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梵网经并序

洛苑讲经传戒住持宝应寺沙门慧因注

夫灭十重四十八轻之罪,成佛之门者,莫仅于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也。即舍那亲宣,千佛共说,以七遮之余,但解师语者,尽可受其戒焉。是则世尊欲使后之有智信受,坚心而护之,虽逼以火铁矛刃刳刻之苦,而终不悛其心以犯者也。故其言初直悲闵。然此经文,科释具疏,虑人饫其繁广,于是采集众义,具注本文,俾其览者,易为晓悟。傥崇此戒而依之,以其圆净清凉,庄严定慧,成无上觉,得不谓智矣。

时绍圣三年岁次丙子季夏望日

梵网经菩萨戒序

梵目梵王网,即幢网。谓梵王将诸梵众,前后导从,有大宝幢,用七宝网罗上,以为仪从,来诣佛所,供养听法,请转法轮。佛因观此幢网,取以为喻,故说此经,名梵网经。喻有通别,通喻情器差别,佛教被此,亦乃不同。别喻三聚净戒,一喻律仪戒,三业无亏,如网罗树,禽秽不侵。二喻摄善法戒,众善资长,如树得网罗,华果成实。三喻饶益有情戒,二利周圆,如张网在河,涝鱼出岸。经者,是教梵网之经。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所度之生。从所求所度为名,略名菩萨也。戒者,即受学三聚净戒,于思种子上,有防恶发善功能为性。亦名制止,制善令行,止恶令灭。亦名为禁,禁防三业,不造诸恶。序者,由也,始也。陈教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云云)。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

诸者不一,通在家、出家,男众、女众。佛子者,即前四众,但受佛戒,行绍佛位,故称佛子。合掌至心听者,听受佛戒,是当成佛之因,不可容易令恭,合掌至极,专心用意,令音嘱耳,听受所说。我今欲说者,即造序者顺世。假我意欲宣说诸佛大戒者,近即七佛,远乃无际。过去诸佛,若以初发心时,最先受持此戒,直至成佛。成佛最初结此大戒序者,即此经序,是诸佛大戒之序。

众集

说戒之夜,四众会集。

默然听。

法师诵戒,谛听审静听。

自知有罪。

未得他心道眼,知他所犯,即知出家后来,或忏悔后来,必自可犯,知曾有违犯。

当忏悔

要当忏悔,梵语忏摩,此云悔过,或云发露,自所犯罪,对众发露。

忏悔即安乐。

若人有病,由先恶业,今忏悔已,病苦痊除,故得安乐。又由犯戒,身心不安,日夜悔恼,由忏悔已,得安乐果。

不忏悔,罪益深。

由日日夜夜相续作罪,渐渐增益,如水滴滴在也。

无罪者默然。

自知无罪,更不发言,由述罪名。

默然故,当知众清净。

须是自知真实无罪,即不发言,故云默然。今有罪无罪皆默,欺之甚也。

诸大德!

出家二众,以具戒清净,进修大行,求大菩提,有大德学故。

优婆塞、优婆夷等。

在家二众,具五戒等。

谛听!

审谛而听

佛灭度后

佛自二十九出家,六年苦行,三十五成道,八十五入灭度后。

于像法中,

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造此序时,居像法中。

应当遵敬波罗提木叉。

应者,合也。当者,须也,要也。遵者,禀承习行也。佛灭度后,比丘无依,若不遵承此戒,则无所归投,故云耳也。

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

牒释其名也。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戒,即下十重戒,别解脱弃背诸恶。

持此戒时。

有何功德胜利?

如闇遇明。

未持此戒时,被痴所蔽,明慧不生,恒如黑闇;既持此戒,智慧渐增,如遇明也。

如贫人得宝。

未持戒时,如贫穷人,阙智慧财,真法宝故。既持此戒,是七圣财之一数,又是出世法财之宝。

如痾者,得差。

由持此戒,烦恼病除,如安差也。

如囚系出狱

持戒为因,当出三界之牢狱故。

如远行者得归。

未持此戒,如离家远去,游于生死险道。今发心持戒,似初回程,日日不住,渐渐不久,到涅槃家。

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

因以上五喻,喻显此戒,方当了知此戒,依之修学,进趁有规,训匠群物,令生正解,故戒名本师。

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佛在之日,佛常半月半月自诵此戒,佛子依行,与佛在日轨则合同,故云无异此也。

怖心难生

三涂极苦,心无猒怖,唯希恶因,不念恶果。

善心难发

凡发善心,契理益物,今者心无怖念,一向唯思自受安乐,不顾他苦故。

故经云:

涅槃经也。

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莫轻微小之罪,如小水渐积成大水,小罪不悔,积成大罪。水满名盈器,罪就名成器。成器者,三涂业满也。

刹那造罪

以造罪时速,疾举意便成。

殃堕无间

业影追形,无能舍离,如牵至趣,此且据重,余狱亦尔。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复,由重也,万劫不能重得人身也。且言万劫,设万万劫业未尽未出。

壮色不停。

即盛年少壮颜色,不得久久停住故。

犹如奔马。

喻戒无常速疾,如奔走之马,刹那即过也。

人命无常,过于山水。

山水流之急速,人命无常,复过于彼也。

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释上二喻,无常迅速,理实出息,不保入息,出息不回,便舍寿也。

众等

此会大众。

各各一心。

人人各各心专,无二念念进修。

勤修精进

即䇿发心心所,防恶发善,成满一切善事。

慎勿懈怠。

心常谨慎,无德懈怠,退失诸善,增长诸恶。

懒堕

是懈怠之体性

睡眠

令身心不自在,障观为业,睡眠覆心,诸善皆息。

纵意

无常日近,所作未成,勿贪尘境,纵恣心意也。

夜即摄心。

每至夜分时,摄录其心,勿令散乱攀缘境界。

存念三宝

每至夜分时,心常存在,观察思念佛、法、僧也。

莫以空过

人身难得,诸佛难遇,正法难闻,众僧难值,心无思念,可谓空过。如到宝山,空手而回,无所自斋也。

徒设疲劳。

玩色耽声,虚徒施设,疲劳苦,终无济益。

后代深悔。

生不修善,死坠三涂,万死千生,自受深重忧悔,谁人代苦?故云徒设疲劳,后代深悔。

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此劝大众一心应学,依教奉行,应合要当修学此菩萨大戒也。广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以什公偏诵一心地法门品,略明戒相。时当姚兴翻传经论五千余部,最后于逍遥园中译此经也。时维弘始三年。

诸大德,春分、四月,日为一时。

从腊月十六至四月十五,春分;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夏分;八月十六至腊月十五,冬分。

半月日已过。

一月日已过,二月日已过,一月半已过,二月半已过,三月日已过,四月日已过,二月半已过。

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半在。

三月日在,二月日在,一月日在,二月半在,一月半在,半月日在。

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各闻强健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僧集否?

答:僧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

若有,答云未受戒者已出;若无,答云此众无未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

若有,答云: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已。若无,答云:此众无说欲者。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

答云:说戒羯磨。

大德僧听!今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问云:作白成否?答云:成。

众当一心听。持戒净身口,摄心正忆念,多闻生实智,由斯戒为本。戒为妙法藏,亦为出世财;戒为大舟舡,能度生死海;戒为清凉池,澡浴诸热恼;戒为无为术,消伏邪毒害;戒为究竟伴,能过险恶道;戒为甘露门,众圣所游履。持戒心不高,专精不放逸,不取正戒相,亦无邪念心,是名清净戒,诸佛所称赞。持戒心不悔,所愿亦成就;戒为法城堑,能遮烦恼贼;戒为勇猛将,摧伏魔军众;戒为如意珠,能与商人宝;戒为妙楼观,游戏诸三昧;持戒为平地,禅定为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庄严,万行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为本。是故有智人,坚心守护戒,宁丧失身命,慎勿有所犯。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我今欲说戒,众当一心听。乃至小罪中,心应大怖畏,有罪一心悔,后更莫复犯。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佛口说教戒,善者能信受,是人马调顺,能破烦恼军。若不受教敕,亦不爱乐戒,是人马不调,没在生死军。若人守护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