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后破执者。初以义门分别。后疏释破其迷执。略以六门分别。

一释名。二出体。三约识有无。四执障宽狭。五三乘伏断。六得果有殊。且释名者。贺云坚执计着。名之为执。声闻之人。计着为究竟。如来为除此迷情执。故说此经。又云操持守摄名执。执谓封着。执谓情不舍劣见。但与心心所相应起者。总名为执。执者计小果而生。执者决定义。声闻四十年前。证得小果。谓与佛等。如人行至宝山。把着瓦石。谓是真金坚执不舍。执若门不开。不肯进修大行。但得小果。谓是真极。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方名为缓也。

二出体者。二执皆以染慧为体。成唯识论云。我法二执。以慧为体。谓即恶慧非善慧。此慧起时。无明俱故。若余心所相应起者。总名为执。五见中萨迦耶见为体。此是假法。假法如无。非因缘故。以我法二执俱依一慧。以慧为体胜也。由有无明故。无我之处。妄执为我。无法之处。妄执为法。此通外凡有也。若二乘羊鹿化城本无妄执。为有此心。是法执也。

三约识者。安慧云。前五第八。唯有法执。而无我执。末那唯我执。谓执赖耶为我。第六意识。具有二执。虽具二执。有间断故。谓此意识五位。无心所依之识。既不有能依之我。亦有间断也。护法云。此理不然。意言执者。执着分别。方名为执。前五任运缘境。赖耶亦任运缘三种境。只有任运分别。随念分别。云何言有执也。护法正义云。一我执八识有无。二法执八识有无。且我执有二。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由内缘力。常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有二。一者常相续。在第七识。二者间断。在第六识。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乃至金刚心。方能除灭。分别我执者。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有第六意识中有。有二。一缘邪教所说蕴相。二缘邪教所说我相。二法执者。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名义与我执同也。此法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即能断灭。护法云。六七二识。具有二执。若常相续在第七。若间断时。在第六识。五八识中。二执俱无。谓是自净无记。若第八识。含诸种子即得。若令起现行。而有执者。无有是处也。若安慧师。八识总有执。五八唯有法执执。第七唯我执。第六通二执也。

四执障宽狭者。执即狭。障即宽。谓执唯在六七识有。唯除第八。执障俱无。护法云。六七二识。有执有障。五识有障无执。且如前五识。有贪嗔痴三。而无其执。若是不正义。即言执宽障狭。缘执通三性。障唯不善性故狭。正义。即约八识论宽狭。不正义。即约三性。以论宽狭也。

五三乘伏断者。七方便伏我执。初果断。若大乘。资加二位伏。初地断。又分别我执。见道断。俱生我执。地地皆除。谓十烦恼中。六通俱生。十分别起。初地断分别。兼断一分俱生。乃至佛果。断最后一分。身见是执。第四地断。若障直至十地满足。金刚心断。

六得果有殊者。贺云声闻断烦恼障。唯得涅槃。菩萨双断。而得二果。菩提涅槃。此中执者。此法执及所知障也。上中二根。及诸罗汉。我执烦恼。先已亡故。谓除法执及所知障。说此经也。上来六。一释名。二出体。三约识有无。四执障宽狭。五三乘伏断。六得果有殊。

言声闻有二者。标能执人。能执人中。有声闻。有菩萨。两类人中。皆有能执人所执法。且声闻有二。初疏主泛明两种声闻。后依瑜伽法华论。列四种声闻。今且泛明二种者。问疏主何故不同他论家。叙四种空。说两种耶。答此间疏主约实种性。此两种缘增上慢人。是暂有应化。又是不实故。此间唯论二种声闻也。从他闻声。而得解脱。谓于所闻教法声。发心修行得小果。如是种类。故名声闻也。

言一决定种性者。瑜伽云。有五种决定。一种性决定。二发心决定。有声闻种性。决定发声闻心。三得果决定。四入无余决定。五不成佛决定。今此疏中。具三决定之义。一种性决定。疏言决定种性。二得果决定。疏言得声闻果。三入无余决定。疏言定入无余。定入无余之言。遮一性师入涅槃了。再起身修行成佛。故言定入无余。余是阿罗汉五蕰身。是惑业之余。无彼身故。故名无余。余有三义。一障余。阿罗汉惑业断尽。有余习气在。名障余。又有所知障在。名障余。二者道余。谓戒定慧。有余可修。未满故。三者果余。余者。此阿罗汉身。是惑业之余。名为果余。章敬云。引佛性论云。二乘有三种。一烦恼余。无明住地。二业余。谓有漏业。三果余。谓意生身。此不定性人。说无余涅槃者。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此约小圣。以解有余。若佛有余。虽无实依。而现似有。亦名有余。有漏所依。略有八种。一施设依。谓五取蕰。谓由此故。施设假者。建立有情命者等故。言说句六趣行等。皆依取蕰而建立也。二摄受依。即七摄受事。父母妻子。奴婢僮仆。朋友眷属等故。三住持依。依四食身方住故。四流转依。依四食住。及十二有支。有情流转故。五烦恼依。所谓集谛与苦果为依。六后边依。谓阿罗汉最后蕰。七相续依。四相迁故。八根本依。谓第八识。今依第六后边依。名有余。无学位中。具于四净。谓当苦不生净。烦恼不生净。不造杂业净。舍寂静净。谓六根门。喜不喜。安不安。乐不乐。安住上舍。虽有寂静。有少余依。名有余依。言无余依者。离过得名。离先三余。障余道余果余。及后诸余。名无余涅槃。即此无学。深生乐寂。身如薪。智如火。依无漏定。起智慧火。烧灭自身。其身既尽。智亦随灭。由如灯焰一灭已后。不住方所。不入过去。不居现在。入灭亦尔。问既无身智证。对谁说无余。答得此无余。与有余同时。即是由前有身智时得。故要身智灭位。方显无余。故唯识云。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问此无余位。更何所有。答唯识论云。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唯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也。灭却色蕰。名灰身。灭却四蕰。名智灭也。

言故诸经云等者。言经即是庄严论有文。论解于经。从经引来。所以言经也。余人善根者。小乘是大乘之余。唤小乘定性人。作余人善根。即是余有为法。无漏生空智品。八解脱根力。诸功德法也。

言涅槃时尽者。即是身智俱灭。同大虚空。天亲立三缘起。烦恼业异熟果事。俱舍问云。宁知要由烦恼。能生业耶。答如龙镇池水。常流不竭。烦恼镇业。生续无穷。以此故知。二乘无学。烦恼既尽。发业无由。惑业既无。不招后有。现在异熟。更不感生。故任先因。随业长短。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