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槜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四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不觉。唐译作不求。○阴界入生灭之相。前文具明。今复问者。盖大慧重起疑情。疑谓虽知阴界入等。是生灭法。然彼等法中。既无主宰。无我相可得。谁为生灭。且彼愚夫不知生灭无主。更反依之。不求尽苦之要。不识涅槃之名。有悲愍意。故发此问。嗟夫今之世。不求尽苦。不识涅槃者。充满两间。而达道者有几)。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

(上文大慧所问。生灭法中谁为主宰。今佛答如来藏。是善不善因。为之主也。谓如来藏。性一切心。善恶之法。因之而有。盖以生灭不生灭和合。成诸趣耳。譬如下。举喻明变现之主。伎儿。即幻师。喻如来藏也。所现幻事。喻变现诸趣也。然所现事皆幻。故离我我所)。

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诸凡愚者。不觉诸识皆幻。妄依三缘和合方便。而生诸趣。彼外道辈。以不觉故。计为作者生于诸法。此总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相。即此藏识。为无明住地也。住地。即根本义。此无明与前七识俱。俱者。不离也。如海浪身长生不断者。海喻藏识。浪喻七识。浪不离海。离海无浪故。喻如前七。不离藏识。离藏识无前七故。从无始来。相续不断。以恶习熏故。如来藏体。翻为藏识。本性不易。故离无常。及我等过。以无过故。自性无垢。以无垢故毕竟清净)。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

(藏识无垢。本然常住。其余七识。则有生灭。何以故。谓意意识等。念念攀缘。七体不断。以依不实妄想取诸境界。长短大小。种种形处。计著名相。故有生灭)。

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

(承上不实妄想取外境界。由不觉自心现相。依贪生着。着故生贪。不觉贪欲为苦。不知解脱为乐。念念尘劳。恒受系缚。是故不能至于解脱。随顺因缘。相续长劫)。

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

(言诸受根者。受有三种。谓苦。乐。不苦不乐也。违情则苦。顺意则乐。平常则无苦无乐。此三种受。从六根起。故云诸受根也。若诸受根灭。则次第不生。次第。即相续义。言不生者。但是相续粗相已灭。尚余自心微细妄想。此微细妄想。正是舍念清净境界。故云不知苦乐。乃至入于灭受想定。其间或于第四禅。或善真谛道解脱修行者。于此作解脱想)。

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此承上文修行者。出其未了之过也。谓彼修灭定者。即依此定。作解脱想。而实不离不转如来藏中识藏之名。何以故。灭尽定中。未离识故。若住灭定。七识应灭。今文何言七识不灭。盖通指未及灭定者说。故兼第四禅也。成唯识引契经说。住灭定者。根无变坏。识不离身。此指眼等转识不离身故。由是成唯识广破其说。谓此定。眼等转识。非不离身。不离身者。但第八识耳。又云。由未永断第七种子故。从灭尽定起已。此复现行。又云。第七差别有三种。一数取趣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盖灭定。但灭初相。故知今文七识不灭之言。指第七识耳。然此定中。染污末那虽灭。无染末那犹在。法我见未空故。今文与唯识相符。故详出于此。盖藏识因缘。甚深微细。如楞严所谓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谓无流。二乘不了。作解脱想。是故此识。非其境界。不觉下。谓二乘不尽觉知无我法故。犹故摄受自共相。及诸阴界入等。言其法执未破故也)。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

(古注云。若见如来藏。五法三自性人法无我等法数则灭。以见如来藏故。复得入地。转进至八地。外道恶见。不能倾动)。

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

(是名下。结前法空进地之乐。三昧下。更明菩萨自愿度生之意。杨彦国纂云。以观察佛法自愿。则能顾愍众生。不滞空寂。故于三昧门乐。及实际。皆不受)。

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谓不动地菩萨。不受三昧门乐。顾愍众生。向自觉圣趣。不与二乘外道所共。得十地圣道。及法身真智。如意受生。远离七地已还有功用定。是菩萨自愿无作行相也。四教仪云。十住名习种性。十行名性种性。十回向名道种性。十地名圣种性。今云十贤圣种性。谓得十地种性也。彼文又云。地前三十位为三贤。登地名十圣。今文贤圣并举。而以十数标名者。意以十地。望上等妙为贤。望下三十位名圣耳。是故下。结劝胜进之要)。

大慧。若无藏识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

(此明无漏藏性。则无生灭也。或问前经屡言藏识常住不生不灭。今文何言藏识灭耶。答曰。此识通有漏无漏。元以生灭不生灭和合为体。生灭是有漏。不生灭是无漏。今所灭者。但灭有漏业相耳。生灭既灭。其体本真。故无生灭)。

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魏译云。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黎耶识。故有生灭。以依阿黎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法乐行。而不休息。○此明凡圣修行者。未易离此藏识生灭也。何者。谓藏识渊深。至不动地。始舍藏名。金刚道后。始空异熟。是故今文意云。虽住现法。而不舍方便。即微细生灭未忘也。故成唯识云。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又云。但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不为过失)。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

(唐译云。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忆度起见。不能现证。○此明藏识本净。而诸声闻。以所知心。妄见此识谓为不净。然由客尘覆故。非诸如来有净不净也)。

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此承前藏识之意。直明如来切见。反显二乘不了也。视如掌中果者。谓于此识。切近晓了。无纤疑故。无净不净。异二乘故。阿摩勒。见第一注)。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

(唐译云。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佛以方便神力。建立藏识名义。乃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演此义。谓以藏识不灭。七识俱生。而诸声闻。依于此识。证得涅槃。见思惑破。但得人空。法执全在。犹称计着。今示此义。令见法无我故。文中阙略。会意可知。胜鬘夫人。是匿王正后。优婆夷也。佛举在家一众。及出家利智菩萨者。意明此义。不简在家出家。若男若女。但解此旨。尽得宣扬故也)。

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

(胜鬘既奉佛旨。演说如来藏境。自力不及。必承佛威。乃可说也。余文可解)。

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佛以此义。结劝修学。复勉依义深修莫但从闻觉解。便以为得。作知足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如来藏。非二乘所知故。称甚深也。直以识体。即如来藏。离如来藏。无识体故。是故识藏。与七识俱生之时。全体即如来藏也。二种者。承上二句。谓如来藏真也。七识妄也。真妄和合而有生灭。摄受。即和合义。愚者执之。智者则离)。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古注云。如镜因前境故有像现。以譬如来藏心镜。因七转识。无始妄习薰故。乃有三界依正妄法现。如实观者。一切悉无耳)。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新说云。智者见指。必知有月。愚夫反是。故但观文字之指。不得真实法也)。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新说云。言如来藏识藏。受熏持种。变起根身器界。如工伎儿。染污末那。执我法故。如和伎者。前五转识。取尘相资。譬之伴侣。第六意识。虚妄了别。类彼观人)。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大慧因前闻说见如来藏。则五法自性识等灭。因知如来藏中一切法数。悉不可得。何故复有五法三自性等。种种差别。究竟诸相。何所摄属。又前文但标总名。未明其相。今请别显。故发此问。我及下。大慧自叙所问之益)。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

(次佛告下。牒问语。谓名下。示五法名。若修下。明所修益。谓修行者。能行此法。乃能入于如来自觉圣趣。既入圣趣。则离断常等见。因得正受法乐。现在其前)。

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此明不觉五法等。从自心现者。是凡非圣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

(上文佛谓五法等数。皆是凡愚妄想所生。非圣贤有。大慧蹑此生疑。谓正智如如。岂非圣贤所有。然其名数虽知。义意未了。故发此问)。

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唐译云。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贪瞋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随于诸趣生死大海。如汲井轮。循环不绝。不知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答谓由著名相。妄事随生。依妄生妄。无穷已也。文中流散已。计着已。染着已。积集已。此四已句。即牒上义。生下妄情。展转积妄。堕生死海。如汲井轮循环上下。莫知遇绝。以愚下。明其愚故。不知妄所由生而异计也。末二句。结牒妄因。此按下文相等。皆有释文。然无释名一节。大约依相摄名。故略之耳)。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本文可知。释相竟)。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如此不异者。谓以妄想。计著名相。坚执不移。如计象等。名言非谬。非以象作马等。马作象等。毕竟不异。即此坚计。是名妄想。释妄想竟)。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集注云。正智者。观彼名相。不实如过客。客非住义。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诸识不生。盖以智为主人。以名相为客也。此智既不断不常。则不堕凡夫二乘之地。释正智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谓以正智观察。法数不可得。故名相不立。非不下。防难也。或谓名相满前。何云不立。故此通云。非不立名相。但舍离有无二见。则建立诽谤二过不生也。了知名相不生处。即如如故)。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

(以住如如故。得无所有。无所有境。上通妙觉。下及初地。见无所有境。即得初地。得初地已。永离世间一切外道邪趣。住持出世正趣。正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诸法。即自觉趣相。以悟自觉趣相故。则能离诸妄想所见一切性之异相也)。

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

(依前初欢喜地。次第乃至第十法云地。于其十次第中。三昧神力。自在成就。开敷一切神通变化。入如来地也)。

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菩萨得入如来地已。觉行满足。乃能种种变化现身。圆照一切成熟众生。然所现身。如水中月。无出无入。是故善得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心意识解众生。分别说法。而此菩萨意生法身。离意所作。所谓无行作意生身也。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之相。从前住如如者至此。独明得如如者之益)。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新说云。大慧前举四门而问。如来但约五法一门而答故此再问为三自性入五法中。为三自性别有自相宗耶佛答言余三法门。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门。则诸门备摄余三亦尔谓其中名相。生妄想自性。此妄想自性。入五法名相也)。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

(唐译云。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按唐译。谓缘起性。依彼分别心心所法而生。分别心。入五法中妄想也。盖妄想与缘起。相因有故。俱时显现。而不相离故。如日光俱者。盖日喻心王。日之光喻心所有法。光所照相喻缘起性故。文可了)。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集注云。正智如如。非有作法。故不可坏。名成自性。入五法正智如如也。已上明三自性入五法竟)。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前文以三自性。会入五法。此复以八识二无我。会入五法也。是故下。结前五法是三乘诸地。世出世间一切佛法之本。由是一切。悉入其中)。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五法数相。前文已明。今重出者。盖前文以三自性。会入五法。故先明五法之相。次会三性也。今复以八识二无我等。会入五法。故亦先陈五法。次会入之。经家敷演之绪如此)。

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谓施名显相。即能显心心所法者。名为妄想)。

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

(谓彼名相妄想。始终非觉。当体虚寂。无展转生相。是名如如)。

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如是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真实下。先明所入如相。我及下。佛云所如者。是我及诸佛随顺入处又能普为众生。如实演说。开示于彼。令彼随入正觉。不令著于断常。则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不向外驰。一切外道二乘所不得之相。是名正智也)。

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总结一切名数。悉入五法中也。前则单约三性。会入五法。今则总会一切。悉入其中。故重释其义也)。

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此诫行者当学五法。圆融一切。自觉觉他。无令随他外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谓五法等数。普能摄入摩诃衍中。摩诃衍。译语见前注)。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谓名相及妄想。属三性中妄想缘起二种相也。正智如如。属三性中圆成实相也。前经大慧总别诸问。皆不出五法等数。今文收摄显示。此中甚明)。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

(大慧尝闻世尊称三世佛。如恒沙之多。在三世一多之间。疑滞未通。故引此为问。盖谓三世佛兴。若此之多。则违平等真如。故问为如说而受耶。为有别义耶)。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如如虚寂。无说无受。以度生故。方便有所说受耳。今佛据如实义答。故云莫如说受也。若以事说。则无始劫来诸佛兴世。无量无边。算莫能及。强以恒沙而喻其多也。然恒沙虽多。不出数量。诸佛出兴。固未可测也。若以理说。则诸佛法身。湛然无相。无出无没。故云非如恒沙也。出过世间知见。一切譬喻所不能及。故徴释云。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

(世尊说法。巧观人根。此以计常外道长养恶见。长沦生死。欲令彼等舍生死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言。应舍生死。当求涅槃诸佛能证此道。应往求之。现在某处而易见也。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以难见故。息方便求。优昙钵。译云瑞应。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今以此树实而不华。故难得见。佛乃机感相应。显现则易。非如此华之难见也)。

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

(世尊又复有时。观懈怠机。说佛难遇。如优昙钵华。上文说易。此复说难。世尊说法。如走盘珠也)。

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

(此谓优昙。三世必无见者。佛兴世间。众生悉见。是故前云非如彼华。然而佛虽易见。若不建立自通。则遇如不遇。由是告以如来出世。如优昙华。难值遇故。于此见时。当如说行。若宝山空返。再遇诚难。是故建立自通者。超过世间。而世人仰之。如天之高也)。

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彼凡愚者。邪谬异见。种种不一。颠倒之惑。深广无涯。于自觉圣智境界。所不能信者。非譬可及。盖言其多也。如来真实境界。超过心意识见。甚深微妙。亦不可以譬喻显也。凡愚言自觉。如来言心意。自觉与心意。影带显故。盖谓凡愚着心意识。而不信自觉。故为众生。如来证自觉。而超心意识相。故为如来。迷悟迢然。皆难以譬喻。明其迷悟之深且广也)。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此成前无过。以起下文之余义也。初大慧问云。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已上佛所答者。先明恒沙。喻佛之多。言无过也。下文次答更有余义之问。以显恒沙无我不坏等。即所谓余义耳)。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

(输收摩罗。译云杀子鱼。又云鳄鱼。善见律云。鳄鱼长二丈余。有四足。齿至利。禽鹿入水。啮腰即断。昔韩潮州所伏者。是此类也。余文可解)。

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合上喻也。集注云。如来自觉圣智。如恒河。力通自在等。如恒河中沙。诸外道等。来相恼乱。如来未尝起一念恚彼。而生憎爱分别)。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

(恒沙自性。即地大也。劫火虽烧。地性不坏。纵令烧至极微。终不舍自性。何以故。地大火大。同本生故。同本生者。如楞严所谓同一妄明。生诸大故。诸凡愚人。妄见烧相。实地性不烧也。何以故。以地为火之因故。如楞严所谓风金相磨。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金即地大故。大意火以风金为因。风金之因。出自妄明。则其体本妄。本因既妄。而因所生者。亦。妄矣。如实性中。更何所烧)。

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结合可知。此合如来法身德也)。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此合如来般若德也。光明。属般若德故)。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恒河所有。纯是金沙。其沙细甚如面。别无瓦砾粗质。故云别求异沙。永不可得。此合如来解脱德也。生死因缘断。是解脱故)。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恒沙自性。本然静故。彼增此减。俱不我知。如来自性。亦复如是。虽承智慧愿力。现身说法。成熟众生。而自性法身。不增不减。非如色身有相之法。色身有坏。如来法身。湛然虚寂。非有相法故)。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如是下。魏译云。大慧。诸佛如来。为诸众生苦恼所压。嗔不可得。不舍自法界相。不舍自法昧相。不舍本愿。与众生乐。以得具足大慈大悲。我若不令一切众生入涅槃者。我身亦不入于涅槃。○恒沙。喻如来。油不可得。喻如来嗔不可得。压。喻众生苦恼逼迫如来谓假使众生。以种种苦恼逼迫如来。而如来不为众生所逼迫故。退舍大悲。而反令其获诸功德。然彼众生。乃至未得涅槃。如来终不舍离法界三昧。度生智愿。何以故。如来以大悲之心深故)。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

(非无水也一句。魏译作终不逆流。○恒沙。喻如来所说诸法。水。喻涅槃。如是下。法合。谓如来所说诸法。皆随顺涅槃而流。终不逆也。如沙随水。不逆流故。随涅槃流者。流即不流。非去义也。是故如来不随世间生灭诸法流转。以世间诸去。是坏义故)。

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生死本际者。谓究竟生死无实。本际是空。故不可知。不知则空。空即实相。故不可以说去也。而诸愚夫说去者。是断灭义。如来去即不去。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

(此因生死不可知。故问解脱。云何可知也。古注云。若众生生死本际。始时不可知者。云何后时得解脱。终时可知耶)。

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

(谓解脱者何。即彼无始过恶妄想习气因灭。名为解脱。此习因灭者。为了知外境界义。由自心现。知唯自心。于外不着。于内则空。自此习因灭而解脱现矣。由是妄想之身转为法身。妄想虽灭。解脱不灭。不灭则常。常则为实。实故可知也。是故下。出解脱异名。谓解脱。即真空也。以真空遍故。因称无边。然此无边。非都无所有。名无边也。为彼妄想有量。而解脱无量。故作无边等异名耳)。

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