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明护国金刚寺住持 如愚 着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妙音者。准经。是因中供雷音王佛十万种伎乐。并八万四千七宝钵。果上感得能周旋往返十方世界。以妙法而随类普现一切色身三昧。以持经者得名也。故曰妙音菩萨品。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至)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尔时下。将叙妙音本所事之佛。先叙释尊能照之光。从肉发眉间二处出也。光表法身。在诸佛报化身。先为无见顶相。不可以彼国佛乃菩萨之大身。而轻此土佛及菩萨之小身。生下劣想。何则。若以诸佛报身有相。而观彼国菩萨之身长四万二千由旬。固已大过我土丈六佛身。况彼国之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乎。是亦难彼此相见矣。若以诸佛法身无相。而观彼土佛及菩萨。虽长且大。都照在我土之佛光中。故放光必曰大人相等。有以也。肉髻相者。观佛三昧海经云。如来顶骨团圆。如合盖拳。其色正白。有五大梵相。生时摩耶及姨母。皆悉不见。其五梵相开现光照梵世。复过上方无量世界。化成云台。诸佛境界。十地菩萨之所不见。发长一丈二尺五寸。如绀琉璃。宛转于顶。皆成螺文。故又谓之螺髻。华严经云。荷载众生首。成就顶上肉髻故。及放下。观佛三昧海经谓。佛眉间白毛。有诸轮郭。足满五尺。如琉璃筒玻璃珠。显现无量百千万色。初生纳妃。出家成道。各现长短不同。遍照下。经初光照东方。但曰万八千世界。今曰遍照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沙等世界。则法会始终。远近有异。总不离生佛等有一常寂心光。随事显理。实无小大也。过是数下。谓净光庄严佛国。犹在百八万等世界外。见我佛之光远大不可思议也。国与佛皆以净名者。约依正皆为净法身也。华严十身相海品云。次有大人相。名安住一切世界海普照云。放宝光明。充满一切虚空法界。于中普现净妙道场。及佛菩萨庄严身相。令其见者得无所见。此之谓也。释迦下。谓彼佛之国。虽大且多。我佛之光。皆照遍也。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至)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尔时下。叙净光庄严之佛国无数。故曰一切。有一下。谓彼一切国中。皆有一妙音身。为当机也。久已下。福足。而悉下。慧足。得妙幢下。福慧两足所致三昧。计一十六种。下经文自有一十六节而解。俾见三昧之实。不然。此中徒训字面。于义无涉也。如是下。谓此十六三昧为首。其余三昧尚多。故以等字言。以法身大士。凡所动息云为。无非三昧。无非名持法华经故。释迦牟尼佛光照下。谓妙音知我佛放光初意。即白彼佛。欲来此土供佛。及见文殊等众为请也。尔时净华下。彼佛总诚妙音莫轻此土依正。生下劣想。以顺此土之形。妙音须改现小身。先作下劣观想故。善男子下。别释莫轻此土依报。佛身下。别释莫轻此土正报。而汝身下。用彼显此。俾见十方国土佛及菩萨之身正大。福德光明。皆超越此土也。经云。为人短小。轻蔑人故。岂我土依报秽恶。正报卑小。佛及菩萨。皆种轻蔑因耶。无非顺机示现。可生下劣想乎。故曰是故汝往等。晋译云。佛土本空。众生罪福。现有不同。是也。妙音下。当机谓。已舍净诣秽。元仗佛力。何彼此小大之不相融摄。肯改形异质。生轻劣想哉。故曰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等。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此节叙妙音来仪。释第一妙幢相三昧也。以妙即妙心。幢有摧邪辅正功能。而以莲华表其相故。于是下。标起入三昧之式。明妙音以法身与我释迦相见。宗门所谓不许夜行。投明早到。是也。华严经云。菩萨在一佛国。闻法受持。其身不动。以三昧力。于不可说佛会中。在在现身。亦不分身。亦不起定。各各出生不可说不可说三昧身。如是次第。一切诸劫。不可穷尽。是也。以三昧下。谓妙幢相三昧之力。能即远而近故。隔彼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沙等世界外。去其灵鹫法座不远。现宝莲华也。莲华以八万四千言者。一则扩一心之量。合法门及烦恼之数。一则预示妙音同来法众。有如许之多。阎浮下。叙其华相。阎浮檀树。其大荫盖南阎浮提。滴水人地。土成赤金。他金无以为比。甄叔迦云鹦鹉嘴。其宝红色似之。此经名妙法莲华故。妙音将来。先现此相。见经题莲华。非目世间常所有红白莲华。乃其瑞应宝莲华也。故下节文殊以是何因缘而现此瑞为问。佛以为听法华经为答。有以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此节虽问答上节义。其实是即妙幢相三昧。示第二法华三昧也。文殊诸佛之师。示不知而问者。明法华三昧。要其根本智者。始能究竟。

文殊师利白佛言(至)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此节即法华三昧。致申问答。示第三净德三昧也。以净即清净法身德。即净法身中。具报化身色相大小威仪进止之功德故。文殊下。问种善本者。欲显净法身。为诸善根本也。问修功德者。欲显由净法身起行。始成功德也。而能下。欲显由净法身。为诸善本德。始能即远而近。即无而有。现若干千万莲华。为大神通力也。行何三昧下。文殊问三昧名字。示己欲从净德之名。入净德之实。而修行之。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乃能见妙音之报化身也。以色相大小威仪进止。属报化身故。惟愿下。谓妙音报化法身。自非佛力加被。己不能见也。古德颂云。彩云影里仙人现。手把红罗扇遮面。丞须着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今文殊求见妙音色相。大似要看仙人手中之扇者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尔时下。文殊求佛示相。佛不亲命。而推重多宝佛者。示第四宿王戏三昧也。以多宝为过去古尊宿之法王。来游戏此土故。时多宝下。一切净光庄严佛国。去此娑婆世界。有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世界之遥。妙音既入定于彼。此以一音相召而来。何其易且近哉。非宿王戏三昧之神力。岂能如是。其义奇哉。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

于时下。示第五无缘三昧也。谓于彼国没。是彼国佛法之缘暂无。而至此土。建无缘之慈力故。

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至)头面礼足奉上璎珞。

此节示第六智印三昧。以智即妙音成所作智。及佛妙观察智。印谓佛菩萨智两相印证。而不可改易也。与八万下。印定所来人数。与前所现华数不易。所经下。叙来仪三瑞。一地六震。二天雨宝华。三天乐自鸣。是菩萨下。印定色相大小。有八种。一目青如莲。二面圆逾多月。三身金色。四具庄严。五威德盛。六光明。七相具足。八身坚固。入七下。印定威仪进也。诣此下。印定威仪止也。以价下。印定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之言。凡此智印。类同世法。皆不期然而然。故曰三昧。

而白佛言世尊(至)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而白下。虽妙音传彼土之佛问讯我佛。其实示第七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也。以问讯之辞。皆此土一切众生之语言。而妙音能解故。少病约身问。少恼约心问。起居下。申问身之少病。世事下。申问心之少恼。以上问能教化主。无多下。问所化机宜。能不具大小随眠烦惑。不无不孝下。问众生俗谛事。不敬下。问众生出俗事。能降伏下。问众生真俗修行魔障有无事。皆问现在生佛也。久灭度下。问过去佛往来事。又问讯下。亦问过去佛身心事。彼土之佛。岂不知此土佛。与多宝身心等事。莫过主宾之分。世界之仪。妙法不异世间法也。问妙音前辞彼土之佛。彼佛会无此问。今奚曰彼佛问讯。答以文理求。前合有此。译者恐繁。故前影略。今独彰显也。问妙音问讯。佛奚不酬。答理合有之。亦译师欠详润也。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至)故来至此。

世尊下。妙音初意。到此土元为供养现在三宝。礼佛后。见宝塔已闭。故托佛请见示己所得第八集一切功德三昧也。及示周旋往返持经义也。以求见多佛。是集一切功德。合人情之周旋故。时多宝佛不启塔。但赞善者。谓但完初意。则一切功德已集。不必更欲见我身也。故曰汝能为供养等。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尔时下。前文殊见莲华。兴起三问。一问种何德本。有大神通。二问行何三昧。己欲效修。三求佛加神力。得见色相大小威仪进止。逮妙音来。直完第三请。而初二两请。尚未结案。故华德复请示妙音所得第九清净三昧也。以昔供云雷音王佛。伎乐宝钵。为清净之因缘。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得现华等神通。为清净之果报故。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至)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此节示第十神通游戏三昧也。以种种现身。皆神通游戏故。华德汝但下。谓华德唯见妙音能现菩萨身。而不知彼于种种类中。皆能现身说法也。或现下。释成现种种身。梵王色界。不叙空界者。无色质故。说现色。亦摄空故。帝释欲界。自在欲界第五天。大自在欲界第六天。中摄夜摩兜率两天。天大将军者。名义云。天台释散脂修摩。为天将大军。其形八臂。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统辖三十八部。巡游世间。赏善罚恶。故称天大将军。毗沙门。智论谓。福德之名。多闻四方。乃北方天王也。摄东方等三天。转轮王。有金银铜铁之分。诸小王者。谓除四轮王。余皆为小国王。菩萨皆能现身也。长者。风俗通云。年耆德艾。事长于人。居士。楞严经云。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宰官。大则宰相。小则县官。婆罗门云净行。亦云毛道凡夫。以上皆约现男子身。或现比丘下。约男女并现说。以比丘尼优婆夷。是四众中之女身故。或现长者妇女下。梵语婆利邪。此云妇。妇对夫言。女对男言。童男童女。未有夫妇道者。或现天龙下。八部也。问前叙诸天。此奚复赘。答前三界天主故。各各列名。此八部。无天则无统属。故不言某天。以上现乐地身。诸有下。三途苦地故。不言现身。但云皆能救济。乃至于王下。应译著现长者妇女身。前置之末者。以王宫后妃等。名位虽贵。夫妇之乐或乏。其苦亚于三途故。不叙妙音说何法。而两叙说是经典。是经即指此经也。以法身大士。于十法界。一动一静。皆妙法故。

华德是妙音菩萨(至)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节示第十一慧炬三昧也。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等。是慧炬义故。华德是妙音下。承上节言。谓华严等。止知妙音能救护娑婆世界梵王等诸众生。现种种身。说其妙法。而未知彼于一切净光庄严国中。其神智变化。亦如此土同时各在。而无所损灭也。是菩萨以若干下。若干有数多少已知之义。谓华德纵知妙音以现梵王等若干智慧。明照此彼两土。令梵王等各得所知。而尚不知彼神智变化。同时遍应于十方恒沙世界亦然也。良由妙音菩萨得法华经力。证得法身。而法身遍在一切处。故能同时各应。而人难测也。华严经十无碍品云。菩萨于一身。示现一切世界身。以一音。现一切世界差别言音。令诸众生各得解了。此也。若应以下。前叙现六凡身。重所应机。说世间人天乘。五戒十善之妙法。此叙现四圣身重能应教。说出世间小中大顿圆之妙法也。以为欲得小乘者。即法身应机。现作声闻形。说四谛法。欲得中乘者。即法身应机。现作辟支佛形。说十二因缘法。欲得大乘者。即法身应机。现作三贤十地菩萨形。说六波罗蜜法。欲得最上一乘。不涉阶渐。顿作佛者。即法身应机。现作报化佛形。说十力四无所畏等法也。此土彼土。十方恒河沙土。同时遍应。无不皆然。故曰如是种种等。以上明妙音证获法身般若德。乃至下。明证获解脱德。谓不唯现身在世。即应以涅槃得度者。菩萨亦于不生不灭法身中。而示现有生必有灭也。华德妙音下。总结前文。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此节示第十二庄严王三昧。一切色身为所现。上六凡四圣身。是也。法身为能现前。不起于座。身不动摇处。是也。法身为一切色身之王。一切色身为法身之庄严。故此问答名庄严王三昧。虽酬华德。亦答文殊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其三昧名字。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此虽叙两土大众闻法得益。其实示第十三净光明三昧。自住法身曰净。普照于人曰光明。今一说妙音神智。即令人同得。岂非三昧及总持乎。并结讫文殊我等亦欲勤修行之之案。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至)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此示第十四净藏三昧也。以还归本土。表一切色身神智变现。皆藏于净法界身之藏海故。问妙音既此彼土。及十方恒河数世界。皆同时遍在。又奚重烦来往。答凡大菩萨。必具三身。应化身则随十法界应现。有大有小。报应身则见有往来。法身则遍在一切处。而无往无不往。无来无不来也。妙音此土他土十方恒沙土。随类现者。应化身也。彼此往来者。报身也。

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此虽叙复命之辞。其实示第十五不共三昧。以复命之辞。不叙共二乘人得益故。所以然者。一则二乘人。皆已受大乘记。无非菩萨也。一则明妙音来往。智慧神通。皆是教菩萨法。不与一切二乘人共也。经文其深玄哉。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至)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此虽通结一品之文。其实示第十六日旋三昧也。以娑婆去一切净光庄严佛国。有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之遥远。而妙音周旋往返。直一日故。吾人能得此品妙义。则亦如日一日一周天。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也。故叙得益。以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言。明菩萨报应身之日。虽有往来。而法身之天。曾无生灭也。法华三昧。其体相如是。故华德问此。而亦证此(问前已叙得益。此奚复叙。答前叙两土菩萨。此叙天子及当机。欲显三昧名异)。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观世音菩萨。亦名观自在菩萨。慈恩传云。梵语阿嚩卢植。此云观。伊湿伐啰。此云自在。其实观即能缘见分。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是也。世音即所缘相分。七难二求等。世间苦恼之音声。是也。此以人名品。普门者。以法名品。即一身心普应三十二法门也。人名品。明菩萨得此经。悲能拔苦。法名品。明菩萨得此经。慈能与乐。总不出首严经二种殊胜功德。彼自陈圆通。此佛述圆通常三种真实。以答当机慈悲先后。经各为义。

尔时无尽意菩萨(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尔时下。问观音必无尽意当机者。表妙音菩萨周旋往返身根持经。意尚有尽故。以来此彼土意尽。旋彼此土意尽。故上品佛赞妙音。但云神通智慧无所损减。不云色身无损也。若夫观音耳根持经。不费周旋往返。而耳门圆照三昧。上合下应。则彼此之意。皆无尽也。故净华宿王智佛。诫妙音莫轻此土生下劣想者。以佛及菩萨。顺世现身。虽曰卑小。而神通智慧。变化自在。有逾于十方世界。故以无尽意当机。准楞严经。六根功德优劣。唯意根圆通。与耳根仿佛。但意待前五尘。而有生灭。不及耳根生灭二圆离之常真实。所以无尽意。犹请问于观世音也。而作下。承上品为问。谓妙音菩萨。既以供乐及钵之因缘得名。则观世音菩萨。是以何因缘。而得名也。良以世间根尘。各有所对。观属眼根。宜对色尘。音是声尘。宜对耳根。今观世音菩萨。以耳根云观。则与世间根境。似相违矣。故曰以何因缘等。佛告下。谓菩萨所以名观世音者。非同世间根尘。黏妄发光。根各对境得名。乃以脱出根尘。生佛本具之菩提心为观。故令若有无量地狱等三途受苦众生。一时闻名。一齐称号。菩萨得圆观称名者之音声。不遗时而齐得其解脱也。楞严经云。一者由我不自观音(谓由菩萨不以自己能观之观智。观彼无量受苦众生所称名号之音声也。以一观其音尘。菩萨自己。且黏妄发光。焉能度脱人哉。况以观观音。但观其一。难观于二。恶能圆脱其苦恼耶)。以观观者(谓能观之智。既不观彼所称名之音声。则观何物。以回能观之观智。返观己之不自观音之观。则能所皆空矣)。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悉得解脱(谓由菩萨能所观智皆空故。令受苦者。观其圣名之音声。皆得解脱三途之苦恼也。此如王之有德。为民所恃。母之有慈。为子所怗。王母虽无偏私于子民。而子民有苦。能称念王母。则一切患难。自然解矣)。楞严观字。在机上说。此经观字。在应上说。彼如说方药。此如说效验。苟不并解。义难消会。此以能脱地狱等三途之苦。显圆真实而答也。

若有持是观世音名者(至)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节以脱三灾苦。显圆真实也。以一人称名。诸人脱难。为圆义故。若有下。谓若或有人。一向持圣名。似必无火灾也。设偶遇之。火亦不能烧也。凡物与人。值火必焚。今曰不烧。则见菩萨之威力也。故曰由是菩萨等。楞严经云。二者知见旋复云云(温陵解曰。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故见业交。则见猛火。准彼释此。谓由菩萨具德故。令念者持者脱苦。非无故也。下诸节引释。俱可例知。但上节是证一根既返源义。故但以本根之闻言。此节是证六根成解脱义。故以知见言。以知属身等四根。见属眼根故也)。若为大水下。承上文言。谓由菩萨威力。不独能免火难。若遇水难。一称圣名。即漂入浅处。易救也。楞严经云。三者观听旋复云云(温陵解曰。闻听属水。故闻业交。则见波涛)。若有百千下。谓人多也。为求下。谓因求七宝而入海也。然求宝者众。未必尽遇风难。故曰假使。水本黑色。故海水深大。其风为黑。两船并行曰舫。罗刹乃食人之女鬼。鬼多故成其国。其中若有下。谓多人中。但一人称圣名。俱见免害。益见菩萨之威力大也。以是下。兼上节。以答当机之问。楞严经云。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不敢为害。彼经但云入诸鬼国。未知因甚事而入。此明因求宝被黑风吹入。其义重在风成三灾也。不然。下节言罗刹。言众商人赍持众宝。于此为赘矣。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复下。楞严经云。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云云。熏闻。谓初以言教熏习闻根也。即经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之言。是也。成闻。谓究竟果海。实成于闻根也。即经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至寂灭现前等文。是也。此所谓随拔一根脱黏内伏者也。六根销复等者。谓余眼等五根销落。余色等五尘复归元真。亦同于声尘之于耳听也。此所谓诸余五黏应拔圆脱等者也。准彼。令当形者刀坏得脱。由菩萨六根销复。同于声听所致也。准偈。此遇王难得脱者。若三千下。楞严经云。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云云。上节熏闻六根。但约一身言。此云明遍法界。则该乎十法界也。准彼。是由菩萨闻熏明遍故。令广大三千诸托幽暗为性之恶鬼。不能以恶眼视称名者。况敢害乎。准偈。恶兽玩蛇等。是颂此者。以肇师云。夜叉有三种。一在地。即虎狼猫狸等。二在空。即诸鸷鸟鹰鹞等也。三在天。即诸杀鬼等。罗刹云可畏鬼。设复下。楞严经云。七者。音性圆销。谓六尘同脱也。观听返入。六根逆流也。离诸尘妄。能令众生云云。准彼。是由菩萨离尘故。令有罪者。应受杻械等。无罪者。横彼检系等。一称名皆脱苦也。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冤贼下。冤谓冤家。贼谓盗贼。满中言无处避也。商主谓能引导众商者。故曰一曰将。宝与命连。故曰重。路多冤贼。故曰险。其中下。众商中一人。劝称圣名也。众商下。众商人遵教。同脱苦也。上风难。一称众脱。此众称同脱。楞严经云。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云云。灭音。谓寂灭其音尘。非断灭也。圆闻。谓音声一尘。既得寂灭。则色香等六尘。俱得如闻而圆。故能遍生慈力也。准彼。是由菩萨慈遍故。令众商冤贼圆脱也。无尽意下。以通真实得名为答。以王刑鬼害禁械冤贼。皆世间所通有。而菩萨通能度脱故。赞其威力高大。巍巍高大貌。语云。巍巍乎。唯天为大。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至)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若有众生。晋译作若有学人。其译是也。以出家者。研真断惑。谓之学人。其人始厌欲多。若夫在家。方恨淫少。岂厌多乎。楞严经云。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云云。谓以戒香熏其闻根。虽见好色。不被色劫)。准彼。则是菩萨自能离淫故。令念敬者得离其色欲也。若多瞋恚下。楞严经云。十者。纯音无尘(根圆故纯。音境空故无尘)。根境圆融(由无尘故根圆。由纯音故境融)。无对所对(云云。由根圆故无能对。境融故无所对也)。盖瞋恚起于能所抗对。菩萨自既能所无对故。令念敬者便离瞋恚也。若多愚痴下。楞严经云。十一者。销尘旋明(旋倒闻机故销尘。返闻自性故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云云。谓由销尘旋明故。十法界身心。皆现在菩萨所证法身中。如琉璃宝。内外明彻。而无碍也)。良由愚痴。起于根尘固结之暧昧。菩萨自既朗彻无碍故。令念敬者便离愚痴性障也。以上谓之三毒。名相具载唯识论。乃根本惑之三。无尽意下。以常真实功德得名而答故。四以常言。若有女人下。凡女身以夫贵而贵。然色难常好。夫爱莫恒。唯生有男。乃可永赖。故女人必欲求男也。若生男无福。家不足兴。无德。名不足盛。无智。则身不足贵。无慧。则道不能行。故求菩萨。即生福德智慧之男也。楞严经云。十二者。融形复闻(融谓六根融通。无开见触臭之形碍。复谓眼根等。皆如耳根。复还元觉也)。不动道场(由复闻也)。涉入世间(由融形也)。不坏世界(由不动道场之所致)。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由涉入世间之所致)。各各佛边。为法王子云云(十方微尘数诸佛。于为菩萨者。有父道焉。菩萨各与供养。具子道焉)。菩萨于佛。既具子道。故令求者便生男子也。设欲求女下。世俗虽皆好女色。然求生女者或少。故以设言。女不端正。色虽美。而内政莫立。不有相貌。心虽端。而外见罔贵。不宿植德本。则不知敬重三宝。多会作孽。令公始等众。不生爱敬。故须求菩萨。便生端正有相福德可爱敬之女子也。楞严经云。十三者。六根圆通(谓一根能作诸根事业也)。明照无二(虽六根互用。直一体性也)。含十方界(由六根圆通故)。立大圆镜(由明照无二得名故以立云也)。空如来藏(由含十方界得名。准胜鬘经。如来藏有二。一者空。二者不空。今云空者。惟空能含故)。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云云(夫如来藏不空。不唯不能承顺及受领。即勉强承受。亦不能无失也)易云。至哉坤元。乃顺承天。今菩萨以圆通妙体。既能明照。又能承受。有坤道焉。坤厚载物。故令求者。便生含弘光大端正有相之女也。淫恚痴三毒。众生所常有之正性。多则为害也深。男女二求。众生所常有之正情。少则为嗣也绝。故或恶其多。或虑其绝。一念敬圣名。供礼圣像。皆响应者。常真实功德之力。所加庇也。故曰无尽意观音菩萨有如是力等。唐虚也。捐弃也。福不虚弃。则常真实见矣。是故众生下。结起下文。无尽意若有人受持下。所持菩萨之名多也。复尽形下。时及供养尤多也。于汝意下。使知持者得福之多。以校胜也。佛言若复下。别有一人。但持观音一名数。不敌于前也。乃至下。时及供养尤不敌于前也。是二人下。谓以持一名。与持多名者相校。获福雅相等也。于百千下。谓不唯相等。且胜也。晋译云。计此二福。亿百千劫。不可尽极。终不相此。是也。楞严经云。十四者。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准彼。观音由得耳根常真实功德。所以胜也。必以六十二恒河沙数菩萨。为校量者。扩六根而言也。以上下四无畏。属楞严同一悲仰。人名品止此。下三十二应。属楞严同一慈力。乃以法名品。但彼先者。此经后之。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下。承上节问。谓一尽形尽供持多名。一但一时供持一名。而两人福等且胜者。则观世音菩萨。得何胜法。游此忍界。游问身业。说问语业。意业在其中矣。方便下。谓据法身实智。无乎不遍。似不用问。但三业应机。属于方便权智。则方便权力事相。果云何也。佛告下。约圆真实成方便而答。以十九说法随地而在。一时圆应故。若有下。答身业之方便。即现下。答语业之方便。意业答在应以即现中矣(国土众生。约三千大千依正报。总言机也。应当也。谓大千土中。有一圆教顿机众生。欲[又]涉阶渐。直下成佛者。此人应当以佛身得度者。观音即时现其佛身。为说圆满果法也。楞严经云。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故)。应以辟支下。梵语辟支迦罗。孤山云。此翻缘觉。观十二缘(谓无明缘行等)。而悟道故。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等。准彼则观音现缘独身说法。乃寂静妙明等法也)。应以声闻下。准名义集。有四种声闻。一决定声闻。定入无余故。无余应作有余。二增上慢声闻。未证谓证故。三退菩提声闻。退大取小故。四应化声闻。内秘外现故。经云。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等。准彼则观音现声闻身说法。乃四谛之法也)。以上答即法身应机而现四圣身之方便。楞严及本经。于四身中。俱不云现菩萨身者。以观音即菩萨故。既能现佛身。则现菩萨易矣。应以梵王下。即法身应机现六凡身也。梵王为色界主。或云离欲。或云净行。序品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此云火。或又名顶髻)。光明大梵等(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等。准彼现身说法。是说不犯欲尘之法也)。应以帝释下。帝释云能作。谓能作三十三天之主故(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等。准彼现身。是说统天五戒十善等法也)。应以自在下。梵语婆舍䟦提。秦言自在。谓假他化乐。而取自在故。别行疏云。是欲界顶魔王天也(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等。准彼是说游行十方之法也)。应以大自在下。梵语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八臂三目。骑白牛。疏云。楼炭称阿迦尼吒。华严名色究竟。是色界顶天。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十住即十地也)。号大自在。为大千界主。灌顶云。字威灵帝(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等。准彼是说飞行虚空之法也)。应以天大下。训见妙音品(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等。准彼是说统鬼神救国土之法也)。应以毗沙门下(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等。准彼是现说统世救生法也。然楞严云。现四天王。及现四天太子。驱使鬼神身。此唯说现毗沙门该之)。以上叙现六凡中天上君臣。应以小王下。叙现人间王臣等身也。小王对四轮王言(楞严经云。若诸众生。乐为人王等。温陵曰。自金轮至粟散。皆人王也[那]国小王。散于天下。如粟之多故)。应以长者下。具德位之人也(准楞严说。主族姓。世间推让之法也)。应以居士下。修德位之人也(准楞严说。名言清净。自居法也)。应以宰官下。当路之显达也(准楞严说。爱治国家。剖断[那]邑治也)。应以婆罗下。同此方儒生。及处士也(准楞严说。术数摄位。自居法也。温陵曰。长者具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为族姓主。隐居求志。行义达道。名居士。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婆罗门此云净行。四姓之一。数术。即和合占相。推步盈虚。五明术也)。应以比丘下。楞严为四。准彼。是说出家持二百五十戒。及在家五戒之法也。应以长者等妇女下。与楞严少异。彼一现女主(君也)。二现国夫人(次妇女身)。三现命妇(臣也。谓以夫职。而受语命者也)。四现大家(为女主。夫人命妇之师者也。孤山曰。女主。即天子后。国夫人。如论语邦君之妻。曰君夫人。命妇。谓妻因夫荣。大家。如后汉扶风曹世叔妻。同郡班彪之女名昭。字慧姬。和帝召[人官]。令皇后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是也。此中长者宰官妇女。合彼命妇。不云现女主国夫人身者。以妙音品。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已叙之矣。既能现显达妇女。其居士婆罗门。通隐显之妇女。能现可知矣。然则说法是说内政立身。以修国家之法也)。应以童男童女下(准楞严。不坏男根。名为童男。处女不求侵暴。名为童女。谚云不破身者。是也。彼开为二。此合为一。说法可知)。应以天龙下。此现八部身随类说八部法也。楞严开叙为九科。说法。是说乐脱出其伦之法也(长水曰。有形如休咎精明。无形如空散销沈。有想如鬼神精灵。无想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皆非人也。余详于他处)。应以执金刚下。楞严少此一科。名义云。梵语䟦阇罗。此云金刚。执者。梵语波腻。此云手。手有执义。无尽意是观世音下。结答其方便之力。楞严经云。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准彼。无作自在妙净之言。则此中十九说法。皆在机感上。于菩萨法身。如镜应像。月现水也。是故汝等下。劝兴供养。以启下节。是观世音下。楞严云。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准彼。则十九应身。摄尽四不思议。以彼施无畏之名。在四不思议之文中故。凡吾人怖畏。皆生意地。故劝无尽意菩萨。兴供养。以除怖畏。得自在。有以也夫。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无尽意下。当机闻观音能施无畏。即解所服璎珞。兴供养者。明欲无怖畏。先须无挂碍也。以璎珞虽众宝所成。价直十万金。然挂于项。而碍于胸臆故。而以下。璎珞本常之有财施。云法施者。意明常有即真实也。时观音不受者。谓璎珞固常真实。但一入意分别。则为不常不真实也。况供养出乎佛命。意兴由乎耳闻。既无诚求愍内之辞。又不回施上下。是乃财施非法施。故不肯受。有以也。无尽意复白下。既去愍我等故。我无尽意自我。等谓等于众部。则意有回向。言有诚求。于礼为通。于福为圆。璎珞常有之物。可成圆通常三种真实功德矣。故佛代当机而申劝。表果能成因。财施始成法施也。故云尔时佛告等。即时观世音下。遵佛命愍四众八部者。表受法施。下合十方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也。分璎珞作二分。供佛及宝塔者。表上合十方三世同一慈力也。不曰愍无尽意者。明当机与己皆同等菩萨。修法垂范。耳根意根圆通功德相类。不用愍也。毕竟得佛命而受璎珞者。明因常在果。法施不外财施。即已愍无尽意不用言也。二大士持妙法莲华经。为普门自在之神力如此。故总结云。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会楞严。缺四不思议然具于四番结答文中。初云威神之力巍巍如是。次云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三云是故娑婆世界皆名施无畏者。四云有如是自在神力。所以然者。以八万四千烁迦罗首。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慈威定慧之妙容。现一一形。诵一一咒。皆自在大威神力摄尽故。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至)能灭诸有苦。

尔时下。晋译元无偈文。本译有者。梵本增损。译人传持不同故。世尊下。当机既蒙观音愍受璎珞。感其圣德神力。将申问其十四无畏功德。以人名品之义。故先赞佛具相好。以引启也。具足下。为经家叙置。汝听下。总颂下合六道之愿。深谓圣行能应诸方。虽是神道。亦由深大之愿所使。然深大之愿。即经多劫。亦难心思口议。侍多下。总颂上合诸佛之愿。净谓多劫愿大。难思议者。由菩萨侍佛多。曾无染着也。我为下。谓佛于观音深净难思议愿中。许说少分。俾闻圣名。见圣身。念圣号者。皆不空过岁月。而获消灭三有中诸苦恼也。应知偈文是补长文所未尽。文句藻丽庄重。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至)以渐悉令灭。

假使下。申颂略说。火坑瞋所变起。人以瞋害。圣以慈忍。故念圣力。火坑化而为池也。或漂下。巨海贪所成就。贪财似龙。贪淫似鱼。贪杀似鬼。一念圣力五欲顿息。则贪波不能没也。或在下。自高大之我慢。逾千须弥。我慢人人尤慢。我是我为人所推堕也。菩萨谦光照物故念得力。如杲日之住于虚空也。或被下。痴恶逐人。如堕金刚山。无有不损伤全躯者。菩萨闻思修三慧。除绝痴恶。故令念者得力。虽或堕落。不能损一毛也。或值冤贼等者。冤贼缠于疑暗。是各执刀加害也。菩萨视冤同亲。毫无疑害。故念得力。咸起慈心也。或遭王难等者。王难生于身见。有此身生。必有彼身死。是为临刑欲寿终也。菩萨身见既空。故念得力。彼身见之刀。即段段坏也。或囚禁等者。譬边见为桎梏也。生此有无断常等边见。为财产所囚禁。妻子所枷锁。六亲伎俩所杻械也。菩萨边见顿空。故令念者。得释脱也。咒诅毒药。邪见所发也。害人而反自害。圣无邪见。故令念者得力。不遭其毒横也。或遇恶罗刹等者。诸见取所兴也。菩萨无见取故令念者得力。不取诸无想外道天为涅槃。故无想断见诸龙鬼。不敢害也。若恶兽等者。譬戒禁取为恶兽。具利牙爪可怖也。菩萨无戒禁之取着。故令念者得力。而持牛狗等之恶兽。疾走无边方也。蚖蛇等者。具忿恨恼覆悭之气毒。如烟火之烧然。触误即痛杀也。菩萨无忿恨等毒。故令念者得力。诸恶虫自回避也。云雷等者。云况谄也。谄媚如云之覆日也。雷况憍也。憍慠如雷之震惊也。掣电况嫉妒也。嫉妒人之所长。求索人之所短。如掣电之快驶。毫不容隐蔽也。降雹况害也。好害人之善。如雹之摧害物也。澍大雨譬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