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四长者不虚譬三。初如来审问。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言宁有虚妄者。谓如来问云。如长者最初。元许三车。及至赐与。唯一大车。则先所说之三。是虚妄否。盖如来自知。无有虚妄。一经开显。三乘即是一乘。今与一乘。便为已许三乘矣。然问身子者。如来已知既得解悟。则亦知不虚矣。故欲其领答。以晓群辈也。

△二身子领答二。初免难不虚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言不也者。身子既能了知三乘即是一乘。虽许三与一。三亦不虚。故答云不也世尊。是长者下。正释不虚也。免难者。免三界烦恼苦果之难也。全其躯命者。全五分法身偏空之慧命也。已得玩好者。躯命若全。则道品可修。涅槃可证。故言得玩好之具也。方便等者。谓如来所许之三乘。本是方便施设。唯欲三乘子。出于三界。免于生死之难也。故曰况复(云云)。

△二与大不虚答。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此言三乘中。声闻乘。最为小也。作是意等者。即上念用方便中云。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免得斯害也。是则三乘元是方便所设。故虽不与。亦不虚也。何况等者。谓不与尚且不虚。何况与大。若得于大。三乘全即一乘。又何虚乎。以免难与大皆不虚。故前答云。不也世尊(云云)。

△三如来述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

言双善者。一叹免难不虚答。一叹与大不虚答。亦复如是者。乃承上起下之词也。

△二合法。由法难解。以喻发明。观如来三车一车之语。即知三乘一乘之旨也。文分为二。初合总譬。

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密。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言一切世间者。合上国邑聚落。即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国土世间。若就文论。即是实报世间。有余世间。同居世间也。父合上长者。言如来于此三界中。有正因灵觉之子。有缘了结缘之子。皆以如来为父也。诸怖畏等。合上总譬文中。其年衰迈。生死苦果。最可怖畏。最为衰恼。最可忧患。有分段变易不同。故言诸也。无明闇蔽者。界内界外。二种无明。最为昏闇。能蔽偏真谛理。及以中道实相。如来则二死永亡。五住究尽。故言永尽无余。此明如来之德也。成就等者。合上财富无量多有田宅。无量知见者。三智一心中知。为无量知。五眼一眼中见。为无量见。又如来以三智五眼。圆观圆照法界诸法。而法界所有之法。尽入如来知见之中。故言无量知见。此是实智。力无所畏。乃是权智。如来具有权实二智。故言而悉成就也。有大神力等。合上及诸僮仆也。大慈大悲等。合上其家广大也。言常无懈倦者。如来具有无缘大慈。念念时时处处。欲与一切众生之乐。具有无缘大悲。念念时时处处。欲拔众生之苦。此与拔之心。无暂停息。故言常无懈倦也。恒求善事者。如来既具大慈悲。欲化众生。若应以形教得益者。则放种种光。现种种相。令其得益。若应以声教得益者。则说种种言。宣种种词。令其得益。此则若形若声。虽种种不同。皆名善事也。利益一切。合上多诸人众乃至五百人也。言三界火宅者。乃法喻双举。三界是法。火宅是喻也。合上三十子也。生老病死等。合上倏然火起。生老等。是明苦果之火。愚痴等。是明集因之火也。言三毒者。如世之毒。人若服之。必能丧身失命。贪嗔痴亦然。众生着之。则能丧于法身。失于慧命。故名为毒也。教化令得菩提。合上唯有一门。言如来虽度众生老死。本意元欲证于无上菩提也。

△二合别譬四。初合长者行救譬。二合舍几用车譬。三合等赐大车譬。四合长者不虚譬。初二。初合见火。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初见字。合上长者见也。诸众生等。合上大火。从四面起。略不合即大惊怖等。又合而诸子等。至无求出意也。文具八苦。六苦如文。又以贪着。即求不得。有此七苦。则成五阴盛苦也。以五阴盛苦。即以七苦为本。又可亦以等。求不得苦也。以其求之。未免构造经营。故言受种种苦。又以等。五阴炽盛苦也。五阴因求不得而有。复又以下。过去也。现即现在。后即未来。初三恶。次三善。以六道皆有五阴。故言若生天上及人间等苦也。没在其中者。所谓烦恼河。生死海。了不得出也。如人投水。但见是水。而不见人。众生没在八苦中。则但见于苦也。然不以苦为苦。反以为乐。故乐三界生死。而欢喜游戏也。言东西驰走者。或修戒善之因。而感人天之果。如从东至西。于天人中。还起贪求。而堕恶道。如从西至于东也。

△二合行救。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此已。合上作是思惟等文也。我为等者。如世人之父。其子有苦必拔。有乐必与。况如来出世之父乎。故曰应拔(云云)。令其游戏者。拔烦恼生死之苦。与菩提涅槃之乐也。

△二合舍几用车譬二。初合舍几。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病老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复作是念。合上复更思惟也。前科合上行救。言便作是念。即法身地中。见五浊众生。而起大悲心也。此言复作是念。即欲说华严。大教拟宜。而三七思惟也。但以等。合上惟有一门。上以智慧为门。此中言神力。智慧为能。神力为所。同一智慧也。又如来知见。即是实智慧力。无所畏。即是权智慧力也。众生不能以是得度。合上而复狭小。至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也。言不能得度者。正由机小故也。上如来知见。是法大。今是机小。故不能以大法得度也。略不合我当为说怖畏等文。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等。合上而诸子等乐着嬉游。至视父而已。言未免火烧者。谓众生机既是小。若为其说如来智慧佛之知见大法。则闻必生疑不信。生谤堕苦。故言未免为火所烧也。

△二合用车二。初提譬。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虽复身手有力。至各与大车者。此直叙长者。始欲行救。终则等赐而言。故乃提上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之文。虽复一句。追叙其前我身手有力等。然后一句。是逆探其后等赐也。

△二正合三。初合念用方便。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智慧是实。方便是权。智慧方便者。乃即实之权也。言佛乘者。即三藏菩萨也。三藏中二乘。不求作佛。唯求灭度。菩萨。志求作佛。故于三祇中。伏见思惑。修六度行。更于百劫。修于相好。于树王下。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成等正觉。故名此菩萨为佛乘。盖菩萨是因。佛乘是果。因中而举其果。故言佛乘。此乃三藏果头佛也。若云是圆妙觉一佛乘。谬之甚矣。

△二合施设三车。合车一文。上有二。初知先所好。二正设三车。今但合正设。上正设中。有劝示证三。今具合之。但少有不次耳。文为三。初超合示相。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獘。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言莫得乐住三界火宅。示知苦相也。勿贪粗獘五欲。示断集相也。言粗弊者。显非净妙也。若净妙五欲。乃如来之所有。是所当示慕者。若粗恶垢弊之五欲。乃是凡夫之所有。故勿贪着也。汝速出三界。示修道相也。当得三乘。合上今在门外。可以游戏也。声闻辟支佛佛乘。合上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示证灭相也。

△二超合作证。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保任一句。合上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此证灭谛。但当勤修精进。合上宜速出来也。此证道谛。言诱进者。如来本意。元欲直说一佛乘之大法。由于众生机小不契。是故且以三乘诱之。令出三界。然后从是进之于一乘也。既证道灭。其苦集在其中矣。

△三追合劝修。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此三乘法二句。合上玩好希有难得也。三乘为圣所叹者。如法说中云。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故云圣所称叹也。此三乘能断见思。能出分段。则不为烦恼生死之所系缚。故自在无系。不受后有。故无所依。所作已办。故无所求也。乘是三乘。便得快乐。合上汝若不取后必忧悔也。而自娱乐者。即以根力乃至三昧等因中之乐。为自娱也。无量安隐乐者。即空无相等涅槃之乐也。则知自在二句。劝知苦断集也。乘是下。劝修道也。便得等。劝证灭也。上来虽不次第。合劝示证三转。无不具也。然此劝示证三。乃据大分而言。若细推之。三皆互有。如初示中。言勿贪五欲。莫住三界。即是劝也。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即是证也。二证中。言保任此事。指三乘为此事。即是示也。但当勤修精进。即是劝也。三劝中。言此三乘法。即是示也。便得安隐快乐。即是证也。

△三合诸子受行。上喻是三乘合明。此则开说为三。三文皆应内有智性句。智即析空之智。性即宿世习性耳。此过去也。从佛下。现世因教生解也。教即声闻四谛。缘觉因缘。菩萨六度也。殷勤下。依解起行也。析之又析。断惑显理为勤耳。自求下。从行入证也。此系三文大同者。故先揭出。分文为三。初合声闻乘。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言从佛世尊闻法。合上闻父所说玩好之物也。信受。合上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也。殷勤精进。合上互相推排也。欲速出三界。合上竞共驰走也。自求涅槃。合上出宅也。下去二文。例之可见。羊车者。羊则不顾后群。譬声闻但自利。而不利他故也。

△二合缘觉乘。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言求自然慧者。缘觉所观因缘之境。非佛罗汉天人作依。本来有者。所观境既自然。能观智亦自然。也。如独觉之观。华则如是开。叶则如是落。此华开叶落。莫非因缘。皆出乎自然。无有造作于其间也。言深知诸法因缘者。若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何名深知。以其能顺观生起。逆观还灭。观过去。则破于常。观未来。则破于断。故言深知也。鹿车者。鹿则并驰并顾。譬缘觉。虽在自行。亦能度眷属故也。

△三合菩萨乘。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言一切智者。即内外法明。无不晓了。名一切智。此是因中所修之智。佛智。是果上所克之智。即三藏果头所得之智也。自然智。是果后施化所起之智。能因机设教。以教逗机。机教相合。莫不称适。故名自然智。无师智者。以小乘所明。但得一佛化世。无二佛并化者。既唯一佛出世。则更无有能为佛之师者。故名无师智也。言愍念安乐者。愍念即是大悲。安乐即是得乐。举愍念之大悲。则知必拔于苦。举安乐之得乐。则知必有大慈。此乃绮文耳。是名大乘者。此菩萨。于当教中。望二乘。亦得名大也。牛车者。牛有兼运之力。譬菩萨则有化他之功故也。

△三合等赐大车譬二。初提譬。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二正合。前譬说科。立长者欢喜。今正合中。科立免难。然由诸子免难。所以长者欢喜。故初免难。合上欢喜也。二如来下。合上等赐。略不合第二索车。第四受行。盖既免难。则必索车。既等赐已。则必受行。二正二傍。举正摄傍。故但合初之与三。文为二。初合免难。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出三界苦。合上安隐得出也。以佛教门。合上皆于四衢道中也。得涅槃乐。合上露地而坐无复障碍也。言以佛教门等者。即三乘同佛。一四谛教。声闻则以苦为初门。缘觉则以集为初门。菩萨则以道为初门。同出三界也。又可声闻以佛四谛教门。缘觉以佛因缘教门。菩萨以佛六度教门。各出三界也。

△二合等赐。上有三科。今具合之。但不次第。又分为三。初超合释所以。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言我有无量法藏。合上财富无量悉皆充溢也。是诸众生。皆是我子。合上今此幼童皆是吾子也。等与大车。不令有人等。合上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及合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也。言独得灭度。即小乘灭度也。小乘但灭见思。但度分段。故言独。如来灭度。不但灭于见思。亦且灭于无明。不但度于分段。亦且度于变易也。又独得二字。对皆以二字看。以上譬文有二。我财物无极。不应与下劣。皆是吾子。不宜与差别。今合亦二。以如来灭度度之。合上不应与下劣。不令独得灭度。合上不应与差别也。

△二追合正等赐。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

诸佛禅定等者。禅是出世上上禅。定是首楞严定。解脱是不思议大解脱。不同上劝示证中之禅定。彼是三藏之教也。

△三追合示车体。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一相。合上法身为体。谓一切诸法。虽有三千性相不同。然举一法。则法法皆真。举一相。则相相皆实。同一真如实相。法身之理体。故言一相也。一种。合上般若为宗。即般若妙慧。一切种智也。能生净妙第一之乐。合上解脱为用。言依法身之理。而起般若之智。以般若之智。而契法身之理。理智冥契时。自然生于解脱自在之乐。无惑不破。故曰净。无德不备。故言妙。三乘九界。所不能及。故言第一也。又一相者。言法身理体。本无异相。由众生情执不同。故于一相中。凡夫执为有相。二乘执为空相。菩萨执为中相。是皆异相。非一相也。盖体本来湛寂。故非凡夫之有相。非二乘之空相。非菩萨之中相。乃是一相。而此一相。即是实相。实相无相。强名一相耳。一种者。般若妙智。本无异种。亦由众生情执不同。故于一种中。凡夫则成有漏种。二乘则成无漏种。菩萨则成亦漏亦无漏种。是皆异种。非一种也。盖智体本自凝然。故非凡夫有漏种。二乘无漏种。菩萨亦漏亦无漏种。乃是一种。然般若本来无种。强名一种耳。言净妙第一之乐者。凡夫有漏。所有之乐。乃是世俗。垢而非净。二乘无漏。所有之乐。乃是偏空。是粗而非妙。菩萨亦漏亦无漏。所有之乐。乃是次第有上。而非第一。大解脱乐不然。不同凡夫之垢乐。二乘之粗乐。故言妙乐。不同菩萨次第有上之乐。故言第一乐也。又一相合体。一种合宗。圣所称叹合用。净妙第一。乃是总明三德。般若照了。故言净。解脱运用。故言妙。法身中极。故言第一也。

△四合长者不虚譬二。初提譬。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二帖合二。初正合。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如来等者。意谓上长者。许三车与一车。我如来已问。尔身子已答。一答免难。二答与大。无有虚妄明矣。我先施三。后唯一实。亦如长者免难与大。皆无虚妄。故曰亦复(云云)。

△二出意。

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三结答。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上如来领答有三。初叙意。即是斥前许后。二正说。即是立譬合法。今第三乃是结答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之问也。言以是等者。意谓汝前问云。愿为说其因缘。令离疑悔。今我始自譬喻。终于合法。以长者三车一车之浅浅喻。喻如来三乘一乘之深深法。所明者。无非前三后一之因缘。则汝等四众。应以决了无疑矣。故曰以是(云云)。

△二偈颂二。初颂正说。二汝舍利弗下。颂劝信。初正中。不颂前之叙意。后之结答。但颂中之正说。分二。初颂立譬。二颂合法。初又二。初颂总譬。譬上倏然火起。焚烧舍宅。略不颂一门及三十子。以火宅。即兼一门。五百人。即兼三十子。以门不离宅。子不出人故也。二是时宅主下。颂别譬。初文分为五。初正颂譬本。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复顿弊。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栋倾斜。基陛隤毁。墙壁圮坼。泥涂阤落。覆苫乱坠。椽梠差脱。周障屈曲。杂秽充遍。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初一句。颂上有大长者。有一大宅去。颂上其家广大。有五百人。颂上多诸人众。合法者。长者。即是如来。火宅。即是三界。此三界。虽是如来之化境。亦是众生之所有。由众生最初一念不觉。结暗为色。想成国土。其来久矣。故言其宅久故。虽则成土而住。必归于坏空。故言而复顿弊。顿即委顿。弊即坏弊也。在上为堂。如上二界。居下为舍。犹如欲界。又此三界。总皆危殆。故高危。已上三句。是总明三界。次柱根下三句。是别明三界。柱根去地不远。如色界去欲界不远。梁栋构架于空。如无色界最居其上。基陛。则全依于地。如欲界也。三界虽则上下不同。而统属无常不久。便归败坏。故言摧朽倾斜。及隤毁也。墙壁下四句。别明三界所有之四大也。墙壁譬地大。终不牢固。故言圮拆。泥涂譬水大。终不坚凝。故言阤落。覆苫譬风大。终归散坏。故言乱坠。椽梠譬火大。终须熄灭。故言差脱也。周障下二句总结。谓三界不离四大四大不离三界。同一无常不净。故言周障屈曲杂秽充遍也。五百人。颂上多诸人众。即指五道也。以三界唯五道所住。故曰止住其中也。

△二譬明欲界。然此文中。或约三毒而释。或以六识而明。或将四倒为合。或举十恶消文。皆非经意。唯约十使而解。乃巧合佛心。何以见之。即如经云。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言五浊者。所谓见浊。烦恼浊。命浊。众生浊。及劫浊也。今明五利。即是见浊。五钝。即是烦恼浊。此二是能烧。所烧即是命浊众生浊。四浊具足。即成劫浊。由此三界五浊恶世。故如来从于法身地中见之。而欲起大悲心行救也。然众生既为五浊所烧。则不能解佛之智慧。故如来先且施于三乘。后乃说一乘。种种施设。皆由于此。是故十使。与佛意合。若作他解。与经不合也。文分为三。初五钝。二五利。三结明。初二。初别示。二总明。初又五。初譬慢使。

鸱枭雕鹫。鸟鹊鸠鸽。

慢有八慢七慢。略则三慢。谓增上慢。我慢。卑劣慢。鸱枭。则以非子为子。譬未得谓得之增上慢。雕鹫。则凌高视。如众鸟中为主。譬于我慢。乌鹊等。飞不离地。常近于人。譬卑劣慢。言卑劣慢者。假使一事。本不能行。若他行时。便生慢云。此事我亦能行。本是卑劣。而犹慢人。故名卑劣慢也。

△二譬瞋使。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瞋亦有三。谓顺理瞋。非理瞋。诤论瞋。今蚖蛇性毒。譬非理瞋。蝮蝎虽毒。人触则伤。譬顺理瞋。蜈蚣譬诤论瞋也。

△三譬痴使。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诸恶虫辈。交横驰走。屎尿臭处。不净流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