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净源) 撰集

夫儒典之述诚明。犹释教之谈寂照焉。彼以圣人自诚而明类。妙觉即寂而照矣。贤者自明而诚。比等觉即照而寂欤。斯皆为教不同。而同归乎善者也。矧兹圣诰虽控御三乘。而优游中道。是故仁王勤请。袪七难以安民。至圣垂慈。敷百座而护国。恢五忍则祚升觉帝。其唯寂照乎。历十地则位登圣王。其唯诚明乎。昔人不究儒释垂范。大同而小异。多以三学之文治乎心。谓之域外教矣。六经之训治乎身。谓之域内教矣。由是寂照诚明之缊。前代未融耳。唯大广智不空三藏。学究二谛。教传三密。通月邦之寂照。洞中华之诚明。推校详译。独得其奥。故有唐睿文孝武皇帝。御制经序。载之详矣。若夫依经辨理。文富义丰。则良贲法师解之于前。根道抵慧。辞简旨要。则体元大士注之于后。然则广疏盛行于三京。而其略注沉隐于二浙(净源)虽无似。行思坐诵。摭两疏之旧章。苦志劳身。解三藏之新译庶乎扬十力之妙训。报万乘之鸿恩。夫然则由诚明而护国。岂唯乐熙宁于兆民。抑亦资忠孝于百辟者矣。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夫仁之为德。有能仁焉。有至仁焉。至仁罚不仁。兴利除害也。能仁以济众。兼爱无私也。以斯来于生民。故曰。王者天下之所归往也。护者加卫也。国者疆域也。然护之为义。亦有二焉。心安于道。行发于教。内护也。城堑三宝。泽及万邦。外护也。是故经明百座之敷演诸王之奉持。斯皆内外护之明效耳。梵语般若。此方云智慧。因果合辨也。在因为三慧。所谓闻思修也。在果成三德。所谓智恩断也。由是五方菩萨说咒以加持。即秘密般若也。十方诸佛发言而拥护。即显了般若也。波罗蜜多。此译到彼岸。谓离生死涂炭此岸。到涅槃富寿彼岸。故经文有离七难之苦。到五忍之乐焉。经者。以贯以摄训法训。常谓贯穿义。华摄化群品。诸佛演之而无穷。百王奉之而不易。然则尊崇护国之典。莫若于华梵。故下文云。置经宝案。若王行时。常导其前。岂非诸佛演之而无穷。百王奉之而不易乎。或谓。智者解题。折五重玄义。贤首释经。辟十门妙旨。今述斯文。但略注经题。而不开悬谈者。何耶。答夫达节善变。弘之由人。至如孤山注四十二章。岂有玄义。碧海笺净名奥典。亦无悬谈。然心经略疏。虽有五门。总列一处。今疏三章。散在诸品。故曰弘之由人。良有谓乎。

△次释经文分三。第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然此经一部。具列八品。初一品序分。次六品正宗。后一品流通。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机授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为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故受之以流通。今初。

序品第一

诸经多有二序。一证信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处。时众同闻。以为证据。令物信受。二发起序。发明生起正宗之法。或唯入定。或但放光。今经兼而有之。品者分义。类以彰名。此经具有八品。此品冠于群篇。故称第一。然证信之立。由阿难问。佛令置之。意为断疑息诤。及异邪故。虽具六种成就。今均广略。总分为二。初说经时处。二两众俱闻。今初。

如是。

信成就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如是者感应之端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为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此约感应。离释如是。若兼我闻合释。谓如是一部经义。我昔亲从佛闻。

我闻。

闻成就也。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识领受。声尘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

一时。

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言一时。诸方时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

佛。

主成就也。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觉了性相之者。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

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处成就也。出化王城。入止鹫峰。名之曰住。智论云。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造。如是至七。王求住处。见其五山周匝如城。即造宫殿。于中止住。是故名王舍城也。鹫峰山亦名灵鹫。此山栖鹫鸟。鸟实灵异。故号灵鹫。然处成就。山城双举者。法华论云。王舍城胜余城。鹫峰山胜诸山。山城俱胜。表法胜故。或曰。清凉释华严。圭峰述圆觉。于证信序前四成就。皆约五教辨浅深。诸师解同异。今注斯经。而杜绝其辞。敢问焉。对曰。昔吾祖贤首。启迪梵网。则广开章门。发明心经。则申以略疏。斯皆著述之宏规。立言之懿范。何者。梵网恢张戒条。则深文不得不广。心经昭灼真空。则奥义不得不略。今兹仁王般若。既与心经同宗。亦准贤首略疏。若辨五教之浅深。诸解之同异。而比华严圆觉者。又何异。但见秦俗好武。而不知鲁国尚文者也。

△二两众俱闻者。一当机众。广列三乘诸趣。二辅翼众。略明化佛八部。初当机中。具列六众。初声闻僧众二。初标类举数。

与大比丘众千八百人俱。

与者并也共也。大者名高德着。比丘梵语。此含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二破恶。众者理和事和。俱者一时一处。

△二叙叹行德三。初总指。

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阿罗汉。此翻为应。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人天妙供养故。应不受分段生故。此果住三义。由辅比丘因行三义。如次对之。漏有三种。皆已断尽种现烦恼。更不再生。故云无复。

△二别叹。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分别已亡。得心解脱。俱生永除。得慧解脱。亦同大乘。断烦恼障。得心解脱。断所知障。得慧解脱。皆约断粗细二种惑。以明心慧二解脱。旧解谓。罗汉有利根者。名心解脱。钝根者名慧解脱。

九智十智所作已办。

九智断分别之粗。十智断俱生之细。二惑既亡。故所作已办。九智。即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耳。十智。即后无生智。旧解谓。钝根无学。有前九智。利根罗汉。具后无生智。

三假实观。

法假实观。受假实观。名假实观。假即世俗境。实即胜义境。观之一字。即能照智。依大般若。亦通大乘。故智论云。应化声闻。实是菩萨。

三空门观。

空观无相观无作观。即俱舍论三解脱门。

△三结德。

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

无间道修。有为也。解脱道证。无为也。所施曰功。皈已为德。故云成就。

△二尼众。

复有比丘尼众八百人俱。皆阿罗汉。

尼女声也。若按罗什所译之本。即有缘觉众。故彼经云。复有八百万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缘。皆悉成就。今不空重译。但列声闻。即摄缘觉。由其理果同故。例如约人辨二藏。唯出声闻藏耳。

△二菩萨众二。初举数标类。

复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

释菩萨义。具如下文。梵语摩诃。此方云大。皆地上大士耳。

△二叙叹行德三。初总叹。

实智平等。永断惑障。方便善巧。起大行愿。

实智有穷幽之鉴。了惑障而本空。权智有应会之用。起行愿而涉有。此亦般若之门。观空则实智平等也。沤和之门。涉有则方便善巧矣。

△二别叹。然今经说十地。具有六段。一菩萨众。密叹十地。二五忍位。合辨十地。三十王位。各对十地。四匿王偈。双赞十地。五法师位。断证十地。六佛说偈。重颂十地。今释密叹十地。更不引他经论。但取当经五处文义。或长行。或偈颂。与此符合者。以注之。夫然则非但疏是经文。乳非城内。亦见六篇。更资而科义。有准焉。又若所引长行偈颂。其间有三明五通四辨十力。至下本文具释。无烦预云。

以四摄法。饶益有情。

初欢喜地下。偈云。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长行云。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善能安住。饶益众生。

四无量心普覆一切。

二离垢地下。偈云。具戒清净德。名为离垢地。长行云。修四无量。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三明鉴达。得五神通。

三发光地下。偈云。善能通达三摩地。隐显自在具三明。长行云。具足胜定。得五神通。

修习无边菩提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