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又此门者三乘因行等。问二乘无学果德可然。菩萨在因。如何言果出因门。答有二解。一者。若望菩萨所行行是因。当来佛果。方名出因门。今约佛果当出。名出故。
言门外二者。初地菩萨无漏理智。出彼地前一大阿僧祇劫。有漏因行。故言门外。又初地为因。二地为果。至十地亦尔。望因中果说。亦名果出因门也。问智增菩萨出地前因行。初地登牛车出宅。言门外。悲增菩萨虽出地前因行。初地登车未出宅。如何言门外。但是宅内登车。答但说业报宅。不说随愿宅。即解经中。今在门外也。
言此中定取分别等者。简要云。意显无漏牛车体用性相。即名大乘也。
言分别种智者。即是明大乘牛车。即是无漏后得分别种智也。问何故此经门唯言一。车乃说三。答门据长者内自思惟。就实说一也。车约引子虚指。依权说三。故无违也。
言问何方便(至)彰等者。方便品权实总说三。理实唯一。十方世界中有一乘法。实也。无二亦无三。权也。权实理智总摄尽也。
言下二周者。内果者。开示悟三为果。果中理果智果入佛智见为内。内中有因理有因智。第二周中唯说因智。不说因理果智。第三周中唯说果理。不说果智因理因智故。
言答乘有权实等者。二乘权。一乘实。一乘法略有二种。一因二果。因复有二。一者理。二者智。果亦有二。一理二者智。涅槃菩提二种别故。理智可知。且因理智者。谓从初地所证二空理及能证二空之智。是也。即是初周入佛智见。通于理智二种法也。果中二法菩提涅槃即开示悟三也。
言三种者。别故即是权实因果理智名三也。问何故初周法说因果理智俱说。中下二周随应偏说耶。答由迷有前后。悟有浅深。迷处再说。悟处不论。故于三周有说不说。第一周中因果理智总说。鹙子总悟。中根四人果智果理总解。唯迷因中智。不迷果中智。果中理因中理。迷羊鹿二车。得至道场。不知到道场者。唯是牛车。令知羊鹿是权。牛车是实。故如来所以第二周牛车譬喻。第三周下根之人。第一周第二周数闻。不迷果中智因中理。因中智唯迷果理。将谓有余涅槃便是实。所不知别有宝所。是涅槃也。所以第三周说化城喻品。亦为下根五百千二百人。唯谈果理也(上答总标了。下别释不知权实取舍之事不成)。
言不知权实等者。若不知二乘是权一乘是实。因何知权可舍知实可取。
言不识果因(至)不立者。因为能取。果为所取。
言不闲理智者。智为菩提。理为涅槃。智断二德若不圆。何成道满。所以初周理智双说。
言玄宗者。即是理智也。
言未识取即者。初地已去牛车也。
言故说三车(至)行者。令知羊鹿二车为权。牛车是实。合识三中牛车是一乘之行。此解正。二云。三车之中令识知羊鹿二车。为取牛车之因。问何不唯取牛车为一乘因行。答一乘因中有权有实。有近行。有远行。羊鹿二车望佛果菩提。为方便行远因也。牛车与佛果。为根本行。为近因故。总说三车。令识知也(上说因车也)。
言隐果中之觉寂者。觉是菩提智。寂是涅槃理。所以第二周不说因中理。唯说因智。车即牛车也。
言秘因位之等者。第二周不说因中理也。
言遣修生者。唯说因中智也。理渐解也。故第二周不说理也。智未闲故。再说也。问何名智渐解耶。答中根四人来回心前。先证生空理。回心向大。当证法空理。故名渐解。牛车种智二乘全无。未闲也。
言下根虽再闻等者。等第一周第二周两度闻。名再闻。再闻权即羊鹿也。再闻实即牛车也。
言及因智者。一句属□上。再闻权实中收也。
言果理犹(至)假真者。假是化城。真是宝所。化城是末。故可舍之。宝所是本。故可取之也。辨云。说本者即是为说佛本意也。本意说宝所令取也(辨解亦善)。
言隐果中智品者。所以第三周不说报身。
言藏因位等者。则不说第二周中理智也。
言一乘因果等者。总结也。第一周总说因果名备。第二周第三周名偏说也。
言果中觉寂等者。报身法身。示者晓尔。圆者第一周总说。缺者。第二周第三周缺说。
言大慧法身者。初周报身法身。总说名具。第二周唯说大慧报身。第三周唯说法身。名阙。
言地持论中者。问法华经说有三车。地持论说有四车。何故不同。答所望各别。业论第七。三车中与法华□三车不同。此经三车是羊鹿牛。地持论三车。是鹿牛外更加象车。彼论四中阙羊车也。鹿牛马象。如是次喻四涅槃。凡夫人唯有自性清净涅槃。喻鹿。声闻人兼得有余涅槃。喻牛。独觉人多兼入无余涅槃。喻马。菩萨能住无住涅槃。喻象。初后即真如无住涅槃胜故。象车为喻也。问法华经中三车喻智。智有动摇。称运载。地持将车喻涅槃。有运载不。又涅槃是疑。然何故亦得是车摄。答法华将智就性名车。地持论将性就相。亦得名车也。所以疏言。乘于大性。名为大乘也。乘之大性。亦名大乘。
言涅槃经说有二车等者。彼经第二。文殊师利广对准陀。辨如来身有为无为义。纯陀因此。语文殊言。文殊师利。譬如国王调御驾驷。欲令驴车而及之者。无有是处。我与仁者。亦复如是。欲尽如来微密深奥。亦复如是。章敬云。此是纯陀与文殊自商量。小圣测度佛身功德。犹如驴车比驷马也。
言半满等者。喻有四对。一真俗。二世出世相对。三大小乘。四因果。今依因果相对。因位名半。果位名满也。纯陀文殊并居因位。言半何失。正是疏意也(上会诸教车了下会诸教喻)。
言优婆戒经等者。此说兔马象三。将水喻理。声闻根钝证理浅。缘觉智次胜。证理次深。菩萨根利。证二空理最深。三兽渡河亦尔。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言三兽被围等者。智论三十五云。说三兽被围。鹿羊犀牛象。声闻之人。畏生死苦。依五蕰四谛。观苦空无常无我。唯求自利。如围中鹿。既被毒箭中。一向求脱。更无他念。设有多子。不能顾恋。次缘觉虽猒生死观诸因缘。亦慈念□度众生。如犀牛在围。虽被毒箭。犹顾其子。□苦逼故。从人头上。踊身而出。后菩萨人虽被生死三涂之苦种种逼恼。菩萨苦中观心忍受。救诸众生。以得为限。众生若出。菩萨方出。如在围中象。被毒箭中。已出围外。诸子在围中。不免诸苦。每见以运身。却入围。以救诸苦。前喻大悲。后喻大智。
言又说三人等者。智论五十一云。譬如三人度于恶道。一者。于衣逃遁而出。二以财帛求。三者如大猛将。将大军众。摧破贼寇。举军全循。怛荡而出。三乘修行亦尔。如声闻人不能知一切法总相别相。不能破魔军降外道。但猒生死。直趣涅槃。次辟支佛入诸法实。稍深于声闻。少有悲心。以神通力。化诸众生。能破烦恼。亦不能破魔军降伏外道。后如菩萨从初支心。于一切众生。起大慈悲。□未得佛。于中利益无量众生。破诸烦恼。及降外道。三人俱免生死。就方便道。各有异见。金云。涅槃驴马二车。喻教。地持论四车。并三兽渡河。喻理智。三兽被围及三人得道。喻行。此经三车在门外喻果(第二文了)。
言汝等可速出等者。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皆当与汝者。各与车。随彼长子爱牛车。与牛车。中子爱鹿车。与鹿车。少子爱羊车。与羊车。
言今此略作五番等者。简要云。一理智不齐难。二城车开合难。三中途门外难。四游戏安坐难。五入城出宅难。
言问智中有虚实(至)宝所者。问意智中有假真三种。并名车。何故理上有假真。何故假理名城。大般涅槃二空理独名宝所。既车名遍在权智实智。化城合遍假理真理。何故能证智名三车。所证理中何故假理名二城。真理名宝所。
言息处具德殊等者。化城名息处。宝所名具德。具尘沙万德无为功德。即是摩诃般若所证之理也。车上不简真假。有能运载义。总名车也。
言又已息当求别者。化城名已息。宝所名当求。已息名城。常求但名宝所。
言运载总名(至)摄者。牟云。登地已去无漏因行。望于佛果。名为近车。声闻缘觉未回心前。练根时节。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回心向大。望于佛果。迂会修行。名为远车。又解。二乘之人三生六十劫得罗汉果。四生一百劫得缘觉果。运载自身得果劫名近车。大乘三无数得佛果。名远车。二解后为胜。准疏意名。取自乘果。论近远也(理智不齐难。次成车合难)。
言二乘学智果等者。意言二乘学智果。智果分羊鹿二乘学灭果。何故化城二。
言答息处说二乘者。问何因有二城。答声闻生空智。缘觉生空智。智证有异。实有二城。问既若实有二乘。涅槃经言。化作一城。何不开为耶。答疏言。对实说假。故合名一也。二乘涅槃同是假收。对宝所总言有一。
言涅槃经等者。问何处教文说二乘涅槃各别。答疏言涅槃经言等。
言今以所断等者。问既涅槃有二种。何故化城言一耶。答疏言今以等。故化城不开也。
言若菩提车等者。问何故车立种。答疏言若菩提车等。由此七异。故立三车。
言但说无为等者。此意直说无为。不对证智。故城名一。约能证说。熟智立二城也。
言以智显灭者。顺文云息处故二。为止息故说二。二乘证智。所诠无为分涅槃二。非言涅槃体有二也。如十地内所证十如。依智说异。一遍。二最胜。三胜流。四无摄取。五无别。六无染净。七法无分别。八无增减。九智自在。十业自在。
言三问何故等者。中途门外难也。
言息苦名为城等者。息得分段身上一半苦。更有变易身上一半苦在。名半尽。所以化城于中路设。
言无漏离系等者。问羊鹿二车是有漏。如何言门外。此中带过。悲增菩萨七地已前虽具无漏。且未出宅故。答且约业报宅说。不说随愿宅。问二车体是有漏。如何言门外离系缚耶。答车虽有漏。约彼向上庄严具。说名无漏。只此有漏。在无漏人身中起。虽是有漏。亦得说为无漏离系缚也。或乘系缚。即是门内。今既离之。故言门外离结缚也。
言化城初尽者。即是分段生死。入化城时尽也。
言理出于教等者。即彼虚指假解。是教所诠。故言理出假解之心。无学方起。故云果出因也。
言又二死以对等者。一死以对辨。车即在门外。二死以对辨。城即中路设。若将城对一死。亦得名门外。将军对二无明。亦名中路设。理实相以也。
言问何故与车(至)安坐者。经言。今此大城可于中止之者。即是安坐之义。若论经上即无明文。
言答涅槃可证等者。理体一定。更无动转。故言安坐也。车是菩提智。智体修生。可言游戏也。城相车相。即是寻常所见者也(决出宅入城难)。
言问何故化城(至)为难者。亦乃返显前四答问。前四答问。出第二文也。经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言化佛住生死者。此中意说。生死涅槃相望不同也。化佛住生死。劝二乘人。取有余涅槃。恰似道交。众生存前。入灭去。我后来。
言谈真佛在果者。果中佛招火宅内众生。故言速出来。
言先住果等者。望佛在果中接引众生。故言速出来。
言觉智等者。觉智。即是三乘智。三车也。
言如说如来及与等者。则云。住内望果。名为善逝。住果望因。名为如来。如我辈众生。在因望因。望一个众生成佛去。彼某甲成佛去也。名善逝。逝由往也。善事往矣。此则因中望果。名善逝也。住果望因。名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名如来。佛住果中。望一个众生。从生死中。向佛果来。彼云果。众生成佛来也。此则果望于因。名如来也。今亦即望理言入。望智言出。体无别也。
经言尔时诸子。三乘人。闻父所说者。听佛教。珍玩之物者。悟妙理。适其愿故者。各当根心。各勇锐者。内精修。互相推排者。运相赞励。竞共驰走者。俱修因。争出火宅者。各解脱。
经言心各勇锐等者。意业精进。互相推排者。语业精进。竞共驰走者。身业精进。此则解也。
言互相推排等者。喻上说。似长子推中子。中子推小子。法中论。即是三尔子。一一子自三业中。递相劝励也。意业精进劝语业。语业精进劝身业。先初举意。次发言。后施为作用。名互相推排也。二者。除即意业。以心各勇锐。配意业了。具于身语二业中。一一业上。皆有互相推排义也。身业上布施持戒。礼佛合掌弹指。一一总修。故名推排。或语业向上赞叹。念经持咒。此语业向上推排也。语业推让。言语安排。故云推排也。又语业精进。身业不精进。不名推排。事须双具故。推排言。无土雷反。唯在身业。不遍余二业也。意存三业进修。唯取推(尺隹反)。
言离灾度难等者。得出离烦恼之灾。度分段之难。
言四衢道者。尔雅云。路也。四达谓之衢。郭云。灾道四出也。齐鲁之国。呼四齿把把。于地有四道也。喻四谛理也。二乘无学登地已去菩萨。名三乘。并观四谛理故。
言大般若等者。问何经教唤四谛理作四衢。答疏言。大般若中等。
经言露地等者。纪国云。圣地有三。一见地。二修地。三无学地。前二地有障故。可言有覆。第三地永断三障。故言露地。问初果之人悟四谛理。何不名露地。答虽然证四谛理。烦恼未尽。不名露地坐。前三果有学。虽坐宅内坐。今说宅外免难之人。唯取无学也。问小圣有学受变易身。得理出宅。何不名口坐四衢耶。答今此不约回心受变易者说。但据未回心得自果未受变易者说。唯取无学未受变易者。得无学果已后。三十二十年。只现在身上为后边。五蕰身永更不续。一则出宅。二得四谛理具足。故得坐名。初地菩萨亦只取未受变易已前身。名路地坐。名出宅也。若尔初地菩萨尚有余障。应同初果。不坐四衢。答则云。彼能永伏三障。现行尽故。亦得名露地坐也。各有所依等者。三乘理也。问二乘无学断三障尽。故名果满之位。菩萨在因。何名果满也。答初地菩萨虽亦在因。证尽当地二空理。亦出分段。同于二乘。故言果满位也。
言分段生死当五等者。解经无复障碍。准此即菩萨分段生死。苦惑业皆尽。二乘之分段生死。当五蕰苦惑业皆尽。不说现行。现行身由是苦所依故。
言或断或伏者。大乘初地已去。若是智增菩萨。初地永伏三障。即惑业苦也。悲增菩萨不伏。至八地方永伏报障。入变易生。初地虽未全伏报障。从余二障。以少就多。名无复障碍也。上言分段死及惑业皆尽者。菩萨现苦已尽。并惑业。名障尽也。二乘之人约当苦尽。兼说惑业。即是三障尽也。
言伏诸烦恼等者。初地菩萨分即断。俱生尽伏。然由故意力起。而不为过失。言伏约修惑说也。
经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至赐与者。喻上说长者宅中许与他三子车。及至出到门外。三子一时索羊鹿牛。法中论。三乘之中。鹿野菀中。世尊道。我法能离老病死究竟涅槃。四十年前唱三车在门外。今日三乘之人。引出门外。各索自乘种智车。
言随三乘根等者。问二乘中小为复已回心了索车。为复未回心索车。若已回心。只令索牛车。何故索羊鹿。若未回心。自果已满。更何用索车。答疏言。随三乘机等。意未回心向前。各索自乘之车。
言二乘之人者。问二乘之人既出宅了。无学果满。更索何车。答慧解脱罗汉。求断定障。入根本定。求胜神通。义同索车。若俱解脱。虽得神通。更求种智广分法。以彼俱解脱罗汉黑盐之事疑。犹自带迷。但总知四谛。不能广知四谛有无量相。亦索车(上相因简要解)。辨云。定是未回心前随顺如来。听闻法教。忻求种智。义同索车。疏意佛在鹿园说三乘法。令各修行。得自乘果。名父先许。二子得果。居教行外。名出分段宅门。而于诸法。犹不能知。名不见车。故于佛所。三慧修习。求所未悟。名愿时赐与。意言二乘自心求自羊鹿。不知所求。但是牛车。牛车即是父先许者。意说二乘不断智障。智障不断。不知诸法。即名无车。今求了达诸法故。但是索牛车也。是此中意。问二乘无种智。可言索车。菩萨既有种智。何要索。答菩萨种种智及佛位。更求果车也。初地虽得。望后后位。索亦无妨(上总解下依疏解)。问为复宅内索。宅外索耶。答宅外索。索内所许者。问缘觉人。法华会上既无。何处索车。答有说虽无得果。有初发心者。非也。此是门外索自乘果中功德车。诸抄皆迷唯法华会。会上索车。此说不然。索车不必唯在灵山会上。俱二乘之人。菩提树下世尊许羊鹿车。后四十年前得果忻趣。求胜功德。总名索车。若作此说。不然。索车不必唯在灵山会上。但二乘之人。菩提树下世尊许羊鹿车。后四十年前得果忻趣。求胜功德。总名索车。若作此说。四十年前便有缘觉得果。见世尊来。即是索车处也。若唯局法华会。则云缘觉索车处也。若各索自乘。不妨通诸经。若破二车。取牛车。即此经也。问二乘有学求胜功德。何不名索车。答有学人行位未到索车处也。上解中小二子未回心前。各索自乘车。若回心已去。同索牛车也。
言菩萨之人依此本论等者。若准疏主义。二乘入城。不上车也。古人义云。二乘入城不上车。与疏主义同。古师兼许菩萨车亦入城。即别也。古问云。二乘息却分段生死惑苦业三过。三百旬入化城也。菩萨之人初地门中登车。既向分段宅门外。即是息却分段生死。许菩萨亦入城也。答疏言。菩萨之人等。即法华论令证不退转地也。意言阿罗汉人身证无学果。遂得烦恼尽处解脱。菩萨在因位。烦恼未尽。未得解脱。未得所知障尽。及果中二事涅槃故。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不入有余涅槃。不说菩萨入化城。故二乘无学果位得障尽解脱。证有余涅槃。名入城也。菩萨在因位。未证解脱。于苦不生疲倦。不入有余涅槃。不说菩萨入化城。准经文亦不说菩萨入化城也。
言入无住涅槃亦息者。古人解也。疏主云。既不许菩萨入有余涅槃城。古人云。我许菩萨入有余涅槃城。古人云。我许菩萨入无住涅槃。古人意言。既二乘有余涅槃。便许二乘入化城。何妨菩萨得无住涅槃。同是涅槃。亦名入城也。
言若尔亦应等者。疏主返质古人也。菩萨所证二空理。于中一分生空理。与二乘同。便许菩萨入无住。名入城。菩萨既证二空智。于中一分生空智。与二乘同。应许菩萨亦上羊鹿车(普)。菩萨得无住。即言许入城。菩萨得种智。应亦上羊鹿(又曰)。菩萨得自无住不得他。不得有余构入城。二乘得自不得他。不得种智上羊鹿。又问菩萨得车不入城。便执菩萨交入城。二乘之人城下上车。应许二乘亦上羊鹿车耶。则云。化城诱小根菩萨。同言入羊鹿。诱小根菩萨亦应登。又经云。不言长子入城。今许令入。经文不言二子上车。今许登并鹿。
言故知但等者。疏主立理结破古人也。意顺前别解之中二乘入城不登车。菩萨登车不入城也。
言已伏烦恼出等者。菩萨索牛车也。问菩萨种智已得之。应即登车。何要言索。答菩萨虽然分得。尚未成满。望具足位。索之无爽。据实。十地每比。皆有忻求果智义。从初出宅。以索标名也。出分段死。亦证四谛。即是依三性三无性观四谛。通行法轮。名索也。
言三子并等者。何故中小入城。长子不入城耶。入灭即入城。
言答无倦等者。菩萨无倦不猒苦。所以不入城。声闻猒苦。故所以言入城。
言伏惑虽分段等者。问菩萨不猒苦。故不入城。如何言菩萨出宅。答疏言伏惑等。
言若说入城者。只缘三子同出宅中。小二子入城。长子不入城。为难。古人若许长子入城。便无是难也。
言猒苦等者。长子不猒苦。亦不求息苦。菩萨入城中。小求息苦。所以言入化城也。
言息处故说等者。意道经文只说息处说二。只说二乘入城。不说有三者。即是经文不说菩萨入城也。
言门外设于车等者。车三城二。便是违妨。
言二车对大者。大因即牛车也。回心向大取彼牛车。真假相兼。说有三车也。
言权城对实等者。二乘之人所得之理。是权。权实相对。权理名化城。实理名宝所。将此假理对实理。只有二乘。无三个城也。实果即实理也。
言理应似者。此中意。二车亦是以权实二城。亦是以权实相对。故言相似也。
言所对别等者。即是二车。是权对实因。牛车二城。是权对实果。宝所对因。对果不同。名所对别也。化城中路设。对五百由旬说。若唯对惑苦三。分段生死设城。亦言门外三车对变易。亦名中路设也。所对别故。施设不同。即是车对分段。言门外也。城对变易。言半路也。车言诱引。出宅故言门外。城坊中退故。半路设二城。又车诱引故。设三城息苦。故说二。
言有种智彼无者。即是二乘之中无种智。劝教取羊鹿。回向后是牛车因。所以设三车于门外也。
言入无住不名等者。问菩萨入无住。何妨入城。答无住是实。不是假。不名入城。
言问三车俱索等者。索车不索城。本来索车。希望种智圆。二灭不希者。即不索城也。
言得果自然等者。问既二乘不言索城。莫不求于息苦。答疏言。得果自然等。不说希须。即是下索城也。缘车种智。各自从种子生。故须索车。索已后但修智圆。智圆自能证灭。灭理向上。下要索也。又城已得。故不索车。未得故须索也。
言种智未得者。即是二乘也。直隐言无也。
言若作此解二乘等者。意难二乘已入化城。可言不索城。菩萨既不入城。又未到宝所。宝所亦须索。此未到与未得车无别故。二乘未得车故索车。亦应菩萨未到宝所。宝所亦须索。
言此义可然者。疏主许言可然也。何妨得者不索。未得者索。只缘向前来化城不索故。说索宝所。
言以每专求等者。即是索也。经云。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经文无索。为有索义。
言经文但说文劝者。问彼既不索。何须劝去。答佛为众生作不请友。虽不索而劝去。经云。我见汝疲极。中虽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劝精进。当共至宝所。长行云。汝等去来等。据实。若望菩萨。亦须求证大般涅槃。经中且约回心之人。佛为不请友。不言其索也。
言古相传云等者。古师意。城与车总是二乘之人所修。然化城是实设。实能息苦。故不索。车是虚指门外无故。所以索也。
言若作此解者。正破古人。若车与城体各别。即索与不索义殊。古解既取涅槃为车体。车体亦即涅槃。索车之时。城亦索也。古师证云。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等。故知车即是涅槃也。索车之时。城亦索也。
言又有解云车发等。古师意。今设三车。谓引宅中诸子在宅未出得。所以虚指。今发其心。因闻有车。发心求出。故名初机也。
言此亦不然等者。初机索车之时。乃是无学。已出宅故。如何言车发初机。
言又体既不别等者。古人城车俱是涅槃名体。不别体。既不别虚指。与实设何殊。若索与不索。与不索别。虚指实设不同。若别不同者。体是何德也。汝许二体同。如何分真假。若车城有殊。应出城车之体也。
言又有解云等者。化不一途。妨古师意。城亦合索。缘化不一途。故不应索。索与不索。随时之意。名化不一途。故此不说。问古人云。经文有索处否。答疏言。谓下经言等。
言此乃索宝所者。疏主破也。是索宝所。非索化城文也。
言虽引此文者。意指古人。自引经文。无不会也。文相隐故。虽引此文。义终难解。
言应言下文等者。疏主正当。古人引文错也。问疏主既许索。又复引文。即与古人义同。不应破他古人也。答缘古师义。车城俱是涅槃一体之法。何故索车不索城耶。索车之时。城亦索了。若准疏意。车是有为智。经文分明。说索宝所。化城是无为。文虽不明。义说有索也。非是全不许古人索城也。
言或解车喻等者。有余无余妨。
言若尔菩萨今既等者。疏主难破古人也。
言二乘无余等者。且如二乘人得无学果。得有余时。已得无余涅槃。只是显有前后。何须索之也。
言故但应如前等者。简要云。即指前正解中。第四问答中得果。自然证灭。入城不说。事须缘车。是种智各自从种子生。故须索之。索得已后。但修智慧。智慧圆满。自然证灭。灭理向上不要索也。若疏主义。取智为车体。羊鹿利钝殊。古师以涅槃为车。涅槃无别。羊鹿何殊。若车与城同。是涅槃羊鹿。应无利钝差别行相。
言佛果牛车以四智等者。此疏主通论因果二位车体也。且果车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三通根本后得。成所作智唯后得也。三智根本。以为牛体。四智后得。即是车体。所以疏言。四智种智为性(上明果车四智全牛一分借牛引)。
言因车以妙观等者。解因中车也。
言虽五智慧等者。即是性相因伴境五种也。
言菩提相中者。若出一乘体。即宽通五智慧故。若出牛车。即克性唯取智相。唯是种智也。
言一切智者。根本智也。大乘具二空智。故宽。二乘唯生空智。故狭。又一切智中。二乘唯得观察一智。不得余者。故狭也。亦名云一识智。
言其种智等者。此中意言。二乘种智与佛不同。其种智者。分别四谛。各无量相。非二乘所知。名不共德。大乘之人得得种智。能变影像。知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若声闻人知有作四谛。不知无作四圣谛。不能观根授。通名不共德。即一百四十种功德中。一切种妙智也。问菩萨亦分得。何名不共德。答菩萨双起。名共德。二乘偏起。名不共。又菩萨实得。名共。二乘隐之言无。故言不共。
言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义。如于牛非正车体。
言如表无表等者。问种智车。事须取根本智。引者成所作智。无根本智。将何智引。答疏言。如表无表等。意言借余三本智引。引车。事须得牛索后得智。事须得根本智引。所以疏言如表等。如受戒时。所持之戒。但取未来无表色为戒体。其表戒者。如口陈词句。乞戒之时语表。礼拜等是身表。其第三翻羯磨最后一念。从僧受戒已。从此已后。一期已来。除命终。二形生断善作法。四缘舍已来。所持并是无表。然此无表。小乘解。体是细色。最初一念大种所造。此之大种。亲能悬造未来一期无表。能造大种一念即灭。所造无表从第二念疏。依身根大种而转。如手掷轮。依地而转。若依大乘无表之体。即是于思从所防。说名为色体。即七支思种上立。若难陀师。唯依新熏思种增长位立。谓第三羯磨最后一念。于思种上。有防发七支之用。假立七支。至第二念。不别起种。自类相续。起用转胜。而立七支。净月月藏。唯旧种增长位立。然彼旧种虽无体增。而用增故。依用而说。得未曾有。护法菩萨通依新旧增长位立。有别解脱无表定道二无表。解脱无表即向思种上立。乱心无心。于随流净不净时。无表恒随转故。二若定道二无表。即向思种现行上建。在定即有。出定即无。名随心转戒。
言此车亦尔者。正智如表。后智如无表。无表虽依表已起。然从一念向四大生。犹如因树有影。影虽从树起。还同四大生。意说无表戒。事须表戒引生。后得智车。事须得根本智引起也。
言前一大事等者。问前言一乘双取理智。今者一乘之体。何故但取于智。不取于理。后化城品又直取理。而不取智耶。答疏言。各据一义等。意言初周事理。总明第二周。即说事不说理。第三说理不说事。名各据等。
言若同涅槃及胜鬘者。涅槃云一乘即佛性。胜鬘亦一乘即大乘。大乘即涅槃界。唯取真如为车体者。即有违妨。此为不可。
言各赐别体难如何各赐者。若将智为车体。智后种坐得成各赐。若将真如为车体。体无差别。宁云各赐。智从自种生各别。言各赐。真理体无差。云何言各赐。
言别德庄严难。又宁说者。若以智为车体。即有严相。若将真如为车体。如何说有严相。虚空烟不不染。不说色庄严。真如众相无。如何严法界。
言如何牛驾者。理阙如风难。若取有为智。智体运动。可言其疾如风。真理不动摇。如何言其疾如风。刹那能遍证。喻上疾如风。真理不动摇。如何说言疾。
言如何可言者。带数非真难。有为体各殊。可言数无量。无为不堕诸数。如何言其数无量。有为体性别。各与名无量无为。不堕数一法。今疏主且依自宗。以此申破。若一性所说真理。与此悬殊。若依彼宗。可通此难。一且十地真如菩萨各证。何妨各赐(二)。色相德空严空。与色为德。如说化城。何妨严饰(三)。如乘大性。与智为依。刹那迅疾。何妨说疾(四)。七如十如。何妨带数言其无量也。如息处故说二。岂非理数。况理之与智如珠与光体用虽殊。不离法性。真如有随缘之用。差别说彼不同缘无。离性之宗。即别远成一体。故知法性法相皆可并行。局执一途。非为达士者也。若依自宗致。且但遮他。
言然小中子者。通难。且如五果圣人回心。经八六四等。方到十信初心。更经一大劫。方入初地。始得上车。云何创自回心。便言各赐等一大车耶。答疏言然小中等者二义。得名各赐。一现上教车。二当上行车。现当不同。总名为得也。即是地前一大僧祗劫乘一乘教车也。初地已去菩萨上智车。受变易身。所乘无漏智慧。总名为车。即可上车也。此经云。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也。
言所诠智体等者。是即初地二空种智也。对地前所闻。能诠教车。故说初地。名所诠智体也。
言如与明珠。举例也。彼初回心。既在地前。所闻大乘言与珠者。亦名与教珠。后入初地。获珠体也。
言胜鬘经等者。解不退也。亦解当唱经各赐诸子等一大车。问先虽是声闻。后非菩萨。故法华会上得名教车。未审已后何处得车体。答疏言胜鬘等。等取无上依经。
言三种意生身。即阿罗汉辟支佛已得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三子也。同此经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是宝乘也。问论说令证不退转地。取何地不退。名登车出宅。答初在初地。名不退。引胜鬘证渐悟。意说三乘意生身。二乘地前得也。大乘菩萨。初地得也。即是三乘出宅及登车也。二乘地前出宅登。名教车也。大乘地上出宅登。行车也。此上证不退取初地。同法华论。证入佛知见。
言又顿悟等者。问若是渐悟智增。可言初地。若是悲增顿悟如何。答疏言。又顿悟者等。一取地前有漏行。名从初发心。二有取证发心。即初地已去(二解皆得)。
言虽亦是车等者。初地证发心。名初发心。初地已去虽有无漏教行。以同断故受变易。不决定故。故不取言今取八地已去等者。第二解也。意取渐悟顿悟。智增三乘之人齐受变易。纯无漏行以为因车。即在八地。
言七地已前者。此云说悲增菩萨。虽证二空。犹居分段。未受变易故。
言故今取前解者。取初地为不退地。若顿悟多是悲增也。若渐悟多是智增故。取前解初地。得上牛车也。
言楞伽由此等者。经云。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并入初地故。意言三种意生身。既从初地。即合乘车。彼经意云。五地已前名三昧乐意生身。六七八地为觉法乐自性意生身。九十二地得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言喻佛种智者。相云。举果谈因亦不然。牟云。第二周牛车体通因果。因即入佛知见。果即别悟报身示现。与无量智业。论意准偈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故通因也。若准长行。叹车德。唯是果车。经云。其车高广也(云云)。又云。佛地论云。无量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常所翼从。故知果车也。嘉祥云。出二种生死表为高。备万德称为广。出二死则累无不尽。备众德则德无不圆。合中经云。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所畏等。诸佛之法。意言后得智为车。尘沙万德为并严具。即是无量无边智慧。无量为高。无边为广也。
言体高三等者。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自受身自受法乐。名高也。穷生死际。尽未来时。故称广。又他受用身。目如四大海水。毫相如五须弥山。
言照化俱能者。结也。照即变影缘。如穷源尽底。化即利他接物。缘事之智种别。能一切法皆后得智。二利作用也。
言众宝庄严者。即经云。力无所畏禅定解脱等。功德法也。喻上说长者车上。尽是七宝庄校。即是金银琉璃车渠玛瑙金刚诸珍。法中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畏。又智起之时。二十二法同时。更有有为无为尘沙万德之所庄严也。
言栏楯者。纵曰栏。横曰楯也。
言即四总持者。今此解。即是车上钩栏。喻四总持。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即此闻持也。闻于文义。化持不忘。所闻之法。一切能持。体即念慧。散者施也。有四般。一法。能诠教法。体即声名句文。二义。所诠之义。真俗谛理。三明咒。如法华经中六道陀罗尼等。四能得菩萨忍。即无生法忍。三性法上。皆有无生之相。遍计性相无生。依他起性无自然生。圆成实性。惑苦无生。能诠此者。名无生法也。忍即印证。此无生法。地前闻未起智印。初地能印名菩萨忍。此为所得。全取能得也。纪国云。长者车上周币。尽是栏楯也。栏持诸子而不出。楯防外人而不入。如来智上。周币尽是总持。持内善而不出。防外恶而不入也。
言珮铎等者。经云。四面悬铃者。牛车之上鸟铃。四乘大少。皆有大铃吐吐。小铃滴滴陵陵。大铃持持浪浪锉锉。小铃子吟打打。长者之车。四面悬铃。而警诸子。如来智上。法音演而悦众心。铃声动而诸子欢。法教闻而八部善。又闻佛柔耎音。深远甚微妙。又云。清彻远闻。疏中意。心之所向之处。名面也。慈悲心观四生。名四面也。七辨如铃。遍四生。名四面悬铃也。辨依声教演说如铃。过此七十二河沙世界。闻灵山会梵音声相。如铃声也。
经文又于其上至盖者。嘉祥云。长者幰盖则高出而下覆。如如来四等之心。高出二乘。下覆六道。虽曰覆车。实覆车中三乘子也。幰音虚偃反。经亦以珍奇至饰之者。问何故。此唱之中。幰盖向上。别开杂宝。答幰盖是四无量慈悲喜舍为体。于中众生缘慈。法缘无缘慈。行相差别故。所以别开也。喻上说幰善。体上有众宝庄严。法中论四无量。体上有有情缘悲法缘悲等。差别行相亦顺下合文。真珠罗网。张设其上。所以别开也。
言各有有情等者。观有情为境。见有苦等。而拔济之。若是法缘不见有情。但观彼作三科法想。而为利益。若无缘者。既遣二执。不见我人及诸法相。但观真如而起慈心等。如前别了。
经云宝绳交络者。嘉祥云。幰不络。则飘鼓飞扬。是以安绳持令不动。如来智车亦尔。若智无大誓。则普攀之义。或戏御以四弘。则广运之心常定也。
言胜决定者。由发大愿。当得佛果。名为胜。胜于余果。由愿力任持。不令退失。名决定也。
言又胜鬘等者。亦是发愿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任。亦同此经。宝绳交络。若无愿。一切众生。总被外道摄录将也。今既有愿。不被邪见所动也。懈怠所转也。
经垂诸华缨者。纪国云。华缨垂下则悦。总成众四摄。俯顺于物若林。喻上说车。四面更垂华缨庄严。法中论四摄法也。
言布施者。一布施摄贫穷。以己财物。分施众生。二爱语摄嗔恚。即是远离频蹙。含笑先言。命进问安。随时慰喻。常说悦意利益之语。命其欢喜。为说胜法令得解脱。三利行者。前来受记。谓说教法。今利行起行修行。然令众生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家。俱利者。生五净居天。后得解脱。四同事者。同一切众生。所作事业。先同后劝。修行坚固。不生退转等。
言华音等者。缨以华饰。华缨各别二义也。若华饰之缨。即一义也。
言綩綖以为等者。牟意言。经本以丝边作。不知义出处。今应草下作莚也。
言古有解等者。嘉祥取禅定为宛莚也。禅定柔耎以安身。禅定有四。故名重敷也。
言此理不然者。疏主破也。理违圣记。故云不然也。
言无垢称云者。准无垢经。禅定为床。床即车板也。
言净命等者。即八圣道中正命也。净命为茵蓐也。路云。无贪痴所发意业。名净命。无瞋所发身业。名正业。无贪所发语业。名正语也。言重敷。若尔。何名重敷令授。无贪痴为能发意业为所发。合此二发。名重敷也。
言身语意等者。解净命义也。三业即是重敷也。或取身语。皆随意业。名重敷也。
言心桓游。解婉莚义。
言常行净命等者。解重敷也。
经言安置丹枕者。敷延置枕。是眠卧之仪。入定灭心。则苏息之体状。
言古解等者。嘉祥云。涅槃能息生死。名枕。
言今释等者。疏取灭尽定也。未入定时。心神劳虑攀虑。攀缘外境多是漏心。七识不行。由此入定。止息疲懈。增长圣道。名丹枕。
言枕仙丹等者。问何名丹枕。答古解。以神仙药。九转神丹。成于枕内。令人增寿。无漏定亦尔。增圣道故。
言此理不然者。疏意虽借古义。未敢定断。西域无故。玄应法师以天竺无木枕故。唯赤皮叠布为枕。贮以兜罗绵及毛发等作枕。枕作赤色。故名丹枕。而以倚枕也。上正解。
言扶持圣道者。一切圣者依信等。生信为根本。如树木等依水土生。彼为根本。土能扶信等五根。能扶圣道无漏也(亦不取也)。
言白牛体等者。车须得牛引。后得智事须得根本智引也。纪国以本悲为牛力。用善根为牛。牛自体故。嘉祥以大慧为牛。
言无分别智等者。问长者家牛有牵车牛牵硙牛耕地牛。未审此牛是何牛。答疏言。无分别智等。是引车牛也。问何故长者家置白牛耶。答犁牛黄牛黑牛穷。况亦置得此牛。白唯长者家辨得。诸人家无。一切牛白色者。最上众色之本也。
言万德主者。结也。如来果中万德皆因本智有之。故说为主。此法也。如白莲华。喻也。此智体无漏名日也。
言牛王有三德者。谓断智恩。断为所证。智为自性。恩为业用。故尽举之。
言降怨者。垂胡曳地。长角摩天。逢怨必斗。斗必能胜。如水牛与大虫斗等。法中论喻。佛断德能降二障魔也。
言端严德等者。其牛莹角惊天。似挺龙泉之釰。腾身掷地。如颀灵岭之山。吼括春雷。隐隐振百里之境外。气冲秋雾。缦缦掩八表之隅。尾若长松而倒悬。眼似流星而双鉴。相国云。牛有五德。一角。二峰。三蹄。四胡。五尾。有夫牛者。欲得四舛。一㪷。一缓。一急。一温。口欲得似㪷尾处。如似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