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沙门知周撰。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至心心顶戴,喜跃受持者。

述曰:此是大门三段分经。第一微尘数舍那说心地戒品章,如前叙讫。从此文已下,是第二一释迦说心地戒品章。分三:一说心地戒序(从此下至是事应当学敬心奉持是),二正说心地戒品(从佛告诸佛子至有十重木叉),三结劝流通(从语佛子是四十八轻戒至心顶载喜跃受持是)。就初说心地戒序分二:一结集经家序(从初至佛诵一切佛大乘戒是也),二释迦

佛自序(从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下至第一清净者是。)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者。

述曰:此是第一结集家序。就中分二:先叙戒名戒光(从初至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次叙时众戒听(从是时百万亿至听佛诵一切大戒是)。

菩提树下成无上觉者

述曰:言尔时者,为化佛身也。此从佛报身,佛所受戒回时,故云尔时。此则报化不融,差别教义,释尔时也。若尔时者,法无三世时节,诸佛一身无量身,无量身一身,于平等法界中,为化众生,现受戒时,及结戒时,故云尔时。圆教义也。释迦,此翻能,是姓。牟尼,此翻仁,翻寂,是名也。故称能仁能寂。菩提树者,如西域记说:摩诃陀国中,有金刚座,上有毕钵罗树。后身菩萨,坐此树下成道,因名菩提树也。(菩提树义,大小同异,如别章广叙云云。)

成无上觉者。

述曰:无上觉者,约生死分限,分为二重。佛断分段生死尽处,三界住地尽处,立一重无上觉义。即如一切小乘三藏中说,二无数劫六度行满,一百劫中相好业满,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成佛,名一重成无上觉也。此经非是如彼成无上觉。何者?乃是变易生死,无明元品咸尽,坐菩提树,成无上觉。即如一切大乘八藏中说,出过五十一位,住妙觉地,穷源尽性,妙智独存,萧然与群有永分隔,廓尔与大虚同体,量周法界,应满十方,故云成无上觉(云云)。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者。

述曰:言初结者,正觉道成,体绝三世,无初中后,无结无不结,为应应得度者。于寂灭道场,一时顿结,戒无尽藏,故云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菩萨木叉,如前释说)。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者。

述曰:依儒宗释,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云孝也。如佛法大乘释,孝者,慈悲喜舍也。故本业璎珞经下卷,大众受学品云:以慈悲喜舍,化一切众生,皆得安乐,名摄众生戒。故以四等释孝字,正与此文相当也。又如大乘经明,发菩萨心,成菩萨体者,更无过于四等。法者,父母有生养身命之恩,师僧能长养法身慧命之恩,三宝能冥愿覆护,转迷成解,转凡入圣,建立菩萨种性,莫大于此。道是妙觉果道,故云至道。以上四位,是菩萨尊重供养之境,菩萨应一一以四等而奉事随顺,故云孝顺父母等也(云云)。孝名为戒者,即是戒体也。亦名制止,即十重四十八轻戒相也。然别非体无以发相,非相无以表种,种相虽殊,同乘平等,无缘大悲大慈大喜大舍,故云亦名制止(云云)。

即口放无量光明者。

述曰:即戒光无量,故云无量光明。又是上舍那佛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之光,即此光不可测量,故云无量光明。口者,如涅槃经,名为面门。即是无上调御,以光明觉,觉悟众生,合其机动,然后说戒,即从佛口而说。故戒光理,亦光从佛口而出。又今如来从面门放光者,表心地法门,是诸佛菩萨之本原。如说修行者,速成佛果。又如法花经云:尔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今佛放光,亦复如是。助发一切菩萨心地法门,令其奉行悟入,速达本原。故云诸佛之本原,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此是助开本原义。(与别教义同也。)复次,依圆义释,戒光者,亦名有因缘光,(文云:有缘非无因,故光是也。)亦名无色光,(文云:非青黄赤白黑是也。)亦名非色心光,(文云:非色非心是义也。)亦名离二边光,(文云,非有非无是也。)亦名能为因果光。(文云,非因果法是也。)谨依今经,即有六名不同,只是一金刚宝戒光也。如是无量光,一光即无量光,无量光与一光,无二无差别,自性清净金刚宝戒一也。谨依经文,戒光是诸佛之本原,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即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依天台师作六位释戒光者,一自性清净光,(文云,一切众生戒,本原自性清净,此并有可发之戒光,烦恼覆而未发故。)二释名字戒光,亦名信相戒光,(即是六道众生,有大机动感贤圣,或冥或显,受大乘戒,信心开发故。文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故。)三观行戒光,(即如理观行,如法修行,信解深远,得诸三昧陀罗尼。如法花经,随喜功德五十人,如此经中,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故。)四相似戒光,(即是十信菩萨,证相似金刚戒光,即能卷舒照用。如法花云:菩萨于净身,悉见世所有。此经云:行菩萨道根本是。)五、分证戒光。(即是十信、十行菩萨、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位位分证金刚戒光,卷舒照用。如花严广释,从初住乃至等觉,光照十方是。)六、究竟戒光。(即是妙觉佛果,穷原尽性,金刚戒光,因满照用,无方自在,名无边光,觉悟一切。今从佛口放光是。结曰。)故今经文云:戒光从佛口出,有六义六名如前。佛自结云:戒光是诸佛之本原,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据此而言,作六位圆义释戒光者,深为惬当。然则凡圣虽殊,自性清净戒光,始终一也。复次说云: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戒,本原自性清净者,即是因性清净光,发名字戒光。因名字戒光,发观行戒光。由观行戒光,发相似戒光。以相似戒光,开分真戒光。以分真戒光,发究竟戒光。如是始终,即无始终,离二边故。无始终而说始终,凡圣迷悟故。迷悟始终虽殊,本原清净戒光一也。(圆教释戒竟。)

是时百万亿大众,下至佛诵一切佛大戒者。

述曰:准经文中,只略举四十许众,总数合有百万亿大众也。

十八梵天者。

初禅有三天(一梵天,二梵众天,三大梵天也),二禅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天,三光音天),三禅有三天(一光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四禅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色究竟天,亦名大自在天,此四天是凡夫人住。又有五天,是五那含人住处,亦名五净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可见]天,五少广天。又有无想天,是外道住处,未皈依正法,所以除之也)。

六欲天者。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也。)

十六、大国王者

(依仁王经受持品:十六国王者,一者憍萨罗国,二舍卫国,三摩竭提国,四波罗奈国,五迦夷罗卫国,六鸠尸那国,七鸠睒弥国,八鸠留国,九罽宾国,十弥提国,十一伽罗干国,十二乾陀卫国,十三沙陀国,十四僧伽陀国,十五健拏掘阇国,十六波提国。如是等国,各有一国王,故名十六大国王也。)

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戒者,

述曰:此是结集家序,大众至心听佛说戒竟。

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诸佛法戒下至第一清净者。

此是序中第二、佛自序戒德。就中分二:序戒德劝学(从告诸菩萨言至应诵善学是),二、序戒体劝受(从佛子谛听至第一清净者是也)。就前分三:初、劝诵,二、明戒德,三、结劝学。我今自诵诸佛法戒者,明是十方三世诸佛法戒,非我创结,故云半月半月自诵。今者,乃是佛诵戒时,即名我今也。又是佛应机说法戒之时,故云我今。明佛是果极圆满之位,犹自常诵大戒,况十地以下,而当不诵持者?

故云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十发趣者,即是华严经本业,同名十住。以诸菩萨从初发心,于多劫中修行诸度,住十信位,名外凡夫。以此菩萨信想心中行真如法,此信想心即在真如理外,故云外凡夫也。从此得入初发心住,得相似真如现前,此相似心真如即能增进菩萨趣向一切智海无上佛果,故名十发趣也。十长养者,花严本业名为十行,此经据行能长养菩萨法身,故云十长养。十金刚者,华严本业同名十回向,此经以诸菩萨住回向位中,一切功德普与一切众生共之,心如金刚不可破坏,又愿共一切众生念趣向无上菩提,故名十金刚(十地如上释竟)。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者。

述曰:此是第二,正明戒德。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戒光从口出者(如前释竟)。有缘非无因故光。言佛放光,为百万亿大众,故曰有缘。是佛从初发心,以常诵此戒故,还从口中,故出戒光。故云非无因故光也。如大智度论说:有一三藏比丘,以多生说法,口中常出诸香。今佛口出戒光,正由常诵法戒,故成戒光也。又释摄善戒,戒中有般若波罗蜜,能破无明黑闇,发一切种智光,故名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云云)。光光非青黄赤白黑者。此净妙戒光,不同世间五方五色之光,故云非青黄赤白黑。净妙戒光,不同质碍之色,有限之心,故云非色心。此净妙戒光,不可以有无二边而取,故云非有非无。此净妙戒光,不同断见常见,无因果法,能为初发菩提心者,作行本原,乃至令入五十二位,故云非无因果法。故总结云:诸佛之本原,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叙戒德竟云云)。

是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者。

述曰:此是第三,结劝大众受学。从师曰受,奉行曰持,背文曰诵。心精专一无杂乱,故云善学(云云)。

佛子谛听,下至第一清净者。

述曰:此是佛自叙中第二、序戒体劝受。此一章,即结前、生后含两义也。以属序,故名结前。以此中清净戒体,为下十重四十八戒相作本,以相依体故。又体能持相故,即名生后。谛听者,审定无谬,故云谛听。百官者,唐尧之时,只置一百员官故。宰相者,宰由割也。相者,相国之化。言居此位者,观国之光,利用宾王,断割时启,故云宰相。比丘者,此翻乞士,破恶怖魔持戒也。尼,翻女也。八部鬼神变化人者,就变为人。小乘律中,成难不得戒。今大乘一切八部变为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以发心受戒,出过五住地,戒二种生死,故名第一清净也。故本业经云:其受戒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又复法师能于一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胜造八万四千宝塔,况复二、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称量。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界生死之苦。一切菩萨凡圣戒尽,用心为体,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六道众生尽受得戒,但使解语,得戒不失。佛子!三世中一切诸佛常作是说:我今在此树下,为十四亿人,说住前信想菩萨初受戒法。佛子!是信想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入住乃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佛果(云云)。

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者。

述曰:中不相领解,不得戒。有傍人传译,令其更领解,即得戒。(广论得戒、不得戒,如下三种受戒中说也。)

第一清净者。

本业经云:初入佛法海,以信为本。故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言此无尽藏戒体,返本还原,清净中胜。若有受得,位同大觉,无能过者。故云第一清净者。故上经文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第二序戒体劝受竟。)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下至应当学,敬心奉持者。

述曰:三段分释迦说心地戒为三章:一说心地戒序,以如前明讫。此下第二正说心地戒品。就分为二:一说十重,二说四十八轻。说十重中分三:初标十重,次别释十重,三结劝奉持。如文可见。今初标十重,故云有十重波罗提木叉也。

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非菩萨、非佛种子者。

述曰:以受戒在心,名为佛种子。今言人虽受得戒体,要戒名相种类,过可称法奉持,而乃不诵十重之名,何能识知种类相分?此由不诵名故,不识相;不识相故,不能知持、犯分齐;不知持、犯分齐故,非佛种子;非佛种子故,即非菩萨。故云: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也。

我亦如是诵者。

述曰:此引佛诵,劝励一切,普同诵也(云云)。

已略说木叉相貌序者。

准此,亦可名结前生后。相貌者,即是上文说戒德、戒体,是名相貌也。余皆可解。

▲不煞戒

佛告佛子:若自煞、教人杀下者。

述曰:此是第二,别释十重。十重即为十段,如下次第文中具明之。

不杀戒第一。将释此戒,略作五门:一、制不杀意,二、释不杀戒名,三、具缘成犯,四、论杀业得报轻重,五、劝断煞持戒。

一、制不煞戒意者。详诸教文,略举十意:一、由断众生命业重,孤负自他,更相怨害,流转无际,煞业怨心,不堪入道,故佛制不煞戒。(一也)二、由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菩萨种性,故不令煞。故瑜伽论云:菩萨以大悲为体,尚须为物舍身,况更欲害彼命?(二也)三、背恩养故,不应行煞。此经下文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若煞而食者,即煞我先身,亦煞我父母故。(三也)四、胜缘不定故,不应行煞。如大智度论云:或可蚁子在前成佛,或诸众生在前成佛,若害彼命,便煞胜缘,无相度故,须制之。(四也)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不应行煞。若行煞者,即是损他法器,妨他习修佛性种子,故须断煞。所以世尊作不轻菩萨身时,普礼敬一切众生曰: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五也)六、违菩萨无畏施故,不应行煞。如涅槃经云:鹰逐白鸽,至舍利弗影中,战悼不安。至佛影中,寂然安稳。何以故?佛告舍利弗曰:以汝声闻人,持不煞未满,所以鸽犹战悼。佛持不煞戒圆满,所以鸽得安稳。持宜制断。(六也)。七、乖菩萨四摄行故,不应行煞。言四摄者,同事、爱语、利益、布施。若行煞心,如涅槃经及入楞伽经云:一切众生,见行煞者,咸言此人是我等怨。若怨心相向,不可教化,则无处行利益、爱语、同事、布施。布施则法也。(七也)。八、减损诸善果报故,不应行煞。如大论云:假使满阎浮提无价珍宝,无有能贵直于身命者。是故若夺彼命,亦得夺宝之罪。又涅槃云: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以为喻,勿煞勿行杖。又如来得金刚不坏身,得寿命长远者,皆因持不煞戒,咸得大果报也。(八也)。九、为成菩萨恩报行故,不应行煞。谓一切菩萨,得成行业,入五十二位,至佛果者。只由初发心时,众生无边誓愿度,以为接众生戒。由有一切众生,毁誉称讥,苦乐利衰故,成就菩萨,安忍生死,闻佛无量德,意而有勇,生死无数劫,圣而不倦,观一切法及众生,同毕竟空,无缘慈悲喜舍,行无作,四弘就,四弘誓愿,四等四摄,大恩大誓愿,无穷无尽,能运载菩萨,至成佛果。以此义故,一切众生,是菩萨成就四弘誓愿,四等四摄,大恩养境界,故须断煞也。(九也)十、法尔平等故,不应行煞。如维摩经云:一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何以故?佛知一切众生即异相,不复更灭,即菩提相。以此义故,何有一真如害一真如?若萨行煞害心,即是一真如煞一真如,名为魔事,非是佛事。若菩萨心行平等如虚空,观身无相,观佛亦然,观众生亦然,与一切众生,同一体性,本原清净者,即是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十方三世诸佛,不可称量,虚空法界,平等平等,名诸佛家。既是家业清净,法尔如是,何处行煞,自破家业?欲令一切众生,同住佛家,故须制煞。(十也。制不煞意竟)

第二、释不煞名者。如大集经云:初受胎时有三事:一、识(即众生业烦恼与识俱来,入胎时总名为识也),二、命(即息风连持名命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