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品名譬喻者。比事类情。故曰譬喻。此品来意。由佛法说尽废昔权。以显今实。二乘一向自绝成佛之望。身子上根。既闻佛慧。心大欢喜。自信作佛。故述领悟之怀。世尊特为授记。第中下根人。向执权乘未肯顿舍。故佛说火宅喻。许赐诸子三车一车之权实。中根之人始得领悟。故此品来也。共下九喻各有所主。以前说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今以长者惊入火宅救济诸子。又为一大事之譬喻也。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至)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此身子自叙今得之欣怀。悔昔不知之过咎也。踊跃下。庆今之得。所以下。伤昔之失。我常下。悔怨佛之过也。身子虽小乘。盖蒙佛恩。受佛教。非一日矣。尚不知佛心。将以为偏党。况其他乎。是知师资水乳。从昔所难也。若我等下。叙知佛心不偏。乃贪小自误之过。我从下。庆今之得。前云若我弟子不信此法。非真罗汉。故身子自信以真子自许也。真子乃因闻佛说真实之法而出。故云从佛口生。化我一向执着鄙吝之心。故云从法化生。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故云得佛法分也。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教化诸菩萨。

此颂身子领悟。自叙昔失之疑。展转再三而申其情。以庆今得而大喜也。我闻下十句。叙今已得。知昔不失以除忧。我处下二十四句。叙悔责昔失之过咎。我常下八句。叙寻常怀疑而不决。今闻下二十句。叙今闻法知非。悔责昔日着邪之自误。佛于下四句。叙庆今得已除疑。结颂长行。初闻佛所说下三十六句。重陈疑状。以释不疑之所以。甚矣人心之难悟也。佛明教犹疑而不信。将以醍醐为毒药耳。初身子请说。世尊止之曰。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天人皆当惊疑。始而将谓无可惊疑者。今身子自陈其情曰。初闻佛说则心大惊疑。甚至以佛为魔者。是则几乎永绝其分矣。则惊疑之状可知。若非佛以种种因缘而调伏之。则此疑不能释。其心终不能安也。以引三世诸佛之仪式。始信佛心。乃知波旬无此事。以我堕疑网。故以佛为魔耳。柔软微妙者。感佛法说种种因缘以显实。且佛嘱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故我心欢喜自知定当作佛也。如来出世为此二乘。无论往昔因缘。即今已费四十年之苦心。今日刚得一人信受而不疑。是知师资雅合。利生之事。岂易易哉。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叙身子久蒙佛化之因缘。显今缘熟而得记也。法界以缘起为宗。故佛性有正因缘因。所谓佛种从缘起。故众生虽具正因佛性。若不遇诸佛菩萨善友出世教化为缘。则终难显了。所谓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此经重在缘因。今身子虽信自当作佛。而追叙其昔日之疑。将谓已失成佛之利。故佛说昔化之本因。已教成佛之缘种。但忘之耳。非失之也。故今虽说声闻成佛。但令知其本有自信而已。非别有所增益也。此法华经。乃成佛之因缘。一向不说。故云护念。今已说之。以见缘熟。所谓付嘱。故为授记。下诸弟子授记皆此意也。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至)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此说授记之事也。记。亦云记莂。莂者草菜之种子。意显因果不爽也。身子自知作佛。而授记犹过多劫。事多佛。具菩萨道而后成者。以声闻一向安住小乘。已绝成佛之分。非佛教化之本怀。故于四十年来种种因缘。发起舍小乐大之心。而竟不得。以其不信自心是佛故也。以不信是佛。故一切菩萨道法利生事业。皆非己分。所以历劫无明全然未破。是为焦芽败种耳。世尊多方调伏。直至今日。方肯自信。然所信者。乃不生灭心。此心是为成佛之真因。故从此可以进修成佛之行矣。然菩萨所修成佛之行。以四弘誓愿为本。度无边之众生。断无尽之烦恼。学无量之法门。成无上之佛道。以二乘向有佛道长远之怖。安肯发此大心哉。以今既信自心。正可教以大行。所谓教菩萨法也。供多佛修福。具诸行修慧也。福慧两足。四弘誓愿已满。所以为成佛之因。故历多劫而后得果。名实并充。依正俱妙宜矣。身子成佛号华光者。此随因独得之名也。华为因。光为智。以身子夙因智慧。故果亦如之十号诸解甚详。此佛之通号也。国名离垢。则不比娑婆。亦说三乘。乃随其本愿。劫名大宝。则时非五浊。菩萨无数。则纯一上根。寿十二小劫。则非灭劫。将灭转授坚满之记。则使妙法传续无穷。正法像法住世三十二小劫者。以时非五浊。人无三恶。故法住之久宜矣。此所谓未来之佛也。然诸弟子授记成佛。依报庄严。眷属殊胜。法住久远。一一皆超过于释迦者何也。以华藏世界二十重佛刹。殊胜微妙者多。独娑婆一土。秽恶不堪。乃同一类恶业众生。所感同业烦恼之报土。乃应身佛调伏众生之地。非实报微妙之境也。今诸声闻成佛。乃直指其实报庄严。以佛佛断尽烦恼。纯一净因。故所感酬因之报。亦清净无比。此虽殊胜。特华藏中一尘毛耳。岂能尽法界之量哉。惟我毗卢遮那。证穷法界。故通一华藏而为化境。此其佛智甚深不可思议。难信难解者此也。后言长者其家大富。其子即克绍家业。所须不过尽一己之量而已。岂能尽长者之所有哉。以此观之。则可以窥此经之归趣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至)宜应自欣庆。

此重颂授记之事也。颂言华光亦为王子而出家者。本之灯明智胜。即我释尊。皆从王子而出家。是知无有一佛不是转识成智而证三身者。故云弃国舍荣。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不修而成者耶。

尔时四部众比丘(至)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至)尽回向佛道。

此叙在会四众八部。因见身子受记。各各皆生欢喜也。以如来住世。为四众八部之依皈。一向随佛闻法。未知究竟。如诸将从汉。人人思得尺寸之封也。始见如来放光现瑞。皆已腾疑。不知所为何事。且因文殊。已知将说法华经矣。及出定说经。但叹二智甚深。谓一切天人三乘所不能知。此则更生疑闷也。然身子为佛之长子。乃四众天人之所敬仰者。始且惊疑。终竟领悟。而得授记成佛。故如长者得子。而委付家业。则眷属亲族皆有所依归。故四众欢喜而身解脱。所以脱衣供佛。从此人人自知必当作佛。故尽发回向之心也。此法王御世。与诸魔共战。今赏一功。而法界之家国定矣。岂小缘哉。世尊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即今已遂本怀。尚有未信之徒。自可一一次第而举。故向下之谈。如建瓴之势。闻者望风而靡。不劳余力矣。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至)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此身子自庆领悟得记。复为未悟。请佛决疑。所以发起喻说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正闻喻说也。谓先前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皆为显发一乘无上菩提。教菩萨法。明言我法无有二乘。则人人皆当知有成佛之分矣。又何疑耶。然既于因缘不悟。则更当譬喻以发明之。前说一大事因缘所以难明者。以方便品末。直说舍那现应化身。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是则明言有法报身佛在焉。而二乘一向。但认释迦应身之佛。熟游三界秽浊之境。执着已证二乘之果。不复知有向上事。虽前明告现身三界。三七思惟之事。而声闻劣解。犹有所未解。故当更以譬喻总明。现身三界之因缘耳。故后喻说甚明。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此正陈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为喻说也。言娑婆世界。居华藏世界海中。但一尘毛。若国邑中之一聚落村舍耳。长者。则指从报垂化之主佛也。年迈。喻法报冥一。自受法乐之地。如长者年迈。安恬寂静之时也。以修进位中比壮志功勋。若忘功罢业。比年老心闲而无事也。财富等。喻实智。僮仆。喻权智以供任使。宗门所谓奴儿婢子边事也。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喻一乘佛知见。所谓十方诸如来。一道出生死也。三界具有五道众生。故云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喻三界众生。依正二报。无常败坏之相也。众生清凉心中。无故而起五欲之火。故曰欻然。长者诸子。喻三善道。言五道众生堪受化者。什一而已。长者见是大火下。喻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故不觉不知。以苦舍苦。故无求出意。佛见众生之苦如此。所以兴起大悲济度之心也。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至)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此下喻三七思惟。依实施权之意也。身手有力。喻佛具有神力智慧力也。衣裓几案。衣裓。若此方之衣襟。可以提取。几案。如此方之椅轿。可以提挈。喻摄受也。一门。喻一乘法。被机不广。故云狭小。所谓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以一乘法。信之者希。则得度者寡。意要施权。令众生自信自肯。则受化者众矣。此喻始坐道场初七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故。二七思惟。依实施权。故云一门狭小。意要别设方便也。佛以神力。摄授提挈众生而不得。必欲自信自肯者。正谓把手他人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耳。若人不信不肯。则诸佛所不化矣。诸子幼稚下。喻众生无知难化。将设方便。先陈其害。使知怖畏。乃肯自出。此三转之初。先示三界之苦状也。父虽下。喻众生迷。惑不受教。不求大势佛。及以断苦法。故如视父而已。了无亲信之心也。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至)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此言长者救焚。喻佛三七思惟。现身三界。初说三乘也。然佛已出三界。而言同及诸子必为所焚者。喻佛性之在众生五欲烦恼之中。若不以方便开显。必当断灭佛种。故如同焚也。先心所好者。喻众生以着诸欲。而堕生死。今亦以种种所欲之物。而引导之。故说三乘种种方便。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慧也。互相推排争出火宅者。喻佛居鹿苑。诸外道等。如舍利弗各领徒众。而争归于佛也。推排。喻诸弟子初心舍邪从正之状。是足以见三乘之权有力也。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至)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此喻废三显一之意也。长者见诸子得出。其心欢喜等者。喻诸小乘。因闻佛教。而出三界。证四谛果。无复生死烦恼之障碍。故如露地而坐。如诸子心安。而父亦踊跃欢喜。正如子病而父亦病。子安而父亦安。佛以同体大悲摄化众生。意见于此矣。时诸子等就父索车。喻声闻执权果以为实也。长者各赐一大车等者。喻今说法华。各授成佛之记。名为等赐。以显平等佛性也。其车高广。喻一乘之广大也。众宝庄校等者。显长者之财富无量。喻一乘二智之甚深。所谓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庄校华缨。所以饰外。喻方便权智。婉筵丹枕。所以饰内。喻实智法乐。驾以白牛。喻大法。唯大根众生堪荷负也。肤色等。喻大根之纯净。大力。喻堪荷负。行步平正。喻正行。其疾如风。喻根利。多仆从。喻多方便自慰也。所以者何下。自释等赐大车之意。谓长者财富无量。不应自厚而薄于子。正喻佛自住大乘。若以小乘化。则为堕悭贪也。今此下。结。一视诸子。喻佛观三界众生。如一子地。故爱无偏党也。所以者何下。喻佛无尽藏。既已与人己愈有。故云犹尚不匮。诸子各乘大车等。喻今二乘成佛。实出望外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此佛审身子。长者许三而赐一。为虚妄不者。以三车本无。喻三乘假设。唯有一乘是实也。身子所言不虚者。意谓身命可宝。尤责于物也。全躯保命。已得弘多。况免火宅之难乎。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以长者本意。假设为诱引故。况今等赐一大宝车。已出望外。岂虚妄耶。是则身子已信三乘为假。一乘是实。则诸大弟子。可因譬喻而悟矣。故佛赞言善哉善哉。善其契会佛心也。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以法合喻也。如来以一子地视众生。故为世间父。故喻长者宅主。而生三界下。此合其家广大。以成就无量知见等。正如长者大富也。本有救焚之心。故生三界。与民同患。教化众生。令至安隐之地。故欲令得菩提也。见诸众生下。合宅舍四面火起。诸子耽湎嬉戏不以为患也。舍利弗下。合长者救焚无䇿。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思设济度之方也。若我但以神力等。以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正合一门狭小之义也。所以者何下。合诸子痴迷思设方便权宜也。如彼长者下。合假设三车。诱引诸子。本心在后等赐一大车也。而作是言下。合善言诱喻诸子也。汝速出三界下。合长者许门外三车。可以游戏快乐也。若有众生下。合诸子出宅。就父索车也。喻中许三原无三。法中许三各取证。意使三乘之人。知昔果是权。文虽法喻不齐。而意在开权显实也。此一段。通明三乘之权。合诸子闻许三车。而争出火宅也。如彼长者下。将显今实合长者等赐一大白牛车。重牒其喻以法合也。如来亦复如是。正显今实。诸三乘人一一授记成佛也。故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下。合等赐诸子一大宝车。宝物庄校。无物不备。正喻法界庄严万德具足也。净妙第一之乐。正合婉筵丹枕。所谓实智自受法乐也。如彼长者下。重显初许三车不妄。正合今座权立实。谛信今实不虚也。如来亦复如是下。总结喻说。以明开权显实之意。诸佛所证法藏甚深。靡不竭施众生。但法大机小。不能尽受。所以将一乘法分别说三者。此也。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至)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颂喻佛为三界依归。故如宅主。其宅久故下十二句。三界。喻众生同业所感之依报。堂舍。通喻众生别业所感之正报。高危等。喻无常败坏之状。久故。谓从来如此。非特今也。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则五道众生。皆不免无常生老病死之苦也。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至)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此详喻三界众生。恶业因果。一一备陈其情状也。上言是朽宅中有五百人。而言子者。一十二十乃至三十。盖言五趣众生。堪受化者。不过什一。特指人天善类而言。其不受化造恶者众矣。今总言恶业众生。肆贪嗔痴。诸烦恼浊。种种颠倒习气之不一。故感三途苦果之不同。甚可畏也。喻文一百三十二句。总显三途之因果。皆由人中恶习情想所召之不同。盖举果以验因。言虽称喻。其实是法。如楞严习因交报。可徴矣。前譬如长者下十六句。总喻三界众生。鸱枭雕鹫下二十四句。别言畜生之因果也。畜有飞走蠢软诸虫。受形巨细之不同。或淫习以恣贪。或嗔习以肆毒。其恶均也。三毒肆发而无忌。故云交横驰走。男女身形。种种不净。屎尿流溢。犹然贪爱执着而不舍。诚若蜣螂之集粪壤。狐狼之啮死尸。贪得不已。若群狗慞惶而求食。争竞不休。揸掣而发嗥吠之恶声。此畜类之因果。皆三毒之显现。故云其舍恐怖变状如是。概言畜生之情状也。处处下。别显鬼趣之因果也。言处处皆有者。无一众生不以魑魅魍魉之心而为鬼趣之因也。夜叉。云苦活鬼。言食人肉者。由昔人中恶业深重。损法身。伤慧命。断绝善根。故堕鬼中。以苦自活。而以人肉为食者。此由人而入鬼趣者也。三毒相滋。故云产生。执吝不舍。故云藏护。此由畜生复入鬼趣之苦果。故夜叉争取而食之。此由畜而入鬼趣者也。以畜类既多。而鬼趣亦盛。故食饱而恶心转炽。宿习现行。两相交攻。故斗诤之声甚可怖畏也。鸠槃茶。云可畏鬼。无常杀鬼也。或时离地等者。或一念之善而感人天。寻即堕落。故云往返游行。言嬉戏者。所谓在余恶道如游园观也。鬼取其畜。畜畏死而鬼快意。故云怖狗自乐。畜多种。而独指狗者。以狗习近于人。贪嗔盛故。复有诸鬼下。单言饿鬼之状也。身大裸形。言其貌恶。常住其中。言其时长。一堕此中。经五百劫。不闻浆水之名。故云叫唤求食。鼓腹针咽首如牛头。言其形恶。食人啖狗。言从人及畜皆堕此类也。头发髼乱。言状恶。残害凶险。言性恶。皆宿习然也。叫唤驰走。则苦逼所致。夜叉下。通结鬼畜。皆有求出之心。而无门可出。故但窥看牕牖。而结云如是诸难恐畏无量。皆三毒之实报。是皆举果以明因。重在因也。以二类皆有互相造业之状。故下言地狱。则通重其果。是朽故宅下。通显地狱之因果也。以地狱苦逼。二类但受。而不能造。故将明地狱。而重举宅主者。意喻三界朽宅唯佛能化。故云属于一人。三界众生。由三毒猛炽。故云忽然火起。无常败坏一至。则无论鬼畜。皆归地狱。故宅被火焚。而诸鬼大叫。诸虫慞惶不能自出。所谓生不修福。死归苦处也。恶兽毒虫。始则交横肆毒。今则闷绝无知。故云藏窜孔穴。地狱苦极之状也。毗舍阇。云恼害鬼。言烦恼至此亦无所施。故云亦住其中。是皆生无福德。故为火逼。入于地狱。冤对相寻。故云共相残害也。野干之属。始则恣贪嗔。以啮他人之死尸。今则自死。其尸又为诸大恶兽之所食也。地狱尽皆业火烧然。故臭烟充塞。昏无所见也。蜈蚣毒蛇。始则逞毒以伤人。今被烧而争出。又为恶鬼所取食。此则从地狱出。复堕畜生之中矣。饿鬼。本因淫习所招。以生为欲火。死为业火。故头上火然。无饮无食。故饥渴闷走。而不能出此三毒恶业所归之极处也。故总结云。其舍如是。甚可怖畏。众难非一也。甚矣众生痴迷。三毒炽然。故感三途之剧报。皆迷一心所致。故知三途恶事皆唯心变现之境也。佛始以火宅喻三界。举其大者而言之。其宅中诸恶禽兽及诸恶鬼。皆三恶道中之实事。如楞严所谓内分之因果也。言虽为喻。其实即果以明因。非别取分外之物为喻也。然众生三毒。而为三途之因。形虽未化。而心与之俱往矣。古释配合于法虽详。不若克就因果之实事为切。故不暇一一。今但略通大义。若欲具明。请观别解。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至)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此颂长者救焚也。宅主在门外立。譬佛独出三界也。闻有人言。譬三七思惟。诸天梵王请转法轮也。先因游戏者。谓三界众生。始因无明纵浪烦恼。而堕三界。初非有心要堕。故云嬉戏。长者闻已下四句。喻佛现身三界。与民同患也。告谕诸子十六句。喻将说三乘。先示生死苦患之相也。诸子下四句。颂诸子了无出心。喻众生虽闻佛教而不信也。是时长者下二十四句。喻佛初说三乘假名引导也。诸子闻说下六句。诸子闻说三车而争出宅。喻众生依佛教法而出三界也。长者见子下二十句。喻众生离苦而慈父乐也。生育甚难。言人身不易得也。尔时诸子下十二句。喻三乘执权当实也。长者大富下三十句。喻今独说一乘妙法也。宝物庄严。喻一乘果法。万德皆备也。诸子是时下六句。喻今闻法欢喜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至)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此颂。以法合喻也。合上十节一一可知。总之皆为舍权就实也。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至)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此颂广赞一乘之德也。佛所悦可。言一乘乃佛所乐说。若三乘则原非本心。日夜劫数者。谓一入妙法。则久近情忘。以法自娱。无论大小。直至成佛而不退也。故结之以是因缘。更无余乘。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至)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此颂重明佛为救众生出世。应机说法。颂我为一切世间之父等意也。皆是吾子。言三界众生为佛一子地。未有父不怜子者。因见众生长劫烧然。故兴悲出世拔济也。以众生根小。故先设权乘。虽出生死。其实非真灭度也。今说佛慧。唯是实法。若昔所化。有众生闻而生信者。则皆是菩萨。俱有成佛之分矣。若人小智下。明昔权所以。言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所以为权者。以小智众生深着爱欲。故为先说苦谛以警之。使知苦而生厌。谛者。真实而无异也。众生知苦。而不知苦本。故为说贪欲为苦本。使知断集而灭苦也。若灭贪欲则苦无所依。使知修道而证灭也。以离苦。名为解脱耳。是人于何下十二句。言灭非真灭。所言解脱者。但离虚妄分段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有变易生死尚在。故说此人未实灭度。以未得无上大涅槃故。所以为权。佛之本意。只要众生成佛。岂以是为足哉。但大小三乘。皆应机之法也。然小法非真。而如来亦说者。以我为法王。于法自在。随我所说。无非秪为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耳。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至)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此颂申明今说大法。深诫身子择机宣传也。诫其勿妄者。以我今日所说。名为法印。佛所说法。以实相印。印定诸法。故使魔外不得混易。此法专为利益世间故说。但须择机。苟非其人。则甚勿妄传也。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至)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此颂正明择机也。若有闻而随喜顶受者。是人则为不退大菩萨矣。即无大机。但有闻而能信者。此亦难得。亦可为说。若有信受下十二句。言信机也。以能信此法者。则已曾供佛闻法。福慧深厚。若能信汝。即为见我及比丘菩萨。如在今日灵山一会。此堪能荷负。故可为说耳。斯法下八句。言此大法为深智说。非浅识所及也。汝舍下八句。言不及所以。且汝智慧第一。尚以信得入。况余声闻信语。而不信心者乎。所以非己智分也。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此颂诫非机勿传也。此法甚深。难信难解。即佛住世亲为众说。犹且待机四十年。未敢速说。及说尚有增上慢人。况佛灭后。身子小乘。纵善说。谁能信之乎。其在同侪多有憍慢自高及懈怠寡闻者。亦有我见自是者。此三等人皆不可说。说亦不信。返生诽谤。不若不说为得耳。其在凡夫无智。况深着五欲。即闻亦不解。说之何益。故诫勿妄宣传也。非机不信。不唯无益。而返害之。以此经乃人人佛性种子也。凡不信者。定生诽谤。若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矣。纵不诽谤。或颦蹙而厌听。怀疑而不决。皆不信之俦也。言有害者。以取三途之罪报也。汝今复听。吾今为汝一一说之。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至)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此颂历言谤经之罪。以警不信之俦也。其有谤经之罪。必先堕地狱。一入地狱。而时长难出者。以佛性种子。名常住真心。既背此心。而永劫沉沦。常在地狱。固其所也。

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此颂明畜生之报也。畜有多种。随业受形。狗性苟且。以失正信。故堕狗。以多疑故。堕野干。以损法身。故形瘦而黮癞。以不敬三宝。故人恶贱。以不䬸采法味。故困饥渴。肉枯竭。以永殒善根。故生受楚毒。死被瓦石。皆断佛种性之罪报也。上乃畜之眇小者。若作驼驴。皆力大而能负重者。以烦恼痴重。故常负重而更受杖捶。以性执愚。故但念水草余无所知。皆谤此经所感之报也。或因邪见而作野干。又无一目。以生不知所敬。故被童子打掷而至死也。舍此而更受蟒身长大而无足。盖嗔痴之剧报也。受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