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沙门 栖复 集

方便品

言方便品略者。三分分经。今当正宗中八品经文三周说。今方便品法说。此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出体。二十八品中。唯此品无解妨。有出体门也。

言来意有三者。一八品为来意。二十九品为来意。三论家为来意。且八品中第一三分为来意。序分正宗流通。今解序分了。次明正宗。正宗中最初方便品。故序品后。方便品来。此第一来意。望前序分为来意。第二八品正宗为来意。八品中此品最初。故有方便品来。第三八品中三周说。今当第一周法说。法说最初。故序品后。方便品来(上总科文)。

言一者依八品为正宗者。言八品为正宗。简不取十九品为正宗故。安中字也。

言莲华有出水等者。出体也。今拟取正宗为来意。正宗有二。八品为正宗。十九品为正宗。今先定却八品正宗分齐。然后说来意。问疏主何要说取八品为来意耶。答准法华论及法华经八品为来意。则胜十九品。疏主云。夫论义者。先观题目。题言妙法莲华。即须取莲华为正宗。莲华者。开敷出水义。舍权取实。破二会二。唯在八品。离此八品已外。更无说处。欲拟取向下八品为正宗去。所以此间先解莲华。意言有莲华处。即正宗也。问此间解方便品来意。何要说正宗。答科八品为正宗者。意明序品后即说正宗。正宗中先合说方便品。所以先向此中商量也。欲拟解开示悟入。三果一因。故致斯语。莲华有出水开敷之二德。既有出水开敷之德。所以喻妙法具果秀行竦之两能。果秀即同出水。行竦便类开敷。即一乘因行。从下直取至上上佛果。故名行竦也。佛果菩提甚高广深远。此一乘行直能取得佛果。高即出过三界。广即遍满十方。深即不可测量。远即时长难至。故佛果虽高广甚深。无物可到可取得。唯一乘因行。能取得高广深远佛果菩提。名行竦。即开敷义。故八品广明行果出水开敷之义。故八品名一乘之正宗也。国语云。竦者善也。御恶也。广雅云。竦者敬也。谓高上也。行能崇善。上升而取于佛果。故云行竦。有作疏字。顺莲华开敷义。不妨(上依论解开敷出水义)。问如何不取教理为莲华。唯说果秀行竦行果莲华耶。答若论一乘体。教理不妨总取。若论莲华义。行果则胜。教理则劣。若取教理为莲华。第一周方便品初已说教理。得名莲华。则第二第三周唯说行果。应非莲华。初周开示悟三。是果。入佛知见。是行。第二周牛车。是行。第三周宝所。是果。故知莲华多取行果。故言行竦也。竦为息恶务善进也。有云。疏者。即疏条行扶。能疏条而取于果。辨云。疏者开也。行能开果。故喻开敷行。若开敷果即出水。如世间未有果不从华生。未有华不招于果。此华不有则已。有则华实俱含。法中论。此行不有则已。有则必招佛果。未有行不招于果。未有果不从因来。疏言佛果不可虚成。必由业行方得。竦字有据。不及疏字顺开敷义(双取则胜)。

言又经下言等者。今此经中唯说一。乘简去二乘也。

言故以破二会二等者。一乘即是正宗也。此经既以破二会二为正宗。离此八品。无破二会二处。所以唯取八品为正宗也。四十年前执二乘为极。世尊破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第二周云。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第三周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知所执之城是权。能执之心亦破。故名破二也。会二者。四十年前。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会权入实。会二归一。是法华之正主。主者宗义(依疏科八品正宗义)。

言故三周说等者。意言上依论依经科了。就八品之中三周说此。周者。周圆周足。四分皆足。故名周也。法说。譬说。宿世因缘说。名三周。逗者。字书云。逗留也。说文。上也方言住也。有云。逗者绎也。此解为善。易彼二乘执心。而皈一乘之位。三周逗彼三根者。初世尊法说。欲令一切声闻总解。及至说了。只鹫子一人解。将谓世尊唯为鹙子一人说。余五百千二百人总未解。不可还更法说。遂着喻也。及至喻说。只有四人解。恰似只为四人喻说相似。中根四人信解。佛说药草喻品。佛重述成。授记品为之授记。余下根千二百二千人。闻法说不解。闻喻说不解。不免宿世因缘。说说过去结缘之事。为第三周结缘始悟解。又初周因果理智双说。第二周偏说因智。第三周偏说果中理。是故名三周说。逗彼三根也。

言此品初说一乘等者。问三周八品。何故前说方便品。不说余品耶。答疏言此品初说一乘。为鹙子也。最初从定起。唱二甚深。经言。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次鹙子请有三。初狭自他疑故请。经言。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次陈大众植因故请。经言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人等。后从化堪闻故请。经言。今此会中如我等比。有千万亿等。如来三止。初赞希有止。经言。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论云。初止为相。令真圣者。问取一乘。令假圣者避席而退。二恐惊时会止。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三恐坠大坑止。经言。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第三开斯实相。启彼权门。分二。初取记。许摄授故。后与记。正与陈说。六段文未闻令闻。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二者。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三依何等义。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等。四令住。经言。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等。五依法。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等。六遮。经言。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故言此品初说一乘等。

言最初于譬喻品等者。分二初标闻法已喜生。经言。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后释欢喜之所以。分四。一失大法以兴嗟。经言。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等。二处小阶而起叹。经言。我常独处山林树下等。三喜今闻而恼尽。经言。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等。四知佛子而道成。经言。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等(上领解)。次述成分三。初陈往遇。经言。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等。次述今逢。经言。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后显还令依权取实。经言。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等(上述成)。第四为之授记分二。初因记。经言。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后授果记。经言。当得作佛号曰华光。

言乃至等者。经言。昔在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等(初周了)。

言譬喻品中舍利弗请者。经言。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授阿耨多罗三藐等(云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等。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云云)。次正说喻分二。初喻昔权。后喻今实。昔权有四。一三界佛有喻。经言。舍利弗。譬如长者有一大宅。二五趣危亡喻。经言。多诸人众等。三见设权方喻。经言。见是大火等。四依言免难喻。经云。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等。后今实分四。初诸子索三。经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等。二父但与一。经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等。三释成父志。经云。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等。四越子本心。经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等(上喻了)。

言中根四人领解者。分三。初叙四人之喜敬者。经云。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叶。至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次中四人之领述。经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后陈四人之荷恩。经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上领解了)。

言佛说药草喻品为重述成者。分为三。初赞印者。经云。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等。次述成分二。初法述分四。一佛兴于世。经言。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二法利群生。经言。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三受道有殊。经言。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四不能自达。经言。又于诸法究尽明了。次喻说分四。一法王出世喻。经言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藂林。及诸药草。此上总喻。后别喻。密云弥布。三法王出世喻。经言。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二说教普滋喻。三禀润各异喻。经言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藂林及诸药草。四不自觉知喻。经言。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后结成。经言。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等。

言便为授记等者。大迦叶号曰光明。须菩提号曰名相。迦旃延号曰阎浮那提金光。目楗连号曰多摩罗䟦旃檀香(上第二周了)。

言化城喻品说往结缘等者。经言。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众。又云。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上说结缘)。

言利彼下根满慈等者。分三。初满慈心念领解。经云。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领授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领化城了)。

言佛印述讫者。分三。初问众见否。经云。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二叹其今德。经言。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三叹其往德。经言。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

言便与授五百等者。富楼那当得作佛。号曰法明。陈如与五百。号曰普明。二千人同名宝相(第三周了)。

言自下更无说一乘处者。简异正宗。此结皈头头破。二会二为一乘体。两头相应。故知八品为正宗也。

言今既众集等者。结皈来意。众集即十五类众也。缘和者。如来是能化人。在灵山所化众。又在灵山。能化所化相逢。故名缘和。又云。魔事既无。若有一人作魔事。不名和。今既无魔事。名和也(初解胜)。

言警之已毕者。动地雨华放光等。名警毕也。

言根器等者。此不约身与佛相逢。但约根熟。合闻法华。名根器符会。根与法华经相符会符契也。正可陈宗。且说一乘法华。既说序分。即合正宗。此品正宗居首。故序品后。方便品来也。

言二者依十九品等者。总科也。方便品下。初十二品明一乘境者。疏主依瑜伽。作境行果三科也。此经中无境行果三名目。只是疏主安立着也。十二品对能缘心名境。两品明行。安乐品所行行。涌出品能行人。行人无别人。揽法成人故。人亦名行。果者。如来寿量品。果中之果。余之四品。因中之果。如来寿量品极净圆明果。分别功德品因圣分证果。随喜功德品福利超胜果。法师功德品经力难思果。常不轻品引已曾证果。

言说境令知等者。疏主断也。亦云。正明说意也。问何要说境。答疏言。说境令知乘之权实。问如何唤权实两法。作一乘境耶。答声闻人四十年前所得二乘教理行果。不知是权。执为究竟。对二乘能缘心。说名权境。法华会上。唱阿含甚深。即昔三教所诠智慧。唯真实乘。阿含甚深。及所诠知。尽名为实境也。今向声闻人说。汝四十年前所得。是权非是究竟。劝令知权可舍。知实可取。所以初之八品正明权实者。初周为上根说。经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是实境令取。经言。无二亦无三。令舍。经云。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第二周为中根人说牛车。是实境令取。羊车鹿车。是权境令舍。经云。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第三周宝所。是实境令取。化城是权境令舍。

言次之三品叹人美法等者。美法即是叹法。以上句有叹字。下句即言美法也。法师品初一长行一颂叹人。后一长行一颂美法。人者。经言。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又云。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也(云云)。美法者。经言。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又云。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法华为第一。

言劝募持行者。问佛何时召命其持品禀命。答宝塔品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天授品云。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又云。若有深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云云)。两品俱是劝募。劝者勉也。募者召募也。又宝塔品。言劝募。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属有在。天授品。身劝募。经云。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上二品言劝身劝。想名劝募也。二云。法师品双叹人法。宝塔品别叹法。天授品别叹人。辨云。宝塔品别尊于法。天授品别尊于人。劝募亦通三品。三品之中。劝募文即暗。以义而说有也。法师品双叹人法。亦是劝募持经之人。宝塔品别叹法。天授品别叹人。并是劝募持经之人。总名劝募。若望佛意。三品总通劝募。若依诸抄。劝募唯在宝塔提婆二品也。准此声闻禀命舍权持行实法。唯在持品也。持行二字唯在后品。

言后持一品等者。准此声闻禀命舍权持行实法。菩萨禀命持。声闻舍权持。即是二万菩萨此方持。四类声闻他土持。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彼此俱持也(上总科也)。

言科初八品等者。下别科也。意言境行果三之中科。八品亦是法说权实。喻说权实。宿世因缘说权实。故十九品正宗中科八品。与八品正宗。道理不别。十九品正宗中。最初是方便品。故序品后。方便品来。又境行果三之中。未明行果。且初明境。境中有十二品经。方便品是最初说一乘境。故序品后方便品来。又就十二品中。初之八品。正明权实之中。初法说权实。喻说权实。宿世因缘说权实。令且初明法说权实。故序品后。方便品来也。

言三者论云自此等者。自此已下指方便品名。自此已下。论主意总自此已下之言。八品正宗。总属已下中摄也。且总解。论云。初周教理行果为因果。第二周说因不说果。第三周说果不说因。教理行果四法。皆有因果也。

言此意从前序品等者。体相相状。疏主略解论中相字。便有三师解释。各自不同也。第一师取教理为因果。依显了因果。解体相相状。能诠教为因。所诠理为果。教是有为诠之。因但名相状也。所诠理为果之中。有为无为二种差别。道理理为相状。真理理为体相。第二师取行果为因果体相相状。行为因。果为果。行中初地已去无漏智。但名相状。十地所诠证真如。即是体相也。因中有为为相状。因中无为为体相也。果中菩萨为相状。涅槃为体相。故名因果体相相状。即开示悟入三是果。开佛知见。双开理智二身通二种。总名体相相状。示佛知见。别明体相。悟佛知见。别明相状。第三师教行并为因。理果俱为果。是故名体相相状(上疏主解论文)。

言一云所说等者。标也。第一教理师解。因果相教为因。即是诠理之因。故名因果相。

言如门为入等者。问如何唤能诠教为作门。答疏言如门为入室之所由。解门义。教为显理之处。所解因义也。无有理不因教诠。无有人家出不由户。显非亲因果。故说显理之处。所显理。即是法说喻说也。

言莲华但说等者。第一师无量义经第十六名莲华。取教理。何故此经是莲华不取教理。论主解教为开敷。理为出水。教况华开敷。理况莲出水。若莲华向上说有四义。不妨妙法向上还取四法。既莲华向上只说开敷出水义。所以妙法向上只喻教理。故言莲华但说二义。即是出水开敷。妙法向上两能。乃是教之与理。因果故。即智诠。智即理也。诠即教也。或智是果。诠是因。故以教理因果相即。教理为莲华也。

言二云三请已后者。第二师取行果为因果相。三请者。腾疑置惑请。供佛修因请。闻法欢喜请。亦云。初狭自他疑故请。次陈大众于余佛所已植因故请。后述自他已从今佛化堪闻故请。

言明一大事等者。即此经明因果一乘意。约行果名一乘。前三是果。入是其因。此约生因因果。谓从因修至果。但菩提智名曰生因。能证涅槃。所证名果。或可前是了因。因果智照涅槃。亦名了因通二释。

言初扬智门等者。释难也。第一师问第二师云。汝唯取行果为莲华。不取教理者。如来出定唱二甚深。是何法耶。答第二师通者。初扬智门之意等。初唱教理者。缘鹙子执二乘为极。疑心易除。执心难断。佛所以回执心作疑心也。不疑则不请。不请则佛无由说经。所以唱二甚深教疑也。初扬智门者。智是理教之门。

言欲发鹙子等疑等者。等取三根疑文。即是令其生新疑也。

言令其固请者。路云。总云因请。令其请。方说一乘。故言因请。有本言。因请即是三请不退。坚固而请。汉书云。班固注云再三也。如来初止。鹙子便请也。世尊第二度止。鹙子又请。世尊第三遍止。鹙子更第三遍又请。佛见之不已。方顺请而说一乘也。故知不取教理。正取下行果。为一乘宗。固即殷重再三之义也。第一师问第二师云。汝岂腾他。天亲菩萨云。解莲华尚自取教理。汝第二师何故不取耶。第二师答云。汝第一师自错无量义经莲华是菩萨莲华。此性莲华是声闻莲华。菩萨莲华是教理。声闻莲华是行果。不得将菩萨莲华解声闻莲华也。第一师又难第二师云。我取莲华向上开敷出水义。况教理。教开敷。理出水。汝向行果向上如何作开敷出水义。第二师答云。法华论中。开敷出水义。自是解他无量义经莲华。不解此经莲华。汝必若要行果向上开敷出水义。我行果向上亦有也。

言莲华二义虽等者。通妨也。问若取开示悟入为因果。何故论中以莲华二义。喻于教理。为因果耶。答疏言莲华二义等。莲华二义虽解无量义经莲华。我行果向上果秀为莲华出水。行敷是华开。故取莲华况于行果。行果向上开敷出水义。未爽无量义经中莲华二义之通理。又开敷出水义。遍在四法向上总有。名通理。爽由失也。乖也。未失通途道理。意言解无量义经教理。不要同他行果。设同行果。理亦无乖失也。故言虽也。问论中出水开敷二义。但喻教理。今明行果。名为莲华。未审教理二种。是何中摄。答以果摄理。以行摄教。教行并开敷。理果俱出水。此亦未爽彼出水开敷之二义也(上初扬智门。通第一妨。莲华二义。通第二妨也)。

言三云初智等者。第三四法师也。问三释有何差别。答初一释依论已明。而非是正。论解无量义经故。第二虽正据胜而言。亦非总理。第三师更无别义。只揽前二师。为第三师正义。离之两伤。合之双美。四法总为因果相。如候白与二人。同相随行。二介人。一个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