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沙门 栖复 集

经云除佛灭度后者。世尊化得定性人。可成堪说法。世尊化定性声闻不得。何成堪说法。又世尊化得增上慢。即成堪说法。化他增上慢人不得。如何堪说耶。今此第三疑中。定性声闻有二类。一者愚法。二者不愚法。今此论家偏约一分愚法者。为问经中。答言。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释迦已入灭去。当来弥勒未下生。两盈中间不遇我。即教化不得。若遇于我。或遇当来弥勒佛。在无一有化不得。是故我不成不堪说法人。问增上慢人对人对佛起去。岂道现前无佛。答有二解。一云。准宝箧经及善住天子问经。五千人暂时起去。后时再来。佛便化得。二云。为根未熟故不堪化。自是朽木不可凋也。现在为根生。根生不堪化。根熟在当来。弥勒即能化。是故我亦成就堪说法人也。问释迦入灭。弥勒下生。五千之辈根熟。是他弥勒教化。如何释迦成堪说法人耶。答佛佛道同。亦成我化。寿量品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问于中佛出世。名字各各不同。岂有总是世尊身。答或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也(上消经了)。

言云何堪说者。论家徴。论云。谓有疑云。从佛闻法而起谤心者。此指定性声闻。其实亦兼增上慢人。此谤不是邪见谤。但是执他为非也。但是不信。非是邪见谤也。

言此意说言等者。但说趣寂。其实亦兼增上慢者。论据趣寂中而有一分愚法也。七十八云。一向趣寂声闻。谓从本来是寂极微劣慈悲种姓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于生死苦。极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乐毕竟。不能趣大菩提。此名趣寂定姓声闻。既不闻知化菩萨事。即是愚法。问二圣惑断。云何起谤。答执自非他。即名为谤。不要耶见而起谤心。纵是邪见。亦所知法摄。亦不招生故。其实亦兼增上慢者。闻起谤心。即前唱二甚深。五千之辈便言。佛说一解脱义等。即是谤也。疏且依趣寂解也。其趣寂者。多不愚法。若愚法者。亦不闻知化菩萨事。即是愚法。何故世尊不成不堪说法人。所以疏云翻结之曰徴词也。

言故佛答言者。意言我入涅槃去。当来弥勒未下生。中间两盈教化不得有愚法者。我在必无也。即是约佛在日。其趣寂者多不愚法也。若愚法者亦不闻知化菩萨事。问声闻回心名菩萨否。答深密云。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者。当坐道场。皆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心向菩萨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

经云所以者。释前标经家徴也。

经言佛灭度后如是(至)难得者。答也。世尊在日尚自化不得也。况灭度后。

言以无良缘者。意言佛在尚须根熟。何况灭度后无佛为缘。

言此等经受持者。问解何义。答解二乘是权。一乘是实。不定性人当来成佛。维摩方等会下。赞叹菩萨。毁责声闻。声闻之人永非法器。犹如燋谷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又四十年前说有三乘。法华会上唯一无二乘难解。故云解义者难得。不解我意故。即化菩萨事也。又云。解义即是不愚法也。设遇于佛。其根未熟。而愚法者。亦不能知化菩萨事也。自阙因力故。是此中意。钝根即不知。

经云若遇余佛决了者。问世尊灭度后有根熟者。如何得解此经义耶。答经云。言若遇等。问若遇余佛。是他余佛化。何关释迦事。答他身即是我身也。若遇余者。离自身外。名之为余。当来弥勒。是释迦之余。或更有他方佛化来。亦名余。或释迦潜形密诱化。亦名余也。问此不定性声闻。如来涅槃后弥勒未下生。得无学果。两盈中间悬远。如何留身待得弥勒。且分段身得无学果。久留不得。答入灭尽定。定不折寿。如大迦叶留身久住也。问利根罗汉可入灭定。钝根罗汉入灭定不得如何。答化有二种。显化。二隐密化。即是随类化也。如来为大段众生。八相成道不可故。为一人两人。所以潜形密诱随类化。又以神通力接引来。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相入于涅槃。以神通力接。令生彼国遇佛也。第二意不要令生彼国。但以神通力。直接引此肉身。将向他方闻法华经亦得。如大目乾连。至野马世界。假佛神力。或即如来现同类身处修行。方便诱引。令定性者不遇法。不定性回心向大也。问设使不定性声闻。忽然显化密化总不逢。为复回心。为复入无余。设尔何失。答二俱有过。既有种性。何入无余。若入无余。即玉石俱焚。即有有性不成之失。反应无性有性耶。若不入。现前无佛根熟如何。答事须回心。一者。见回心教。二者。种性所排也(上消经了)。

言此愚法者。若至不堪说者。此偏结前定性不遇法定性趣寂者。若遇我者。必能闻知化菩萨事。若不逢佛。即不闻知。是故我今亦成堪说法人也。

言故瑜伽云若已等者。证成不愚法也。问入灭尽定人。依何界而入。答愚法者。初起在人中。后起唯色界。生无色不入灭定。不信有藏识。畏断灭故。若不愚法者后起通上二界。信有藏识。不忧断灭故。

言建立者。信有义说赖耶教。名为建立。今信有藏识。例于一乘。令于一乘教上不愚法。故引此意证信者。是不愚法也。

言或复此疑者。前约趣寂解。此约增上慢人解。意云。既有增上慢人起去。云何堪成说法人耶。

言我必得者。相国云。增上慢人。创会根生未堪闻法。席将罢唱。重得闻经。不久还来。志能化得。唯即此散席已后。未灭度来。于余会中。而能化得。问何以得知。故善住天子经宝箧经皆说(前已说了)。或不乃根未熟故。所以不及。若遇余佛根熟。即闻化利事。同亦非不堪也(三了下四)。

言前说法异今说等者。初说三乘。后说一乘。前说法异。后说法异。岂不成妄语人也。等经言。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至唯一佛乘。疏答言。佛答言。我已至未到等。我曾证去来。四十年前证达众生根性。有爱小乘。与说小乘。有乐大乘。与说大乘。随三乘根。说三乘教。四十年后说一乘教。悟一乘理。将教就理。故说一乘。言证解者。即一乘三乘根性异道理也(六重)。为顿为说一。为渐说三。为定性说三。为不定性说一。为愚说三。不愚法说一。说一约成就。说三约未回心。说一约理果。说三约教行。说一将教就理。说三将教就根也。

言行位未到者。未行一乘。名行未到。或即回心。八万劫等。为行位未到也。未至十信。名位未到。

言但当一心者。汝创发心。未知一乘之法。先权后实。初可信故。到十信初心。方信有大乘。不生疑惑。已前信未坚固。问初信与十信何别。答此约依佛生信。彼即自心生信。如初听人。且依说人生信。若久自解。又伏生信也。

言佛语无妄者。证说一乘三乘之所以也。有两缘。一据理极。唯一法身同故。二约不定性。究意为论。即十义中。第六法等。故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也。故前结云。无二乘故。唯有一乘故。佛语无妄也。

言故般若论云等者。证佛语无妄。彼论有十八偈。弥勒菩萨造。天亲释彼偈云。实智及小乘。说摩诃衍法。及一切授记。以不虚说故。潞云。此经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一不妄说。菩萨名真语。以所说菩萨是真实故。二不妄说。小乘四谛是实语。谛者实义。苦实是苦。三不妄说。大乘名如语。以说大乘法宣如故。四不妄。受记不异。所说不改。问今此经所言无妄者。即当何语。答即彼如语及不异语。即不妄语。故说大乘也。或据彼四皆有不妄。即名不诳语也。今言无妄。亦即彼不诳摄。彼论不配不诳语也。

言已有定疑分等者。牒前料简。指四疑生处。此间四疑并不开。他定疑分中事。彼定疑分只从所证所说法。及能说法师功德上生也。因文便引来。非正要也。今于后定记分上。生得此疑。故有此语来。意显疑处与前各别也。意言前叹二深时。舍利弗等。于自所证。心生决定。闻佛所说。遂有疑生。经言。而今不知是义所趣等。

言于定记分等者。前云定记分有四。一决定心。二因授记。三取授记。四与授记。初决定心唱止为说之所由。因记但是止重请之所由。取记许为开释。与记正为陈说。

言于与记上生者。第一疑。佛于何出。此初疑。于与授记上生。论有六义。糅云。于遮文上生。以遮无二乘唯有一乘故。即是初说方便。后说真实。故有疑云。佛于何时中。作如是说。牟言。只为与授记。正是陈说。陈说初权后实之义。故总判为与记上生。若据文相。相生可尔。若依显说。第五依法上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先权后实说。众生疑云。为复一切佛。皆先权后实说。为复有不尔者。又前第二段说。初权依何等义。即今实故。总云与记上生。

言取记上生者。第二疑于取授记上生。取授记中有二。初许可摄授。经言。汝已殷勤三请等。后恶人退席。五千人等。即从坐起而礼佛而退。第二疑云。云何知是增上慢。唯于恶人退席起去上生也。不说不止决敕敬诺。

言因记上生者。定性声闻及增上慢。定记分中有四段文。决定心。因授记。取授记。与授记。决定心不配经文。通下文意。直至破四疑已来是。二因授记。重请之所由。三止之中配第二止。第三止名因授记。问何不取初止耶。答疏远故不取也。故唯取第二第三止文也。且第二止中。若约经文。定性与增上慢。总无明文。经言。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以此之故。只向惊疑两字向上。论主开出五惊怖。五中佛心决为利益二种人悔惊怖。多事惊怖。即是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也。余三损惊怖。诳惊怖。颠倒惊怖。非此所为也。问既不为损惊怖。即教化定性声闻不得。如何世尊成堪说法人。此是生疑处。故于因授记上生也。

言依后解亦取记者。最后一节疏文后解。即是前来结成经文处。即是疏言或复此疑非疑趣寂故。此第二疑中。有二疑中。有义损惊怖定性声闻。即因记上生。二增上慢人。即依取授记中。恶人退席上生。于一切上生者。此有二解。一解于与授记六段文上生。皆有破二会二也。遂有疑之前说三乘。后说一乘。先说权。后说实。前说法异。后说法异。云何世尊不成妄语。二指因授记。取授记。与授记三段文上生。皆说权实也。上来论科五分。初叹法胜妙分(尔时世尊下)。二叹法师功德分(吾从成佛已下)。三大众定疑分(尔时大众中有诸下)。四定记分(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下)。五断疑分(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下)。

言初颂颂增上慢者。且取记中二。初许可摄授。此中不颂。唯颂恶人退席。恶人退席中四。一起去。二不止。三快敕。四敬诺。余三文不颂。唯述起去。亦不同中有无不同。起去中标释标经。言说此语时。会中有至礼佛而退。释经云。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等。下释诵中。四行总述也。广略不同也。长行先说罪根。后说慢。偈中先说慢。后说罪根。前后不同也。

经言有怀增上慢等者。有我慢去。有卑慢去。有不信去。不必五千皆增上慢也。

言出家者。既有怀。有怀言于中亦有无增上慢者。何故出家之人起增上慢。答疏言。出家之人等。

言着我自恃者。问何故在俗男子起我慢。答疏言着我自等。出家之人心求道证。有增上慢。在家男子女人不求道证。着我强故。有我慢也。

言在俗女人者。在家女人不求道证。无增上慢。着我轻故无我慢。但是随顺夫朋。亦怀不信。夫唱妇随。朋党于夫也。易云。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妇是职衣一铃十语九令听。智论二十四说。若女得解脱涅槃。亦因男子女人无自然得道。

言犯戒覆罪法等者。三颂总述此辈罪根深重一句经文也。长行罪根唯匮法业。此中加犯戒覆罪。有无不同也。

经言于戒有缺漏者。金云。破戒有六事。一破少分修多分不修。二默自不修。教他修。三污见他不修而欢喜故。四属依他人方能修故。五食取为资生。六喻愚世间智者诃赞。问少分修属食。何名破戒。答属他非自心利湖邪命。又从多分。亦不相违也。问言怀见者。经但言戒。今何言见。答戒因于见起也。大乘正见正思惟为毂。语业等为辐。若破戒见不坏。其罪尚轻。广百论云。诸有愚痴人。障他真实见。无由生善趣。如何证涅槃。虽犯尸罗。不坏正见。可得涅槃。

言少犯等者。问何名缺漏。答疏言少犯等。二百五十戒中。犯三十五十个名缺。犯一百个二百个。名漏。缺即浅。漏即深。犹如器物。缺则堪用。漏则不堪用。又坏戒名缺。坏见名漏。

言或烦恼漏起者。结前于戒有缺漏也。

言仍不见觉者。结前不自见其过一句经也。

言自恃高心者。诸优婆塞我慢一句经也。

言戒中既除者。通妨。问增上慢者既得第四定。如何言犯戒。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答有二意。初戒中所除之增上慢者。而不犯。然律中说有二种人。一者。身是凡得四禅定。将谓是境不是二。境实心不实。如杀人作非人想简罪。三心境俱虚。大妄语人犯重罪。四心境俱实。非是妄语。自所得法实是无学。自心亦作无学解。唯第三句。是犯重罪也。增上慢者。既是初句。故不犯重也。俱是错计。此不犯妄语戒。不妨得四禅定名增上慢也。不曾得四禅定。又言我得阿罗汉果等。此犯大妄语戒。心境俱虚。便是尸罗不清净。兼不得四禅定。此名邪慢。不得名增上慢。二者。约二种别立。今云。五千之中。自有一类犯重者。未必属增上慢人。不尔。云何经言。罪根深重及增上慢。然此中增上慢。自有二类。一是得四禅定。将谓得果者。二是但于法上少得谓多得。即是增上慢。多得者谓增胜。胜上之法。疏中明者。约第一类说。疏中意缘前行言犯戒名缺漏。恐人错会。将谓增上人亦犯妄语戒故。此料简云。戒中既云除等。显增上慢不犯妄语戒也。

言今言犯戒者。决定不是犯根本戒。就僧残已下。不知是何戒。故言总想等。问增上慢人既不犯重戒。如何名缺漏。答安国言。犯小罪名缺。不好得空也。

言瑕者。深故不堪用也。

言玼者。玼则轻浅而堪用也。瑕音(胡加反)玉内有病也。

言犯戒亦尔者。身外有过。招世讥世讥嫌。外人见。故如玼。玼则玉外有病也。内身起过。外人不□瑕。瑕玉内有病也。人不知过深也。

言法之人者。问若是玉病字。何不从玉也。答疏言。法内之人等。意言法内之人有烦恼病。如玉内病。法喻双明也。

言籺者。糏也。摄云检字书。不见籺字。应依切中麧糏也屑(同呼呼)。汉书云。张良常食麧即麦。糏也。牟云。应为糩。误为籺也。化度合云。三乘之教如米外糠。一乘之教如糠外米。但得三乘之名。不知一乘之理。从所执得名也。今取五千之徒如糟如可弃也。舍利弗犹如清酒。有安神之用故。堪留五千之辈。如糠不堪任用。故可弃之。舍利弗犹如精米。能养命。故存之。五千之辈如糠轻薄。任随风去。佛威扇三止之霜风。拂五千之华叶。赞扬希有止名一拂。恐惊时会止再拂。恐坠七坑止三拂。舍利弗。如大厦之梁木。经冬转更贞实。增上慢如枝叶扶疏。遂严霜而堕落。经言。佛威德故去。佛许而说惊其心。振威神而令起去也。

言以七十颂半述法及结者。此字或有者或无者。若有此给字。则不是长行结文也。长行无结文。但是偈中述三世佛法式了。后一行偈如三法诸佛说法之仪。或结三世佛法式。七偈未闻令闻。六不同中。前后不同也。

言七十半七二者。应云七十半。是一段科文也。七偈偈未闻令闻。即是向下一个七字也。二字但是结当句二段科文也。

言一颂颂无数等者。长行中言。我已无数方便。偈中言。舍利弗善听等。

言念观者。糅云。准论解。无此念观。疏主何以言念观也。下依法中。论方说有故。牟解。以因缘中摄得方便知见念观三也。如品初言。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即是因缘中方便知见念观三等。此既有因缘。何妨有念观等。论略不举故摄。偈中十力念观。即以若干诸欲性等。指为念观功德。不是颂前。俱是别科。此处经句也。又复前总句中。因缘摄念观。念观中有诸门功德。故此指之。

言前后影彰者。长行言释迦自身先权后实说。影取颂中诸佛亦先权后实说也。长行言我。颂中言诸佛。是自他互显也。

经云众生心所念等(至)欢喜者。此所念行道。皆遍趣行智力也。若干等者。相国云。五乘种姓各随自乘。爱乐胜解。而起希求。故名于等。即疏言。胜解智力知也。诸佛性者。即种种界智力知也。界者。性因义也。

言先世善(至)自业者。问既知先世善恶业。合是自业智力。如何处非处智力耶。答知业者。自义自作。自作自爱。故自业智力知也。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亦是处非处智力收。

经言佛悉知是已。能知智慧知也。五种智慧总名智慧也。一遍趣行智力。二种种胜解智力。三种种界智力。四处非处智力。五自业智力。故名五智力也。

言种种念观者。能知五种智力。能知之知。名种种念观也。能知众生此之五种根性。所以将因缘譬喻言词说法。令一切欢喜也。

言依诸处等。瑜伽第二十六。八十一。显扬第六。对法论第十一。广辨十二分教。问十二分教新旧梵语。云何一修多罗修妒路。今言素怛揽。二旧云祇夜。新云祇焰。唐言应颂。三旧和伽罗那。新云伽他。唐言讽诵。四旧优陀。今言坞呾罗。唐言自说。五旧优陀那。今言乌钵达那。唐言譬喻。六旧云伊帝曰多伽。今云伊怛隶曰多。唐言本事。七旧云阇伽陀。今言阇谈滥。唐本生。八云毗佛略。今云鼻佛蓝。此方广。九旧言阿浮陀达磨。今云阇啖达蓝。唐言希法。十旧云优婆提舍。今云坞波提钵底。此云论义。

言辨相者。问十二分教各以何为行相。答疏云。契经有二相等。于中偈颂长行十二分教皆是契经。依涅槃经作如是说也。

言以教贯理等者。一教为能证。贯所证理。二教摄众生根。劝修善故。具斯二摄。名为契经。由此十二分教无有不契根理者。由此四句分别。一契理不契根。如舍利弗。错教二弟子。锻金之作不净观等。二契根不契理。如胜论师。为五顶子。说六句义等。三根理俱契。即此经所说。四根理俱不契。如外道为佛弟子说自宗法。十二分教通名契经。故名通相契(上通了下别)。

言缀縎等者。缀者遭也。縎者接续义。续也。

言略说应者。长行对偈。得名略说也。所应说应法相应之义。今已略说。故名略说。所应说义。名契经也。

言此唯长行(至)偈诵便非等者。问何名别相契经。答疏言此唯长行等。问何故偈文不名契经。答为有初来不藉于偈。而便生解故。偈文不名契经。不契初来根故。问偈文不契初来根。偈文不是契经摄。若尔。长行不契后来根。长行应非契。答自是后来不及于初说。非是长行。不契后来也。若尔。长行不契钝根。应非契经。答由闻后说。方悟前文。前文名契也。若不闻前说。后闻亦不解。如闻不亲。由先闻故。后即能持。又从多分说。利钝双沾故也。又长行文词不断。偈文三字五字文相断绝。长行缀縎义强。所以偈名契经也。

言益后来者。长行说了。为后来人不迭听长行说故。圣不再语。所以反词作偈颂说也。

言显前未了义者。缘长行文略偈文广。长行文略说。以论诠义未了故。更为偈说。一则义未说了。名义未了。二者说即了。听解未了。故为偈说也。

言或中者。处中偈也。

言或后者。后偈也。

言涅槃经说初之者。即是为益后来者。再为偈。说涅槃言如佛昔与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无量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化念言。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已即由本经。便以偈颂益后来故也。

言记别三相者。本来只有初后二义。后唐三藏添第二深密义。

言谓于是处者。随一方处。或是世尊说法处。或随三乘人生死处。

言谢往等者。牟云。小乘已过去名前。未来为后。大乘已过去为后。未来为前。如经乃往古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名谢往过去也。

言记别德失者。如记弥勒菩萨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名德。求名利无猒。多游族姓家。名失也。随善因生人天。随恶生三涂。善恶不同。故言差别也。

言生死因果者。今身造恶为因。身死已后来生恶处。名果。今身作善为因。身死已后来生善处。名果。故言生死因果也。

言又云等者。此唐三藏加也。

言有四因者。一因授记。二取授记。三与授记。以决定心论。不配经文所标。即有四种。列则不见四令名不得。并是解释深密之义也。

言诸大人者。即弥勒菩萨等一生补处。名为大人也。

言讽诵者。谓诸经中。不述长行。谓歌讽赞诵如来法及德故。以句结成也。

言自说者。显佛慈悲深故。亦令未来诸弟子等不请而说。

言正法久住者。但佛灭度后。正法之中。一切众生得圣果者。有教有理有行有证。总名正法证即果也。

言正教久住者。像法之中。有教理行。而无证也。意者为末法中正教久住故。佛自说经有教也。

言缘起相等者。请是缘说是起。犯是缘制是起。事是缘说是起。

言因犯者。谓因犯制立学处也。

言涅槃经云如诸等者。因事说法。舍卫国大夫为缘。如来说法名起。

言有一丈夫者。如佛一时说小乘法。次见此丈夫来。默然不说。观此人有大乘根性。此人曰。佛何故不平等。见我来。便不说法。即去后时。更来见佛说大乘之次。此人问世尊曰。我寻常爱捕鸟兽。得已却放有罪否。世尊即说偈言。莫轻小等。因此人说偈。名因来说也。本是因。末是果。长者。今但怖鸟之罪本。未来还感怖畏之末果。潞云。初提名本。后放名末。初将谓无罪名本。积小为罪名末。

言譬喻者。只此经七喻。并名譬喻。

言本事相者。问本说弟子过去事。何故却说尔许个佛。答但举所说法。不取能说人也。

言如我出世者。问岂释迦说法。唯说界经。不说余经教。答言界经者。而是总名。一代时教所说法之总名也。华严涅槃即是别名。牟云。界是十八界。如来一代时所说之教。不越彼十八界。总名界经。或界者性义。教诠法性。不出真如性。故名界经。

言甘露鼓者。且甘露能治众生热病故。大涅槃能治众生烦恼病也。鼓者惊觉之义。众生常在生死。愚迷不觉。今者警令发心求解脱。名甘露鼓。又波斯匿王。鼓名甘露。国人有病苦。击之皆愈。佛法如鼓。名句文身等如甘露。佛宣说时。如杖击之。众生闻已。惑尽障除。如病愈已。从喻为名。曰鼓也。

言法镜者。镜者明净圆满之义。如大圆镜。无像不现。分明示人。此经之真如明净。万德周备。涅槃之法。具此众德法。即是镜理无不诠诚谛利物。镜是即喻也。

言分别空者。分别生法二空之理。故知诸佛说教。体一名差别故也。

言本生者。嘱佛。如释迦为常不轻菩萨身。名本生也。若说三乘圣众弟子过去。若生若死。则名本事也。涅槃经宣说菩萨往身。不说往行。说身者。作鹿但熊等也。

言说菩萨道者。即七地四地菩萨。及说诸佛一百四十不共功德。又复。此广故。多故。极高故。时长远故。经三大僧祇劫。方始成满故。名方广也。极高大故时长远两句。解菩萨道。唯大乘有法广多。即通小乘有也。瑜伽论中。更加无数无限。此一句合入法广多。通小乘有也。

言此通声闻亦有等者。若是二理无缺。曰方。二行包弘。曰广。唯大乘有二。方理之广。正法广陈。方广通小乘有。

言取涅槃具二者。通大小乘菩萨声闻二藏也。诸经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