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感应道交者。念佛功成。众生机熟。为感。无心扳缘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为应。道交者。即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尽。菩提影现中也。

钞。

前有将谢四句。凡人命未终时。善恶之境未现前者。以宿业未完。今业未熟。故现果未尽。当果未现也。临命终时。则夙业已尽。今业已熟。当果现前矣。唯识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是也。

大本法藏下。是引二部证佛力。言诸经者下。是引诸经双证二力。一心信乐。是自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是佛力。能正受持。是自力。阿弥陀佛住其人前。是佛力。专心忆念。是自力。佛现其前。是佛力。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观经第九佛观中文。摄取不舍者。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众生不念佛则已。念则为佛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

能正受持者。凡人念佛。心带异计。或杂余想。不名正受持。正受持者。离乎四句。不杂余缘。是名正受持也。本有佛性力者。真如内熏力也。真如内熏。人人皆然。今不得此力者。如木有火。不假钻燧。火终不现。虽具真如。不藉师友教诲。真如亦不现也。

钞。

六十万亿是报身。亦名尊特身。亦名胜应身。丈六。亦名劣应身。亦名常身。化佛。是随类化身。

登地方见报身者。十信三贤菩萨。不断无明。不证真如。但见应身。登地已去。分断无明。分证法性。乃见报身。展转细妙。若无明已尽。位穷妙觉。则无佛可见。以菩萨机忘。如来应息。诸佛无有彼此迭相见故。故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也。

又起信论云。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离分齐相。常能住持。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非受乐相。故说为应。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

前说依别教。起信依圆教。圆教十住。即别教十地故。别十地见报身。展转细妙。圆十地见报身。更展转细妙也。

钞。

楞严止观辨之甚悉者。楞严开五十种阴魔。而受想二阴。是鬼神魔。天魔。止观开十境。三障。四魔。而魔事境。是业障天魔。

不与修多罗合者。修多罗中谓。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若相好之数。或多寡不定。悉为魔事。

不与本所修合者。如本所观西方之佛。今佛从东来。唯观坐相。今见卧相等。

如幻非实下。是永明语。此乃如来下。是大师出从真起化之意。

如镜中形非内非外者。若言形在镜内。不妨当体全空。若言形在镜外。不妨镜中显现。佛现亦然。若言佛在心内。不妨实在西方。若言佛在心外。离心实无有佛。

如梦中事不有不无者。若云梦事是有。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若云梦事是无。正当梦时。原有梦境。佛现亦然。若言是有。自心显现。当体全空。若言是无。感应道交。不坏幻相。

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者。谓水虽清。天上无月不能现。如心虽净。无佛悲愿为缘不能现。又如月虽明。地中无水不能现。如佛虽有悲愿之缘。众生心垢不能现。执佛从心现。不信西方有佛。执佛西来。不信自心显现。皆邪见也。

钞。

华严十五下。是释文载圣经。疏云西域下。是释法传西域。神游大方下。是释不应疑阻。

华严颂者。经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彼随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等。

钞。

幽幽绵绵。即是第五颠倒微细精想。所谓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也。命根未断者。若识阴尽。则能超越命浊。识阴未尽。则十二类之命元未断也。

又幽幽绵绵命根未断者。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百尺竿头人也。人亡家破。烟灭灰飞者。人空法空。空空亦空。百尺竿头重进步也。此约断惑证真说。

然而下。谓佛体本然不因断显。时时显现。物物全彰。但人自不觉尔。此约本然性德说。

是故下。古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是也。

疏。

暖尽识去者。众生息暖识三缘和合。假立命根。识。即赖耶见分。息暖。即赖耶相分。此八识者。来为先锋。去为后殿。暖尽识去。正八识离体时也。

钞。

心神惶怖动止挥霍者。沩山云。临行挥霍。怕怖慞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

未免憎爱父母者。经云。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

小圣初心不能正知出入者。古云。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出胎之昧。是也。

随业受生者。七贤女经云。雀来入瓶中。以縠覆其口。縠穿雀飞去。识心随业走。谓业识成形。依四大住。四大分张。业识随业转也。

一切国土唯想所持者。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无明妄心而得住持。若离妄心。则无一切诸法自相可得。楞严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等。

彼国边地即是疑城在九品之外者。以其无真实信心故也。

在定之心即是净土。此据寂光而言。然亦不妨实有事相。

钞。

非以欲爱为因四大为体者。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又云。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众生爱命。还依欲本。西方上善。皆承净因力。随愿往生。若有若无清虚微妙之身。岂此因此体耶。

指端出乳者。北洲男女。左右分行。其男女夙有缘者。路傍树林下垂覆之。成夫妇事。事毕树起。即分散去。无复相认。妇乃有孕。产子道傍。不顾而去。其往来者。以指端置儿口中。指即出乳。须臾长大。

钞。

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陀罗尼者。此乃从空出假。即十回向。道种性人。及圆教十信满心人。陀罗尼者。一能持善。二能遮恶。是总持也。

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此乃侵断尘沙。已入别十行。已得性种菩提。及圆教八九信人。到彼一劫。始入圣种性。证无生忍。无生忍。言登别圆初地初住也。

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者。此乃初破见思。已入别十住。已得习种菩提。及圆教第七信人。到彼三小劫。始入圣种性。得百法明门。言百法明门者。于相宗百法。皆证三谛。乃以百法。而为明达三谛之门。三谛若明。则了一切。心大欢喜。名欢喜地也。

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乃小乘退失大心之内凡忍位。及世第一人。于临命终时。闻赞方等。回心向大。得生净土。因无漏道熟。便证小果。然回向心。须至别教七信以上。圆教观行。四五二品。方是中品上生人也。

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是小乘之暖顶二位人。其回向心。能至别教六信以下。圆教观行二三两品。方是中品中生人也。

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乃小乘之外凡。其回向心。能至别教初二两信。圆教观行初品。方是中品下生人也。

下三品人。若论阶位。全未伏惑。但闻法称佛。能灭业障。而得往生。乃名字人也。随功浅深。分于三品。

问。何中三品生。皆是小圣。下三品生。乃云得入初地。发无上道心。发菩提心者。岂中品。乃皆劣器。下品反皆大根耶。答。中品往生行人。德行有余。智力不足。皆在此土勤修戒定。不发大心。特于临终。发大乘心。乃得往生。故顺其先习。但证小果。若下品行人。则五逆十恶。乘急戒缓凡夫。特由临终。善友开发。而得往生。由戒缓故。生居下品。由乘急故。后皆不经小果。直入大乘也。如龙女八岁成佛。广额屠儿。放下屠刀。千佛一数。是也。

钞。

约法下诸无起作之理。即不生灭性本觉理也。慧心。即离垢出缠始觉智也。安此者。以始觉之智。契本觉之理。如智不二也。忍者。如忍事人。心不怀疑。亦不说出。心中了了。吐露不出意也。

约行下。报行对集行说。集行者。念念勤修。心心趣入。加功用行。乃有功用道。属前七地之行也。报行者。不必举心运意。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无功用道。乃第八地之行也。智冥于理。出行体也。行无别体。以智为体。无相三句。明行相也。理无相无功。故行亦无相无功。理旷若虚空。湛如渟海。故行亦旷若虚空。湛如渟海。心识下二句。明用。行体如日。妄惑如暗。报行现前。妄惑不起。故经云。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如前所说。

钞。

孤山三辈齐观经六品者。以大本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观经下三品人。皆五逆十恶人故。

灵芝三辈对上三品者。以大本三辈。皆发菩提心。观经后六。皆未及故。

克实而论下。谓前三说。乃据行据位。取义不同。非克实之论。若克实而论。则烦恼菩提。皆无实法。烦恼之性。即菩提性。前念是恶。后念是善。又何碍也。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如阿阇世弑父害母。应堕阿鼻。后因重悔。得无根信。即上品摄是也。况中下耶。

钞。

随念浅深佛应称之者。事一心念则浅。理一心念则深。浅则以事识见佛。但见应身之劣。深则以业识见佛。乃见报身之胜。

钞。

正观默照本心者。以一心三观。照三谛一境。如智相应。随流识性也。古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是也。

助行备修万善者。虽照本心。不修万善。则性亦不朗。如论云。如人但念摩尼宝珠。不加种种磨治之功。珠亦不净。但念真如。不假种种万行磨治。真如亦不明净。故虽了知自性本无悭贪。不妨随顺无贪修檀波罗蜜以修行万行。自然随顺真如故。

二事俱得了达四净土者。如此正助双修。事理双备。先伏见思。生同居净。次断见思。生方便净。次断尘沙无明。生实报寂光净。

如止得事善者。谓不修正观。徒修事行。能伏见思生。同居净。远作三土因耳。

故知净土下。寻常以净土一门。唯摄钝根凡夫。禅宗圆顿法门。乃究理菩萨境界。若如上论。则净土正究理菩萨境界。悠悠众生乃兼容耳。

圆机体道最上净业者。圆闻妙理。起圆信解。解入寂光。苟加愿力导之。如轻帆得遇顺风。上品上生何疑焉。愚朴之辈。不明理性。但信心称名。发愿往生。亦得生彼。故知净土一门。上及不退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三根普被。上下兼收。无不度也。

正观通上中者默照本心。能断见思尘沙。即上品。但伏不断。即中品。

助行通中下者。修万行时。能伏见思即中品。全未能伏。带惑往生。即下品。

钞。

自经论所明。至确有明证。三引大本。三引诸经。皆证上品。从莲华生也。

自果尔则上上文中至义必周也。是反覆辩明。无莲华二字之意。错杂不伦。进退无据者。若曰莲华之类。不应下有台字。则进从莲无据。若曰金刚台。紫金台之类。不应上有莲华二字。则退从莲又无据。

愚意至前后互显耳。详明文缺义周。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一切诸法。不离此十。亦各具此十也。如是者。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穷尽。无非实相也。报者。答果曰报。

但上上品下。是明上品殊胜之义。华开渐晚二句。上品中生。经宿华开。即得见佛。上品下生。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乃至下品上生。经七七日。华开见佛。下品中生。经于六劫。华开见佛。下品下生。经十二大劫。华开见佛。证道渐远者。上中。经一小劫。上下。经三小劫。得无生忍。住欢喜地。乃至下上。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下中。经于六劫。发无上道心。下下。十二大劫。发菩提之心。

问极乐九品下。是释明妙宗钞或有差误。

钞。

不了佛智志意犹豫者。若了佛智。则知非净非秽。净秽历然。无彼无此。愿生彼国。以不了故。半信半疑。依违不决也。又犹豫者。利根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信十万亿外。有世界极乐。钝根执事。不信自性唯心之旨。皆犹豫也。

临命终时方悔己过者。直至四大分离。空无所获。方悔平日。不修净业。故云。看教参禅逐外寻。未曾回首一沉吟。前程黑暗路头险。始觉从前错用心。是也。

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者。修诸功德。愿生彼刹。兼了佛智。则径生极乐。不修功德。愿生彼刹。又不了佛智。则竟滞娑婆。今因修诸功德。又临终自悔。故得入边地。不滞娑婆。以不了佛智。志意犹豫。故见七宝城。即便止住。

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者。古云。华中快乐如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是也。

故名胎生者。胎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不见不闻。今不得见佛闻法。故名胎生。

如刹帝利下。喻胎生也。犯法。喻信力不坚。幽之内宫等。喻疑城自然快乐。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不得自在。喻五百岁不见佛闻法。如处胎也。

识其本罪。谓志意犹豫之罪。能了佛智。方名深自悔责。

钞。

是最后心者。此心之后。更无余心故。

名为大心者。以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又复大心。亦可即是菩提心。以此心之后。更无余心。则是顿入无心三昧。即是顿离念相。岂不为大。岂不即是菩提心。盖以九品行因。行行通乎九品。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若能伏惑。即中品。若根器大利。顿能断惑。如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三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也。且十念得生。皆是夙有灵根者。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善业强。始遇知识等。妙宗钞云。此虽造恶。已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故今大心。说即是菩提大心。亦无不可。况本钞文。当知即是一心不乱。若事一心。犹未为大。若理一心。岂不即是菩提心。是故名为大心。

疏。

以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者。既云自心则无往。既云生于自心。则无往而往。无往而往。生则决定生。往而无往。去则实不去也。今之往生。与昔人何碍耶。

钞。

华严重重法界。不出一心者。重重法界不出四法界。四法界不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当人自性也。

心无界限等者。此心广大。无有方所。无有彼此。去至何所。释上不往。

状其易秽等者。乃离秽往净。离旧往新之往。非离此往彼之往也。释上而往。

解脱所说者。善财童子。第六于住林城。参解脱长者。长者即入普摄一切佛刹三昧。次从三昧起。告善财言。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土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乃至随意即见等。以佛来去随心现故。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是也。

疏。

兜率内院。昔人亦愿往生者。兜率乃欲界第四天。分内外院。外院是天人所居。内院是菩萨所居。三灾亦无所损。昔人愿生者。如白香山云。海山不是我归处。归则须归兜率天。是也。

钞。

必智断功德。堪与圣流者。智断。即证智断惑功德。内院皆证智断惑圣人所居。无此功德。不堪与会故。

极乐求生无论惑业者。求生净土。但得事一心功成。即带惑业往生。仗弥陀不思议愿力。如载巨石。不至沉渊。如上所说。

奘师谓内院易生者。奘师为相宗师德。而弥勒为相宗之祖。故奘师常于定中见弥勒圣相。临终归于兜率。常劝人修唯心识定。故谓内院易生也。

弥勒犹居等觉者。以尚在因位。未为极果。犹清辩谓今弥勒未是遍知。俟龙华道后。方复问津。即其事也。后生龙华者。弥勒下生经云。弥勒菩萨。即于出家之日。便得成佛。坐于龙华树下。华林园中。三会说法。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众。乃释迦佛法中造佛像者。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众。乃释迦佛时。五种法师读诵大乘经者。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众。乃释迦佛法中供养僧者。

华严较论国土者。心王菩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音声轮世界。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

钞。

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者。梵网云。千里内无能授戒师。许佛菩萨像前受戒。要须忏悔得见好相。即便得戒。见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等。若不见好相。虽忏无益。然虽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

一闻千悟者。如胁下施拳。隔江招手。诵药王而亲见灵山。逢吹镫而顿传心印。是也。

疏。

自性无形。是不颠倒义者。形者。相也。一切诸相。皆倒心妄境。今真如自性。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异相。非一异俱相。离一切法差别之相。有何倒妄。

自性无垢。是生极乐义者。垢者染也。一切染法。皆苦因苦果。今离垢法身。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纯净明故。成法出离镜。宁非极乐。

钞。

是则求于正相。尚不可得等。正者对倒而言。若有正相。与倒何异。无正无倒。是名真不颠倒。

是则求于净相。尚不可得等。净者对垢而言。若有净相。与垢何别。无净无垢。是名真净土。

钞。

指掌者。论语云。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注云。言易见也。

钞。

灵知体上。弥陀圣众终日现前者。自性寂即无量寿。自性照即无量光。慈即观音。智即势至等。

常寂光中无时不往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三德秘藏。行住坐卧不相离故。奈何下结劝。

钞。

人天希有历劫难逢者。佛未出世。人间止有轮王说十善法。天上止有帝释说出欲论等。皆有为因果。不出轮回。纵佛出世。亦先说人天小教。直至方等时。方有此超生死。出轮回之妙法。故经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假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等。

出世间因。指小乘四谛十二因缘法。此法能超三界。不堕轮回。但依事识修行。心外见法。不悟唯心故犹可思议也。

又通教无生四谛。别教无量四谛法。此法能超二乘。不堕偏空。但道后方证。因果不融。净土则理外修成万法乃不由心具。虽尘劫修道。广游佛刹。指彼净土。但是体外方便。未为了义故犹可思可议也。

出世间上上因者。以回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匪逃乎刹那际内。是十方净秽。卷怀同在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收法界。苟或事理攸隔。净秽相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也哉。是则大乘中大乘。了义中了义。佛法之妙。过此以往。不知所裁。是不思议功德。出世间上上因也。

钞。

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此指所施之法也。此法或出音敷演。或现相指陈。以彼土众生。六根清净。得大总持。六尘皆说。六根皆闻。法法头头。无非妙法故。

水鸟树林下四句。此弥陀神变也。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此众生神变也。以彼国种种妙用。虽弥陀神变所成。若众生不得神变。不能受用。经云。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是也。

难信之法三句。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般若云。若人一念生净信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等。

同居即寂光者。在下品往生。但见同居。圆心大士。即是寂光。池阁莲华无非般若。栏网行树尽是真如。所谓道人缘虑尽。触目是心光也。

应身即法身者。在中下往生。但见应身。圆心大士。即见法身。一一光明俱是三德秘藏。一一相好何非圆极一心。所谓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

空寻文疏劳身心者。四十二章经云。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永嘉云。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是也。

疏。

自性离心言相者。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也。

钞。

无记者。冥冥昏住。于善不善无所记别。曰无记。今缄口忘机。正是无所分别。故落无记。是思之不得。议之不得。不思不议亦复不得是真不可思议也。古云。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造。不可以语默通。其斯之谓与。

钞。

不生不灭者。本无有生。焉得有灭。无去无来者。无所从来。何所至去。无增无减者。果佛圆明之体。即众生性德之佛故。湛然常住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如如不动者。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符合。得不动空有等法故。有无断常。皆是妄心计度。若离妄心。自无一切法差别之相也。

东属春生。于卦为震者。易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又曰震为雷。其究为健。又曰震动也。

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者。不迁论云。不释动以求静。即求静于诸动。是故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也。

钞。

百福所成者。世尊因地修行百福果位感一种相好。修无量福。感无量相好。百福者。如大千众生悉瞽不见。悉皆医治复明。乃称一福也。

钞。

七金者。一持双。二持轴。三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鱼嘴。皆有金色光明。七重环绕须弥山外。高广形量。次第减半。如须弥高八万四千由旬。持双即四万二千由旬。是也。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者。自有高而不远。远而不高者。今兼二者。竖出三土。横遍沙界。仰之弥高。望之弥远。法界众生莫不瞻仰也。

疏。

佛光广照。兼身智二光。智光者。如经云。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身光者。如光明觉品。放光照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不可穷尽等。

钞。

净极光通者。无明荡尽。般若圆彰故。此即智光。光明无量即身光。

钞。

举因该果二句。因不该果。果不彻因者。权乘因果也。非一乘因果也。一乘因者。诸法实相是。一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

智而不悲二句。智而不悲。小乘偏真之智。悲而不智。凡夫爱见之悲。非大乘一切种智。即悲之智。无缘之悲。即智之悲也。

行非愿起二句。行非愿起伪行也。愿不行成虚愿也。非菩萨无作妙行。称性之愿也。

尧仁者。通鉴云。尧仁如天。舜孝者。舜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禹俭者。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汤宽者。伊尹赞汤曰。代虐以宽。

钞。

外求智慧可尽二句。古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