说法护持即是法供养也复次天帝共与梵王同请说法如来受请观机知不堪大乘仍开小教小教既兴次应说大今时此不思议解脱犹是酬其昔请释论云说般若犹是酬梵王天帝之请天帝既蒙酬请欢喜护持若是言天主得阿那含不应流通大教者此是三藏中谓为那含华严说天主住十不可思议法门岂不堪弘通此法复为天主率化群下最为风靡就叹法中先叹不思议解脱之用次叹实相之法非法无以成人非人无以显法故须双叹百千经者即是初教阿含等阿含中亦授弥勒之记何妨对文殊复次通教别教之中未曾闻此圆教法门具足之道体用难思昔所未曾闻。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就叹人中为二初释闻经功德。

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次况出如法行者闭众恶趣是止善开善门是行善行即是观止即是定就此中为约因果两判为佛护念者明其修止行两因深契道理是故加于可加故言护念但佛普护众生众生无疮毒不得入若修此止行之因即是信心疮义亦得护念观心者只止观调心名之为觉一切邪念纷动即用止观二法观之不令缘念得起是则常为觉心所护降伏外道即是伏见思两惑六十二见诸邪计之道得菩萨道已能降烦恼魔如前说乃至四魔十魔故上文云即是始坐道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于诸法无挂碍悉能摧伏诸外道即是发心修学圆观之人入初发心时即能八相成道名之为佛降魔劳怨度脱一切修治佛道者即是外化为八相之佛而内心于法身中修治道地满残余佛法安处道场如光严中办道场相履佛之迹行佛所行住佛所住诸佛如是来我亦如是来皆是邻果往叹。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若有持读者去即是第三发誓弘宣。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汝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从佛言善哉善哉去即是述成天帝上三段第一述其叹法第二述其叹人第三述其发誓就第一吾助尔喜者明此经是三世佛不思议菩提即是述其叹法言三世佛不可思议菩提即是实相之法佛由此实相能得菩提也。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

第二从男女受持是经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去是述其叹人就此为四初格量功德二问三答四正格量就前格量中为二一格现在供养佛。

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

二格灭后起塔。

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第二问如文。

释提桓因言多矣。

第三答为二一答多矣。

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二释其不可尽所以大乘经中多格量供养生身不及法身何故如此正言生身之福不动不出法身功德能动能出出离生死故言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于实名了因于余名生因生因是缘因福德不动不出不至菩提功德有尽于实名了因实即实相了因照了与实相相应能趣菩提功德不尽同虚空等法界岂得与前福德不动不出有限之法为量供养生身名为生因不趣菩提供养法身实名了因能趣菩提是故格量不可限极金刚般若云住相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东方虚空不可思量南西北方亦难测度法供养为最复次大品云实相是三世诸佛之母母得病诸子忧愁若实相之法不广被众生约众生故言实相病若止供养一佛于余佛无功德若谤一佛于余佛无罪若供养佛母实相之相即于三世十方佛所俱得功德若毁谤佛母则于诸佛为怨是故述天帝云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第四正格量中亦述其上叹信法两行闻是不思议之经信解是述成上信行人修行福多即是述上法行。

佛语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曰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佗菩萨僧有十二亿。

第三述其发誓弘经护持流布从过去药王佛去文为四一明过去法供养之因由二明王子月盖三结会古今四结释述成就因缘由藉中为三一明有佛。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

二明有王来示诸子令兴供养。

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三明诸子奉来宣行。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第二从其王一子名月盖去文为九第一王子独坐思惟求胜供养二者空中警觉三者仍问胜法四者天劝问如来五者往请于佛六者佛为解说七者闻法得顺忍八者佛记其护法九者出家为道为法供养。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就第六佛为说文为二初明胜妙之法第二从若闻是等经信解者明供养之心今就胜法中为四一者从佛言去明最妙之法二菩萨法藏者明约法论因三者从能令众生坐于道场去是约法论果四者从诸佛贤圣去是为佛所叹印其因果今释第一所说深经者然实相之理非深非浅为深浅两缘于非深非浅之中作深浅二说浅者即是三藏通别之经深者即是圆极之教故言深经深经相貌即如大士上来所说观身实相之义即是清净深经也难信者如一微尘之中有三千大千之经则人无信者实相之理只在心中无劳远觅近而不识说之不信故云难信难受者若有所受则有所行若无所受则何所行信受实相则能修行若不信受不能修习微妙者即是不思议解脱之异名亦是三德微妙我法妙难思清净无染者不为三种见思所染犹如虚空无诸净秽非思量分别能得者动念运想所不能契无念无分别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亦非三藏通别方便之人所能测度。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

第二明因菩萨法藏所摄者明菩萨法藏闻持前行三德秘密之藏不纵不横无所积聚乃名为藏含受诸法悉入其中陀罗尼印者陀罗尼名为能遮能持持善不失遮恶不起不起不失名之为印至不退转者即是遮持诸善无有退者亦是无生法忍不退之位成就六度者(云云)善分别顺于菩提即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众经之上者在三藏通别教等诸经之上故入大慈悲即是起无缘之慈如上三十种慈离众魔去即是离八魔十魔等亦是离三种之爱天魔属生死为爱流转菩萨离此故名离魔及邪见者亦是三种方便中一切诸见自此之前皆名邪见实相之中皆离此等诸见顺因缘者因缘之性即是实相顺此实相深观诸法具生法二空因缘即法空也缘实相修三空三昧。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第三约果明坐道场者若能如此圆观实相入涅槃般若名为住住发心住时即能八相成道随缘作佛故云初发心时即坐道场转法轮者是圆顿渐三教故言转法轮天龙共叹者既坐道场为佛利益一切人天敬仰入佛法藏者安处诸子秘密藏中也圆教摄四十二贤圣偏教摄二十七贤圣皆佛法藏也一切智慧者皆令禀偏圆之人得入佛慧法华云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入于佛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者菩萨以实相为道虽复禀余教终引归实相依实相义者若因若果无得离于实相约此实相办于偏圆之教故法华云若深智者为说此法即说于实相又云若不解此法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即是说偏渐之教宣说无我苦空寂灭等能救毁禁者方便教中皆乖圆极名为毁禁若入圆中无复方便之过亦为小乘中毁重之者无忏悔处若是大乘能有无生正观洗浣故言救诸毁禁诸魔外道怖者断除爱见两种之心故无五怖。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第四诸佛称叹即契于实相初心即能作佛故为诸圣之所嗟叹背生死者背三种生死也示涅槃者即是示百句解脱也十方佛所说者一切佛道同皆共说此实相也。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第二从若闻如是等经者是明供养之心就此为二一明信行二明法行若闻说实相之法即于闻中生解通达无碍名信行供养之心若闻不闻如法修行观因缘空断诸妄见见实相理得无生忍是名法行供养之心复约四依释之于法行不了不可是名依人诸佛之教本为逗物根宜不可定执故不依语识是具烦恼法不可依识经是三方便教非实故不可依了义是可依人是生身故不可依达无明源底者知本来不生是故毕竟无灭观因缘无有尽者即是痴如虚空不可尽。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

第七闻法得柔顺忍者即为二初得顺忍之益二解宝衣报恩供养若作圆教明柔顺忍者柔是柔伏即是圆教之十信铁轮之位六根清净中若发真明入理即是得无生忍也。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

解衣供养为二一供养二发愿行法供养请威神加被使得降怨宣通大法。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第八佛记者但记其后代是弘法护持之人与物有缘能兴显大法未见记作佛之文远而为论亦应即有此义齐文未有。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

第九明出家修道行法供养就此为二一明出家护法。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佗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二明化人多少百万亿发菩提心是用圆教所说十四由佗发二乘心是用方便诱引用此圆偏两法导利众生故是法之供养。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