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由前分别持经功德。已为殊胜。未尽其极。此品以一念随喜功德校量。方为极则也。又上品直起随喜科中。但举人相。至此方明功德。显一念随喜之功德尚然。况受持读诵者哉。随非用意在先。乃不期而遇。随其所闻也。喜者非但形色。乃心悦诚服也。功者行之所趣。即一念随喜之功。德者功之所归。即行随喜之功。所得福报之德也。谓如来灭后。有人偶至法会。见人说法。一入耳根。毫无违逆。不生毁訾。随喜于心。能生欢喜。名自利之随喜。随其所闻。喜为人说。名利他之随喜也。又前八部诸天。见身子授记。生随喜心。即得授记。地涌菩萨。闻如来度生之事。亦生随喜。即得付嘱。此由如来说法。色心业胜。易生随喜也。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虽有说经之人。或解行未能相应。或典章尚乏稽古。因人轻法。易生毁訾。随喜实难。此随喜功德。所以必校量也。

△二格量随喜功德。分二。初弥勒请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弥勒意谓。前来受持读诵。具行六度者。既有如上功德。如来灭后。闻是经者。生喜信受。义理染神。舞蹈之庆。发于天然。一念随喜。岂无功德。故云得几所福。

△二如来垂答。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明随喜能说功德。二明听法劝人功德。初分四。初展转相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先标四众。内摄人天三乘。归依三宝者。及余智者。乃未归三宝之人也。或治世名贤。隐士高流。好闲野叟。旁门异道。故云余智。若长若幼。若男若女。或有意来法会。或无心到讲堂。或听一章一段。一句一偈。直起好乐之心。故云闻经随喜已。从法会出。遇处相传。随力所能。为人演说者。标猥褺之处。以况法会之精严。听众非诚。以况深信之随喜。在法会时。其说处辉煌俨焕。而说者临之以庄。具四辩之弘宣。详而文也。其听者视之以诚。摄一心之谛审。精而思也。至洁者僧坊闲地。至陋者聚落田里。或都城县邑。华街柳巷。乡党闾阎。猥亵之处。其说者或弟男子侄。随力演说。其听者或父母宗亲。人事杂乱。校法会之详文精思。犹云泥之隔也。是诸人等。展转至第五十人者。此标第二辈闻经。转教至第五十辈。方为校量也。诸人等。即前父母宗亲等人也。闻已随喜者。是在僧坊田里处。闻最初从法会出之人随力演说而闻已。亦随喜于心。喜为人说。复行转教第三之余人也。此诸余人闻已。心生欢喜。又复转教四辈五辈。展转相传。至一十二十。乃至最后第五十人。其中说听之人。或高僧名士。良朋善友。或黄童白叟。愚夫愚妇。其间相传之处。或茶坊酒肆。旅店游场。或豆棚菜园。樵径渔舟。如斯展转相传。渐传渐远。至第五十人。人愈卑而处愈猥。说愈乖而听愈淡。尚得向下如是功德。况最初在法会中。诚意之精勤。信力之坚固。岂第五十人可同日语哉。必以五十为论者。由一念随喜。溪尔开明。与实相相应。断除五阴中五十种恶也。

△二举格量本。又三。初诫听许校。二举受施之人。三举能施之人。且初诫听许校。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至)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意谓汝云一念随喜得几所福。姑且不论。如展转相传。第五十人之功德。我今说之。知五十人之功德。则知一念随喜之功德矣。

△二举受施之人。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

六趣者。随所作之业趣向六道也。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也。俱舍云。人旁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若有等。示四生体性及住止之处。有形欲色也。无形无色也。有想空处识处也。无想无所有处也。非有非无者。非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第四天也。尔雅云。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二足四足多足。可知。

△三举能施之人。

有人求福随其所欲(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有人下。随上若干众生所欲出所施之物也。是大下。出行施之时也。作是念下。念其衰老。训以佛法各得道果也。金光明云。法施有五胜利。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出于三界。财施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唯增色身。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举格量本竟。

△三问答显胜。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宁为多不者。谓如许之宇宙。土俗不同。若干之众生。好恶各异。博施济众。圣所病诸。是为难事。是大施主。行惠布德。依正两事。享用之资。馈给不绝。经长年而不厌怠。使天下之遂生若此。复念财施有益于生。不益于死。给于世。不给于道。又训导以法。均证四果。庶免沉溺之患。使天下之复性又若此。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斯人矣乎。以因推果。所得功德。感报何如。弥勒意谓。桴鼓一接。击重而声洪。鸾镜交涉。形妍而像丽。其人因深果大应若影响。其福无量无边。可涯量哉。但资身之施。德已难尽。况益之于圣道乎。

△四正为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不如是等。者以多寡相形。则舆薪安比寸金。贵贱相校。则连城不易尺璧。如是布施。不如闻经一偈。彼以其福。我以其慧。彼有其权。我有其实。即施充满四百万亿世界之诸珍。施有漏也。然一念含裹十虚之深信随喜无涯也。论其教。则偏果岂敌圆因。论其行。则事度安等理度。论其理。则渐明焉同顿悟。论其人。则粗人莫贵妙人。论法施。说十二部经则易。说一乘妙法则难。论法门。则小乘与大乘迥别。如斯校量。彼布施之功狭。而短也。此随喜之德。广而长也。其功德岂算数所能知哉。如是第五十人。况显最初随喜者。字经三写。乌焉成马。况五十人之道听涂说。其处之陋。人之卑。说之讹。听之乖。信之浅。解之谬。尚获如是功德。何况最初法会中亲闻耶。其福胜无比。又何况受持读诵耶。为人解说耶。其福愈校。愈不可穷矣。

△一二明听法劝人功德。分四。初自往听经。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为是经故往诣僧坊。重道之精昭然。坐立听受。寸诚之心斯显。故转生得自受用之功德也。车马士夫所乘者。象辇王种所乘者。天宫天人所乘者。须臾听经有专心散心随喜不同。故功报有天人君王士夫之异也。

△二分座与人。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劝坐分座不同。故报有天上人间之别。一坐之间。揖让之德。尚感天位其创席弘经之福。又何如哉。

△三劝往听经。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若复下。生善处报。合伴往听。须臾闻法。其事甚微。其益弘大。心与圣相冥合。形与法身共处。形神俱胜。道果可知也。十地论。陀罗尼菩萨居五地。利根下。六根好报。言不成音。声不出口。曰喑哑。不喑哑。音声清彻也。不臭者。常出香也。舌无病。语言敏捷也曰无病。不歪斜也。齿不等。白净齐密也。亦不等。坚固端正也。不下垂。不脱唇也。不褰缩。不短唇也。不粗等。色赤而润。无病。不缺唇也。不呙钭。口不戾也。鼻非平薄塌鼻。亦非窊陷歪鼻也。面不等。面如满月也。文中具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意根也。不喑哑。舌根也。鼻修高直。鼻根也。见佛。眼根也。闻法。耳根也。余皆身根。

△四具听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二偈颂。有十八行。分二。初九行。颂随喜能说功德。二九行。颂听法劝人功德。初又三。初一行半。颂展转相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至)至于第五十。

△二五行半。颂举格量本。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至)三明八解脱。

不牢固二句。如云是身无常无坚。速朽之法。身如聚沫。不可撮摩。身如泡。不得久立。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