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明慈慧寺开山比丘蜀东普真贵述

△十远行地。三。初标示名位。

复次远行地菩萨摩诃萨。

尽真如际。玄达妙超。故名远行。即下品无生忍位也。

△二本地观修。二。初总明断证行。

修无生忍。证法无别。断诸业果。细现行相。

初二句明证行。谓诸法从本寂灭。故云无生。然因迷执。遂见一异等相。此地方了法空。故入观常恒。然且在无间道中。未至解脱。故云修云忍。忍即行之成名。证法无别。即智所依真如。以了法无生。平等一性故。然此证者。亦以照如内证。非能所故。义如前说。次二句。明断行。即所断细相。现行障。即三界习烦恼。此习幽绵难知。故云细相。亦照惑无体。无明即明。非有二相。约义言断。所谓无相地中。尽断法俱生也。

△二别明不住行。

住于寂灭。起殊胜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示入声闻。常随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随顺世间。而常出世。

初二句。所谓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也。行云殊胜者。以依真而修。不为魔摄故。次二句。寂灭即智。化生即悲。以即智之悲故。寂灭不碍化生。以即悲之智故。化生常住寂灭。悲智双行。二利齐举。是无住行也。又上即定散无碍。下即权实无碍。示入下。不同那小声闻。怖三界苦。未了法空。滞寂灭偏见。此爝火之照光也。佛智了法本空。皆是实相。如丽天之杲日也。故此示入如此。而常随如彼也。外道妄度诸法。不达心源。即异端害正者。魔即魔罗。此云杀者。盖喜尘劳。伤慧命戕法身者。今皆示入者。以同事摄化。先同后异。革彼邪缘。同入佛地故。随顺下。不染世累。和光同尘曰随世。坚白无染云出世。昧心精者。皆迷于世业。耽幻有者。俱染于魔累。此地常顺常出。盖了世相常住。即世出世者。非般若沤和。两相辅翼者。孰能与此。前云永断分段超诸有。常观胜义照无二。此之谓也。

△三入位时行。

于十阿僧祇劫。行百万三昧。善巧方便。广宣法藏。一切庄严。皆得圆满。

三昧方便。即依持正定。而广修方便波罗蜜多。如上云住灭定起胜行是也。广宣法藏。即随类示入。观根逗教也。一切下。即定慧二种。所修功德。具足无缺。故云圆满。

△十一不动地。三。初标名示位。

复次不动地菩萨摩诃萨。

楞严谓一真如心。故名不动。此即中品无生忍也。

△二当位修证。二。初明寂灭忘缘。

住无生忍体无增减。断诸功用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此菩萨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

初三句。明断证也。前云修。此云住。即知此忍证入有浅深也。体无增减者。即体达真如。非可益相。非可损相。如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乃至不增不减等。即所证无增减真如。断诸功用即所断无相加行障。以此位任运两利。非修作用故。心心下。显寂灭。此内忘身心。谓无功用道。纯一真如。故心心寂灭。然寂灭有二义。一本来无妄可得故。二障尽离相故。繇此内外泯忘。身心绝迹。得非忘能所。灭影像乎。虚空。喻明无相寂灭义也。此菩萨下。外泯因果谓了法无生。纯一真如。繇是任运寂灭。上求下化灰心冷念。云悉皆不起。佛心即觉心。约迹即别指果位圆极。彻证万法故。约理即觉体清净一性真如名佛故。菩提。即智果。转烦恼而成者。涅槃即断果。转生死而成者。

△二明悲愿双运。二。初佛加起行。

由本愿故诸佛加持。能一念顷。而起智业。双照平等。

上云身心相灭悲智不起。今内繇夙愿任持。了因返照。外感胜缘加被。缘因冥资。故能不假多时。而妙慧自彰。于一念顷。而正因顿起即此根本智体。显发无边业用。繇此业用。遍照诸法。非真非俗。故能有能无。绝智绝悲故即智即悲不住二边。妙达中道。无二无别。浑一平等。然本愿与佛加。递相感招。何则。繇内有本愿故。外感佛加。繇外感佛加故。方显夙愿。感佛加持之意。即华严大疏。依经明此地得变易身。到无功用。心心寂灭大悲不起。诸佛作七劝桥度之。然后悲愿无碍。真俗双照方趣向果海。不然。与二乘沉空者等矣。

△二悲利群生。

以十力智。遍不可说大千世界。随诸众生普皆利乐。

智不住寂。则悲心增上。故能以十力智。遍大千界。为诸众生作利益事。十力智。即能化之智。大千界。即化境分齐十力智者。如大论云。一发一切智心坚固。二不舍众生大慈。三具足大悲。四信一切佛法精进。五思行禅定。六除二边智慧。七成熟众生八观法实相。九入三解脱门。十无碍智。释义如彼论中详之也。

△三入位时行。

于千阿僧祗劫。满足百万大愿。心心趣入。一切种一切智智。

此地作二禅王。住百万微尘数佛刹。故能千无数劫。满如许之大愿也。前住无生。断功用故。心心寂灭。此仗佛加起智业故。心心趣入。言一切种。即尽法界事类不一也。一切智智。即穷佛果之智也。盖此地欲深穷万法。同佛证智故。此十度中。愿度最胜故。

△十二善慧地。三。初标示名位。

复次善慧地菩萨摩诃萨。

楞严云。发真如用。故名善慧。此即上品无上忍也。

△二本地行业。二。初略显断证。

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证智自在。断无碍障。

华严云。不见少法生灭之相名无生忍。今云上者即浑忘忍相故。言住者。即常在不离故。心心相。即念念生起慈悲之相。今云灭者。即忘能所灭影像。故前经云常在无为空寂行。证智自在。即所证真如。繇证此如。故能说法无碍。一演一切。闻者喜悦。断无碍障。即所断惑。谓无碍者。以才着无碍。无碍即碍。故须断之。此亦不证而证。不断而断也。

△二别明业用。

具大神通。修力无畏。善能守护诸佛法藏。得无碍解。法义词辨。演说正法。无断无尽。一刹那顷于不可说诸世界中。随诸众生。所有问难。一音解释普令欢喜。

此文有三。具大下。果体具足也。大神通。即称性示现者。如云。一为无量等。此地虽未能如佛境界。亦具体而微者。力即十力。无畏即四无所畏。此二是佛果德。此地上求无已。故修当圆满。诸佛法藏。即佛佛证穷法藏。从后得智。起大悲心流出等流教法。以利益三乘贤圣。度脱三界有生者。然皆法宝无涯。隐奥难测。三乘非分。等觉犹迷。唯佛能知。此地真如智用。观机宣传。非机不与。故不失人。亦不失时。乃能用之不竭。取之不匮故云善守护也。如所说乖真。非机妄授。是岂善守护哉。得无下。明妙说常恒。本智融通。非一非多。良繇理智既以一如。故法义辞辨亦无碍也。法即法体。如云心法境法。净法染法。因法果法等。义即法之义相。如心法有三大等义。境法有真俗等义。染法有六凡依正等义。净法有四圣断证等义。因有世出世别。果有世出世殊。词即随俗唱导。一音圆具等。演说下。即真如佛性。法界事理。非偏非邪。故曰正法。菩萨一演一切。舒之不尽。一切演一。卷之不穷。一切时中。遍法界处。咸皆如是。所谓无量无边契经海。一言演说尽无余者。此也。刹那下。明圆解投机。一刹那。即时之极促者。不可说世界。即处之无际者。言诸世界者。即仰覆染净刹土也。诸众生。即善恶种种。根性乐欲不同也。然菩萨证智自在。大悲普覆。以极促时。遍广大界。种种生类。多多问端。一音之下。众疑冰消。犹阳春回于大地。故云一音等。然问难者。或请益求法。或兴心起诤。或犹豫不决。或知而故问。总云问难。

△三入位时行。

于万阿僧祗劫。能现百万恒河沙等诸佛神力。无尽法藏。利益圆满。

劫波经十千无数。神力现百万恒沙。即力波罗蜜多无尽故。法藏难穷。即发真如。用无尽故。利益圆满。即大悲称性无尽故。

△十三法云地。三。初标示名位。

复次法云地菩萨摩诃萨。

楞严云。慈意妙云。覆涅槃海。故云法云。此即寂灭下忍位也。前总标云。从初习忍。至金刚定。如法修行十三观门。皆为法师。故从前至此。一一先标修习名位也。

△二本地行业。

无量智慧。思惟观察。从发信心。经百万阿僧祗劫。广集无量助道法。增长无边大福智证业自在。断神通障。于一念顷。能遍十方百万亿阿僧祗世界。微尘数国土。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普令修习波罗蜜多。入佛行处。力无所畏。随顺如来。寂灭转依。

此文有七。无量下。明因修时长。此地以智度偏修最胜。故云无量。能以此智。如理思惟。如实观察。故行行契真。念念不住。二利之修圆彰。真俗之法遍等。非住着一偏者也。从发信心。即初发心时因位之始也。所历三贤十圣不同。故劫过无量无数。非因穷果证之时。孰能经此长劫乎。广集下。功德普集。谓时长劫远。因穷智深。故能广集增上。一切圆满也。助道法。即戒定熏修福慧资粮等。大福慧。即五度依真。般若离相等。言无量无边者。亦以称性而修故。证业下。明断证自在。上句所证真如。云自在者。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真俗一味。妙现难思。云业自在。下句即所断障。云神通障者。以生相未尽。法未自在。滞在神通。即此是障。故须断之。此之神通虽大。然金屑落眼。则成尘矣。于一下。智明尘刹一世界之微尘数国土。非但二乘尚不周知。即贤位智力。犹在怯弱。亦不明了。今云十方百万亿无数之世界。如许世界之微尘。如许微尘之国土。而一念能遍者当知此地。证业自在。微尘国土。在一智念中。含摄无余矣。悉知下。说法随根。一念遍如上微尘之国土。可谓难思而如许国土众生之心行。根器悉知。益为玄妙。既能知根说法。巧被三乘。愈知此地。因穷果海。悲智功终。方如是也。不然。机应三乘。佛方能之。岂下位可辨哉。普令下。顿令修证。众生容行不等。菩萨观察无二。故俾一切修彼岸行。此即以智导之。令离相契真。如圭峰云。故须䇿修始终离相。不然。则住相事行。唯成凡小有漏因果岂是波罗蜜耶。入佛下。明同佛证。悲智双运福慧圆满。是佛无上行处。力畏。皆佛果德。此地顺流而入。觉地相等。故言入。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是佛寂灭转依。言寂灭者。以理智如空。归无所得。故此地二种转依。祗在刹那。不劳功用。故又言随顺也。问。转依之言为实转耶。为义言转依耶。答。生死涅槃。本原平等。烦恼菩提。根同一源。□即涅槃成生死。菩提成烦恼。悟则生死即涅槃。烦恼成菩提。但转其名。非转其体。如人迷时。执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不劳那步。转依亦犹是。况般若离相。涅槃生死。等如空花。烦恼菩提。一如幻梦乎。

△三对位显胜。三。初伏断差别。二。初总标伏惑。

善男子。从初习忍至金刚定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烦恼有根随。根本有六。即贪嗔痴慢疑恶见。随有二十。即大随有八。谓不善放逸等。中随有二。即无惭无愧。小随有十。即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然此诸烦恼。不出见思尘沙根本无明所摄。且无明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异。故所历一切因位始终。皆能伏之。如上信位断见思。伏异相无明。三贤断异相。伏住相无明等。所云伏者。即获贼得赃。未遽行刑之谓。如行刑则。烦恼绝。而生死命根断。此乃断惑之要也。

△二别明渐断。

无相信忍。照胜义谛灭诸烦恼。生解脱智。渐渐伏灭以生灭心。得无生灭。此心若灭。即无明灭。

此渐断有三。初无相下。约见道位断。此即初地。唯识目为通达位。以此地生如来家。住平等忍。初以如理智。观照真如。内证无相。故云无相信忍。照胜义谛。次以如量智。断诸无明。灭三界贪。法执分别。永尽不生。故云灭诸烦恼。即此智体。断证自在。故云生智。解脱者。即无分别自在义也。渐渐下。明修道位断。谓从第二离垢地。至修习位终。而明断义。渐渐伏灭。即修习诸位。渐伏渐灭。如初地所知。二地断之。二地证所知。三地断之等。正伏断时。则存能所。生灭宛然。已断灭时。则证道平等。一真凝常。故云以生灭心等。此心下。明等觉断。起信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此心灭也。心灭。即无明灭矣。盖无生灭心。对生灭言之。若执此为实。则无生灭。又成生灭心矣。讵可灭无明哉。故知灭此心。即灭无明。其犹膏益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