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州天竺寺沙门 崇俊 撰

杨州禅智寺释 法清 集疏

疏第二明经宗旨者。宗主也。尊也。崇也。旨趣也。此经所奉。意尊何法。而为宗旨。然以一乘等宗。舍权就实为旨。释中先通明教宗。后别彰此宗。就前中。先叙古。后述今。

疏此方先德(至)第四宗也者。叙古释也。五聚法者。谓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聚谓聚集。色心等法。名聚在一处。或云。五聚者。即五蕴也。以蕴是积集义故。今此不然。且五蕴者。不堪无为。以此宗中。且执无为。为其实有。故色心等五聚。义将为胜。

疏且古经论(至)何宗者。下述今中。初问。后释。此初也。然今问云。据斯经论。于前曰宗。复是何摄。意明古人。立前曰宗。不摄此等。舍利弗阿毗昙者。即是论名。梵网六十二见经。简大乘梵网经也。

疏然文殊问经(至)二十二宗者。下释中。先引大小教文。后正立宗义。此初也。然小乘二十部。文殊问经云。有二十部。云何分别部。云何根本部。佛言根本二部。一摩诃僧祇。老少同会。共集律故。二名体毗履部。老宿共集。此律一百年后。此二部起。于二百岁中。僧祇出七部。一名执一切语言。二出世间语言。三高物梨柯。是律主姓。四多闻智故。五只底柯。六东山。七北山。此三所居。此七从僧祇。展转相生。非一时俱从僧祇出。于百岁中。从体毗履。出十一部。一一切语言。二雪山。律主居之。三名犊子。是姓。四名法胜。五名贤胄。此二是名。六一切所贵。为人重故。七芿山。是处。八大不可弃。律主初生。母弃于井。又追寻之。虽堕不死。九法护。名也。十迦药毗。姓。十一修妒路。执此义故。此十一且展转生。合二十部。偈云。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七。体毗履十一。是谓二十部。十八部及本二。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以疏指文。殊恐不委所由。故引之尔。然宗轮说。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云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城。王号无忧。统摄瞻部。惑一白盖。化给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二上座。乃至布萨时。竟夜斗诤纷纭。城中士庶。乃至国王。来自和诤。僻用律文。行筹灭诤。用多人语。贤圣众中。耆年虽多。与僧数少。大天明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然初结集。界内界外。已分两部。至此大天时。因诤而分。论云。后即于此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此部执世出世法。皆无实体。同一假名。二说出世部。此执世间从颠倒起。但有假名。出世非倒。皆是真实。三鸡胤部。上古有仙。染鸡生子。是此之族也。次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真谛云。佛在世时。有一罗汉。名祠皮衣。昔作仙人。披衣以祠天故。后出家已。随佛说法。皆能诵持。佛未涅槃。遂住雪山坐禅。不觉佛已涅槃。至佛灭后第二百年。从雪山出。见大众部所弘义浅。其甚惊怪。更为具足。诵出浅义。及以深义。深义中有大众乘义。次第二百年。更出一部。名说假部。慈恩云。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以真实。不同一说说出世。次二百年满。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制多翻为灵庙。佛于一世。初生。成道。转法轮。涅槃四处。皆有灵庙供养。此山即灵庙处也。二西山住。三北山住。即制多山。西山北山也。其上座部。经尔许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言一切有者。有有二种。一有为三世实有。二无为离世实有。言雪山者。上座从众为说因所依。转入雪山。又云。既为他依。师宗微弱。乍似雪风。次于三百年。从说一切有。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此上古有仙。染犊生子。此之种也。次于三百年。从犊子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可上。故以名焉。二贤胄部。孟部主贤。徒众是胄。胃苗族故。三正量部。刊正邪谬。四密林山部。山有密林。林主居之。次于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主昔日曾作国王。化雪沾地上。后舍出家。从本为名。次于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习采菽氏师。或名法密。慈恩云。是部主名也。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出一部。名饮光。亦名善岁部。梵云迦叶波。此翻饮光。上古有仙。身光极盛。饮蔽余晖。是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