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净源) 撰集

△二十圣法师。准大经疏。三贤十圣。皆以菩提心。而为其体。故清凉引起信云。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所念真如。亦即本智。本觉智故。后二显是恒沙性德。然此三心有一。必兼余二。而三贤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故名为解。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为行依。于前解以起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为愿回。前解行愿。诸众生离苦得乐故。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善决定。然则清凉既依起信三心之文。科判华严四会之经。故推马鸣大士。为吾宗初祖。深为通才之所取证矣。而习大疏者。不晓清凉之言。辄负马鸣之德。何愚蔽之甚耶。既知地前三心增微。次释地上三心等证。又此经十地地地。皆列地名。证如断障观智成行五义耳。然其地名成行。此二与前匿王偈中文势大同。故于偈中。已依天亲论文。释十地之名。依清凉疏义。释十位之行。今但引诸论。解证如断障。亦引大经。解于观智。其结位成行。厥或文略。则直示节段。其文繁者。则随难别解。今初欢喜地法师。文四。初创入圣位。

复次欢喜地菩萨摩诃萨。超愚夫地。

大经即云。超凡夫地。疏释云。以得出世间圣道故。超即过义。

生如来家。

疏云。如世王子。生王家故。菩萨亦尔。若在外道法中出家。不足为胜。今得佛所证法。方为尊胜。

住平等忍。

谓初入信忍。住平等理。故下偈云。欢喜菩萨转轮王。初照二谛平等理。

△二证如断障。

初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无相。

此地菩萨证遍行真如。以无相智。照二空理。非有相非无相。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梁摄论中。名为遍满。遍满一切有为行故。

断诸无明。灭三界贪。

断二障分别起者。即根本无明。初地施度遍增故。灭三界贪。唯识名异生性障。梁摄论名凡夫性障。十地论名凡夫我相障。然经论所出。名异义同。备如大疏。

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

上明断障即因亡。此无生死即果丧。

△三观智利物二。初约法明权实。

大悲为首。起诸大愿。

大经云。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而言起诸大愿者。此地菩萨有十大愿。初发供养愿。乃至第十成正觉愿。愿者是希求义故。十地论云。发诸大愿。随心求义故。

于方便智。念念修习。无量胜行。

大经次前文云。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以此三句。如次对今经。皆学权智也。

非证非不证。一切遍学故。

权智涉有非证也。实智观空非不证也。故大经云。此菩萨。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云一切遍学。

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

有悲故非住涅槃。有智故不住生死。大经亦云。此菩萨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求一切智地故。

行于生死。魔不动故。

谓四魔中。而生死魔。不能动故。即上文有智故不住生死。大经又云。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离我我所。无怖畏故。

我与我所。该五怖畏。如大经云。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

无自他相。常化众生故。

谓菩萨以观智利物。不见自相为能化。他相为所化。终日化生。而忘能所。故大经云。菩萨住此欢喜地。念清净波罗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

自在愿力。生诸净土故。

即前十大愿中。第七净土愿。故大经云。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

△二兼喻示权实。

善男子。此初觉智。非如非智。非有非无。无有二相。

谓始觉实智。一念现前。非所证如。非能证智。唯一妙心。无能所二相。故唯识论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动非静。

谓方便权智。妙用应物。无爱见故。非倒非住。实智证理。不趣寂故。非动非静。以无爱见。异凡夫。而不趣寂。异二乘。

二利自在。如水与波。非一非异。

实智自利。澄湛如水。权智利他。汪洋如波。挹之遍乎四海。非一也。摄之归于一源。非异也。

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

般若二利既尔。余之五度。二利亦然。

△四结位成行。

于四阿僧祇劫。满足修习百万行愿。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相扶。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故能翱翔致远也。

此地菩萨。无三界业习。更不造新。

前十回向菩萨。虽常修胜义。而受生三界。以其业习果报未坏尽故。今此菩萨修出离行。灭三界贪。故无业习。准华严疏。谓此地非但断能起烦恼障。亦断恶趣诸业果等。故云不造新业也。

由随智力。以愿生故。

此则智增菩萨。以其愿心。生于净土。若是悲增。即住三界。利乐有情。

念念常行檀波罗蜜多。

大经云。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经又云。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

广大清净。善能安住。饶益众生。

经云。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

△二离垢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离垢地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最胜寂灭。

此地证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断瞋等习。

等取邪行习气。以此地断邪行障故。谓修四无量心。断瞋习气。持性戒成就。断邪行习气。言邪行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能障二地故。

△二观智利物。

修一切行。所谓远离杀害。

大经云。性自远离一切杀生。疏谓性自远离。文属杀生。义该下九。

不与不取。

经又云。性不偷盗。疏释云。非理损财。不与而取。故名为盗。

心无染欲。

经云。性不邪淫。疏谓乖礼曰邪。染爱曰淫。上皆护持身之三非。

得真实语。

经云。性不妄语。疏谓违想背心。名之为妄。无相大师云。如实语者。能除妄语。

得和合语。

经云。性不两舌。疏谓言不乖离。名离两舌。两舌成事。能令离间。无相曰。和合语者。能除两舌。

得柔软语。

经云。性不恶口。疏谓言不粗鄙。名离恶口。无相曰。柔软语者。能除恶口。

得调伏语。

经云。性不绮语。疏谓言辞不正。故云绮语。其犹绮文。无相曰。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此即护持口之四过。

常行舍心。

经云。性不贪欲。于他财物。不愿不求。疏谓他所摄故。此拣于己。

常起慈心。

经云。性离瞋恚。于诸众生。恒起慈心。疏谓心不瞋毒。故名离瞋。

住正直心。

经云。又离邪见。住于正道。心见正直。疏谓治异乘见。小乘对大。非正道故。此明护持意之三愆。

寂静纯善。离破戒垢。

大经有寂静纯善十种深心。唯识亦云。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

行大慈观。念念现前。

大经云。一切众生。互相破坏。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三结位成行。

于五阿僧祇劫。具足清净戒波罗蜜多。

经云。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

志意勇猛。永离诸染。

重颂偈云。勇猛精勤一念中。我当离彼住实法。上皆义引。

△三发光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发光地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别。

以无分别智。证胜流真如。唯识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梁摄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流法界故。

灭无明闇。

此地断闇钝障。唯识云。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闻思修法忘失。障彼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

△二观智利物。

于无相忍。而得三明。

谓于无相信忍上品。而发三明观。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

悉知三世。无来无去。

大经云。非从前际生。无过去也。非向后际去。无未来也。非于现在住。求其住相。不可得故。

依四静虑四无色定。

大经明。此地菩萨。修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而清凉疏义。皆依天亲论文科释。论疏浩博。避繁不引。

无分别智。次第随顺。

大经云。但随顺法故。而无所染着。疏云。示入禅定超欲等过。令物效故。尚不同于二乘自为。岂与凡外而同年哉。

具足胜定。得五神通。

蹑前起后也。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大疏云。寄同世间。故但得五。

现身大小。隐显自在。

大经云。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释曰。即神境通也。谓外色内身。皆神之境。转变多种故。偏受神名。亦名神足。依欲勤观之所成故。亦名如意。随意成故。下之四名易了。

天眼清净。悉见诸趣。

经云。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

天耳清净。悉闻众声。

经云。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䖟蝇等声亦悉能闻。

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经云。以他心智。如实而知。有烦恼心。无烦恼心。散心非散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皆如实知。上皆义引。

宿住能知无量差别。

经云。念知无量宿命差别。念知一生二生。乃至无量百千生。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相貌。如是言音。无量差别。皆能忆念。然大经云念知无量。今经云宿住能知者。大疏云。能念即宿住之知。

△三结位成行。

于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罗蜜多。

大经亦云。十波罗蜜中。忍辱偏多。

得大总持。利益安乐。

此地菩萨。能圆满闻法总持。故唯识论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