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 述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我慢未除。何能敬尊如佛。不依正教。故乖礼失序。非大士之孝顺心。释子之谦逊道也。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

重法故论戒德次第。贵贱靡分。不问生年老少。惟计戒腊尊卑。宁同外道痴人。不重先德。而坐无前后。兵奴无识。焉知礼法。故坐失次第。朝廷犹论爵之高下。佛教岂无德之后先。况其禀受木叉之时。即是生长戒身命慧之日。何得不依戒腊。而论生年哉。问。戒腊宜之。至若君臣父子。僧尼男女无分。宁无混淆乎。答。今当僧尼自分先后。男女各为次序。君若重法。臣自尊戒而居前。君执世礼。臣当避席而在后。免与佛法而作留难。果若重道而忘人忘我。则梵王顶礼于天女。倘论法而无贵无贱。则帝释接足于野干。又奚老少贵贱之可得哉。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不依戒次。让彼令坐。让者坐者俱犯。昔阿阇世王。请文殊。文殊让迦叶前行。谓其久为沙门。居众罗汉之首。迦叶复让文殊。称文殊神智圣达辩才。乃可为尊。文殊于是前行。由阇王从文殊得无根信。故特请之。意在文殊。不在迦叶。而文殊始让迦叶。不敢违古佛之恒规。迦叶终逊文殊。所以顺请主之本意。如南山神。请华严法师。而置座五百罗汉之上。即其类也。准此则见机得坐。反常合道。应变随宜。正大士善权妙用。故知先戒先坐。是崇戒腊。神智圣达。顺请者之意。尊法尚人。见机从宜。惟恐末世无知。有挟才高而藐视耆德。或恃腊尊。而轻忽智达。心怀我慢。妄谓见机。损福丧德之愆。谁当代受。请自思之。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福慧双修。乃大士利生之本行。二严功备。是菩萨成佛之极果。缺一不修。犹鸟之只翅。何能翱翔于霄汉哉。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

此明教化众生修福。略举七事。一僧坊以聚众安修。二山林以荫众行坐。三园以供众蔬果。四田以充僧粮食。五立塔众得瞻依。与人天而作胜福。六坐禅处。以备二时䇿修。七一切行道处。修行道业之所非一。故云一切。如上七事。皆应建立。若教化彼自作。若劝化彼使作。皆令生人天之福。出世之善。建立如是诸处。皆须远离神坛。里社。淫坊。酒肆。屠儿。魁脍之家。始无触娆。讥嫌之过。众得静修道业。比丘作屋。尚制离难处妨处。况菩萨自利利他乎。难处者。有诸恶兽。下至蚁子所恼。妨处者。近屋四边。一寻之内。有众人井。及路。或近悬崖深坑。或近塔他。官地。外道地。比丘尼地等。既无此诸难妨处。犹须先为说法。劝彼自生喜舍之心。不可强求多索。致彼退失信向之念。闻施如避债。见僧犹逢仇。如昔天竺旷野城中。诸比丘为作房舍。乞求过繁。时诸居士遥见比丘。即各自闭门逃避。迦叶白佛。佛诃责诸比丘已。因为说昔恒河边。有梵志修道。常被一龙出水绕身。忧愁致病。佛教彼从龙。乞颈下宝珠。自此龙不复来绕。又有林中诸比丘。患鸟夜鸣。乱于禅定。佛教比丘从鸟乞两翅。鸟即出林。更不复还。佛告诸比丘。汝等当知。乃至鸟兽。尚不喜乞索。况复于人。多所求索而不憎恶耶。今时或有假公济私。托事募化。诬因昧果。千劫难以酬偿。浪用信施。万世不复人身。自损损他。冒名教化作福。诚为法门中大贼。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者。是总举修慧之大纲。后文别明修慧之缘境。疾病者。由此经律能疗众生烦恼恶业罪报故。国难者。由此经律能守护心王。灭诸怨敌。种种灾患故。贼难者。由此经律能摧六贼。及诸劫掠故。父母等亡灭者。由此经律利益存亡。故能资中阴冥识。往生净土。或受人天乐报。而终趣菩提故。斋会求愿者。由此经律本具行愿。是以能满一切众生所求故。行来治生者。由此经律具诸法财。是以能成就众生珍宝义利故。大火者。由此经律能灭众生烦恼瞋火故。况诸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