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玄释签)

永嘉沙门释从义撰

释签云:又如宝箧经释十二支等。

此文恐误,曾捡藏中宝箧经两本,并未见此文,而辅行中指楞严经者,亦恐误也。须知此文出文殊问经上卷,今更随其脱略之处,引文示之。彼经云:来者痴义,去者不痴义。今文谓痴是去义者,误也。佛说等者,文殊白佛云:佛说无二法耳。彼经又云:文殊师利中道具足,真实观诸法,诸法无二,无二有何义?谓末陀摩。彼文殊问经仍自注解云:末者莫义,陀摩者中义,莫着中道,谓末陀摩。今文问答者,荆溪私安耳,人不见之,或以末陀摩经为句读者,误矣。

毗伽罗论,如下第六记。

大经第五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爱念,将诣明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但教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良由其子力未堪故。章安云:毗伽罗者,此云字本。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也。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非善权之所为乎?

次引信解,具如品中。

四禅体含,支林如盆器也,生空粗如米也,法空细如面也,此皆正道耳。无常如盐也,苦如酢也,此皆助道耳。

无生无作,文稍隐略,如止观第一记。

夫四种四谛,即是大经圣行品文也。第十一,初以八苦释苦,即生灭苦也。苦谛文末,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而无谛,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余三谛亦然。此即通教菩萨对三藏简也。第十二,初以善不善爱,及以九喻,谓债主、有余、罗刹女等,以释集谛,即生灭集也。集谛文末,亦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余三谛亦然也。疏云:前苦谛文末,不云有真,故知是通也。今云有真,真是真实,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二种真实也。此是别圆对三藏简,自非一家圆会经旨,佛语巧略,何由可通?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舍利。舅学无休息,不暇翦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焉。

抟等四食

抟食,亦云段食。起世经云:何等众生食段食?如阎浮人饭豆麦等,余三天下食细段食,六欲诸天亦然,色无色界以禅悦为食也。二、触食,即一切卵生得身者也。三、思食,如鱼蛇等,以意思而润益也。四、识食,即地狱及识处天也。

头陀

亦云杜多,此云抖擞。

正量部

权衡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故云正也。即第三百年犊子部中流出四部:一、法上座,二、贤胄,三、正量,四、密山林。

知圣谛智凡有二

文中亦合引分别诸入有无量相,名为上智,乃至行、识亦如是也。知爱因缘,此是集谛中上二智,例前可知。灭亦如是下,亦合云是名上智。分别道无边下,亦合云是名上智也。

妙玄云达,摩郁多罗。

此云法尚。

释签云:引妙胜定经,如止观第三记。

经云:佛告阿难:自我往昔作多闻士,共文殊师利诤二谛义,死堕三途。值迦叶佛,为我释云:一切诸法,皆无定性。汝言有无,是义不然。一切万法,皆悉空寂。此二谛者,亦有亦无。汝但知文,不解其义。我闻是已,即入三昧,乃见万法皆悉空寂。

始离五障

一离恶道,二离贫穷,三离女身,四离形残,五离喜忘。得五功德:一生贵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四诸根满,五识宿命。

彼金胜陀罗尼品等。

检合部并最胜王经,十地各有陀罗尼护,并出陀罗尼最净地品,不在金胜陀罗尼品。应知金胜陀罗尼品,乃是义净所翻最胜王经,而合部中则无此品。况涅槃疏云:新金光明陀罗尼净地品,佛为十地菩萨说十番咒,得此咒者,不畏师子虎狼等怖。故知指于金胜陀罗尼品者,误也。言十方诸佛同时说十番陀罗尼者,彼经但云初地陀罗尼,是过一恒沙诸佛为护初地,乃至第十地陀罗尼,是过十恒沙诸佛为护十地耳。

佛果出二谛外,如止观第三记。

庄严云:佛果出二谛外。开善云:不出。如僧传中,有乘法师,先与一师住开泰寺,此师中途离开泰寺,后时乘在本寺开讲,序佛果出二谛外。此师难云:为佛果出二谛外,为二谛出佛果外?乘反质云:为法师出开泰,为开泰出法师等。学者当知,二家所执,乃计通教利钝两根,故有出与不出,古来名为风流二谛。

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如止观第三记,文在梁昭明集。

梁时昭明太子所序诸师明二谛义有二十三人,各释不同。广弘明集中委悉引之。其二十三人者:一、梁昭明太子解二谛义章;二、南涧寺慧超咨二谛义,往复有六番;三、晋安王网咨二谛义,往复有五番;四、招提寺慧琰咨二谛义;五、栖玄寺昙宗咨二谛义;六、中即王规咨二谛义;七、灵根寺僧迁咨二谛义;八、罗平侯萧正立咨二谛义;九、衡山候萧恭咨二谛义;十、中兴寺僧怀咨二谛义;十一、始兴王第四男萧映咨二谛义。已上往复各有四番。十二、吴平王世子萧励咨二谛义,往复有五番。十三、宋熙寺慧令咨二谛义,往复有四番。十四、始兴王第五男肃晔咨二谛义,往复有五番。十五、兴皇寺法宣咨二谛义,往复有三番。十六、程乡侯萧祗咨二谛义;十七、光宅寺法云咨二谛义,已上往复各有四番;十八、灵根寺慧令咨二谛义,往复有五番;十九、湘宫寺慧兴咨二谛,有三番;二十、庄严寺僧旻咨二谛义;二十一、宣武寺法宠咨二谛义,已上各有四番;二十二、建业寺僧愍咨二谛义,有二番;二十三、光宅寺敬脱咨二谛义,有五番。其二十二人二谛之义,其文广故,今不录之。若昭明太子二谛义章,今略引之。其文云: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二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真谛、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真者是实义,俗者是集义。第一义者,于无生境中,别立美名,此法最胜最妙,无能及者。世者,以隔别为义,生灭流动,无有住相。

根欲,如止观十力中释。

十力中,第四名根力,第五名欲力。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也,佛知他众生种种欲也,故云根欲矣。

随情等,如止观第三记。

彼文所说,与今大同,既无硕异,故不烦引。

五百身因,如止观第七记。

文在止观第二记也。大经三十二云: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五百皆问舍利弗云: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云: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知之,何缘方作如是问耶?有比丘云: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以为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有说爱,有说行,及五欲等。如是五百,各各说已,共诣佛所,各述己说。身子白佛:谁为正说?佛言:五百无非正说。然随情亦名随他意语,随智亦名随自意语,随情智亦名随自他意语。准大经中,五百身因,是随自意语,合当引证随智二谛。而妙玄中引证随情智者,或恐文误,以辅行中亦引以明随智故也。

如止观中,始自迦罗,终至圆着等。

诸见境中,始自迦毗罗外道,乃至于圆门生着等,悉为所破,广在彼文。

经云:世法有五种,谓名世、句世等。

云何名世?男、女、车、乘、瓶、衣是也。云何句世?四句、一偈等是也。云何缚世?卷、合、系、结、束、缚是也。云何法世?鸣槌、集僧、严鼓、诫兵是也。云何执着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执着想,言是沙门,非婆罗门是也。上文云四谛义含者,疏云:若单以真为第一义者,则不得言苦、集、灭、道俱指四谛,即真中合明;即无量四谛,真中同为第一义也。又下文云亦是含中者,疏云:单俗,单中也。又云亦是复俗,单中者,疏云:复俗,复中也。非单指理,即事而理,法界圆备,名复中也。疏又云:第八一番,犹是复俗,复中矣。若依法华玄文,名相稍别,义意必同,读者知之。言一师者,即指天台大师,以对古人,故云一师耳。

引文同异,如止观第七记。

大品经云: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行六波罗蜜,得阿鞞䟦致;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便成阿耨菩提,转法轮;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与萨婆若相应,与百千万亿,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净佛世界。今文所引,开彼第三为第一、第二,以其第二为第三,故今文中略于第一、第三。文中云萨婆若,又云净佛国土,虽同一文,具于二义,是故开为第一、第二。余文所引,并拟三教初发心也。下文云大经三十三者,文在三十二也。

如如意珠,如止观第五记。

现行印本,文在第四。如如意珠,天上胜宝,状如芥粟,有大功能,净妙五欲,七宝琳琅,非内非外,不谋前后,称意丰俭,降雨穰穰。色法尚尔,况心神灵妙,不具法耶?又如三毒惑心,一念心起,尚有身边等见,况不思议一心耶?又如眠梦,百千万事,豁寤无一等。

无性宗家,不见此意。

北地相宗所计三无二有,即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永不成佛,是故荆溪有兹指斥。此义至第三卷补注中,委而示之。

问:若不接等至,具如止观第三记。

菩萨伏惑,已如前说。两教二乘,法华方会,亦不论接。问:法华玄云:接非会义。今约法华,只应论会,何故论接?答:前后诸文,会义非一,接在菩萨,与会不殊。又法华已前,弹斥洮汰,此意正当别理接之。但隐实在权,说未彰灼,故至法华,名会为接。

弄引秪是方便耳,如止观记。

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异。譬如曲哢既别,调弦亦殊。言哢引者,引字胤音,人见借音而作胤字,便作子胤而释义者,甚为可笑。引是发曲之端,亦可作吲,当知皆是方便者也。又正曲之弄名为曲哢,曲即音曲也,调弦即正曲之序耳。又下文云三十二行半方等般若者,准文句中,文殊我住下一行半结前开后,我见彼下三十一行半问他土等,是则今文应云三十三行也。

彭城寺嵩法师

高僧传云:僧嵩法师兼明数论,末年僻执,谓佛不应常住,临终之日,舌本先烂焉。注:后汉书云:彭城,即今徐州也。

谤法之罪,苦流长劫,具如止观逆流十心中说。

大品信谤品云:毁般若者,即是毁呰三世诸佛无量亿劫堕于地狱,从一地狱至余地狱,如是遍至十方大地狱中,或得人身而复生盲,无舌无耳,或生畜生等,如经广说。

畜八不净

南山律师云: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养畜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此之八名,经律论文盛列,通数显过,不应相承。次比如上具述,不出佛经。上文云涅槃十四者,文在十六也。

真丹义,如止观第二记。

在第三记。彼云振丹,振丹两字,并恐书误。下文所引,即云震旦。琳法师云:东方属震,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也。新婆沙云脂那,西域记云至那,此声并与震旦、真丹相近,故知皆是梵音也。开皇三宝录云:震旦、脂那,梵音楚夏耳。或云:振旦、真丹、旃丹、指难,皆梵音奢切也。若准华严,翻为汉地。又婆沙中有二音:一云指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文物衣冠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地,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又西域记中,以摩诃支那翻为大国。又华严音云真丹,此云思惟也。

一三三一。如止观第二卷显体中及第七卷破横竖中。

第二卷云: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虽一而三,虽三而一,于一心中,非前非后也。识通塞中云:若一心三观,即破竖中之通塞;三观一心,破横中之通塞也。下文中引本经十二,说一实谛,文殊难者,此引稍隐,今具录之,令文易见。佛言:实谛名曰真法。文殊白佛:若以真实为实谛者,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佛言:有苦、有谛、有实,三谛亦然。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言真实者,即是如来、虚空、佛性。文殊师利,有苦、苦因、苦尽、苦对,如来非苦,乃至非对,是故为实,不名为谛。虚空、佛性,亦复如是。苦者有为,有漏无乐,如来不尔,湛然安乐,是实非谛。下慧圣行,亦引此文,准今可知,不更重出也。又如上文引醉人中,经文具云:实非回转,生回转想。

凡释别义,多用此意,具如止观第三记。

一者约行,则地前为教,登地为证;地前仰信,登地现前。岂有亲证,复存隔历?二者约说,为地前说,始终属教。如云真如为惑所覆,或将十度以对十地,互不相收;或云须离二边,修真如观。如是等例,不可具载,悉是权施。为引下凡为入地方便,入地自证,权门自开,故云初地即是初住。当知约说证道,辅行虽即不谈,诸文之中既具,是故于兹略耳,不可谓之无也。

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即大经中百句解脱。如云: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又名虚无等。近七八纸,古今讲者,长唱而已。真谛三藏,有一卷记,释此百句。天台大师,曾于灵石,一夏讲此百句解脱。每一一句,以百句释百句,乃成一万法门。章安云:先学自饱,而不记录。惜哉!惜哉!后代无闻焉。

如止观摄法中,因缘逆顺,各有其相。

即是摄一切惑中,迷权实二理,起相应、独头、十二因缘、界内外等文也。其文既广,备录恐烦。然摄法中,虽辩因缘,不论逆顺,唯第五卷不思议境解十如中,方明因缘有逆有顺,顺其生死,逆其生死,界内界外,莫不皆然。今指摄法,恐文误也。

忠孝等,略如止观记。

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敬上爱下,世间大治,礼律节度,尊卑有序,故云忠孝也。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故云五行也。五者,金、木、水、火、土也。行者,言为天之行气也。周礼大司徒之职云:以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矣。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也。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也。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注云:礼,五礼之义也。乐,六乐之歌舞也。射,五射之法也。御,五御之节也。书,六书之品也。数,九数之计也。故云艺矣。周易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正义云: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故云天文地理矣。止观记中文不备云,今添补耳。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莫过于尔雅。

尔雅下卷,备明此也。雅之言正也。颜氏家训云:尔雅是周公作。郭璞云:兴于中古。注汉书云:尔者,近也。雅者,正也。

波斯匿

此云和悦,又云祖母养也。

摩罗延

未闻所译。准涅槃经第三十五憍陈如品,乃是外道悉共来诣摩伽陀王阿阇世所作,此云耳。今文谓之波斯匿者,指文讹也。外道来白波斯匿王,文在涅槃第二十八师子吼品。师子吼品则无变释,为羊停河在耳等说也。

婆罗门

此云外意,又云净行也。

阿竭多。

未见翻译。

瞿昙仙

此云地最胜也。

耆兔

未见翻译。

婆薮

亦云毗纽,又云毗搜,又云毗瑟笯,此翻幻惑之义也,亦翻为天也。世人画婆薮仙作皤然一叟者,盖听声之误也。

罗罗者,

未见翻译。

迦毗罗者。

具云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云黄色;皤窣都者,所依处也。上古有仙,其头黄色,依此修道,故以名焉。或云迦维卫,又云迦夷,此云赤泽也。

古人张楷能作雾。

后汉书云: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山,学者随之。华山之南有公超雾市,以其能作五里之雾也。裴优能作三里之雾,乃学于楷,不见。后优作赋,词连楷,无验,以见原也。

栾巴善吐云。

栾巴,蜀川人,善能吐云也。后汉书云:栾巴,字叔元,内黄人,亦云蜀人也。忽一旦大风,天雾晦暝,对坐皆不相见,失巴所在。遂问之,乃云:其日还成都府,与亲故相别也。

葛洪。陶渊明

葛仙公投钱于井,咒则飞出。晋书云:陶潜,字渊明,或字元亮。

妙玄云扪模。

经音云:扪亦模也,谓执持者也。

释签云:但列名对病而已,广如止观第七记。

即十乘中对治助开之文也。文既广矣,略难引之。

妙玄云:瞿沙。

此云妙音也。

毗尼

此云灭也。南山云:毗尼,或言毗奈耶,或言毗那耶,此翻为律。或以灭翻者,此从功能为名,非正翻也。以律翻之,乃当正译,今准一家,故翻为灭也。

释签云:摩纳婆。

或无婆字,或云摩那婆,又云那罗,又云摩那,皆梵音奢切耳。此云年少净行,又云人也。玄文云烦恼等作是念等者,准新婆沙,其实烦恼不曾有念,但约义而言,以状其留难耳。

评家

演义钞云:婆沙是诸罗汉同集,而有四大罗汉为评家正义焉。一世友,二妙音,三法救,四觉天,此四为评者也。亦不起得者,获成就者,名之为得。不起得者,道下四行减故,不起得成就也。起能得得者,苦下四行得成就故,故云修彼四行相也。有同类因者,颂云:同类因相似。谓善五蕴与善五蕴相似故也。或作离同类因,有士用力故。慧为体者,以此皆是念住性故。若并助伴,皆五蕴性。然除彼得,勿诸圣者,暖等善根重现前故。言除入者,禅波罗蜜云:若因胜处断烦恼尽,则知虚妄阴入皆灭。故八胜处,名八除入也。内色有无多少各二,并青等四,名八。净不净等,随意能破,名胜处也。熏禅,即师子奋迅三昧也。五净居,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也。尽智,即我知苦乃至知道也。无生智,即我已知不更知也。六地,即四禅及未至并中间也。此依萨婆多,若昙无德,不说未至,乃加欲界,余五同也。若依瞿沙及以大乘,则有七地、欲界、未到、中间、三及四禅也。亦续生者,续现前也。扇搋,此云黄门也。搋,敕住切。

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道,第一入离生,

今文欠一个槃字也。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圣身见道力所资故。此四善根,无命终舍,宁知命终,唯异生非圣。岂不异生,先依下地,起暖法等,后生上地,亦必定舍。暖等善根,无如是失。以彼异生,尔时舍善根,由舍同分故。谓住死有,无圣道资,舍诸善根,非由上地中有等起。若诸圣者,住死有中,由圣道资,不舍暖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舍下善根。舍时虽同,而所由别,是故异生无失地舍,圣者必无由命终舍。若得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观察三宝殊胜功德为门,引生净信心故。若得忍法,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即见道也。其类相似,名众同分也。

若逆若顺,具如止观第二记。

然辅行中多处言其因缘,从无明至老死为顺,从老死至无明为逆,又推因至果,推果知因等。

三祇菩萨,具如止观第三记。

三、僧祇劫修行六度,百劫种相,广在彼云。

三藏佛言:一时用八忍、八智等,具如止观第三记,料简同异。

大论中云:下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以九无碍、九解脱合为十八,见道中八忍、八智合十六心,共成三十四心也。俱舍婆沙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毕,唯非想地九品见思全在,用九无碍、九解脱以根胜故,不复更修。下八地定不同声闻,亦异缘觉也。今以一意销通,令二论理齐。俱舍取修禅时已断惑竟,不复更断;大论依余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至菩提树俱断非想,八地俱得名为无漏。但是从部得名不同,故使二论用义不等。

圆位,具如止观第七文中。

即破法遍文末明圆顿位,始自五品,终至妙觉也。又知次位中亦明圆位,但文在第八耳。

四句堕性,如止观第三。

若言智由心生,自然照境;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智,境不自境,由智故境;若言境不自境,亦不由智故境,境智因缘故,境智亦例然,此是共合;若言皆不如上三种,但自然而尔,即是无因境智。此四解皆有过失,增长戏论,何由悟道?圣人之旨,在兹而已。广在止观第二卷中。

可作四说,如止观第五记。

第一义中,一法尚不可得,何况三千?世谛之中,尚具无量,何况三千?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有因缘故,乃作四说。说教大旨,良在兹焉。玄下文云四果乃至支佛者,合云四善根乃至也。

先五眼,具如止观第三记。

彼第二卷所明眼智,有次第五眼,有不次第五眼。不次第五眼者,如来具足五眼,实不分张,只约一眼,备有五用,能照五境。所以者何?佛眼亦能照粗色,如人所见,亦过人所见,名为肉眼;亦能照细色,如天眼所见,亦过天眼所见,名为天眼;达粗细色空,如二乘所见,名为慧眼;达假名不谬,如菩萨所见,名为法眼;于诸法中皆见实相,名为佛眼。当知佛眼圆照无遗。

超越三昧,如止观第四记。

在第九记。超越三昧,即是修禅。谓超入、超出,各有若逆、若顺,及以逆、顺。顺者,离欲入初禅,从初禅超入非想处,非想处入灭尽定,灭尽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尽定,如是乃至非想也。逆者,从灭定起入初禅,初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禅,如是无所有处,乃至二禅也。逆、顺者,从上超下,从下超上,相对交过,还至灭定,及以初禅。三种出者,如入无异。但逆及顺,皆须经一散心中已,次入诸定,委在法界次第大品、大论。若依涅槃后分,修禅稍异。经云:有二种:一者,与此文同;二者,超一超二,或至全超。言一、二者,不能远超;言远超者,必能一、二。所言愿智力者,此超越禅,最为高上,故亦名顶。转福为寿,转寿为福,故名愿智。故大论云:欲知三世事,随愿即知。亦名无诤,能令他心不起诤故。又俱舍云:以愿为先,引起妙智,如愿而了。故名愿智也。

身子僻教,如止观第五记。

前已指彼,今重示耳,故不再引。下文云信力谓五品,坚固谓六根者,此准妙玄第五卷中作如是说。若文句中只云十信而已,今分二位者,恐约五品在十信内也。

阿那律!

亦云阿泥楼豆,又云阿㝹楼䭾,此云无贫,又云如意。

迦陵频伽,如止观第一记。

或云歌罗频伽,又云加兰伽,或云羯罗频伽,又云毗伽,此翻好声鸟。大论二十八云:此鸟㲉中,声未出时,已胜诸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未出无明㲉,法音过二乘。㲉,口角切,或作寇音,恐非。尔雅云:生哺。注云:须母食之也。司马云:鸟子欲出者也。下文云次七对二谛者,应云次对七二也。

三藏菩萨毒器缘,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大论斥三藏菩萨云:具足三毒,云何能集无量功德?譬如毒瓶,虽贮甘露,皆不中食。菩萨修诸纯净功德,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具清净法门?菩萨之身,犹如毒器。具足烦恼,名为有毒。修习佛法,如贮甘露。此法教他,令他失于常住之命。

落漠

亦云漠落,即渺漫也。

烦恼障及智障,具如止观第六卷,达摩郁多罗释。

烦恼是惑心,故烦恼是障也。智是明解,云何是障?智有二种:证智、识智。识智分别,体违想顺,想顺故说为智;体违分别,与证智为碍,故说智为障也。达磨多罗,此云法尚,佛灭度后八百年出,是阿罗汉,于婆沙中取三百偈以为一部,名杂毗昙。故此论主凡有释义,文多委悉,大师引用,全无破斥。种性菩萨者,即别十住,始从十住,终至十地,束为六住,一种性住,余五具如止观中说。若乃今家所明智障,文有三番:初、以二智是中智家障,二、以中智被障为智障,三、以能所相对为智障。现行印本,文在第七。

初文具如止观显体中说。

体则非因非果。虽非因果,由因显果。止观为因,眼智为果。故大论云:因名般若,及以修习智慧。此则俱在于因。又云:止观为因,眼智为果,如来智慧。此则俱在于果。若方便智慧,此则在权。若智慧甚深,此则在实。

璎珞三观,具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然彼经中,有两处明三观。下卷佛为普贤、文殊等七菩萨说,如辅行第一引。上卷明十回向,一一回向,各各有十所缘境界。第十向中,第十观者,名为无相第一义观,得入初地。初地已上,三观一心。言三观者,从假入空等是也。

修观义,具如止观破法,遍次第、不次第破。

彼文既广,具录亦难。

给孤独

梵云须达多也。孟子云: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妻曰鳏。此四者,天下之穷民也。今此长者,仁济斯等,所以名为给孤独也。

增二法中,具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古本今本,分卷不同,所以指文,亦非误也。应知指文,若指第三,文在第二,以至指九,文在第十,既相附近,古今本异,不可谓误。若指第一,文在第三,以至指八,文在第十,此乃误也。成论中有止观品。四阿含中,凡有佛教令修二法,即是止观。又婆沙十七云:诸比丘问上座云:树下闲房,为修何法?上座答云:当修二法,所谓止观。又问:多修止观,为何所得?答:得初果,乃至罗汉。如是次第问诸比丘,皆云修止观二法。阿难白佛,佛亦云修止观二法。阿难叹言:善哉!善哉!如来与弟子所说皆同,句义味同。又净名云:法身者,从止观生。大璎珞云:若欲学诸法,深入善本,当见菩萨力,修习止观。大小经论,一切皆尔。

晋安帝

东晋安帝也。

僧伽婆。

亦云瞿昙僧伽提,或云提和,皆梵音楚夏耳,此云众天。

五部,至如止观第六记。

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昙无德,此云法密,亦云法藏,法名四分。迦叶遗,亦云迦叶毗,此云重空,观法名解脱,此有戒本。婆粗富罗,此云犊子,律本未至。萨婆多,此云一切有,即十诵律。欲知五部兴起之由,待至止观补注中辨。

推四大,如止观第二观音观门。

地无坚者,若谓地是有,有即实,实是坚义。若谓地是无,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事实,皆是坚义。今明毕竟不可得,亡其坚性也。水性不住者,谓水为有,有即是住,乃至谓水是非有非无,亦即是住。今明不住,有四句亦不住,无四句亦不住,不可说,故言不住也。风性无碍者,谓风为有等。火大不实者,火不从自性等。准地水文,例破四性可知矣。

如前火木,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绝即复绝,如前火木。前者,进也,谓进火杖。杖进火已,亦复自烧。绝诸待竟,绝还自绝。故大论:问曰:不应言无相。何以故?若言无相,即是于相。若无无相,不应复能破诸法相。若有无相,则不应言一切无相。答:以无相破诸相。若有无相,相则堕诸法中。无相灭,诸相亦自灭。无相如前火木,燃诸薪已,亦复自燃。是故圣人修无相无相三昧,以破无相。空空三昧、无作无作三昧,亦复如是。绝已复绝,意亦同之。

摩耶!

此云天后也。

伊沙那

此云长直,谓里巷径永,表知三际故言长,表知胜义故言直,此是观师华严疏云。

胜热

观师云:于五热中成胜行故。五热者,头上临日,四面有火,以此五种而自炙身,是故名焉。下文云唯我者,应云我唯也。转字应改为轮字也。解脱字下应云:如诸菩萨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