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卷第十二

顶法师撰

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之三(卷第二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师子吼品之三

起卷第三。明缚解。众生虽有佛性,为惑所覆,不能得见,须修万行。解生惑尽,佛性理彰,故明缚解。文有五番问答。初问答中,初问为二:先领旨,唱无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

次是五阴下,生灭为难。若正性不生不灭,故无缚解;缘性念念不住,又无缚解。此惑体性即起即灭,云何此惑能缚众生?既其无缚,即亦无解,有法、有譬、有合。

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缚?谁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

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

众生亦尔,云何缚解?

答:为二:初诫许。

善男子,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次正答,又二:初明缚,后明解。就初缚为三:一、死阴,二、中阴,三、生阴。就初死阴中三,有法、譬、合。初法如文。

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觉知,支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

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

次譬中,云日既西没,虽残光东照,终不归东;人命将尽,虽有余气,终不更生;此阴灭已,彼阴续生,此乃即死明生。

众生下,合,又二:先正合。

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

次如灯生闇灭,重更引譬。

知灯生闇灭,灯灭闇生。

次如蜡印印泥下,第二、明中阴,又二:先譬、后合。

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

蜡譬死阴,泥譬中阴。印灭文成者,譬死阴若灭,中阴即起。文非泥出者,此身非是中阴所出,又非无因,亦不余来,藉于死阴而得现也。不可求其处所,但因缘故有。问:亦有不受中阴者不?答:通论皆受。如大理狱,责定行刑。中阴亦尔,核定善恶,恶坠善升。若有别从猛利善恶,如五逆者径坠,十善者迳升,攒鉾离手,遂到彼方,则不论中阴。

现在阴灭下,第二、合譬。初、正合;次、二眼;三、食。初又二:初、正合。

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

次举譬帖合。

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

二、料简二眼三食者。

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思食,二、触食,三、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

目无揣食,既是改报,宁得有饭而揣?既有想阴,则有思食;有身故,则有触食;以有意故,则有识食。俱舍中广明中阴等,古人有四食章等,于此非要。

父母交会下,第三、明生阴。

父母交会判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瞋;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狂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

通论六道,并有生阴。且就人道,初明起三烦恼,次明具四颠倒。所以为缚,不得难言念念灭故,故无有缚。三烦恼者:一、爱,二、瞋,三、谓己有。此是我见,亦即是痴。

是人若得下,第二、明解。

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

又四:初明近听思行,皆如文。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下,第二番,先问后答。初问又二:初作逆喻,举空中无刺。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云何言拔?

后举阴无系者,云何系缚?

阴无系者,云何系缚?

上德王云:心本无贪,云何贪欲能系于心?即是此义。

答:为二,谓法、譬。初法者。

佛言:善男子,以烦恼锁系缚五阴,离五阴已无别烦恼,离烦恼已无别五阴。

就理为论,谓缚故不断,坏故不常,不断不常,非缚非解;若未达此理,即有缚解。

善男子,如柱持屋,离屋无柱,离柱无屋;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拳、合掌、系缚等三,合散生灭更无别法;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系缚众生,亦名众生系缚名色。

举屋举拳,约掌合时论缚,掌离时论开,本不合时论不缚不开。系缚等三,即此意也。缚即论假,脱即论真,不缚不脱即论中道,乃是三谛相即之相。

师子吼言:如眼下,第三番,先问,次答。

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系缚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系缚众生,即是名色系缚名色。

此问蹑前答文作难。前云:名色缚众生,众生缚名色,名色只是众生,云何自缚?如刀不自割故。后复难:若其众生只是名色者,还是名色缚于名色,云何名色能缚众生?

答:如文。

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也,名之与色亦复如是。以是义故,我言名色系缚众生。若离名色则得解脱,是故我言众生解脱。

师子吼言:若有名色是系缚下,第四番问,答问如文。

师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亦应系缚。

答中有法、譬、合,初法说中。

善男子,解脱二种:一、子断,二、果断。言子断者名断烦恼,阿罗汉等已断烦恼,众结烂坏,是故子结不能系缚。未断果故名果系缚,诸阿罗汉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可言果系,不得说言名色系缚。

罗汉子烂故无缚,报在故有缚。而言未见佛性者,大乘望之,子果俱缚,小乘不尔。

次譬合,如文。

善男子,譬如燃灯,油未尽时,明则不灭;油若尽者,灭则无疑。

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诸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烦恼油故不入涅槃,若得断者则入涅槃。

师子吼言灯之与油下,第五番,亦先问次答。

师子吼言:世尊,灯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则不如是。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名五阴,五阴名众生;五阴名烦恼,烦恼名五阴。云何如来喻之于灯?

初问意者,佛前言灯喻众生,油喻烦恼,今难此语有两解:一云灯览众法,明、油、器等,共成一灯,明名灯明,器名灯器;二云明与油异,正取明为灯,灯是火性,油是湿性。正取后意为难,灯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本来不异,云何为喻?

佛答为二:初举八喻,后合灯喻。八喻为二:初列章。

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前后喻,八、遍喻。

次解释。

云何顺喻?如经中说: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小泉满,小泉满故大泉满,大泉满故小池满,小池满故大池满,大池满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满,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欢喜满,欢喜满故远离满,远离满故安隐满,安隐满故三昧满,三昧满故正知见满,正知见满故厌离满,厌离满故诃责满,诃责满故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云何逆喻?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小河有本所谓大池,大池有本所谓小池,小池有本所谓大泉,大泉有本所谓小泉,小泉有本所谓大坑,大坑有本所谓小坑,小坑有本所谓沟渎,沟渎有本所谓大雨。涅槃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诃责,诃责有本所谓厌离,厌离有本所谓正知见,正知见有本所谓三昧,三昧有本所谓安隐,安隐有本所谓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是名逆喻。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若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着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是名现喻。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王言: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我言: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乐。王言:世尊,尼拘陀树持戒布施,亦于人天受安乐耶?我言:大王,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其能者则受无异。是名非喻。云何先喻?我经中说:譬如有人贪着妙华,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着五欲,为生老死之所漂没。是名先喻。云何后喻?如法句经说: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是名后喻。云何前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云何遍喻?如经中说,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当生觜;见已复喜,是觜不久必当开敷。开敷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八十由旬,尔时诸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善男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变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喻我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觜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敷者,喻于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者,喻于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得常乐我净。是名遍喻。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如言如来面如满月,是名少分。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见乳,转问他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三喻,未即乳实。善男子,我言灯喻喻于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离水无河;众生亦尔,离五阴已无别众生。善男子,如离箱舆、轮辐、毂辋,更无别车;众生亦尔,

从小向大为顺喻,从大向小为逆喻。现者,取现事为现喻,前逆顺亦是现事;除逆顺边,取余现事。非者,都非其类。先者,先喻后合;后者,先法后譬。渧,此是帝音;滴,此是的音,先后可解。此中应作养音,上看下为养音,下看上为样音。遍喻者,尽其始末。

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灯喻者,谛听!谛听!我今当说。炷者喻于二十五有,油者喻爱,明喻智慧,除破黑闇喻破无明,暖喻圣道。如灯油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