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世音普门品二:初品目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依天台释,此品别有玄疏。撮彼释品,有通有别。通则十双也,别有五只。十双者,一人法,乃至第十智断。此品以人法合题,观世音人也,普门法也。问答有二番,观世音者,以大悲拔苦,依前问答,百千苦恼,皆得解脱。普门者,大慈与乐,依后问答,应以得度而为说法也。五只者,一观,观有多种,谓折空,体空,次第三观,圆融三观等(云云)。今简前三,唯圆观也。二世,世亦多种,谓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不思议世。今取不思议世。三音,音者机也,机亦多种,有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今唯取佛机而设应也。四普,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者,则是偏法也。若得普者,即圆法也。约十法名普(云云)。五门者,空门,假门,中门。今正通实相,双照二谛,故名普。能通故名门。普门即圆通门也。故此品题,乃是菩萨以圆融妙观,观不思议世界佛机之音声,普令入圆通之门也。故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

△二、经文二:初、两番问答,二、闻品得益。初文又二:初、长行,二、偈颂。初文又二:初、一番问答,二、次番问答。初文又二:初、问二:初、经家叙。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无尽意者,非尽非无尽,为对小乘明尽也。小乘明尽者,为对无生智灭色取空故也。无尽义多,虚空不可尽,一切法不可尽,空假中俱不可极。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空故无尽也。

△二、正兴问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有两番问答:今初问观音人,后问普门法。此中即初番问也。大经云:汝具二庄严故能问,我具二庄严故能答尔。释论云:问有多种,有不解故问,有试问,有赴机问。今即赴机问也。以何因缘者,其义甚众。今略言境智,则以众生善恶两机为因,菩萨灵智慈悲为缘,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二、答三:初、总答机应四:初、标人数。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十法界机,其数无量百千万亿者,盖通途就同业者语也。举多种以明种种业,遭苦者称名,一时有机,一时能应耳。

△二、明遭苦

受诸苦恼

百千业同,故云诸苦恼也。此由结业果多而因亦多,即总答文略而意广。

△三、闻名称号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此明生善,善恶合为机。若能通达而闻,即是闻慧。心无住着,即是思慧。一心称名,即是修慧。一心有事有理,念念相续,及数息系念,一心不乱,皆事一心也。若能达此心性,自他共无因,皆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也。知声相皆空,呼响不实,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名无称,即理一心也。

△四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上受苦即称名,是机速也。今称即应,是应机赴感之速也,故皆得解脱也。

△二、别答三业三:初、口机应二:初、明七难七:初、火难四:初、持名者。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

行人须忆持名字,是谓持名也。

△二遭苦

设入大火

△三冥应

火不能烧

△四、结成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事迹:晋人谢敷,笃信大法,平居写华严经,撰观音传。竺长舒,晋元康中为延火所及,一心称名,风回火转,将邻所居,其火灭。约观解火,有果报火、业火、烦恼火。若果报火至初禅天,业火通三界,烦恼火通三乘人。故果报火劫尽,自初禅以降,无能免者。业火者,五戒十善,为三毒火烧诸善根。烦恼火者,若声闻人厌恶生死,见三界犹如火宅,勤求方便,争出火宅,即得解脱。支佛六度通别圆教,变易土行人修道,为五住烦恼惑火所烧,方便未成,火难恒逼,称名便得解脱。菩萨法门无量,不出别圆两观,本起慈悲,故能遍应。

△二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事迹应验传云:有海盐人溺水,称菩萨名,遇石得免。又刘澄赴广州牧,遇风波,其母及两尼称菩萨名,得免难。约观解,有果报水至二禅,天下至地狱,皆不免难。恶业水通三界,漂坏善根。烦恼水通三乘人。经云:烦恼大河,能漂香象。爱欲水增长邪见,没溺生死,难登涅槃彼岸。二乘截生死河前,路远称名,发真见谛,名浅处,至无学彼岸也。支佛六度等,次第皆然也。

△三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阿含云:风加以黑,怖之甚也。罗刹是食人鬼也。约观释,不但世间风,但黑业名风。华严云: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炽,然吹诸行商,人堕于恶趣,失人道善宝,及无漏法财。复次,始从地狱,上至三禅,皆有果报风难。地狱疾风猛浪,饿鬼道中寒风裂骨,畜生倾巢覆卵,修罗亦有风难。至若劫尽,风灾起时,诸山搏击,上至三禅,宫殿碎为微尘。当此之时,一心称念观音。尔时,菩萨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鄣,或以口吸,无量方便,令得解脱。又黑业恶风,吹坏五戒十善,吹船舫堕三途四趣鬼国,及爱、见境中。二乘采圣财宝,为烦恼风吹慈行船,堕见、爱境,为见、爱罗利所害,称名得脱。见、爱二轮,永免二十五有黑业也。支佛及六度行,通、别、圆、变易等,入烦恼海,采一切智宝。八倒暴风,飘诸行船,堕二边鬼国。用正观心,体达诸法不生不灭,入实际中,即得解脱。

○事迹应验传云:外国百余人,自师子国泛海,遇恶风,堕鬼国。时罗刹欲食,举舶俱称观音名。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音,不肯称名。鬼索此沙门,沙门狼狈学称,亦得解脱。

△四王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约观释,恶业亦能伤善身命。六尘三毒,皆名刀箭。破坏善心,割断戒皮定肉,万劫不复起怖畏心,称观世音,即蒙救护。三毒无伤,清升受乐,即菩萨力也。又声闻厌患生死,观三界见思,剧于刀箭。支佛及六度行,通别圆变易等五住刀箭,伤法身,损慧命。若能称名,即蒙圣应,免离通别刀杖二种生死。

○事迹应验传云:晋太元中,彭城人遭贼被杻。斯人常供观音金像,带在髻中,刀下但闻金声,刀三斫而颈无伤。及解髻看像,像有三痕,因是获放免难。

△五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满中者,鬼之心识相延,故满其中也。闻其人称名,不能加恶者,若非畏威,即是怀恩故也。约观释,以果报论,鬼难地狱,亦有大力鬼,恼于罪人畜生中。鬼啖畜生,人中可知。诸天既领鬼,何容为恼?阿含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释床。帝释起嗔,鬼光明愈炽。帝释发慈心,鬼光明即灭,寻便离去。天主尚为恼,况四王修罗耶?如是等处,鬼难称观音名,不能加害也。复次,修因者,自有恶业,名为鬼。阿含云:淫鬼入人心,使人淫佚无度,或使瞋痴等。然三毒当体是鬼。且如淫破梵行,瞋破慈悲戒,贪鬼恼不盗戒,嗜鬼恼不饮戒,乃至十善诸禅,亦复如是。皆为恶业鬼,毁损人天动不动业。若能称名,即不加害。复次,烦恼鬼者,见心为男鬼,爱心为女鬼。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历三界有九十八,岂不遍满来恼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别圆等行人也?大经云:唯愿世尊,善良咒师,当为我等,除无明鬼。又云:愚痴罗刹,止住其中。岂非烦恼鬼耶?若称名诵念,观智成就,能令见爱尘劳,随意所转(去声),不能为害也。

△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事路应验传云:盖护,山阳人,系狱当死,于三日三夜,称名不歇,即蒙观音放光照烛,锁脱门开,寻光而行二十里,其光乃息。约观释,地狱体是囹圄,鬼畜亦有笼系,修罗亦被五缚。然北洲及天上自在,应无此难。降斯以还,无免幽厄。若能称名,皆悉断坏也。复次,修因者,恶业即是枷锁耳。然业虽有力,随作不作,若有造因,果终不失,故云不失法如券。若人修习诸善,被恶业遮,如彼大山,映覆于心,使善败坏,更增恶业,即招果缚,无由可解。若欲脱者,应称观音,令恶业坏。故经云:妻子为锁械,钱财为牢狱,王法为狱籍。遮碍行人,不得修道,现在是报缚,望过去即业

△七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满中之言,假设也。怨贼,是重难也。贼本求财,怨本夺命,今称怨贼,是财命两图也。事迹应验传云:释慧达,晋隆安二年,于北陇上荷锄采药。时羌饿,皆捕人食之。达为羌所得,收闭在一栅中,择肥者先食。达于是极诚称名诵经,羌食余人既尽,唯达及小儿存焉。竟夜恳切,犹冀感格。向晓,羌欲取,忽见一虎从草边出,咆哮,诸羌迸散,虎因啮栅作一穴而去。达将小儿走叛,得免难。约观释果报怨贼,从地狱至第六天,皆有斗诤。如此怨会,称名得脱。复次,修善之时,恶觉既多,是名为怨。若能称名,恶退善增,暗灭明生。复次,一切烦恼,是出世法怨贼;商主是三师,羯磨受戒是商人;无作戒是重宝,五尘是怨贼。或可法师是商主,徒众是商人;理教是重宝,二边魔事是怨贼。或可心王是商主,心数是商人;正观之智是重宝,觉观为怨贼。或可般若是商主,五度万行是商人;法性实相是重宝,六蔽是怨贼。以兹多意,历诸教悉成,称名即得解脱也。

△二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即是穹崇高出之词,以喻观音之力出于二土之外,竖经者也。

△二、意机应二:初、明三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以三毒侵陵行人也。多于者,多尚得离,少可知矣。大论云:女人违戒垢,谤法堕余殃。不择禽兽,不避高墙,破家灭国,祸延其身。大经云:若习近贪欲,是报熟时。此多欲相也。瞋恚多者,令人不喜见。遗教云: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华严云:一念瞋起,鄣百法明门。愚痴多者,邪画诸见,拨无因果,毁谤大乘。应一心存想观音,即得免离。常念即正念,体达烦恼,性无所有。住贪瞋际,即实际。亡能所了,念性本净,即定慧也。

△二、结饶益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三、身机应二:初、明二求二:初、求男三:初、立愿。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

人愿莫重于嗣续,故得男续莫大焉。女人从夫,必求生男。

△二修行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三生男德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福则势位高,外慧则名闻。博达若愚痴,不善又何益。

△二、求女二:初、立愿。

设欲求女

△二德业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端正有相者,即是有端正之相,而无恶邪之相,此则妇人之德早着也,故人爱而敬之。由宿世植德本,故

△二、结不虚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菩萨如是神力,若敬礼者皆获福,不至于虚弃也。

△三、劝持名答三:初、劝持。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二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持名号多,福田多,时节多,四事供多。以格持一名号少,一时礼拜少,与种子福田皆少,而二人福正等。以佛眼称量,不增不减。

△三、结叹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一时称名,福不可尽。大品云:一华散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第二番问答二:初、问三:初、问身。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

前已问:菩萨缘何得名?佛答:谓众生三业,显机为境。菩萨法身灵智,冥然为应。以慈悲境智因缘和合,名观世音。今问:云何游此世界?佛答:以普门示现三业,应彼众生冥机等十义。初问:游此世界,即是身业应?

△二问口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次问说法,即口业应也。

△三问意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三问方便,即意业应也。此圣人之三业,无谋而化,应一切也。亦名三不失,谓三轮不思议也。亦名三不护,此明观音住不思议圆音法门,实不作意筹量,如明镜随对而现,一时普应,故言三业不护也。三不失者,众生根机有深浅,观音虽不作意逗机,而事理冥会,高下宛符,故言不失也。三轮不思议化至如现为佛身,即示佛之心口,乃至现执金刚神,亦示执金刚神心口普现色身,而于法身智慧无所损减。净名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不思议化也。

△二、答三:初、别答八:初、圣身三:初、佛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者,答方便之力也。当知意地观机,见其所宣,宜示何身,为说何法,随以化之,此答意业也。现身答身业,说法答口业,例下皆同。然别答中,凡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束为十法界身,而文中缺二界,何也?或曰:观音即菩萨身,何须更现?又无地狱界者,别释虽无,总答中则有。文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何得言无?又请:观音云:或游戏地狱。释论云:菩萨化地狱,多现佛身。以此推之,则十法界身具矣。问:现佛身者,是应是化?答:无而倏有者名化,应同终始者名应。若法身是真佛,非应化说法人也。

△二缘觉身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此如文殊二万亿,劫作支佛化众生,

△三声闻身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或藏通两教,或随五味转,内秘外现,庄严四枯四荣,引导众生。

△二、天身六:初、梵王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即色界天主,名尸弃璎珞,明四禅皆有王。此梵王应是初禅,犹有觉观语言,得为千界之主也。观音修白色三昧,不取故,不随禅生;不舍故,应为梵王现身,以权引实。

△二、帝释身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地居,天主也,具云释迦提桓因陀罗,此云能天帝,谓能与诸天作主者也。观音修难伏三昧,现身以权引实。

△三自在天身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是欲界顶,名他化自在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魔王也。观音住赤色三昧,应为魔王,令魔界即佛界。

△四大自在天身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即色界顶摩醯首罗也。楼炭称阿迦尼吒天,华严云色究竟,释论云骑白牛而有八臂三目,是诸天之将。

△五天大将军身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光明中,即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健是天中力士也。释论云:鸠摩伽,此云童子,擎鸡持铎,捉赤幡。

△六毗沙门身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此云多闻,居须弥北面,即护世四天王之一。

△三、人身五:初、小王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或云天王为大,人王为小;或云国有小大,或是王子。

△二长者身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长者有长人之德,十譬喻品已列其文。

△三居士身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谓多财居业者也。或曰居道、居山、居财之士。

△四宰官身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宰,主也。官管也。以主宰管领为义,有勋业辅相王者是也。又郡邑长官皆称宰官。

△五婆罗门身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此名净行,劫初种族,即西域四姓之一。林野自闲,隐逸肥遁,竺干仙人通称也。

△四四众身四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之义,序品列众已释,比丘尼即出家女也,优婆塞即近事男,优婆夷即近事女,谓受归戒,堪任亲近奉事出家二众故也,或翻清信男女等。

△五、妇女身四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如上妙音品云: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说法是也。

△六童男女身二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应法师云:七八岁已上,俱可名童子。

△七、八部身八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上已释大威德天竟,今更举者,或是星宿掌人间者也。龙者,是鳞虫之长,有四种:一者守天宫殿;二者兴雷致雨;三者地龙,开决江河者也;四者伏藏龙,守护轮王宝藏者也。夜叉,此云捷疾鬼,居海岛、空中、天上三处,传传相持,不得食人。佛初成道及转法轮,传唱上至梵天,即此鬼也。乾闼婆者,此云香阴(去声),帝释乐神也,居须弥南面金刚窟中。阿修罗者,或有千头二千手,或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此云无酒神,昔持不饮戒,男丑女端,在众相山中住,或云在海底风轮持水,如云彼居其下。迦楼罗,此云金翅鸟王,如上已释。紧那罗者,天帝丝竹乐神,委如上释。摩睺罗伽者,什法师云是地龙,肇法师云是腹行大蟒,人非人非向之紧那罗,乃总结八部,各有所将之众耳。

△八、执金刚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此金刚非八部数,但手执此宝而护法也。或言在欲色天上教化诸天,即大权神也。

△二总答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横遍十方,竖通三土,随机应化,非止三十三身。

△三、劝供养二:初、劝供。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佛答前问,是前总后别。后劝持名,以众生仰荷冥益,但可持名字而已。佛答后问,是前别后总。后劝供养,以众生仰荷显益,见色闻声,故劝供养也。菩萨能施与众生无畏,众生于畏得脱,为作此字也。

△二、受旨六:初、奉命。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璎珞经云:初住是铜璎珞,乃至等觉是摩尼珠璎珞。无尽意其位高,而言价直百千两金者,语略也。约观释颈,表中道一实之理,以众无著法门庄严也。解者,表常舍行,以愿行功德至菩提,不住、不着、不依倚,故言解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罗尼以为璎珞,庄严法身。百千是十万,表一地万功德为十地也。法施,以财通法也。

△二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也。

△三重奉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我为四众故施仁愍,四众应受,以无所受而受之也。

△四佛劝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意云:菩萨为物故,应受施也。

△五即受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奉二分,表事理二因也。奉二佛,表二因趣二果也。当知理圆即法佛,事圆即报佛也。

△六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偈颂三:初、双颂二问二:初、叹德。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此偈是阇那崛多译。智者出时,此偈未行,故无所解。荆溪辅行中引,还著于本人之文。故慈云分节其文,对于长行两种问答,宛如符契。今依彼科消文。

世尊妙相具。

叹佛相德也。

△二、双问二:初、含上二问。

我今重问彼。

长行先问得名因缘,次问三业游化之相,今重颂此一句,含两意也。

△二别颂初问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二、双颂二答二:初、经家叙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此经家缉缀之语也。

△二、颂佛答二:初、总颂行愿。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观音行,即一心三观智行,令众生得解脱也。诸方所,即微尘刹土也。弘誓,即四弘愿行,行经劫时,长值多佛发净愿。

△二、别颂二答二:初、颂总答。观音得名二:初、颂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说即口业,见身即身业,心念即意业,净三业故,能灭诸有之苦。

△二、颂别答二:初、颂七难十二:初、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二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三、加颂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四加颂堕金刚难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五超颂贼难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追颂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七、追颂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八追颂咒毒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九追颂罗刹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十一加颂毒蛇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二、加颂雷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二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众生多于界内贪瞋邪见,及界外三毒,外无报得男女,内乏定慧法财,致招二种生死,故云无量苦逼身也。若能正助为机,即感真身之应,救于二种世间之苦也。

△二、颂次答普门示现二:初、正颂示现二:初、超颂总答。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此颂种种形游诸国土也。

△二、追颂别答三:初、身业普应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种种恶趣,通于九界,望佛皆名恶。举恶趣并及之,令灭苦得道耳。

△二、意业普观二:初、本观慈悲。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五观字皆去呼,具明三观及慈悲二观。真者,空观也。清净,假观也。假从空得,无见思染,即清净也。广大智慧,中观也。双遮双照,绝待绝对,平等大慧也。三观皆慈悲,是观如四无量心、四禅,禅即是观。观音以无缘慈悲观众生,名慈悲观也。用三观以拔苦,名悲观。用三观以与乐,名慈观。须常修常仰斯观也。

△二、智光遍照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智光遍照,果上益物也。无垢净光,照穷正理,察彼本源。若其不破三毒诸暗,二死火风,何能普益二种世间之机耶?

△三、口业普说二:初、颂二轮为化之本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法身为悲体,先用戒德以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慈意大云者,以慈为云,无缘而被,物无不覆。如彼大云,二轮既施,如可授法而澍甘露,即口转说法也。

△二颂口轮说法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甘露者,天台云:诸天不死之神药,所宣至理,解必无生,无生即不死,故澍法雨甘露。群生受苦,三惑焰消,以兹三普,为入道门,故当别颂普门也。

△二、加颂显机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昔沙门道[泳-永+壬]为贼围,[泳-永+壬]与弟子共称名。俄顷黑云中有金甲神,于是贼走免害。

△三、双颂二劝二:初、劝受持二:初、明智境劝常念。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众生称唱之音,菩萨妙智观故,皆成妙境;三智照故,音成三境。双遮空有,即成妙音;双照空有,即成二世间音。此二音中智境也。梵音者,是慈悲喜舍,四观照之,即成俗谛。海潮音者,称俗照机,若熟若脱,时节不差。此二音假智境也。胜彼世间音者,毕竟空智,出九界情,照众生音,超二世间。此一音即空智境也。言虽次第观在一心,智外无音,音外无智,境智冥一,思虑顿忘,是故须常念,即劝持义也。此音声虽是众生口业所称,以彼圣人三智,照我三谛,即是三身也。故劝进行者,念此三身。言常念,即正念也。

△二、明感应劝勿疑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此明感应难测,以止疑也。上文先举境智,次劝常念。今先劝勿疑,次陈感应。盖互显念念相续之谓也。念彼观音,深妙智境也。虽达常住,未免迁流。即于迁流,照常境智,是念念不离观音。此如天台示众云:实心契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然实缘者,刹那念也。次第而起,一一皆是实观之缘。如是念,唯恐生疑。疑兕生,则理境鄣。纵求之未应,须信净圣冥资,功不虚弃。如父母可依怙,念念受持,必彰感应耳。

△二、颂劝供养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二、闻品功德二:初、持地叹功德。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二闻品获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荆溪云:以八教判,方应今经也。闻是观世音者,是闻向来冥益一段问也。普门品是闻显益一段答也。自在业者,若凡夫之业,为爱所润,有漏因缘,不得自在。观音为调十法界,示此三业,慈悲力润,随感受生,不为烦恼之所惑累,故言自在业也。闻者能得观行真似微妙功德,故云不少也。八万四千众生发无等等心者,约心中八万四千尘劳门,为如来种,发实相心,等于八万四千法门也。无等等者,二乘虽出三界,犹有上法,非无等。佛是极地,以发求佛心,故无等等,则等于佛也。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今发初心等后心。故言无等等于后心,名无等等,即四悉檀意明发心也。当知发心有三:一、名字发,即五品弟子;二、相似发,即六根清净;三、分真发,即初住以上,名真发心者也。

○私谓此一品正文,纯是慈悲拔苦与乐。至受供养,分奉释迦多宝方显。在法华流通段,一切菩萨皆慈悲。而观音普门,示现神通自在,能以无畏施众生者,称名感应,慈悲尤为显著。世人靡不先读此品,而后读法华全部,故特分印广行。

△三陀罗尼品明恶世弘经咒护二:初品目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正经曰总持品)

陀罗尼,此翻总持,总持恶不起,善不失(世界)。又翻能遮能持,能持善遮恶故也(为人对治)。又遮二边之恶,持中道之善(第一义)。众经开遮,所用不同。或专用治病,如那达居士。或专护法,如此文。或专用灭罪,如方等陀罗尼。或通用治病、灭罪、护经,如请观音消伏毒害陀罗尼。或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则非治病,非灭罪,非护经。若通方者,亦应兼之。若别论者,幸须依经,勿乖教也。

△二、经文四:初、问持经功德。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华经者,若读诵通利,若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二、答功德甚多四:初、立格量本。

佛告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八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

△二、举问多否

于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宁为多不?

△三实答甚多

甚多,世尊!

△四格出功德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三、请以咒守护五:初、药王四:初、请。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咒以守护之。

△二说

即说咒曰:

安尔(一),曼尔(二),摩祢(三),摩摩祢(四),旨隶(五),遮梨弟(六),赊咩(弥夜切)(七),赊履(罔雉切)多玮(八),膻(输千切)帝(九),目帝(十),目多履(十一),娑履(十二),阿玮娑履(十三),桑履(十四),娑履(十五),叉裔(十六)(音曳),阿叉裔(十七),阿耆腻(十八),膻帝(十九),赊履(二十),陀罗尼(二十一),阿卢伽婆娑(苏奈切)簱蔗毗叉腻(二十二),祢毗剃(二十三),阿便哆(都饿切)逻(郎佐切)祢履剃(二十四),阿亶(多罕切)哆波隶输地(途卖切)(二十五),欧究隶(二十六),牟究隶(二十七),阿罗隶(二十八),波罗隶(二十九),首迦差(初几切)(三十),阿三磨三履(三十一),佛陀毗吉利帙(音侄)帝(三十二),达磨波利差(猜离切)帝(三十三),僧伽涅瞿沙祢(三十四),婆舍婆舍输地(三十五),曼哆逻(三十六),曼哆逻叉夜多(三十七),邮楼哆(三十八),邮楼多憍舍略(力者、来加二切)(三十九),恶叉逻(四十),恶叉冶多冶(四十一),阿婆卢(四十二),阿摩若(荏蔗切)那多夜(四十三),

△三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四印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菩萨言:善哉!善哉!药王,汝愍念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二、勇施三:初、请。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刹、若富单那、若吉蔗、若鸠槃荼、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富单那,此云臭饿鬼,主热病鬼也。吉蔗,或名吉遮,此云所作,即起尸鬼也。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鸠槃荼亦俱。槃荼,此云瓮形,旧云冬瓜,此鬼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是魇魅鬼也。

△二说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誓螺切)隶(一)摩诃痤隶(二)郁枳(音纸)(三)目枳(四)阿隶(五)阿罗婆弟(六)涅隶弟(七)涅隶多婆弟(八)伊致(猪里切)柅(女纸切)(九)韦致柅(十)于致柅(十一)涅隶墀柅(十二)涅犁墀婆底(十三)

△三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恒河沙等诸佛所说亦皆随喜。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三、多闻三:初、请。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愍念众生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

大论云:毗沙门,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半须弥北,水精埵主,夜叉罗刹。

△二说

即说咒曰:

阿梨(一)那梨(二)免那梨(三)阿那卢(四)那履(五)拘那履(六)

△三叹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我亦自当拥护持是经者,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四、持国三:初、请。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与千万亿那由他乾闼婆众恭敬围绕,前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罗尼神咒拥护持法华经者。

梵语提头赖吒,亦云提多罗吒,此云持国,又翻安民,以能护持国土等故。

△二说

即说咒曰:

阿伽祢(一),伽祢(二),瞿利(三),干(音虔)陀利(四),旃陀利(五),摩蹬(音邓)耆(六),常求利(七),浮楼莎柅(八),頞(音暹)底(九)

△三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五十、女五:初、列名。

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发,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皋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

△二请说

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伊提履(三),阿提履(四),伊提履(五),泥履(六),泥履(七),泥履(八),泥履(九),泥覆(十),楼醯(呼难切)(十一),楼醯(十二),楼醯(十三),楼醯(十四),多醯(十五),多醯(十六),多醯(十七),兜醯(十八),免醯(十九)。

△三叹功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若夜叉、若罗刹、若饿鬼、若富单那、若吉蔗、若毗陀罗、若犍驮、若乌摩勒伽、若阿䟦摩罗、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热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热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梦中亦复莫恼。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杖。如杀父母罪,亦如压油殃,斗秤欺诳人,调达破僧罪。犯此法师者,当获如是殃,

△四誓护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身自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令得安稳,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五印可

佛告诸罗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幡盖、伎乐,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苏摩那华油灯、薝卜华油灯、婆师迦华油灯、优钵罗华油灯,如是等百千种供养者!皋帝,汝等及眷属,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四、闻品获利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四、妙庄严王本事品明以人护二:初品目。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正经曰往世净复净王品)

此因缘出他经。昔佛末法有四比丘,于法华经极生殷重,虽卷舒秘教,甘露未沾,日夜翘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