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前三卷经。佛已示妙奢摩他法。由是阿难遂悟于言下。然止悟得体。未悟得用。止悟得心。未悟得法。何者。目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法。是有耶。是无耶。到此未免生疑。若尔。则与不悟等。盖见得一边。不知有许多事在。以此看来。三摩提一段工夫。断少不得矣。三摩提。此云观。观是观察。观法先后。观法次第。观法是无作。观法悉不可得。若如此。犹属照功。今则不然。须是再悟一下尔。悟了自然不疑自。不疑他。不疑目前山河大地色空等。何则。知有所自焉尔。

△二三摩钵提文二。一辩明真妄。二正示观门。

一辩明真妄分三。初觉明明觉相违答富楼清净本然难。二真如随缘自异答大性遍疑难。三因妄迷真真元无妄答阿难缘起迷理难。

初觉明明觉相违分五。一申难。二许说。三正答。四明藏性生相。五重释疑难。

一申难。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富楼翻为满愿。又名满慈。缘名取义。对半明满。若明得已。是为一偏。明得法是为一偏。今若明得己。又明得法。是愿满矣。而阿难明己而未明法。是其偏也。又未能发疑请益。陈义进道。不得不屈满慈之疑。以䇿阿难之志。然满慈之疑有四。一疑自己说法第一而不闻如来法音。二疑习漏未除反能开悟。登无漏者尚纡疑悔。据此是疑其人矣。三疑如来藏中清净本然。何故有山河大地。四疑地水火风性不相循。何得圆融周遍。据此是疑其法矣。于是人法不齐。机教不称。何能通其道。满其愿耶。因是起疑而有此请尔。

△二许说。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至)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依俗谛说有。依真谛说无。此二皆劣。非有非无。离情离见。依中谛说。是谓胜义。若以正眼观之。此胜义亦是交争之地。非真胜义也。何也。维摩以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以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吾意者。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今经曰。宣胜义中真胜义性。然此胜义。为即文字语言是真胜义性耶。为离文字语言是真胜义性耶。佛曰。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以此看来。维摩默然。非是无言也。而世尊所说。亦非文字也。何者。此是一乘寂灭场地。是真阿练若处。阿练若。此云离諠诤。寂灭场。即是离諠诤寂静之处。人若悟此。便是大休歇大安乐田地。我今开示之。要使定性声闻悟此。不堕于偏空之无。未得人法二空悟此。不堕于纷扰之有。若回向上乘阿罗汉等悟此。不堕非有非无定执有中道者。自然证得大休歇大安乐田地。故曰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三正答。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至)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初垂机勘验。富楼所述四疑。前二疑机器不齐。惑智若反。后二疑性相有异。融碍难安。世尊答中。惟释后二。不言前二者。原其经旨。盖法齐人自齐之。人在法中。法整于人尔。是知意自足而言不烦矣。从佛言下正答。初一句牒其所计。下二句弄引。佛谓即性之体。本是这点灵明。即性之用。亦是这点灵明。我岂不常开示汝等耶。富楼不省。遂上他钩线云。唯然。常闻斯义。佛见其有负堕处。便与下一锥云。汝谓觉明明觉者。不知作何所解。为是性明称其觉耶。为是性不明。如今要明他。称其觉耶。富楼益不省。遂供曰。此之性觉之体。若无所明。则何以称为觉乎。富楼意谓这性体。原自不明底。要有所明。方名为觉尔。断在下文。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至)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二明真妄。初二句牒其所谬。佛曰据汝所见。性无所明。则不明矣。觉无所觉则非觉矣。若果如是。全是断灭之见。何则。觉本来湛。性本来明。今尔曰。有所则觉。无所非明。殊不知有所觉是非觉。有所明是非明。非明而明。是妄明也。非觉而觉。是妄觉也。故今断曰。汝言无明与明觉者。全是断灭之见。非觉湛明性之谓矣。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至)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三明能所。前是据款。此是结案。据者。据其所见之谬。结者。结其妄觉之非。何也。觉本来湛。性本来明。汝谓性体不明。必有所明。方称明性。若尔。则性体上立妄明矣。汝谓本觉无觉。必因所觉。方名明觉。若尔。则本觉上立妄觉矣。妄觉生能。妄明立所。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才彰。同异必形。然此个性觉之上。岂有同异之谓哉。而今炽然成异矣。此个性体之上。岂有能所之谓哉。而今忽然立所矣。故曰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四明同异。此承上异字而来。夫性体至觉。人领不及。反谓之非觉。性体至明。人照不及。反谓之非明。非明非觉与至明至觉。便是异也。非明而明。非觉而觉。便是彼所异也。故曰异彼所异。又指所明所觉为异。指非明非觉为同。同者静也。异者动也。动必资静而发。静必待动而明。故曰同异发明。又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一形。故复立无同无异。无同无异。即小乘与外宗。因生死而立涅槃是也。同异异同。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是也。何者。以至明至觉。成非明非觉。是一迷矣。非明而明。非觉而觉。是再迷矣。又明与不明。觉与不觉。混而为一。是展转迷矣。展转迷故众生颠倒。生死相续。莫不由此也。及其推至于明所不明。觉所不觉。有情与无情。亦莫不由此同一妄尔。此意在后。临文当见。但诸家所释。或依三细六粗配之。此意较之于彼或亲。较之于此反疏。余概不取。止就本文释之。要使学者切体圣意。勿至掠虚。是所望焉。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五结示妄相。如是者。指上能所同异异同等。盖此等在觉明体上。杂然淆乱。纷扰不定。何者。才有个所相。便有个能相。才有个同相。便有个异相。如是能所同异异同相待不息。不息则生劳相。故曰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者即劳虑。劳虑久。精神昏昧。自然生尘。尘者昏而无知之物也。心地有尘。焉得不浊。故曰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细详即三惑之因相也。何以知之。夫至明至觉。而凡非明非觉。非明即不明矣。非无明惑而何。所明所觉。必有能明能觉。能所对待。非尘沙惑而何。又所觉对所明为异。非明对非觉为同。同异互为因依。非见思惑而何。盖觉明体上。以此三惑为因。是以世间众生业果得而有焉。问。若尔妙明觉体。而有此三惑耶。曰。不然。佛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立明立所。非妄乎。既成其妄矣。妄见山河大地。妄见众生迁流变化。乃至有情无情。或依或正。莫不同是一妄所成。譬如人梦。梦见山河国土。梦见彼我是非。梦见崇高富贵。梦见卑贱丑陋。虽有如是之相。其人当梦时。不知是假。及至醒时。了无所得。故知梦者因也。体上有如是之妄果。果不越乎因。因不出于妄。妄无所依。但依无明为住。故曰此之三惑。是体上之因也。从由是下。方说果相。

△四明藏性生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至)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初总标。由是下略明三相。由是者。由此之故也。觉明体上。由此三惑。引起尘劳烦恼。夫尘之为性者。暗覆为义。劳之为性者。数动为义。烦是烦热。恼是违拂。由觉明不觉。暗覆真性。故曰尘。即下觉明空昧四轮等是其相也。以能明能觉。数动其心。故曰劳。即下明妄非他。六妄等是其相也。又明所不明。觉所不觉。心地违拂。是以烦热。故曰烦恼。即下想爱同结。唯杀盗淫三根本。是其相也。此特总标。故不言其义尔。

起为下。先略释以明引起之意。此本明本觉之性。不起则已。起则为所明所觉管定。如一念起。即被三世管定。故曰起为世界。其能明能觉之性不沉则已。沉则为非明非觉陷住。即一念不觉。被顽空陷住。故曰静成虚空。是故有知见动。无知见沉。沉则同于虚空。动则异为世界。故曰虚空为同。世界为异。下彼无二句小结。谓彼见有同异。而立无同无异。是为常理。即如见有生死而立无生无死。是为涅槃。而今看来。即彼立常理。无同无异。立涅槃无生无死。在真体上亦是有为法尔。何常是实耶。故曰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至)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次别释。初别明世间。觉明下先明风轮。夫以至明至觉之性。认为非明非觉之空。昧而任之。相待生寒。摇动成风。故有风轮执持世界。盖风是动性。世界是住性故也。

因空下次明金轮。空本不动摇。动摇是无明尔。因无明动。而明觉立碍。自然坚明者胜矣。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国土即无明所成也。金宝坚明可守也。故言保持尔。

坚觉下三明火轮。然既以明觉坚成。无奈境风动摇。一坚一动。两物相摩为胜。故以火光为变化性。然变化以性言者。正明火有烧性尔。烧则坚者失其坚。动者失其动。是火胜于二物者矣。宝明下四明水轮。明觉生爱故润下。无明违拂故炎上。譬如暑蒸则汗出。心爱则流涎。二物不相胜。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大约十法界皆有见爱违拂等性。是以水能含浸也。已上四轮。良有次第。性觉不觉成空。空能生风。风胜于不觉。故以风次一。空动觉碍。碍是坚碍。坚又胜于风。故以金次二。能觉所觉。能所敌对是两胜。火能化之。故以火次三。能明所明。炎上润下。是两不胜。水能含之。故以水次四。此四轮者。所谓次第相生。次第相胜者也。

下明展转生者。其山海草木。不出于四轮所生。如山海俱于地载。地即是土。是土从火生。若草木则从水生。是故别释之。但世问论五行。而风不系焉。盖彼据成相而言。此从生相而论。生当依真起妄。从妄所生。得有如是之果相也。故先明四轮。而后及山海草木尔。

从火腾下明递妄发生。水流湿。火就燥。物之性也。或交发之。火先于水。是火胜。故干为洲潬。水先于火。是水胜。故湿为巨海。如或勿信。而今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是非其证验乎。又水火之相陵也。或水克火不胜。则水势劣。而火则乘之。则结为高山。如勿勿信。而今山石击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