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蜀渝华岩季而关 圣可德玉 顺朱

慈云寺 价南慧仙 誊录

菩萨心地品之上

○初释经题目

佛者。梵语佛陀。华言觉。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三义。何谓自觉。以凡夫背觉照合尘劳不能自觉。惟如来从凡夫发心持佛净戒。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悟自性真空。了惑业虚妄。故名自觉。何谓觉他。以二乘厌生死取涅槃不能觉他。惟如来证平等智得法性空。运无缘慈入魔佛界。广化众生离苦得乐。故名觉他。何谓觉满。以菩萨起大悲度众生觉行未圆。惟如来心色俱离根本智显。五住尽二死亡。三觉圆万德备。故名曰觉满。如来具足十号。今举一号则十号齐彰。此佛即娑婆世界能说法之主也。说者即所说之法义也。佛说者乃觉皇亲口所宣。非菩萨声闻之所能说故也。梵网者。世尊不离菩提树。而升四禅天。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梵网喻也。即喻以表法也。无量网孔喻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心无量佛教门无量菩萨差别阶级无量诸佛受用境界。以此一喻而摄多义。故从喻立题也。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之理。合道而言。下契众生之机。逗根而说。故曰契经。又经者线也径也涌泉也绳墨也。此皆随义立名。总不出贯摄常法四字。贯者贯串诸佛之旨趣。摄者摄持所化之机宜。常者古今不变。法者凡圣同轨。佛说梵网四字。乃所诠之义。经之一字乃能诠之文。能所合目为题。故名佛说梵网经。

○二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秦国之主。姓姚。名兴。乃后秦非符秦也。三藏者。即经藏律藏论藏。法师者。谓此师学通三藏。以一心常住不变之经。三业体净无为之律。核定是非邪正之论。以是自师。以是师人。就德彰名。故名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者。华言童寿。谓师童年而有耆德。故云童寿。什者谓善识此方文字知识。本龟兹国人。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译经论九十八部。梵网最第一。师位证贤圣者。南山感应传云。七佛已来译经之师也。奉诏者。奉秦王之诏命。而翻译此经也。译者易也。易梵国之语。为华夏之言。华梵并举。合目为题。故云鸠摩罗什奉 诏译。

○三释经品题

菩萨心地品之上

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西域好广。此方喜略。惟存菩萨。义含提埵。乃上弘下化之人也。心地者。即三十心十地也。又指法而言。即众生本元心地。迷之者轮回六凡。悟之者直入四圣。诸佛证此。菩萨修此。众生迷此。如来愍念兴慈运悲。往来三界八千返。秪为发明一切众生本有心地。惟欲众生依此心地禀受金刚光明宝戒为本修因。扣己而求。莫向别讨。故名心地。品者类也。众类相从之义。此经一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菩萨心地品正当第十。此一品之文分为上下二卷。上明菩萨理智观行修证阶级。即三十心十地也。下明菩萨心地戒法轻重开遮止作持犯。即五十八戒也。卷有上下之分。此卷居上。故曰品之上。

○四正解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尔时者。即无量天人菩萨集会之时也。释迦牟尼佛者。此标能化之主也。梵语释迦牟尼。义翻能仁寂默。以能仁表姓德。寂默显理致。又能仁不住涅槃。寂默不住生死。又仁忍也。以闻善不即喜。闻恶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恶也。又于无生法忍可忍证。故云忍也。在第四禅地中者。标所住之处也。在者住也。第者次第。谓三界共九地。欲界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静地。无色界有四地。一空无边处地。二识无边处地。三无所有处地。四非非想处地。此当色界第四禅舍念清静地。九地之中乃摩醯首罗天王所住之处。亦名有顶天。又名色究竟天。法云地菩萨多寄住于此处说法。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云威灵。或云三目。此天为三界尊极之至。辅行记云。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三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也。佛欲显此心地道戒甚深秘密最尊最贵。故在此大梵天王宫中之内庭而说也。与无量等者。此标听法之众也。无量大梵天王者。以一释迦应千百亿释迦。标千百亿世界。而千百亿世界中之梵王同时集会也。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者。言法会听众非是算数所能知之。皆是大根器众也。说莲华台藏世界者。指受法之处也。卢舍那佛所说者。明授法之人也。说法有宗。传法有本也。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言诸恶净尽众德悉满。此即圆满报身佛。下卷广明其义。心地法门品者。心地品解见上文。法者轨持之义。门者通达之义。谓依法修行。直至佛地。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有大陀罗尼门。不二法门。宗师云。入此门来莫存知解等是也。故曰法门。此一节乃初化佛说法。叙说心地法门品之由致也。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

是时者。是释迦佛与众说毗卢佛所说心地法门品由致之时也。释迦解见上身放慧光。所照者。身即全身。放乃显露。慧者如如智慧。光者果德光明。此个全光非独诸佛有之。一切众生具有。皆因无明障慧而不证得。故世尊以大方便。垂示此光。无非发明人人本有心地戒光。俾其自己修持。自己悟证矣。所照者。承前起后言。全光所照之处也。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者。示全光所照处。情与无情尽被此全身慧光。一光所摄也。此饰乃二放光现瑞。叙发起之缘也。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念。

其中一切等者。总举依正二报。即指天宫华藏之两间。凡光所照处。一切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莫不各各相视其光欢喜快乐也。类数无量。故名一切。众法相生。故名众生。此光昔无。于今忽有。各既睹光。咸护。饶益。故曰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等者。宝光虽放。尘相未空。肉眼凡夫徒被其光。故未能知此光何因何缘而证得。又未能知此光何因何缘而放之。岂惟博地凡夫皆生疑念。即有身光之无量天人心慧昏蒙。于佛身光莫知所出。亦生疑念。所谓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也。此节乃三睹光生疑。叙明发问之端也。以上总叙人天不达佛光因缘之所以竟。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尔时者。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时也。众中等者。此举众明当机也。此菩萨是华严海会不可说不可说众中当机首领大菩萨也。佛放此光甚深难测。非具大智慧者不能晓了。唯此菩萨具大行华。智慧明妙。可通此光为众中作唱导之主。以德彰名。故云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者。从自也。大广备之义。庄严法身果海有三义。一六度万行。二一切智慧。三第一义谛。其中华乃行华。即福德庄严。光明乃智慧。即智慧庄严。三昧乃正定。即第一义谛庄严。此三广备。故名大庄严。此菩萨住是定中。即自是定而起。故云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也。以佛神力等者。谓此菩萨请问大法。必仗如来神力加被。方能发起智。问以佛神力故。始能放金刚坚贵白云净智如幻之色光也。光照一切世界者。显此光之迹周遍圆融而无障碍也。此一节乃四玄主集。问中有二。初起定放光光照。一切以摄众也。

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

是中者。是一切世界之中也。一切菩萨者。即一切世界中之大菩萨也。皆来集会者。因光明所照。不约而同共会此处也。与共同心者。因光悚动。同示一疑而问也。异口者。人各有身口随身异也。问此光光为何等相者。即问释迦如来全身所放之慧光也。此光即果中境界。前众生未发菩萨心。秪疑因缘。故曰何因何缘。此诸菩萨是因中人。只问果中之事。故曰光为何等相。何因何缘。即下释迦请问舍那云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等文之案。光为何等相。即下请问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案。此一节乃二集众发问也。自首至此序分竟。下明正宗分。

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

是时者。即此人天大众诸菩萨请问之时也。释迦是能化之迹佛。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者。乃所化之生也。在上曰擎。在下曰接。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切世界中生疑集会有根性之大众也。言还至者。谓此释迦与诸菩萨一切众生。元从华藏世界舍那本迹心地戒中一光流出。今复还归本体故。莲华台等者。即舍那本迹之处。莲华台藏世界。详在后文。亿有四亿。百亿。千百亿。百万亿。万万亿。此乃四亿中第三百万亿也。紫金刚光明表菩提智境。宫中表涅槃理境。谓理因智明。智繇理发。以理冥智。以智契理。理智圆融。法报无碍。报化圆融。迹本不二也。见卢舍那佛者。释迦旋归本界。觌面相睹。亲见本师法身智身境界。所谓今日始见娘生面也。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者。即舍那所坐之座。座以莲华者。莲之开敷表权实双彰也。赫赫者。光焰炽盛貌。光明者。智慧之照用相。此如来于因地中。以大智慧破惑证真。故感果中报德住此莲华赫赫光明之座。自安安人也。俱名百万亿者。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之光明莲华。围绕舍那宫座。故云百万亿赫赫光明莲华之座。此明三身圆会之相。华严广明百万亿。此正宗分初明心地道有四。初化佛代请。亦有二。初摄生还本。叙摄用归体生佛无差之义也。

时释迦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释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当成佛果。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时释迦至释迦佛言叙请法之仪。则表三业䖍诚也。一时乃一念生敬之时。意业䖍诚也。礼佛足身业䖍诚也。释迦佛言口业䖍诚也。诸佛请法尚具此仪。余请法者可知也。此世界中者。即此娑婆世界之中也。地及虚空者。地即人间。虚空即天上。一切众生者。即释迦如来擎接人间天上一切世界中睹光生疑根熟之众生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者。因缘即因行。道即佛果。意谓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返妄归真。欲修佛道。毕竟以何因行。方至佛果耶。此是第一问。即前天人疑何因何缘之意。当成佛果为何等相者。意谓当成佛果之时。毕竟又是何等境界耶。此是第二问。即上华光主放光集众。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之意。此是略问。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佛性。本源品即大部六十一品之一品。在彼品中。广明成佛真因种子。佛性即菩提心。乃本觉义。在众生分中名佛性。非众生分中名曰法性。今举在因。故名佛性。菩萨种子即因地心也。此第二正请决疑也。此化佛代问竟。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尔时者。即释迦请问之时也。即大欢喜者。谓此心地法门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正是佛之本怀。故大欢喜也。现虚空光体性者。光即本体性分中之智光。此光充遍十方而无来往。流通三世而不变迁。遐迩古今一切世界诸有色法应物而现。于其中间。觅一光相。如芥子许不可得。就如虚空一般。故曰虚空光体性也。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者。本者根本。源者渊源。言此体性乃是诸佛菩萨成佛道之根本渊源。常而不改。住而不动。无作无为法身正定正受之三昧也。示诸大众者。即以此本源正定。示诸大众。令其悟入自己本有智慧光明。金刚宝戒一得永得。永无退失也。此舍那酬答也。答有三。初总答心地。二广答释名。三结答问义。初总答有四。初显示定相。二诫听思修。三自陈因行。四举自果相。此初示定相也。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是诸佛子者。佛为慈父。绍佛曰子。谛听等者。即闻思修三慧谛审也。听者领也。谓诸佛子大众若不审谛诚信而听。则所闻之法心不相应。心法既不相应。心慧妙行何繇而发。故先诫听也。善思修行者。若不如听而思听则无益。不如思而修思亦徒劳。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复诫思修也。此是舍那如来诏告现前大众。即总答中二诫听思修也。

我已百阿僧祗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

我已百阿僧祗等者。我即舍那。已者业已经历之谓也。阿僧祗梵语。此云无数。劫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言我舍那业已经过百无数劫之时节。修行此三十心十地。用之以为因缘。从始发心初舍凡夫。于其中间。历此劫数之久。实非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嗔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顿超佛道者也。虽然初舍凡夫。即成等正觉者。乃是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也。璎珞经谓。一切诸佛不经三大阿僧祗劫。得成无上菩提。无有是处故。所以道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良有以也。此总答中三陈自因行也。乃答化佛一切众生何因何缘得成菩萨十地道之问。

号为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号者名也。卢舍那解见上。即报身佛名也。住居也。莲华台藏世界海者。华严经云。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皆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此世界乃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此世界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亲近微尘数佛之所严净。今感果住此也。而此娑婆华藏世界。正当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即毗卢遮那如来出现之处。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即法身佛名也。梵语卢舍那。华言种种光明遍照。遍一切遍照。二经名异体同。法即报。报即法也。法身毗卢遮那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即报身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也。海有包含深广映摄一切之义。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之依报正报。无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海具真如生灭二门。故云海也。此总答中四举自果相也。果相中有总明果相别明果相二义。此乃初总明果相也。问何等因。即最初悟此心地中光明金刚宝戒为因。问何等缘。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法门为缘。问何等果。即成等正觉为果。问何等相。即号为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依正二报为相也。此总答因果二问竟。

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其台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莲华。华中有一莲台。台中有一佛。佛即舍那本迹之佛。乃正报中之报身佛也。台即舍那所居之华台。乃本迹佛身依报之国土也。其台周遍等者。即本华台周匝有千叶围绕。而每一叶为一世界。故成千世界。此显本迹依报。又现为迹佛依报之世界也。我化为千释迦等者。我即舍那自称。非凡外之我。此显本迹佛身又化迹佛之身。而现于迹依世界中之教主。此一一世界中佛皆舍那所化之身。故曰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下显迹依土又化为迹迹佛身依报之国土也。后就一叶等者。即千叶中拈取最后一叶而例言之。此一迹华又现为百亿之华。每一一华为一世界。故有百亿世界。每一一世界中有一一须弥。故有百亿须弥山。梵语须弥。此云妙高。以众宝所成。出过诸山。故每一一须弥山有一一日月绕须弥卢。故有百亿日月。每一一日月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有百亿四天下。每一一四天下有一一南阎浮提。故有百亿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此云胜金。以树流金汁河出金沙故。百亿菩萨释迦者。此又显迹佛之身。而又显迹迹之佛身。即千释迦一一化现百亿释迦为当机。故云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等。此总结显如来婆心示现受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众生义。一一释迦皆示现八相成道。二始同时皆不离菩提树而升忉利。乃至梵天。皆说舍那所传心地法门。皆放身光。鼓动人天。故曰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也。其余九百等者。上拈千华中一华。示现千佛中一佛。示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又作云何。其一叶一佛既如是示现。则余九百九十九释迦之依正亦皆各各示现。乃至请问心地法门亦复如是。无二无别也。此二别明果相也。果相中有二。初从体起用。二摄用归体。此乃初从体起用也。上总示果相明依正体。此别明果相明依正用。

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达即体之用。而谓实有本迹应迹之分。故言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千释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台等是从体起用。即即体之用。此明摄用归体。即即用之体。正明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故曰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此二摄用归体也。

尔时莲华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此二广答释名)。

尔时者。当尔发明本迹遍现摄用归体之时也。广答者。对上略答而言。上只略答我已百劫修行心地。又恐法众不知是何心地。故标牒请词。下详答之也。

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

诸佛即千佛千百亿佛诸迹佛也。当知者。是本佛召告诸迹佛。应当知此十发趣中十心之名位也。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者。坚即坚实。信即信心。忍即安忍。三贤十圣等妙别。经分为六位。各具性观慧坚忍五法。每一法随六位。分为六种。此十住位中性即习种性。观即住观。慧即闻慧。坚即信坚。忍即信忍。以二法合言。名坚信忍也。中者言此坚信忍中有十种人。俱发上弘下化广大之心。趣向佛海。无能退转。故云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也。何名十心。一舍心。舍即施舍。无所吝惜之义。二戒心。戒即戒律。灭恶生善之义。三忍心。忍即忍可。安忍不动之义。四进心。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五定心。定即禅定。不昏不散之义。六慧心。慧即智慧。照了无碍之义。七愿心。愿即愿乐。上求下化之义。八护心。护即护持。善能防堤之义。九喜心。喜即欢喜。离苦得乐之义。十顶心。顶即人顶。无过于上尊贵之义。

○此二释心地相中初明十住相也。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从是句承前入坚句。起后坚法忍等者。法者知诸法空假。立诸法以化众生。即假法也。此十行位中性即性种性。观即行观。慧即思慧。坚即法坚。忍即法忍。以二法合言。故名坚法忍也。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果也。何名十长养心。一慈心。爱念众生之义。二悲心。愍念众生之义。三喜心。庆他得乐之义。四舍心。周给无吝之义。五施心。普慧无惜之义。六好语心。所说皆善之义。七利益心。胜行化生之义。八同心。隐同摄化之义。九定心。印持无乱之义。十慧心。照彻无碍之义。此二明十行相也。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从是句结前入坚句。起后坚修忍等者。修增修也。此十金刚位中。性即道种性。观即向观。慧即修慧。坚即修坚。忍即修忍。二义合言。名坚修忍也。此十向位即解行发心也。前十住心由信满而入。此十向心由行满而入。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祗劫将欲满故。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于是心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也。何名十回向心。一信心。但信自心决定成佛。永无疑执故。二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诸佛正智故。三回向心。回不住也。向不退也。于无上菩提不住不退故。四达心。达即通达。照彻无碍。内外清净故。五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无生智故。六不退心。不退入凡夫地。进道无已故。七大乘心。以智乘行乘任载任用。广度众生入佛海故。八无相心。以般若波罗蜜照了。妄想解脱无二故。九慧心。慧即如如慧。以智慧观照。了无量法界入一切法。无集无受故。十不坏心。八魔不坏。入佛威神。出没自在故。于此十心圆满。二空理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即入十地也。此三明十回向也。此上三贤观行名相竟。下明十地相。

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从是一句结前。入坚圣等起后。谓前三贤修习圣行功德圆足。得入平等地总持法门。自此称圣。故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也。此十地位中。性即正觉性。观即地观。慧即无相慧。坚即德坚。忍即正忍。二义合言。故名坚圣忍也。此即证发心。谓证真如法故。何名十地。一体性平等地。谓此菩萨证入诸佛法身平等大慧真实法门。摄受众生。其慧平等故。二体性善慧地。谓此菩萨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故。三体性光明地。谓此菩萨证发无边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智。能知一切三世诸佛法门。入神通光明故。四体性尔炎地。谓此菩萨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