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极显悲心(从前法喻。虽显如来悲心。但约现在未尽其极。今则前约过去。后兼未来。则如来三世益物。化化不绝之悲心。极情显发。无余蕴矣。必如此显者。一则以令体贴此心。发起真信。足上文不尽之意。一则以令珍重此法。勿妄宣传。为向下结嘱发端。一则以指出父子。点出过去。为因缘一周张本。读者幸研昧之属补颂)三。一完过去益。二结未来缘。三防现在疑。初三。一过去植种。二中间引熟。三现在当脱。初。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

上二句。欲显悲心。呼当机。晓大众也。下二句。为发真信。出父子。定昔缘也。

△二中间引熟。

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上二句。指大通威音之后。退堕凡外。累劫以来。常受众苦。下二句。指如来常相随逐。济以小道。拔以权宗。令出三界。必令出三界者。一则以脱当时之苦。一则以作今日之阶。其悲心之在于过去者如此。

△三现在当脱。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至)今所应作惟佛智慧。

先说灭度者。指四十年前。暂许权果。非究竟许。故置虽言。但尽生死者。纵其已尽分段。而实不灭者。夺其未灭变易。既未灭变易。不应固守昔年行履。既已尽分段。还当更求今所应作。要知今所应作者。亦无别事。惟有佛智佛慧。应修应证而已。此如来重示佛乘。欲结大通威音之案也。完过去益竟。

△二结未来缘三。一现在植种。二中间引熟。三未来当脱。初。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至)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菩萨独指上根。是众亦兼中下。能字着眼。足见法无偏党。权实在机耳。诸佛实法。即指今日所说。今日所说。乃三世通说之法。故统约诸佛言之。实有二义。一谓有实体性。究竟坚固。拣非诸法迁变不常。二谓有实功能。毕竟成佛。拣非诸法唐捐无济。然既有实体性。有实功能。则历耳便可成因。纳识终竟不坏。惟是中下之众。不能一心听受。不能谛信此义耳。若果有上根菩萨。于是中下众中。独能别具正见。专一其心。听受诸佛实法。则知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何况诸佛三乘弟子。故虽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皆当成佛。但应脱者脱。应熟者熟。应种者种。而当来得度之机。即寓于中矣。

△二中间引熟。

若人小智深着爱欲(至)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初别说苦谛。盖偏对钝根。以苦谛为初门也。若人者。指上科植种之机。同闻实法。不能直下承当。自信作佛。故云小智。由智小故。仍旧堕落凡外。故云深着爱欲。爱欲者。可爱可欲之境。即色等五尘也。欲为苦本。知苦则不复着欲。故为此等说于苦谛。向处众苦。枉受而不觉不知。乍闻佛说。如梦方醒。故曰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以佛所说。验己所受。丝毫不虚。故曰佛说苦谛。真实无异。所谓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苦谛实苦。必不可令乐也。若有下。通说三谛。盖以根器不齐。令随机而修证也。贪欲为众苦之本。由不知故。依此起诸见思。名为苦因。在在处处。常相随逐。即是深着。生生世世。不求解脱。岂能暂舍。欲示宁沸抽薪之方。为显清流奠源之术。故以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道犹言也。诸苦所因。即指见思。依于贪欲而起。故为其本。斫其本而枝叶尽脱。故云若灭贪欲。无所依止。谓贪欲既灭。则见思无所依止。此示以断集之方也。苦因既尽。苦果不生。故云灭尽诸苦。妄果既尽。真理自圆。故云名第三谛。此示以名灭之由也。欲求出世之果。须假出世之因。故云为灭谛故。修行于道。以修道故。断见思惑。三界众苦不能缚系。故云离诸苦缚。苦缚既离。则长揖世间。永绝轮回。故云名得解脱。此示以修道之益也。以上三谛。相因而说。皆可为门。惟从机便而已。又此中所说四谛。义在法华之后。言法华之后。若仍有小智着欲。不知苦本之机。佛于中间。仍复以四谛之法。而接引之。或一生。或多生。或至尽未来际。渐熟渐脱。其悲心之及于当来者又如此。

△三未来当脱。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至)我意不欲令至灭度。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者。承上徴起。以于何义而得解脱名也。但离虚妄。名为解脱者。正出得名所以。虚妄即分段因果。离于分段因果。则三界不系。故曰名为解脱。然此中曰但。曰名者。但显未尽。以变易方炽故。名显非实。以法执仍存故。一切解脱者。二死俱离。我法双空之号。彼既变易方炽。法执仍存。故曰。其实未得。由未得一切解脱故。纵彼执权为实。自谓灭度。佛亦不许。故云佛说是人。未实灭度。所以不许实灭者。以佛道无上。尚在半途。故曰斯人未得无上道故。由彼未得无上道故。纵欲小就。速取偏空涅槃。非佛本意。故曰我意不欲令至灭度。盖必进求无上菩提。当来以大法得度。乃佛意也。结未来缘竟。

△三防现在疑(恐有疑云。权既归实。大复引小。法无定相。说无定时。似设虚妄。何以取信。故此防云)。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者。正显说权说实。无非自在随机。固不可执一定之相。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者。正显说大说小。总为随缘安隐。又岂可拘一定之时哉。极显悲心竟。

△三结嘱珍重二。一略嘱。二详嘱。初二。一略嘱非机莫传。二略嘱是机乃说。初。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至)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初嘱令珍重。一乘妙法。佛佛相授。故以印称。为利故说。妄传反损。故以勿诫。若有下。明其所以言。如来所以嘱令珍重。勿妄宣传者。正以顶受。信受。并徒信者。皆难得耳。随喜者。随顺欢喜。顶受者。顶戴受持。若非多劫缘熟。位登不退者。不能如此。故曰当知是人。阿惟越致。梵语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地。此上明顶受之难。信谓遵信不疑。受谓领受不失。如此虽不及于随喜之切。顶受之诚。若非久经多劫。供佛闻法者。不能如此。故曰是人已曾见过去佛等。此上明信受之难。信汝所说者。谓信身子代佛宣扬。不作为造之想。不起数摈之愆。如此虽不及于信受佛语。若非灵山一会。大有宿缘者。亦所不能。故曰则为见我。亦见于汝等。此上明徒信之难。

△二略嘱是机乃说。

斯法华经为深智说(至)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初嘱令珍重。斯经乃一乘之教。深智为一乘之机。机教相投。乃可为说。不失人。亦不失言也。浅识下。明其所以。言如来所以嘱令珍重。为深智说者。正以凡夫浅识。小乘智劣。皆不能解耳。耽湎五欲。不知缘假。曰浅识。犹豫一乘。不达性真。曰迷惑。由斯二缘。虽闻不解。此约凡夫言也。声闻辟支。智如萤火。一乘实相。体同太虚。以萤对虚。自然失照。故曰于此经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等。是况显不及之义。言舍利智称第一。尚于此经。不能现量体悟。惟以信心得入。降斯已还。不言可知。故曰况余声闻。其余声闻等。乃结归不及之语。信佛语者。信佛言无虚妄。顺此经者。顺经拟知作佛。如是皆以比量而知。故曰非己智分。此约小乘言也。略嘱竟。

△二详嘱(略而复详者。深为弘法者虑故)二。一详嘱非机莫传。二详嘱是机乃说。初三。一指机标嘱。二历明有损。三结归嘱词。初。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佛意深以弘法为虑。故又呼当机以详嘱之。憍慢偏指增上。憍谓自矜。即诈言得道。慢谓傲人。即责他恭己。懈怠偏指二乘。懈谓心灰。即无所堪任。怠谓意懒。即不复进求。计我偏指外道。以六十二见。我为其本。此上各以多分言之。总言受道责乎虚心。憍慢乖之。修道贵乎精进。懈怠反焉。证道贵乎解脱。计我违矣。如是之人。纵闻无益。故以莫说嘱之。凡夫者。上不预圣。懈怠轻乎二乘。下不流邪。我见逊于外道。中不喜伪。憍慢减乎增上。泛尔寻常。固无足为重轻。惟是识见浅薄。贪欲炽盛。甘露不注毒器。妙法岂入染心。故亦以勿说嘱之。

△二历明有损三。一标罪诫听。二次第叙列。三极言显广。初。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至)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此中谤有四种。初明真谤。不信即毁谤之本。故先言之。毁者身心轻贱。谤者口出讪言。既通三业。则存之于心。现之于形。发之于口。肆无忌惮如此。故属真谤。一人谤之于前。众人继之于后。致令已信者悔。未信者避。故曰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下。明似谤。颦蹙者。颦眉蹙额。疑惑者。疑法惑人。虽通身意。尚未出口。故属似谤。此上二种。业因既分真似。罪报不无重轻。故教以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下。明显谤。在世灭后。分途两说者。以佛在世时。三业殊胜。诽谤无济。其罪少轻。佛灭度后。四依衰微。诽谤易侵。其罪尤重故。诽者非言妄加。谤者旁言背议。此亦无论有心无心。动身未动。但既出于口。业已彰着。故属显谤。见有下。明冥谤。对本为读。背本为诵。此二惟是自利。注䇿为书。将授为持。此二亦兼利他。轻贱者。鄙少其事。憎嫉者。媢忌其人。而怀结恨者。恨其攘自利养。障彼恭敬。怀之一时。结之终身。此惟存之于心。未形身口。故属冥谤。此上二种。业既冥显有异。报亦轻重悬殊。故教以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二次第叙列四。一真谤罪报。二似谤罪报。三显谤罪报。四冥谤罪报。初。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其人指真谤之人。盖如上所标。从头序列也。命终径入阿鼻。劫尽更生他方。经劫莫出。由彼断他佛种。致彼常沦所感。毁谤由于无智。故地狱余报。当堕畜生。畜生即无智报也。无智毁谤。犹如狂吠。故报堕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