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第二、正宗分,大分三段:从初至俱会一处,先赞二报庄严,令生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专念持名,教修行法;三、如我今者下,后引诸佛同赞,劝信受持。科分三节,曲尽一经,有智试观,思过半矣。

【记】大科,正宗,总判中。观今科节,一经旨趣,皎在目前,故曰过半。易云:智者观其彖,则思过半矣。

【疏】初中又二:初总标依正。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疏】上二句指对告人,众集即告,故云尔时。

【记】随释,对告中,初释尔时。

【疏】身子大权,智慧第一,知言解意,深契佛怀,故诸经便多令对语。

【记】身下,二、明多告。

【疏】弥勒下,生经云: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大将。

【记】弥下,三、权智能。

【疏】乃知身子才辨超伦,及至此经,殊无一词申疑请问,从始至末,尽是如来呼以告之。即向所谓示同不知,义见于此。

【记】乃下,四、显示权。言大权者,法身大士覆本垂迹,响影嘉会,即内秘外现也。是净觉前释诸大尊者。方等闻经,亦约权意。探点今文,对告身子,颇符今疏。十大弟子,各具一德,身子智慧,最为第一。余文可解。孤山云:不告菩萨而告声闻者,意令小乘初心忻乐求生,回小入大。身子已证上果,在方等时,菩提心死,自谓将入无余,究竟灭度。大乘望之,不生变易。而此二途,并不求生净土。今告者,寄高训下耳。今谓说此经所被之机,若但小乘初心,不通后位,则显净土教门,未曰圆顿。一不可也。又复身子果或菩提心死,则应鹿苑,便入无余依界。既到方等,义当大乘机发,岂是心死?二不可也。又谓二途并不求生,对告乃是寄高训下者。今问:身子正当对告之时,为解不解?若言解者,岂是寄高?若不解者,对告何为?岂得顽然都无所晓?三不可也。应知身子菩提大心,决定不死,冥密在怀,故至方等,被受弹诃。但以从初发心,匆匆取证,唯期小果,未尝闻有他方净土。佛意欲令闻大乘法,心生忻慕,修菩萨行,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远希佛道,是故特地呼名对告。是故净觉疏云:告舍利弗者,应有四悉檀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众、八部冈不钦仰故;三、为令四果闻佛净土,自鄙绝分故;四、复欲小乘未取证者,回心向大故。此说故与孤山悬远,不若今疏释义最优。学者公心,试与评论。

【疏】从是已下,即所告事,上四句标依报。

【记】所告事中,先节经文,分依正两报,初依报中。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疏】净土多种,如别所论。

【记】言净土多种者,净土之名,通事通理。理如圆觉云: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仁王云:唯佛一人居净土等。事如光明云:愿我来世,得此殊异功德净土。净名云: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等。而况西方复有?河沙净土?如别委论,见观经疏。

【疏】今此所标,同居净土。

【记】今此的指法藏因地,发愿修成同居土也。

【疏】如世邦国,方向远近,二皆是定。

【记】如下,释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等文,举世邦国为例。方向,即经从是西方也;远近,即经过十万亿也;二皆定者,即方向远近也。

【疏】对此极苦,故名极乐,亦名安乐,亦号安养。

【记】极苦极乐,如下,别释自明。

【疏】十万亿刹,凡情疑远,然弹指屈臂,刹那可到。

【记】十下,决世人疑。初四句总示不远,一下四句别示二义。

【疏】一、以十方净秽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速不思议故。

【记】初义约心体包容。良以十方微尘刹土,皆我心性,摄无不周。虚空尚在心中,十方岂存性外?次义约心念速疾。世间万法,不出四大。地水火风,须假色香味触四微所成。地大具足四微,其体最重。水火第减,其体渐轻。风但有触,其体稍轻。唯有心法,不假四微,全无色质,所以其体速疾于风。虽百年之久,举心即在目前。纵万里之遥,动念不离足下。故心论云心念疾于风是也。

【疏】十、疑论云:但使众生净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净土,去此不远。

【疏】又心业力不思议,一念即生,不须愁远等。

【记】十下,引文双证。虽则平生修行净业,最要唯在临终一念。众生所以流浪生死,只为临终无定力故。如经中说:心识二性,躁动不停,随所作业,而堕诸有。若使一念在定,心则不散,生死尘劳,悉皆消殒,净土境界,应念现前,乘此正念,即得往生。故知净土不离我心。为下,论自引经。下并论文,证前次义。

【疏】下三句,标正报。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但言化主,必兼徒众,简非过、未,故云现在。

【记】次正报中,即经其土有佛下三句,余文可解。

【疏】舍利下,二、别释依正,又二:从初至庄严,释依报;舍利弗!于汝意下,次明正报。初中又二:初略释名义;又舍利下,广明胜相。

△初中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疏】上三句徴问。

【疏】下四句释通。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疏】无众苦者,对显娑婆,令生忻厌。

【疏】三界六道,总名苦果。

【记】别释,依报明娑婆苦中,初二句总标苦果。

【疏】于中复有八苦、五苦、三苦。

【记】于下,别示三名。

【疏】生、老、病、死、贫、困、爱、别、怨、会、求不得,为八苦也。

【记】生下,细释。三相、八苦者,诸出不同,且据现文,于义自显。

【疏】杀、盗、淫、妄、饮酒,五种恶业,并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

【记】五苦者,大本名为五恶、五痛、五烧,由毁五戒,结成恶业,现受恶报,后堕地狱。

【疏】苦苦、坏苦、行苦,名三苦也。

【记】三苦者,从违顺中庸三境而生三受:苦受生苦苦,乐受生坏苦,不苦不乐受生行苦。

【疏】诸经论中,略示名数。

【记】诸下,指略。

【疏】谛论忍土,一切皆苦,无一可乐,火宅牢狱,未足为喻。

【疏】弥陀净土。

【记】总示净土,乐中,初科。初句总标境。

【疏】境界殊绝。

【记】下五句,第列五相,一、庄严胜。【疏】圣贤同会。

【记】二、主伴胜。【疏】闻法悟道。

【记】三、法道胜。【疏】寿命永劫。

【记】四、寿命胜。【疏】不退菩提。

【记】五、证果胜。

【疏】更有余乐,不能过此。秪无诸苦,已为可乐,况具诸胜事,其乐何穷!故云极也。

【记】更下诸句,结显。良由彼土依、正二报,妙色、妙声,皆是法藏无作之功德之所庄严,称性契理,本无有极。今言极者,无极也。对显此土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种种众苦,没在其中,罔有边际,亦名极也。

【疏】大本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不取正觉。

【记】引示中。初引本愿正示,次引玄义劝修。漏尽比丘,即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也。

【疏】善导云:愿生彼国,必须励心克己,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小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直至成佛,不迳生死,岂不快哉!

【疏】次广明中。依报国土,耳目所对,不出声色。

【记】次广明,总示中。初四句,总标声色。

【疏】据经后结,成就庄严,止有三处,即为三段:初、栏网树池,唯是妙色庄严;二、金地华乐,则兼色声庄严;三、鸣禽风树,止是法音庄严。

【记】据下,依经科节。

【疏】故今科约,与昔全殊,请考经文,无宜执旧。

【记】故下,明今异古。孤山云:示相为五:一、栏网行树,二、池水楼阁,三、金地天华,四、奇妙杂鸟,五、风树法音。由兹五种庄严,故名但受诸乐。净觉云:庄严之相有二:一、庄严事境,二、演畅法音。初又三:一、栏楯罗网等,二、水池楼阁等,三、天乐金池等。并由不考经中结文,致兹疏谬。信知今疏超迈古今,闻义不能徙,孔子忧之。

【疏】就初庄严,分二:初、至香洁,即列相;舍利下,二、结示。列相又二:初、至极乐,举栏网、行树以显名;又舍利下,二、引池阁、宝莲以示相。

△初中

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疏】上七句示相,下二句结名。

【记】随释列相中。栏楯者,纵曰栏,横曰楯。切韵云:阶际钓栏也。

【疏】言行树者,周回七重,一一树高八千由旬,行行相当,不参差故。其树枝叶,上下七层,皆垂珠网,状同佛塔。

【记】行树中,初约义释。

【疏】观经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

【记】次引经证。

【疏】一重树下,一重栏楯,故亦七重。

【记】一、重下,显树、栏、楯重数。

【疏】网是珠璎,复依树上。

【记】网下,点珠网所依。

【疏】则知皆是下二句,止显树栏之体耳。

【记】则下,点树栏体。

【疏】一、金,二、银,三、琉璃,四、玻璃,是为四宝。

【记】次显四宝,局在树栏四宝中。

△初、正示

【疏】若准观经,七宝华叶,无不具足;又大本中,根茎枝叶,七宝间错。

【记】若准下,杖异。

【疏】此中略举,委在他文。

【记】此下,显略。

【疏】周匝围绕,有云凡佛菩萨居处皆然,非谓一国土止有七重耳。

【记】围绕中。有云者,文见大本与新译经。

【疏】结名可解,下诸庄严,例顺此结。

【记】结名中。例顺此结者,谓下二处庄严文后,例须结云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但在文略,故此点之。

【疏】二、池阁中,分四:初、明池水;二、池畔阶道;三、阶上楼阁;四、池中莲华。

△初中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疏】七宝池者,彼有八池,七宝所成。

【记】池阁,随释池水中,初示池数。

【疏】池中之水,亦七宝色,名八功德: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记】次示池体。

【疏】每一池心有如意珠王,水从中出,流注池中。

【记】每下,示水源。

【疏】金沙布地者,观经云: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记】金下,示池底,并见观经。

【疏】二中。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疏】阶砌,亦即四宝。

【疏】三、明楼阁,乃列七宝。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疏】观经云: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记】楼阁中。经文但云上有楼阁,故引观经示数。

【疏】琉璃,梵语,此翻不远,去波罗奈城不远,有山出此宝故。

【记】琉璃,具云吠琉璃。【疏】玻璃,亦云颇胝迦,此翻水玉,或云水精。

【记】玻璃,正云窣坡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二色不同。【疏】砗磲下,并华言如车之磲,磲谓车辋。

【记】车渠,梵云牟娑洛拉婆,此云青白色宝。尚书大传云:太贝如大车之渠。辋即轮外之本。【疏】赤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珠体赤故。

【记】赤珠,梵云钵摩罗伽,此云赤光珠。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不唯蚌胎也。【疏】码瑙,应法师云:此宝色赤,如马脑焉。

【记】马脑,梵云摩婆罗伽隶,新经云阿湿摩揭拉婆,此云藏杵,或翻胎藏,取此宝坚实为名。

【疏】大本云:设我得佛,自地至空,宫殿楼阁,池流华树,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等。

【记】今经止云七宝,复引大本无量杂宝,验非局也。

【疏】四、示莲华。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疏】有五:一、形量;二、显色;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