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 钦赐云南法界寺讲经广陵沙门溥畹述
△三显见不灭(三)一请问(二)一众作念请。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此叙大众迷悟之情。意欲求佛。发明二性也。泰然者。因前闻佛斥能推非心。身则避座。心则矍然。复闻离尘无体。口虽默然。心已自失。是则若身若心。俱不泰然也。今得闻佛辩示客尘。以明主空。且知见性无动。即是妙明真心。复蒙两番印可。则惊疑稍息。故得身心泰然。念无始等。领前破妄之益。追悔昔非也。今日开悟等。领上显真之益。庆幸今是也。本心即本有真心。分别影事。即前能推之心。正明一向迷真认妄也。开悟者。即悟向之能推为影事。今之见性为真心。此明真妄分明。心目开朗。而了悟矣。盖前认妄如失乳之儿。慧命将绝。今获见性。如遇慈母。慧命可生。何幸如之。是以合掌礼佛而谢之也。然此一礼。不惟谢前。亦且请后愿闻身心者。由前佛言。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故有斯请。意谓云何为心之真。云何为身之妄。何者是虚。何者是实。请向现在目前敌体指出。何为生灭。何不生灭。以此真妄二者之性。恳求慈悲。细细发明。盖妄即虚即生灭。真即实即不生灭也。
△二王出辞问。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至)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此王自陈断见邪疑。以问不生不灭之正理也。以王昔事外道。曾怀断见。今因当机。获闻主空常寂见性不动。是以有疑。请佛为决。未承佛诲者。乃指未见佛未闻法时也。以佛出世时。有外道六师。于五印土大小诸国。各以邪法。化诸王臣。故智论云。王舍城中。有富楼那等六师。自言。我是一切智人。与佛为对。迦旃延云剪发。姓也。名迦罗鸠䭾。云牛领。即六师之第五也。其人谓杀害一切。若无惭愧。不堕地狱。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堕地狱。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嗔众生苦恼。自在天喜众生安乐。毗罗胝云不作母名也。自名删奢夜。云正胜。即六师之第三也。其人谓诸众生。王者所造。自在如地净秽等载。三大亦然。等洗等烧等吹。如秋杌树。春则还生。以还生故。斩杌何罪。此间命终还生。此间苦乐受报。不由业现。由于过去现在无因。未来无果。此二人皆以断灭为宗。良以不解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为生死根本。转此成智。即涅槃元体。而反邪计。此身断灭。即为涅槃。可不谬哉。且涅言不生。槃言不灭。是不生不灭。名为涅槃。而彼邪计妄谓。死后断灭。无复苦乐。亦无见闻等性。名为寂静涅槃。且复拨无三世因果。非邪见而何。正如此方所计。魂升于天。魄降于地。皆此类也。岂知有死而不死者乎。意谓我虽得遇如来。今者犹有狐疑。未审世尊如何为我发明指挥。令其亲证了知此生灭身心中有不生不灭之地位耶。倘得了然。不惟邪计可消。而真心亦可明矣。不生灭地者。即常住真心也。以此真常之理。非惟我独愿闻。即今有漏大众。莫不皆愿闻也。狐乃疑兽。凡人多疑者似之。
△二说示(二)一说身有变迁(二)一略说变灭。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至)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此佛欲示生灭中有不生灭。故先审其生灭也。意谓汝言。此身死后断灭。我且不问死后。但问现在。汝此肉身。是同金刚不朽耶。还是毕竟变坏耶。答云。我今此身终归变灭。佛更审云。汝身现在尚未曾灭。云何即知终从变灭耶。答云。此无常身。虽然未灭。然我观其念生念灭。迁谢不停。才新又新。相续不住。此行阴迁流。如火之成灰。渐消渐殒。由此殒亡。而无止息。以是义故。决知此身是为无常。定当灭尽而后已也。此因现前不住。而知当来必灭。何必待死而后知哉。佛言。如是者以王述无常念念迁谢。其理必然。故印之曰。诚如诚是。
△二广辩变灭。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至)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此辩老少形容变灭渐次也。自大王下。至充盛之时。皆辩老少形容。从佛言下。至终从变灭。乃辩其变灭之渐次也。故佛问言。汝今有生之龄。固已衰且老矣。其容颜相貌。何如童子之时乎。王即对云。我昔为孩提孺子之时。肌肤腠理。滋润鲜泽。及至长成。精完神足。所以气充血满。而今龄已颓矣。迫于衰耄。其形容则枯槁矣。其颜色则憔悴矣。其精则消耗矣。其神则昏昧矣。以至鸡皮鹤发。行步龙钟。景逼桑榆。逮将不久。如何乃以气充血满壮盛之时而见比耶。此辩少壮老三时形容之不同也。下辩变灭渐次。佛则问言。汝之形容。应非一旦顿朽。自必由渐而至。王言。世间变化。密密推移。我诚不觉。但见日往月来。寒暑迭迁。渐至此耳。何故人生光景。有延有促。今且以十年而论。如我二十之时。虽曰年少。然颜貌已老。十岁之时。及至三十。又衰于二十之时。乃至于今六十有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岂非十年一变耶。而我见此密移者。虽壮色日去。名之曰殂。老相日催。目之为落。然以其间迁流变易。且限十年而论者。是特举粗略而言耳。若复令我微细思惟。推穷其变。宁独十二年之一纪。二十四年之二纪。实惟一年一变。岂惟年变。亦兼一月一化。何止月化。兼又一日一迁。若更沉其思虑。审谛观察。则此一念中。具九十刹那。而刹那刹那念念之间。皆在迁流。未尝停住。故知我身终变灭也。始生曰孩。稍长曰孺。皮表名肤。纹理名腠。二十三十曰长成。七十曰衰老。八十九十曰耄。今六十二。将近衰老。故名为迫。逮及也。言死期将及也。纪者。乃十二年。以今六十有二。返观五十。是为一纪。故约纪而减之。刹那者。最短之时。以一念具九十刹那。利刃透九十纸。为一念故。一念具九十刹那也。此明身有变迁也。
△二明性无生灭(二)一徴定许说。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至)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此徴定生灭中有不生灭。以许说也。佛见匿王。历叙生灭。工夫细密。可以示不生灭性。故问之曰。汝既知刹那身中生灭不停。终归灭尽。能知刹那身中有不灭者耶。王闻其语。不觉悚然。故合掌对曰。我实不知斯正王所久昧者也。设早知此。岂受外道之惑哉。佛言。汝既不知。我今于中指示。汝之不生灭性前。王请不生灭地。兹佛许不生灭性。正请许相应也。
△二彰不灭(二)一彰所见不变。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至)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此就恒河之水。以彰见性之不变也。佛先牒匿王之语。而后审其三岁所见恒河之水。与十三所见恒河之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即此可知。时序虽更。而所见不异。盖不异即不变也。耆婆此云长命。印土风容。皆事长命天神。凡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已得。而更祈长寿也。
△二明能见不灭。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至)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此即能见之性。以示不生灭也。故牒之曰。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定比童子之时。异则汝观河之见。有老少否。王言不也。佛遂示曰。汝面虽皱。而此中观河之见精性。未曾皱。皱者变。而不皱者则不变。所以变者受灭。而不变者元无生灭。既无生灭。云何复于汝之生灭身中。同受汝之生死耶。既在现前。尚不受其生灭。而言死后同受断灭。岂不谬哉。况犹引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名为涅槃。则谬之甚矣。末伽黎云不见道字也。拘赊黎其母名也。其人谓众生罪垢。无因无缘。即六师之第二。皆以断灭为宗者也。此章因王向身中观察。故成断灭。佛从见上发明。故无生灭。正谓不离花下路。引入洞中天。此则不惟除王断灭之疑。亦酬当机二发明性之请矣。
△三领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至)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此但就王而结益也。以前迷断灭而腾疑。今悟趣生而欢喜。是言者。即上观河不变身灭不灭之言也。舍生趣生者。以舍前阴而复生后阴也。得未曾有者。以昔未得见性。将谓断灭。今得见性。方知不灭。则今日之所得。乃昔日之未曾有也。
△四显见不失(二)一疑问。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至)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此当机因闻上文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故致疑而请问也。故言若此见闻。必不生灭。此正起疑之端也。然上惟举见。此复添闻者。是显举一。则该四性六精也。意谓见闻等性。若是生灭。可名遗失。既此见闻必不生灭。便是寂常。即与诸佛。等无差别。云何世尊惟名我等遗失真性。颠倒行事。而诸佛何不亦名遗失颠倒耶。但我二障所缠。如染尘垢。愿佛兴慈。为一洗之。岂知佛说遗失真性。但因颠倒而说遗失。非比断灭之遗失也。
△二说示(二)一以臂倒无失为喻。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至)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此即臂之正倒。以喻不失也。以佛生一体。原无遗失。但因颠倒为异耳。然心中颠倒。无有形色。人固难知。故佛出像而示之。俾人易见而易解也。故以千辐轮手。垂而下指。问阿难言。汝见我手。为正为倒。当机曾遭辣手。故不敢自决。且不能无言。遂嫁祸于人曰。世间众生以此为倒。复推干净曰。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世尊就语而追之云。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又将以何为正耶。当机至是。被如来一语钩处。不能脱去。只得答曰。若如来以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世尊将错就错。即竖臂而告曰。若此则颠上倒下。惟一臂也。故上指则名为正。何曾增上一丝。下指则名为倒。何曾减去一毫。纵然颠之倒之。但是一手。无非首尾相换。不过将上竖之首。而换为下垂之尾耳。此明虽有颠倒。而臂未常失。若此首尾颠倒之相。皆汝与世人一类仰瞻而俯视也。显而易见。极其明白者。何故推云。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耶。倍犹类也。切也。母陀罗此云印。即结印手也。以佛手举措。反覆上下。偃仰如莲花。开如授受。状制伏魔外。无非是印。故曰印手。
△二以心倒无失合喻(三)一举法直合。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至)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此直举生佛二身之法。以合一手。正倒之喻也。此承上言。手既如此。则知汝身佛身。亦可以比类而发明矣。如来之身。名正遍知者。譬如手虽无增。但上指于空。则首是首。尾是尾。举世皆以为正也。汝等之身。号性颠倒者。譬如手虽无减。但垂臂下指。则首作尾。尾作首。举世皆以为倒也。此但直尔法合未出。所以颠倒之相。故下文且令谛观也。
△二令观颠倒。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至)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此令观颠倒者。以手之颠倒。人所易知。性之颠倒。人固难解。所以敕其谛观。欲令恍然而自悟也。故曰。任汝谛审观察。以汝之肉身。比于佛之金身。则汝身称为颠倒者。既有颠倒之名。必有颠倒之实。从何实处。而有此等名号。呼之为颠倒耶。然阿难大众。被此一问。大似泥塑木雕。呆呆然不知颠倒所在也。良由不达诸法唯心之故耳。若知诸法唯心。则若身若心无非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则知身心颠倒所在矣。是以前斥遗失真性者。良在兹焉。随者任也。名字犹詺目也。瞪直视貌瞢。昏闷不了。目不明也。瞬亦作眴。目动也。言不瞬者。乃睛定而不动也。
△三通示正倒(三)一引昔教明正。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至)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此引常说之教。以明正遍之义也。海潮音者。以明应机而发。时至而言。犹如大海之潮。信不失其时也。又其音圆遍。犹如海潮。普遍圆满也。此因当机不达现前一念。不杂声色见闻之性。即是真心。体周法界。量等虚空。而妄认四大蕞尔之身。六尘缘影之心。以为自己。则无异弃大海。而认浮沤也。故佛愍其颠倒。哀彼愚蒙。不待请问。兴无缘慈。而直告之曰。我常说言。色心等法。唯心所现。即汝所谓四大之身。汝所谓见闻之心。皆此现前一念。不杂声色见闻。真心所现之物耳。以吾人现前一念。见闻之性。离名绝相。故曰妙。洞彻虚灵。故曰明。体无伪妄。故曰真。性无染杂。故曰精。统此四义。不可思议。故曰妙心也。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识心王。诸缘即生心。四缘生色。二缘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诸所缘即二十四种不相应。及六种无为。乃至世出世间。染净依正。一切诸法也。此上诸法即唯识五位。遍摄一切。然皆真心之所现起。如镜中物像。不离于镜。无体可得。问六种无为。前五可说无体。至真如无为。名假体实。何言无体。亦如镜中物像耶。答本经乃圆实大教。以彼所说真如。是对妄而立。既因对待。还成妄法。故下经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者。此也。又问。前说见性。即黎耶体已为能现。今准此说。则黎耶又为所现。则唯心之外。另有真心耶。答前七诸法。但为所现真心。独为能现。以黎耶通于能所。对纯真之心。则降为所现。对前七诸法。则升为能现。然此于真原非二体。故云。非一非异。而成阿赖耶识者。良由是焉。故如来悟得此心。则首是首。尾是尾。如手上指。虽无所增。举世皆以为正。此如来之身。所以为正遍知也。
△二责认妄成倒。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至)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此责遗真认妄也。意谓汝等云何遗失自己妙心妙性。反于本无迷悟之中。而妄认其迷情耶。故温陵云。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也。然心之与性。体用异称。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本不流动。如镜之光。故曰圆妙明心。此用之妙也。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无物堪伦。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此体妙也。而此心此性。全体大用。原是汝自家本具。如何遗失。却于悟中。而认其迷乎。盖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是本来之悟也。不达本悟自心。而反于中。妄认四大为身。缘影为心。此即当机以动摇为身境。以能推为自心。是皆于本悟心中。妄认迷情。正所谓认物为己。岂非悟中之迷乎。然此悟迷。若对正倒释。则了然矣。以本无迷悟之心。如手本无正倒。而说迷悟者。因众生之分正倒也。所以悟此心。则名正故。诸佛为正遍知。迷此心则名倒故。众生为性颠倒。而正倒惟在一手之上。犹迷悟只在一心之中。今则向本悟心中。而认迷情。故曰认悟中之迷也。故下以身心发明。为悟中迷之所以。夫此妙明心性。本无迷悟。身心之相。皆由性明心体。最初不觉忽起妄。明将此本无迷悟。真心实相。第一义空。晦昧而成。无知无觉之顽空。所谓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此因迷性明故。而成无明。故云晦昧即无明也。由此无明。变起顽空。故云为空。即经云。迷妄有虚空也。依所现之空与能现之无明二法相合。故曰空晦暗中。然此暗中。即无明结滞之中。而变起四大山河世界依报外色。故曰结喑为色。即经云。想澄成国土也。因四大色相。杂妄想心。变起众生。五体六根。正报内色。故曰想相为身。盖想即妄心。相即妄色。色心和合。五蕴备矣。即经云。知觉乃众生也。此即身之所以自悟中而认迷也。既然内有根身。外有器界。则妄想缘心。于中积聚。遂而内缘影事。则摇荡而不休。外缘实色。则奔逸而不已。世人不知。原是无明展转粗动之相。而复认此内摇外逸。昏迷扰攘者。而以此相。即为自己真实心性。此即心之所以自悟中而认迷也。既一迷此。则将昏扰扰者。以为自心。则决定不改。谓言我心在色身之内矣。依肉团而居焉。殊不知。此内而色身妄心外及山河大地。皆是我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像耳。故前云。汝身汝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者。是也。此因遗失。遍周法界广大之心。而反认蕞尔身中生灭之心。岂非悟中认迷自成颠倒者哉。
△三喻虽倒不失。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至)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此喻虽然颠倒犹手之下垂。以明性不失也。盖百千大海喻真心。即现前一念。不杂色声见闻等性。非遍而遍者。一浮沤体。喻当机所执缘尘分别见闻等性。非局而局者。遗真认妄。如弃海认沤。执妄为真。如执一沤。目为全潮。且认沤遗海。已是迷倒。况执一沤。以为穷尽海量。目为大瀛小渤。全海之潮。岂非迷倒之中更加一倍之迷倒人乎。正明首尾颠倒之义。如我垂手向下。虽无所减。而举世皆以为倒。故汝等之身。所以为性颠倒也。且汝言。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斯即汝之身心颠倒所在也。且汝等本无遗失。但因颠倒而称遗失。如来说为可怜愍者。此也。以真遗失。则不足怜愍。今由颠倒。恒如遗失。故深为可怜。而可愍者也。
△五显见无还(二)一疑请。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此述疑以请问也。悲救深诲者。意谓一向颠倒沦溺。今承悲救。一向遗失妙心。今承深诲。感佛深慈。故致垂泣以谢。然尚有疑。故复叉手而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得妙明心性。即是自己本来圆满。包十虚而遍法界。亦不生而不灭。本无遗失。乃常住不变之心地也。但我等一向遗失此心。妄认能缘为心。故名我等为性颠倒。宜矣。然而今日现闻法音。现悟真心。皆用缘心。则此缘心。是允所瞻依。而仰赖者也。世尊虽不欲我认而斥为非心。若是别种缘心。或可弃舍。至如悟佛法音。承听领纳。方正倚用。岂可一旦遽舍之乎。由得其用。故不得不认也。世尊要我所认者。圆满妙心。虽则广大。现今不得其用。徒然获此。故犹未敢认取为本元心地也。以认此则当弃彼。今既不忍弃彼。故亦未敢认此何。谓若弃缘法之心。却后将何承领佛法。纵不惜其缘心。而独不重于佛法乎。所以踌躇。莫定取舍。末由愿佛为我拔除疑根。令得归于无上道也。圆音有三不可思议。一者殊方异类。咸同本音。二者大小浅深。随解皆益。三者有缘隔远。皆同目前。拔我疑根者是。谓缘心之疑。深根固蒂。自不能除。愿仗佛力。为我拔之。可见当机多闻习气。深厚难除。此正缘心真心两持不决。方摇未稳之际。直待三卷末。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获本妙心。常住心地。始肯撒手承当耳。
△二开示(二)一破缘心有还(二)一总标法喻。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至)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此总喻执教亡心也。因彼前云。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故知当机珍重法音。将谓至理。在是不知封文迷理。则失教意。故佛立喻以晓之。意谓我费许多唇舌。只为除此缘心。以契真性。谁知至今汝等尚以能缘之心。而听我所说之法耶。既以能缘妄心。听我所说圆妙心法。则此心法亦成所缘之妄境矣。非能得其法性真理也。以教诠真理。理是众生之心。岂可执教而亡心哉。殊不知。说法者如指月人。耳听法者乃看月人也。此以指喻佛之声教。月喻总法人心。若谓因我声教。发明自心。此是因指看月。闻教观心。而不顾其指者。若徒执语言文字。被声尘所转。此是以指为月。不解反观自心。而亡失其月轮者。岂惟亡月。亦亡其指。正喻岂惟不达自心。亦且不知教意。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此喻缘他声教。为自己心。自他不分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即岂惟不知教意。亦且不知教理教体。以体乃文句名声属尘故。暗理即吾人。真心故明。何以故下。徴明以指体暗而月性明。设执指为月。则明暗二性。不能了别。以喻教属声尘。不能觉照。如指。心本灵知。具有觉照。如月。若执教亡心。是以无照之尘。认为有照之心。则有照无照。二相混杂。俱不能辨。岂不愚哉。今汝认法音。为所缘境。而起能缘之心。则迷失法性。何异于观指为月。以指当月。不辩明暗之人乎。故合之曰。亦如是也。
△二别示可还(二)一略明无性。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至)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此明缘心非常住之性也。上遣所缘之境。此遣能缘之心。意谓若以能分别法音者。为汝真心。则此心自应离所分别之法音。有能分别之自性。可也。夫无性则如客暂止便去。终不常住。有性则如主都无所去。犹掌亭人。故客有去来。而主人常住。心之真妄亦如是也。汝若以能分别法音。谓是真心则此心应离声尘而自性常住。云何离我说法之声。无汝分别之性耶。
△二广示有还。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至)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此广示有还者。以明真正主人。则无所还。如物本是己有。则无可还也。故承上云。岂惟闻法缘心。离我声尘。无能分别心性。即汝分别我容。离我颜色相好。亦无能分别之心性。如是不但因尘起灭之见闻缘心非汝真性。乃至嗅尝觉知之心。离彼分别香味触法之尘。亦且都无真心性也。至此则能分别心。所分别境。一概寂然。故云都无。乃至内守幽闲。非色非空之境。此但伏前六识现行。分别不行。如江湖之水。望之似平。其实奔流不已也。此正第七识缘第八识。离外五尘。故云非色。执内为我。故云非空。故拘舍离等。计此为神我。迷昧不知。立为冥初主谛。此尚非真。况现行缘尘。炽然分别者乎。故智论云。外道通力。至八万劫。八万劫外。冥然不知。谓为冥初。从此觉知初立。故名主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此性。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谓自然而有。无所从故。所以从冥生觉。亦名为大。即中阴识也。从觉生我心。即神我也。从我心生五微。从微生五大。从大生十一根。以神我为主。居中常住。不坏不败。摄受诸法。凡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成二十五谛。离诸法缘者。以此冥谛。即灭法尘神我。即能缘妄心。言能缘神我。离所缘法尘。亦无分别自性也。由此言之。分别声者。还之于声。分别色者。还之于色。乃至分别冥谛者。还之于冥谛。汝若认此分别。以为心性者。则已各有所还矣。云何是汝不还之主乎。拘舍离即末伽黎异称也。
△二显见性无还(三)一求示无还。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至)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此因闻有还。而求示无还也。还者。如借来之物。必要还人。若是自己家里物。则无处可还。所以当机谓。若我能缘心性各有所还。而如来所说。妙明元心。云何谓之为无还耶。愿赐哀愍。而为我说。若无垢谒善权清问云。此事人人有分。个个圆成是否。清曰然。公曰。为甚么无个入处。清于袖中。出数珠示之曰。此是谁底。公俯首无对。清复袖之曰。若是汝底即拈取去。才涉思惟。便不是汝底。公悚然。故知才有分别。即有可还也。
△二正示无还(三)一明见性即真。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至)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此欲示无还。先明是性即真也。因当机闻分别有还。遂求妙心无还。故佛示之曰。无还者。即在有还之处。不必离波而觅水也。且汝现前。汝见我时。一念未生。绝无分别。不杂于色者。这种见性。即是真精。而此光明本来元有。但此见精。体受妄熏。精分六处。未能旋六亡一。湛入合湛。故但称见精明元。而不称妙精明心。是知其体已具精明。惟欠于妙耳。虽然非即妙精明心。正如第二月。胁之月。捏目所成。虽与真月无二。但多一捏。非若水中月影与真月。有天渊之隔也。良由妙明心性。广大无方。圆满无相。卒难指定。故托见精。方便指明。若从见精悟入。而全体大用。即在兹矣。故月有三。一天上净月。二捏目出月。三水中影月。今以第一月。喻妙明心性。第二月喻见精明元。第三月喻缘尘分别。是则未得第一月者。当亟认第二月。犹之未得妙精明心者。当亟认见精明元也。然此二月虽非净月。设离净月。必无二月可得。见精虽非妙心。设离妙心。必无见精。可得以见从心起。全体即心。但当由见精而入真心。不可执见精而当真性。以去见中之妄。即是真心。如除眼上之捏。即是真月。固不可分而为二。亦不得混而为一也。
△二示可还非真。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至)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此欲示无还之见。先标可还之相也。故诫之曰。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还之地。意谓非可还之相。莫显无还之见。故先明可还也。阿难汝还见此大讲堂乎。洞开之时。旭日东升。则见明相。中夜黑月。晦瞑之时。则见暗相。户牖之隙。则见通相。墙宇之间。则见壅相。分别此等之处。则见缘相。顽虚而豁达者。即是空相。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