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经文句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从义撰

文句云五法等。

一生贵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四诸根满,五识宿命。第三祇时得三不退,故第三祇通至百劫为上忍也。三乘共位如大品等,别家初地如璎珞等,圆初住如华严起信,故四教无生忍皆圣教明文也。

记云:摄论识分八、九,及婆沙一十六字,进退在人等。

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真谛,旧译七识阿陀那,此云执我识;八识阿赖耶,此云藏识;九识庵摩罗,此云净识。玄奘新翻,乃云第九。只是第八异名,不存第九识也。大宋僧传云:京兆大慈恩寺法宝法师,亦是三藏玄奘法师之神足也。奘公初译婆沙论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别以十六字入于论中,以遮难词。宝白奘云: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曰: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曰: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故一十六字,即是四句也。又文句云为无生忍是初地者,为字恐须作谓字。又云天亲以发心为无生忍者,应云以初地为无生忍也。又记文云上根七地者,上七二字,必有一字误矣。思之。游漾者,漾,文句作漾。玉篇:余掌切,漾漾,无涯际也。亦古文漾字也。余亮切,水名也。漾,水溢荡貌。经音云:游,泳也。漾,泛也。水摇动之貌也。十梵行者,身,身业。口,口业。意,意业。佛法僧戒,推此十种,如空叵得,名为梵行。六根清净,语其中间。发心长别,言其初后。初后中间,虽则不同,皆是圆家十信位也。又下文引大经云一生实相者,经云实想耳。又引五万菩萨二生法界者,经云万五千菩萨耳。又引二万亿人者,经云人女天女二万亿人,现转女身,得男身也。

经云:摩尼。

此云无垢。

缤纷等

盛也。缤,众也。纷,乱也。众多乱,下甚盛也。文句云:联翩者,上连音,下偏音。文选注云:鸟飞貌。

调柔地等。

优婆塞戒经云: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名调柔地。记云:八魔者,界内界外,各有四故。又云:具如玄文。过减不同者。问:最初实成,若为显本?答:最初妙觉,指初住为本。若初住被加作妙觉,亦指初住为本。初住之前,竖无所论,横则指其体用,以体为本。又发愿故,说寿长远。若久成佛,如释迦之例,以东方为譬。若久此者,以四方为譬。又久此者,以十方为譬。若近此者,则减东方之譬。若都无者,则无所譬也。

八道等

东西有四,南北亦然,又是八方之道也。如第二经中补注。顶戴,自行权实机感为头,顶戴即是感应道交也。塔寺者,寺,嗣也,治事者嗣续于其间也。僧坊者,别屋谓之坊也。其余名义,具如方便品补注。文句云相从者,非是一体故也。记云此是深见者,深见字误,应云探说,即是探说后随喜品格量。今文初品功德,广格量已,况出胜者,故云何况读诵等也。

记云:止作二持,众、别两行等。

南山云: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目之为止。止而无犯,称之曰持。䇿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作而无犯,称之曰持。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然则戒本止持,非无作持。羯磨作持,非无止持。众行即众法心念,如说戒等。别行即但心念,及对首心念,如忏吉罗,及持衣等。今文稍略,委如辅行释禅境中。故彼文云:前之三品,非全不持。所以自护止作,必无亏点。众法作行,或当稍缓。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单持别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又止作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为物从开,或可未具。又理全事阙等,具如辅行补注中明。言止观事理者,别论三归、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防身口恶,得人天报,不动不出,名为事戒。闻经生解,观智推寻,空假中等,破惑见理,而动而出,名为理乘。

五篇七聚,菩萨重轻,八万律仪等。

南山云:五篇七聚,约义差分。言五篇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七聚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若言六聚,除恶说也。同体故合,过多乃开。故六七者,开合异耳。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声闻四重,四篇轻也。此约大小相对论耳。藏通三乘,无别戒故,思之可知。梵网中有八万威仪品说者,云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也。分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对治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今举大数,云八万耳,更请详之。出家菩萨坚持篇聚者,具如涅槃经中所说。下文中云小捡助大,亦如涅槃扶律谈常,思之思之。

仍晓开遮轻重缘体。

小乘中开,大乘中遮;大乘中开,小乘中遮。此开遮义,如药王品补注中辨。大乘小乘,若轻若重,所犯皆有,具缘体状。小乘淫重,四缘成犯:一是正境,二生染心,三起方便,四与境合。小乘酒轻,三缘成犯:一者是酒,二无重病,三饮咽犯。大乘淫重,三缘成犯:一者是道,二起淫心,三者事遂。大乘酒轻,例小可识。且举此二,余可准思。若大若小,轻重之缘,所犯之体,事体之体,非谓戒体。又亦可云:开遮之缘,轻重之体,皆须晓知。如涅槃云:善持律者,知诸戒相,若轻若重,具如经说。更请详于缘体之义。又南山律钞云:深明律相,善达开遮及轻重等,筹量本末,名解毗尼。

制缘渐顿,舍义有无。

菩萨戒疏云:大小乘戒,制法不同。菩萨一时顿制五十八事,声闻随犯随结。理论关机宜,事论有三义:一、大士深信,顿闻不逆;声闻浅识,顿闻不受。二、大士不恒侍左右,无有随事随白,故一时顿制;声闻常得随侍,可有小欲白佛,故待犯方制。三、梵网所制,起自舍那,为妙海王子受戒,尔时诸大士宣说五十八事,故一时顿制;声闻则不然也。大乘则有舍身之义,小乘无也。复次,小乘论舍戒义,准四分律及杂心论,有其四种:一、命终,二、作法,三、断善根,四、二形生。故四分中,罢道还家,须作法舍;不作法舍,戒体还在。若乃犯重,亦不失戒。故律中云:我作沙弥,此渐舍也;我作白衣,此顿舍也。所以然者,带戒犯非,业苦难拔,故开舍戒,往来无障。如僧伽摩七返降魔,后得罗汉,所以制舍,只齐七也。其所舍戒,只是本体,更不相续,即是戒身种类灭矣。若根转者,比丘为尼,悬发尼戒,尼为比丘,发比丘戒,是故根转,戒不失也。不同二形,失于戒焉。四卷毗昙,有五时舍,加法没时,无二形生,有犯戒舍,以为五也。若大乘戒,准璎珞云: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入大乘论云:波罗提木叉戒,命终时舍,罢道时舍。菩萨大士性戒成就,乃至道场,终不中舍。准此言之,小有舍戒,大无舍戒也。若准菩萨戒疏中说,方便求受,其体则兴;若舍菩萨愿及增上烦恼,犯十重,其体则废。无此二缘,至佛乃废。瑜伽四十,亦同此说。准此言之,大乘、小乘,皆有舍戒。但于其间,互论有无,思之可见。若和会者,璎珞及以入大乘论,无缘无舍;戒疏、瑜伽,有缘有舍。舍义有无,其说如是,更请详之。

坐次分流,忏法天隔。

大乘戒人,在上在先;小乘戒人,在下在后。此约大小对分如是。若先小后大,则开小夏以成大夏;若先大后小,在小则依小,在大则依大。若约藏、通三乘论大小者,菩萨在大则大,在小则小。故知菩萨在小乘,依小乘位次第而坐;在大乘,依大乘位次第而坐。故大论云:释迦无别菩萨众故,弥勒、文殊在声闻中次第而坐。若约梵网,当知有别菩萨众也。是故在家、出家二众,还依小乘律仪,定其位次矣。小乘四重,忏成学悔;僧残已下,首伏清净。大乘十重、四十八轻,悉通忏净。若犯十重,诵菩萨戒,礼三世佛,苦到忏悔,见相罪灭;犯四十八轻,对首忏之,其罪便灭。大小忏法不同,故云天隔也。具如止观、南山钞说大小忏法。

复有七众同否,大小共别?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故云七众也。言同否者,即同异也。且论杀戒七众,菩萨同犯,声闻五众,大同小异。同者,同许不杀。异者有三:一、开遮异,大士见机得杀,声闻虽见不得杀;二、色心异,大士制心,声闻制色;三、轻重异,大士害师犯逆,声闻非逆。又大士重,重于声闻也,亦可谓之七众。受大乘戒,同一戒法,受小戒,则有五戒、十戒具足之异也。大小共别者,亦是同异耳。且论沽酒戒,大小皆制,而有同异。同不许沽异者,大士利物,故沽成重,声闻货卖,但犯第三篇,是贩卖戒所制。

而昧存亡。鸟鼠人也,

存亡即存没也。大小开遮,存没不定,不可昧也。鸟鼠即蝙蝠也。尔雅云:蝙蝠服翼。邢昺云:一名服翼。郭璞云:齐人或谓之仙鼠,解飞空,能入穴。有人捉鼠时,飞空似鸟,擒鸟时,入穴似鼠,然非真鸟鼠也。故佛藏经云: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而实无有大鸟之用,其身臭秽,但乐暗冥。破戒比丘,亦复如是,既不入于布萨自恣,亦乃不为王者使役,不名白衣,不名出家。

经云高八多罗等。

西域记云:其形如此方棕榈,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赤色,大如石榴,人多食之。有人云: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则一多罗树高四十九尺,八多罗树则高三百九十二尺也。经举八者,既是持经,必须表法。八即八正道,总持园林,八解浴池,赤表智光,百千比丘法门和也,帝释中殿表佛果居,三十二殿表因位中比丘居之,大般涅槃为禅定窟,正直大道以为经行,柔和忍辱以为衣服,法喜禅悦饮食,四禅床褥,又真性为床,观练等禅为褥,般若等法为汤药。作此表法,更请详之。

须曼瞻卜

亦云苏末那,此云善摄意华,其华黄白色,甚香,树亦不大,高三四尺,垂如盖也。瞻卜,亦云瞻博迦,此云黄华,华小而香,西方甚多也。

阿提目多伽薰油然。

阿提目多伽,旧云善思夷华,亦云苣蕂子,又云此方无,故不翻也。薰,香草也。以诸华香草和罯苣蕂令烂,乃以压油,后取其油然之供养,名为薰油也。苣蕂,胡麻也。罯,乌合切。前文云牛头栴檀者,正法念经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多有牛头栴檀之香。以此山峰状如牛头,此山峰中生栴檀树,故以名焉。或有说云:牛头,山名也。此香出彼,故以名之。

记云:今昔二门等。

今昔应云本迹也。答有二通约本迹别对多境者,应云二约本迹别对多境,又亦可云答而二通约本迹而别对多境,恐传冥误耳。秩直一切,次也,序也。

好坚迦陵,如止观记。

大论:问云:诸佛功德,无能胜者。一切天地,谁可为尊?答云:佛为无上,无过佛者。譬如一树,名曰好坚,在地百年,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于百丈。此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于身。时树神言:一切世间,无大汝者,诸树皆在汝之荫中。佛亦如是,无量亿岁,在菩萨地,一日成佛,无能过者。大论又云:迦陵频伽,此鸟㲉中,声未出时,已胜诸鸟。菩萨亦尔,未出无明㲉,法音已过二乘。㲉,苦角切,鸟卵也。迦陵频伽,此云好声鸟也。

文句云释然等。

庄子注疏云:怡,悦貌。春秋左传序云: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故此释然取解散之义也。上文云百围者,庄子音云:径尺为围。百围,十丈也。

经云:为得几所福?

此第六经,平声呼者有二十九字,于中有一字训:当为得几所福?有十八字训:是宁为多不?则为已见我,则为已报。海为第一,最为深大。须弥山为第一,最为其上,最为第一。此自有四:最为照明,最为其尊。辟支佛为第一,亦为第一。菩萨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则为有三字训:被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此自有二:有三字训:得不可为譬喻,为人所喜见,为一切众生。有三字训:作七宝为台,栴檀为积,以为供养。有一字训:名号之为常不轻。去声呼者有三十二字,于中有二十七字训:与为父母宗亲,为人分别随喜,为他说即为方便说。若为他人说,此自有二:为忉利诸天。为他人说,此自有二:或为人说法,或时为现身,为众生说法,为天、人、阿修罗,为求声闻者,为求辟支佛者,为诸菩萨广为人说,为作不轻名者,为诸四众为人说故,复为诸人今为诸菩萨,为求佛道者当为演说,为一切众生即为其父。为他人说,有五字训:以若人为是经故,为听法故,为嘱累故,为悦众生故,为令其人

巷陌等。

巷,街也。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其余可知,亦如前后辨之。

文句云:比是。

比,恐。取,毗必切。

记云:式叉。

此云学法女,具如律钞。

经云: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婆沙、毗昙论中皆云:趣者,到义,所往义也。六则可知。若合修罗,只有五耳。以修罗趣,或天或鬼,不定故也。记中所指,如止观等,大意如常,无烦引也。坋,蒲闷切,正作坌。金刚论云:众生,谓禀息风,含情觉者。此复云何?所谓卵生诸鸟,胎生诸人,湿生诸虫,化生诸天。俱舍论云: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消释如论中。

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如上四生,住止何处,以何为体,故此示之。有形者,谓欲界色界也。无形者,谓无色界也。此复多种,有想者,谓空处识处也,以其有于空识想也。无想者,谓无所有处也。非有想非无想者,谓非有想非无想处也。诸文辨此甚多,今且依金刚般若论中文耳。消释名义,如法界次第。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

尔雅云:无足谓之豸,有足谓之虫。二足、四足,可以知之。多足如蜈蚣等,经七宝等,如上诸文已辨。

示教利喜。

大论云: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人舍恶行善,为说法利,引导令出,随其所行,叹之令喜。记下文云无得以旁正之者,慈恩云随喜法师,明助故也。

记云:大师有时依普贤观,判五品位,在六根相似。

章安观心论疏云:普贤观明五品,即十信位,未详。止观云:若依普贤观,即以五品为十信五心,佛意难知,赴机异说。妙玄云:依大乘忏,发初随喜圆信之心,获一陀罗尼。又云:普贤观明无生忍前有十境界,即十信也。释签云:一旋陀罗,约位竖论,虽在六根七信已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又云:三昧力故,六根渐净,具如经说。六根净已,为诸如来摩头授记,授记即是入初住也。故知大师位居五品,亦在十信。初信七信,名旋陀罗尼,旋假入空也,故得称为旋陀罗尼菩萨也。故分别品末文句云: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也。故南岳谓大师所入定,是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旋陀罗尼也。故隋炀帝答遗旨云:五品十信,已白皎然。具在百录普贤观中,无生忍前。十境界者,从若比丘等诵大乘者,修大乘行者,至其华金色,含而未敷,恐是初信;从见是事已,复更忏悔去,恐是二信;从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去,恐是三信;从作是愿已,昼夜六时去,恐是四信;从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至是名始观普贤境界,恐是五信。亦恐此是五品观行,故云即以五品为十信五心也。若分五品为十,此则不然也。从尔时行者见是事已去,恐是六信;从因大乘故,得见大士,至经三七日,得旋陀罗尼,恐是七信;从得陀罗尼故已去,恐是八信;从尔时行者复更忏悔去,恐是九信;从梦象头上有金刚人去,恐是十信;从得是六根清净已,至摩行者头,即初住也。

经云:喑哑。

上于金切,下乌下切,不能言也。

不差。

差,楚宜切,不参差也。

不褰缩

上去干切,不举也。下所六切,不短也。

不粗涩。

下色立切,不细润也。

不疮胗。

上初良切,下章忍切。亦作疹。又居忍切。唇上疮谓之胗也。又皮外小起也。亦疡也。疡,羊音亦。瘾疹,风肿也。

不呙斜

上口怀切。亦作喎。口戾也。邪,戾也。斜,不正也。

不薰黑。

上力奚切。不黄黑也。

乌路切。

不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