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复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八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四多闻部。五说假部。六制多山部。七西山住部。八北山住部。并本大众。□□□□。□□□□。□□□□。一味和合。三百年中。方有乖诤。分为十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犊子部。三法上部。四贤胄部。五正量部。六密林山部。七化地部。八法藏部。九饮光部。十经量部。并本上座。合有十一。然上座部分破已后。转名雪□。□部本末有二十部。若除本二。即唯十八。真谛三藏所翻部□。总说十八。于上座部。本末合说。有十一部。大众本末唯说七部。此说谬也。但由真谛法师。相传闻说。有十八部。若言二十。恐有他非。遂略根本大众不言。于中复减西山住部。成所说十八部故。文殊问经虽说二十。然翻译家。于大众部但说为八。上座部内开为十二。于雪山外。别说上座。新旧部执。皆言上座部亦名雪山。非离雪山复有上座。于上座部既为十二。于大众部乃总云八。但是译家。不悟上座与雪山同。遂开十二。略去大众所分一部。若如谛说十八部。非但违取部执。见乖文殊问经。彼经记云。十八乃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非。我说未来起。若依舍利弗问经。从上座部出十三部。从大众部流出八部。此亦违论及经。是译家错。余论皆言二十。唯彼经中说廿一部。是以知非梵本文。

第二明异计者。即依彼论相传解云。其多闻部。雪转部。萨婆多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经量。十部同说。佛所说言。非皆利益。未必如义。故诸佛语非皆轮。唯八道教。咸为利益。其必如义。决定引生他出离道。是道因□。又已转者。如道引生道道果。故名轮也。佛所余教。名教不名法轮。如问欢喜。天雨不耶。问诸比丘住处安不。乞食易不。气力和不。少病恼不。此等圣教。有何利益。又如经言。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城因及随行。是人说清净。此等圣教。何必如义。故知诸佛语义。非皆转法轮。又不能生他圣故。又已转者。余心生故。

其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说假。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法藏。饮光。十部同说。佛一切语。咸有利益。无不如义。皆转法轮。非唯八道教方名转法轮。转动摧伏是轮义故。佛语转动至他身中。亦摧伏他身无知惑等。故一切教皆转法轮。如问庆喜天雨等事。为阿难生审谛故。佛无不知。尚问天雨。况未圆智而不审耶。亦除余人增上慢故。佛知尚问。况不知者。于余未了。而不咨问。生已得想而自高耶。为此多义。问天雨等。显佛慈悲善巧方便。问诸比丘住处安乐。令生喜心踊跃修道。彼贺悲问。勤加修学。亦令未来习学此事。顺世俗故。问诸弟子。故此等言。非无利益。其有密语虽流世间。共□极量罪恶文字。转变受密显清净义。所以者何。若爱若业。若有取识。戒见二取等六处。及所引境。如其次第。父母等。若能永断。故名清净。广如对法第十六释。故此等言。非不如义。由此佛说一切言教。皆悉名为转正法轮。生他正思及正道故。能伏能断诸烦恼故。总是初明异计也。

辨大乘如章。

言宗有八者。六是小乘。后二大乘宗。

第一我法俱有宗者。准犊子部等执。我及法体。皆执有故。问。既我法俱有。与外道何别。

然法执不同外道。有五种法。此四种是法。一是于我。言四法者。于现在法上。建立过去未来三世法。名为有法。离三世法外。别立一法。名之为我。如四法离此四种。为无为法之外。有不可说可说法。名之为我。如大乘中。于如理门。立常乐等。亦名不可说。此名五法藏。大般名经。说此名五法海。

二有法无我宗者。此是萨婆多所计。执一切无论真假俗有。其体无我者。虽有实体。无能执所执之我。如军林等。有体而已。实无林名。

三法无去来宗者。此部执。诸法但有现□。无过去未来。过去已谢。未来未至。故诸法唯有现在法。此同□乘。

四现通假实宗者。此部执。现在诸法。通假通实。如诸法在蕴门中。即是于假。何故。以积聚义故。所以积假。何以积实。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体是有。各持自性。非积聚故。如真实即法界法处所摄。五蕴门中不能摄故。即知蕴假界实。问。数论胜论二种外道。离蕴执我。此部亦言。离为无为法。别在于我。名不可说。与彼外道执我。有何殊别。

解云。外道计执于我离蕴。是于妄我。此部计执于我。与彼蕴计。不一不异。亦同大乘说真如为诸法自性。不一不异。故此于初宗中说。

七胜义皆空宗。于一切计不存也。

问。此胜若体。殊龙树等宗。何以得知。不立法体。彼经自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云。无有少法得菩提。中论偈云。若有所得定。应当有所空。所空不可得。何况说于空。

又云。果为从缘生。为从非缘生。是缘为有果。是缘为无果。果既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义谁缘。先有何用缘。故此论经。一法不立(云云)。

问。准花严经。如来以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维摩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何故□来诸宗。并多不同。

解云。若摄教归理。但一味宗。将教就机。随解各别。故诸宗起。道理不违。

又上来所说大小诸宗。文句浩浣。未知此经何宗所收。总束为四句。一内道外道宗。内即三乘佛教。外即九十六种外道。二大乘小乘宗。三中道边道宗。四空教有教宗。此经中道宗摄。亦是大乘宗收。又有三宗。一有法有我宗。此是外道有法我执。二有法无我宗。此是诸小乘人。断人执故。三无法无我。此是大乘。证二空法故。此经即是第三宗所摄。

又有三宗。一病别宗(亦名贤宗)。即随众生根机而说。如对多贪众生说不净观。多痴众生教界分别观。多嗔者教慈悲观。

二时分时宗。如为不定性人。初四谛法轮。阿含经等。即有教时。第二为说般若等。即空教时。第三说法花涅槃等。名中道时。此法花经。即第三中道时也。

三部别宗者。即如维摩等经。一向说不思议。般若部中。以无相为宗。涅槃经中。以佛性为宗。此经之中。唯一乘道理。即以此为宗。故下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故。诸经各各明其一宗。故名部别宗。

又有三宗。即三法印。一有为法印。即初□有宗。二无为法印。即说医宗。三二法通修印。即说中道宗。此经即是二法通修中道宗也。亦可唯有一宗。即章引花严经等文是。

如末尼天鼓无思成自成事者。如意之珠。无心出物。众生业命感者。唤取珠实。自然而出。然其所言皆出人心。珠性如故。更无分别。天鼓者。帝释感此天鼓。若放逸令不放逸。不放逸者令进修故。修罗军至。若来。即言怨来。军马。若去。即言怨散。故知法之本质。如鼓如珠。无心分别。随众生机利钝浅深大小。各得利益。故云无思成于自事。

问。经宗如此。未知此天亲法花论。何宗所收。

准经释宗。随经所摄。然论复有四种。一释文论。如十地佛地。及智度等中论。各释其本文。从头至尾。如疏无异。十地论释十地经。佛地论释佛地经。智论释大品经。

二集义论。如瑜伽唯识对法论等。集诸经法一名数。决择义理。不但一经。

三遣执论。即中百十二门等。破彼有执。不存法体故。

四释宗论。如无著天亲。造金刚般若法花论等。但释经之要文。不广陈其法相。亦不次第释经本文。但就要节出经宗旨。不同中论等破相释文。论其法相。此法花经。既以一乘为宗。论亦随经一乘宗也。

宗旨者。宗归一实之体。旨破二乘之权。

半满二教宗所收者。若准正宗。是满教宗所收。流通分中。有获小乘预流果者。亦是半教所摄。唯是渐教。还是大渐满教所收。毕竟合归大乘教故。

生法二空者。生空理智。即羊粗化城。二空理智。牛车实所。此经通二空所摄。

世俗胜义者。世俗为说喻。胜义正说一乘也。

有作无作者。有作四圣谛法。无作四圣谛法。此经总贯两门。

疏云。虽知通旨下者。谓虽通取经文分为顿渐。若论经意。唯以一乘顿教为宗。可知。

解经品得名门中。分为二义。一解经之总名。二释品之别号。即疏列品名也后文是也。就总名中。复分为三。一释立名之所由。二出妙法之体性。疏云然此经中鹙子三请等文是。三六释训名。疏云即是妙是莲之花下文是。今初释名之所由者。梵言萨达摩奔荼利迦素呾览。尼沷陀般利沷多。达摩法也。字是会意之字。则名为法。能去尘故。称为法也。萨者妙义。晋朝竺法护三藏。释为正法花者。义虽不失。理稍不切。将正比妙。不如于妙。彼人意云。昔二乘之教。是权方便。名之为邪。今说一乘。方名真实。故言为正。

又问。昔日二乘教理行果。亦是无漏出世之因。那得是邪。答。若以二乘望彼外道。亦名为正。若望一乘。二乘还是于邪。今言邪者。非是邪见之邪。但非究竟。故名为邪。如般若经观三十二相中。若以色见我。乃至不能见如来。唯以法身为正。观彼化身为邪。若望凡夫。即正身也。此中言正法者。义亦同此。正者真也。正真之法。望彼二乘。二乘之法假而非真。故称正法也。若秦主姚兴时。罗什三藏。翻为妙者。昔日二乘权教是粗。今说一乘实。为对昔粗。故翻为妙。若言正法者。二乘佛法。皆名正法。此语稍宽。不同于妙。今言妙法摄于正。何以得知。下经文中无正文故。若云妙法。含众义故。所谓微妙殊妙。胜妙美妙。深妙巧妙。言妙要妙。故下经文。佛坐道场所得妙法。又云。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又云。此法妙难思。又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又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又舍利赞佛所说法。称赞所行道。智慧甚微妙等。若正法花。舍利赞中。应言甚深微正。非直语非便稳。义亦非切。今言妙者。犹如巧人。如世工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