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苦与乐。大慈悲法。大慈以无瞋善根为体。大悲以无瞋痴为性。此各有三。一有情缘。缘假有情故。二法缘。不见有情。唯有法故。三无缘。法相亦无。唯有真理故。或有情缘。缘有情起。法缘。缘十二分教起。无缘。缘真如起。无所缘故。弥勒慈导万物。故演慈悲之法。昙谶云。此宝树中。亦有金鸾宝凤白雀赤雀。略而不说。更勘。

一一垣墙(至)厚十四由旬者。

述云。第四广垣墙也。垣谓园墙。高六十二由旬者。显生彼者逾破六十二见故。厚十四由旬者。表御摧十四不可记事。应法师云。梵音喻缮那。此云合也。应计应合尔许广量。同此方驿也。又解应量。自古圣王一日行也。传解虽异。今依藏论。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今言由旬者。讹略也。此表生天者。皆超八妄想。是六十二见等之本故。此四严中。初二进行。皆归一乘。发心证果。有差别故。次一破瞋痴。济有情类。后一永离外道耶见。由此胜用。故重显之。垣(于烦反)四周墙也。释名云。垣援之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五百亿(至)围绕此垣者。

述云。第三龙王守护有三。初龙守护。次雨宝树。后树说法。此初也。法王都化。天神卫警。恐致外侵。龙王守护。五百亿者。显内具五力四魔。不能屈伏。外有龙王。非人不能逼害。内持五戒。诸恶不侵。外感龙围。横灾自灭。问此龙王为化为实。答曰化龙。问天宫亦有实龙王不。答曰亦有。但化龙王。无毒害故。现化庄严。此乃是弥勒大悲愿力之所示现也。

一一龙王(至)庄严垣上者。

述云。此次雨宝树也。因五根起七财。故感龙王雨树。严饰七圣财者。信。戒。闻。舍。慧。惭。愧。广如显扬论。

自然有风(至)诸波罗蜜者。

述云。此后树说法也。风喻大慈悲。任运吹击真俗。智树棠触。谈演如是等法。所谓一切有漏。逼迫自性。皆苦所执。法体都无名空。有为起尽。迁流生灭。无总自体。常一实我。由此能令诸修行者。越到彼岸。名波罗蜜。上虽散解。今应总释。斯乃宫随愿起。庄以七宝之园。华逐光生。严以百亿之果。加复颇梨发采。婉转出慈悲之声。宝        为主。名造法堂。以实言之。具作内院。文亦有三。初大神发愿。次所愿果遂。后诸天睹胜发愿往生。初中复二。初仪范。后发愿。此初也。牢度䟦提。此云恶主。治恶之主故。此乃鬼神。与华严经夜叉天相似。实潜难测。名曰为神。神中最胜。曰大。普凭威力。遍礼十方。欲解广大。发弘誓愿。虽知凡圣。同感内院。方成菩萨力。增多由圣现。一大神者。表无漏智能起妙土故。佛地经云。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如如意珠。有神用故。亦是凡夫发菩提心。加行智感。

若我福德(至)自然出珠者。

述云。此后发愿也。宣妙义合。名善法堂。表亲尊重。珠从额出。内院宫宇。如下自陈。法堂尊胜。故标愿首。

既发愿已(至)表里映彻者。

述云。第二所愿果遂有五。一作宫。二作园。三作坐。四作柱。五天宫天女宝色皆同。初又有八。一作宫。二兰楯。三天子女。四手生华。五光明。六乐器。七起儛。八说法。初中有二。初出珠。后作宫。此初也。琉璃碧色。颇梨红色。额上之珠。举碧红为道。余众色类一切皆足。或此二宝。一切色类皆悉具足。紫谓紫色。绀者。说文云。帛深青而扬赤色。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今此中绀。与彼稍异。如紫青色。珠乃琉璃颇梨之色。紫绀摩尼之光。内外朎胧。故表里映彻。此即表弥勒闻百亿总持之门。无相不显。无障不净也。

此摩尼光(至)微妙宝宫者。

述云。此后作宫也。四十九重者。持戒坚牢。宫遂重密。此表弥勒既过十信等四十心及极喜等九地。而居法云。故宫有四十九重。以所修行。有四十九。

一一栏楯(至)所共合成者。

述云。第二作栏楯也。总持如栏楯。即由弥勒所领百亿总持故。外感万亿。摩尼亿数。有多少故。前后无违。

诸栏楯间(至)五百亿天女者。

述云。第三化天子。天女即方便。住持诸行故。子即般若。殖种德本故。此二不同。广如弥勒问论。德种虽多。必由九品之慧。故云九亿。方便虽众。而由信等五根之力。以涉百亿之界。故云五百亿。

一一天子(至)七宝华者。

述云。第四手生莲华。般若作用。虽复无量。皆由七圣财。以含圆果故。外感亿万七宝华。理实方便。亦含道果。但望般若。功用有故。所以不说。

□□□□(至)不鼓自鸣者。

述云。第六化乐器也。由智慧力。辨才无滞。能生有情欢悦之心。故名乐器。弥勒既居第十地。于诸病药。皆无功用。故云不鼓鸣。

此声出时(至)竞起歌儛者。

述云。第七起儛也。乐声既动。女起以儛。即表辨才。唱响应方便。亦起身化。以利众生。

时咏歌音(至)无上道心者。

述云。第八说法也。虽复咏歌。不依生死之戏。皆演十善四弘誓愿。即表弥勒非唯身业利益。亦以语业开化。十善即生天之因。四弘即成道之因。何者四也。七佛经云。一覆育一切众生。犹如椅船。度人无倦。二节含万物。犹如大虚。三愿使我身。犹如药树。其有闻者。患苦悉除。四愿我当来得成佛时。所度众生。如恒河沙。是为菩萨度济之心。菩提资粮论云。若未度众生。我当度之。未解脱者。我当解脱。未苏息者。应当苏息。未寂灭者。我当寂灭。经论实弘。誓既多。随谈一义。亦无违。是故诸天闻已。发大乘心。发大乘心。有七因缘。如法印经云。发菩提心。有七种因。一者诸佛教化。二者见法欲灭。三者于诸众生。起大慈悲。四者菩萨教化。五者因布施故。六者学他。七者闻说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初三发心。能护正法。疾成无上觉。余四发心。非真菩萨。不能护持。诸佛持正法。疾成无上觉。今此发心。既因弥勒菩萨教化。故非真实也。此上八严。由圣行八道。受八解脱乐。凡持八戒。如次所感。圣凡众行。助正智等之所集成。如慧为先。安布间饰。故能致此。不尔。何缘有斯胜处。上虽散解。今应总释。盖摩尼栏楯映饰微妙之宫。天化红莲。光含清净之乐。于是宝慧自鸣。乘轮云而屡儛。清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