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净影寺沙门释 慧远 述

○慧品第十四

慧品者。前明修定。以心静故慧得照明。故次明慧。广辩此义故云慧品。

就此品中初问。次释。后叹显胜。就广释中先举九数。次列九名。名同上解。下广辩释。

性中初问。次解。后结。释中初至如法释观。是真谛智入所知境观解方便。真谛是其所知境界。解顺名入。随入已下是其正智。简是去非故云择观。缘五明下是世谛智。初总。后别。

就一切中初问。后释。释中两段。一随位分二。见道已前名为世间。见道已上名为出世。二随行分三。此二各三牒以举数。次列三名。初一是其第一义智。后二世智。第一义中所知真实观解方便。此则是上四种求也。此举所知真实彰其能观。是真解矣。随觉分别慧行成就。此则是前如实知名所知真。以之为觉。成依始觉故名为随。证真辩了故曰分别。善五明处及三聚法是世谛智。前二自行。利众生者是世智中化他之慧。下广释之。

释初门中无言无我觉了真谛。释前名中所知真实。此文略少。若具应言。以无言说无我之法为所知真。以犹用也。理出言外名无言说。真离情取名无我法。菩萨用此为所知真。觉了真者知前无我名觉真谛。觉已于上第一寂下释前名中随觉分别。初言觉已牒前起后。于上已下正明随觉分别慧也。于中初止。次观。后舍。初至除伪是其止也。于上般若第一寂处是止境界。上犹前也。前能觉心名上般若。前所觉真名上般若第一寂处。此乃牒前所觉真谛为止境矣。系念安住正是止体。离妄除伪止所离过。内取心息名离妄想。妄境不生名除虚伪。入平等下是其观也。无我理齐故曰平等。诸法体同名大总相。于此解知名入名观。立谤俱离入中道者。是其舍离有无。冥心一实名入中道。是名下结。

第二门中初释后叹。就前释中五明三聚是慧境界。五明指前。但释三聚。义益是善。非义不善。非及非非是无记法。八处善摄正明慧体。观法入神故名善摄。下叹显胜。慧具满足彰其因圆。佛智是其大无上慧。五明等智能为彼因名慧众具。圆备称满。得菩提者摄果穷极。利生十一指前戒品。于一一下略显其。

就难慧中初问举数。后广分别。于中初一入深故难。二巧化故难。三广知故难。

一切门中初问举数。后广分别。闻思修证分为四也。初闻可知。思慧思惟是其思慧。菩萨作下是其修慧。菩萨所作当相辩修。随顺离障对后辩修。离障是证。修能顺也。思力摄者对前明修。修从思生名思所摄。修力下证。修力所摄对前明证。证从修起名修力摄。正定地慧就处辩证。出世不退名正定地。证穷法界名无量慧。

就善人中初问举数。后广分别。广中两门。初五一门修人分别。后五一门约缘就因随位分别。前五犹是闻思修证。证中分二。故有五也。闻思可知。自利利他是其修慧。后二证中于法法相不倒慧者是见道智。证法是总。相住是别。法相世谛。法住真谛。真谛不动故名法住。于中离见名不颠倒。断疑心故名决定慧。离烦恼慧是修道智。后五门中初二约缘。次一对因。后二随位。前二缘中言微细者境界深也。如性入者如彼法性皆深入也。言周至者境界宽也。如性入者义同前释。本得慧具是其过因。言俱生者习起在今与报俱起故曰俱生。下随位中佛菩萨说悉能受者是其地前阿含之智。法谓教诠。义谓教旨。得净心地乃至究竟所摄慧者出世证智。

一切行中初问举数。后广分别。广分别广前六中初四约境。后二就能。尽及无生论释不同。若依成实。无学初心。能尽有因名为尽智。能令当报毕竟不生名无生智。依如毗昙。无学心起能尽现惑名为尽智。此之尽智利钝俱得。无生智者利有钝无。利人起念保已当惑不复更生名无生智。钝人不敢保惑不生故无无生。今此当应同成实说。就后七中初之三种就体分别。后之四门随德分别。法比两智论释不同。成实论中约时分别。知现在法名为法智。知过未者名为比智。若依毗昙大智论等就处分别。知欲界法名为法智。知上界法名为此智。此一无漏。等智有漏。等知诸法故名等智。此三广释如十智章。就后四中神通智者是六通智。言相智者是法智通。知法相也。十力方便是十力因。亦可用巧故名方便。四事具者四无畏智尽得名具。

就除恼中初四无碍是起说智。伏异立正是通化智。治产断事是事用智。

此世他世乐中初问举数。后广分别。于中前五知法差别。后四是其化益差别。愚痴放逸懈怠令正总明化益。愚痴无解。余二无行。放逸有恶。懈怠无善。皆化令正。下对此等别明四益。通前为九。随次第者彰后四种化次第也。示授照喜是次第相。示授就教始标曰示。说与名授。照喜就义始开称照。辩释令解故生欢喜。

清净慧中初问举数。次广。后结。广中五对。初对是其真谛之智。实义有二总以标举。理出情妄故曰实义。下别显之。越相举真故曰乃至。性以为一。如性为二。如来藏中法界门别名之为性。法界一如名为如性。此之二种同名实义。下有四对。是世谛智。于中初对因果分别。流义有二总以标举。因能纳果故曰摄受。从因趣果名为流转。因果两分故有二种。正因及果别列其名。次有一对就情分别。取义有二总以标举。情能取法故名摄受。攀境名取。邪正不同故有二种。倒与不倒别列其名。邪想名倒。正智不倒。次有一对就因分别。方便有二总以标举。因能趣果故曰方便。应不应作。别列其名。善法应作。恶法不应。下有一对就果分别。究竟有二总以标举。望因果极故名究竟。秽污清净别列其名。生死秽污。涅槃清净。如是五种十种慧下牒以结叹。随法五对故云五种。随分别异故有十也。此十净极故云第一。

上来广释。自下第三结叹显胜。善决无上结其行体。下结行能。得菩提果总结行能。依是满下辩得所由。从云何檀讫来至此。大段第三广释六度。

自下第四引说证成叹胜劝学。于中有三。一明六度是佛所说令人生信。二明此六度是佛所行令物乐欲。三叹胜令学。就初段中此六处处世尊分别我今略者总举证同。如来说下别举证同。初说檀等说行同也。从自性等辩义同也。第二段中为菩萨时苦行相应总明佛行。或为檀等别明佛行。第三段中此起菩提总叹显胜。大净法下别叹显胜。别中四句。大清净法起行法也。大清净海摄德法也。一切众生正法因者显前净法。众生行轨名众生法。众生行本故名为因。法无不备名一切种。最大珍宝显前净海。如彼大海备积众宝。此六如是具摄一切功德珍宝。如是已下结叹显胜。无量德慧结叹行广。前五名德。第六名慧。为菩提因故名众具。得菩提者结叹行能。

○四摄品第十五

四摄品者。上来自行。今须利他。利他之中四摄化物。广辩斯义。名四摄品。

就此品中初明爱语。次明利行。后明同利。略无布施。若更明施不异前檀。故略不论。就爱语中初问。后释。释中有九总举其数。性等列名。言自性者爱语体性。言一切者爱语之相。于难忍所而能爱语名难爱语。一切爱言摄入此门名一切门。善心发言名善人语。一切缘中成爱语行名一切行。语能除恼故名除恼。语能生乐名为此世他世乐语。语体无过名清净语。下广释之。

性中初问次释。后结。释中五句。初可喜者不恶口也。言真实者不妄语也。言如法者不绮语也。义饶益者不两舌也。与生语者以向四语对生语也。

就一切中初问举数。次释。后结。释中有二。一随世间语。二说一切种功德已下正说法语。前中有三。一慰问。二咒愿。三赞叹。初中慰问是其总也。舒颜下别。别中四句。一舒颜等彰慰问仪。舒颜身仪。先语口仪。此二一对。平视身仪。正念心仪。此二一对。凡欲为问预起问心名念在前。二问言下正明慰问。问道路等是其问也。叹善来者是安慰也。叹其来好故曰善来。三如是下明慰问心。等而不偏。四随顺下明慰问辞。巧而不拙。咒愿赞叹相显可知。正说法中说一功德相应法者。此句是总。六度之法能生功德。名一切德相应法矣。下别显之。恒说曰常。顿说名等。第一胜妙所说法胜。言饶益者言能益物。自下结之。有总有别。是名一切是总结也。余者别结。二种举数。随世正说标别其名。下牒前文对以指斥。慰赞牒初。上亦有愿。今略不牒。是随世语将名对显。第一牒后。上有多文。据后牒之。是正说语将名对显。

难中初问。次数。后释。文显可知。

一切门中初问举数。下别显之。四中初二是教授法。次一教诫。后一教化。前教授中断盖向善说初法者。劝修五度教授始也。停心治结名断诸盖。随顺出道名向善趣。五度行始名初作法。为成前德为之说也。断盖心增为说谛者。教观四谛教授终也。观谛尽惑名断诸盖。谛观转胜名实心进。为成此德为说谛也。放逸呵者教诫呵责令离过也。疑为开者教化示法令得解也。

就善人中先问举教。次列其名。初二教诫。正因调者所说不邪故名为正。因犯立制名之为因调伏法矣。言正出者于前法有违犯者教其忏悔令出罪障。次二教授。言正依者为说四依起道之缘。言正度者正说出道令度生死。下一教化三轮示现。下广释之。解初门中处所因缘是其因也。如制初戒在毗舍离名为处所。因须提那犯过之事名曰因缘。言制戒者解调伏法。第二可知。第三门中说四依者。粪扫衣等名为四依。不倒法者简非调达五邪之法。至处道者涅槃是其所至之处。四依能到故名四依为至处道。第四门中示出苦者无漏道也。第五门中三种示者谓身口意。

一切行中初问举教。次释。后结。就前六中。初二制听是教诫语。后四无碍是教化语。现诸经法是法无碍。言能显法故名为现。余句例尔。现诸法相是义无碍。现法名字是辞无碍。法句种种乐说无碍。就后七中。随顺布施利行同事而起爱语。初有两句随顺同事。同苦事中与其言也。慰喻语者恐怖众生以言安慰。发喜语者忧苦众生开解令喜。次有三句随顺布施。恣安众具虚受语者随顺财施。恣彼所须名为自恣。财事施与名安众具。身行奉给名代所作。虚受普纳释有两义。一就菩萨。无约摄益故曰虚受。不简怨亲等皆摄取说为普纳。二就众生。不施功力无事获益故名虚受。所须皆得称曰普纳。发言许此名为爱语。恐怖施安顺无畏施。具说法者随顺法施。下有两句随顺利行。开觉不善自为说法。劝有力下请他为说。体是爱语。是故更无随顺爱语。

就除恼中初问举数。后辨其相。四净八圣略以标举。下别显之。先释四净。是中为明八种除恼。何故说彼口四净乎。不离四过八语不成故须明之。下明八语。此八圣为故名圣语。语义差别广如别章。此应具论。

就明此世他世乐中初问举数。后广分别。前五除苦。后四具善。前中初三除物报苦。次有一门除其业苦令修戒行。后之一门除烦恼苦令得正见。后四具善令成戒见威仪净命。

就清净中言二十种如前说者。力性品中明二十种说法之仪。十五随顺。五种清净。今指彼也。

就利行中初问。后释。释中初先对前爱语辩其同异。后广分别。辩同异中如爱语说辩其同也。利行之相如前爱语所说之法。故曰如也。下辩其异。异当说者总标许说。前直说法。今将此法劝物起修。故名为异。此之一义今当说也。下别显之。一切爱语随所说义牒前爱语所说之法。利安生者随前爱语所说法义劝物起修。下广分别。

就自性中初问。次释。爱语具显牒上所说明利行法。众生如应随利行者明利分齐。行法次向正明利法法化众生名之为行。依彼行法次第劝修故名法次。劝有所诣名为法向。住悲心者明利行因。以住悲故愍而能化。心无贪者除利行障。真心实益。不求彼报。劝导调立明利行相。劝导据始。劝令舍恶。导令向善。教授为次。教令离恶。授以善法。调立据终。调令离过。立令住善。是名下结。

就一切中初问。后释。释中两段。一随人分二。二随时分三。又三举教。次列三名。下广分别。就现世中先教求财。后教学法。就求财中。劝令众生如法德业。教求方便工巧等事。是其如法得财之业。劝令为之。获财守者得已教护。言增长者复教蕃息。与现总结。下教学法。得名及乐明学有益。由学世法现得大名及众具利。摄受安立正明教学。前句之中先教求业。后明获财。今此句中先明教益。后明教学。文之左右。与后世中劝舍大财教修布施。非家已下教修净戒。与后总结。以必下释。后报定故名为后利。现报不定故不名现。劝在家下明二世利。在家出家举所利人。禅通道俗故齐劝之。次第离欲正明利行。八禅渐舍名次第离。是名结之。下重分别。得止息乐是现世利。生天后利。涅槃则通。

难中初问次数。后释。初一过去。无因故难。后二现在。在障故难。前爱后见。彼一切门及与善人相显可知。

一切行中初问举数。后广分别。就前六中摄伏两门摄人差别。善者摄取。恶者伏取。后之四门化益差别。违法除碍化令生信。中住令入化令生解。信依佛法名为中住。通经解律已入法律。已入成熟化之起行。已熟令脱化使得果。就后七中初之五门就行分别。后之两门大小分别。就前五中初一闻慧。众具护养劝导成者总明闻慧。以财众具护养于彼。然后劝导令成闻慧。所谓下别。劝舍小乘别显劝义。守护大乘别明导义。次一思慧。如具养护牒前类后。前以众具护养成闻。思中亦然。故曰如是。独静一心是正思也。下三是修。净障是止。忆念是观。及修是舍。止观并习故名为修。大乘分二。相别可知。

就除恼中初问举数。后广分别。谓化令离八缠烦恼。如杂心中说有十缠。此中何故唯说八缠。有论师言。忿覆二缠是其使性。忿是瞋性。覆是贪性。故此不论。

就明此世他世乐中身业有四。离杀盗淫及与饮酒。口业有四。意合为一。故为九种。

就清净中初问举数。次释。后结。释中先分内外。外化无过名外清净。内心无垢名内清净。下广显之。五外牒初。次列其名。无罪离障。后四教治。不随转者授与出道。不随三有生死转也。言次第者宜量渐化。言一切者凡圣等益。随宜应者随器大小量宜而授。

次广分别。释初门中杂恶行者善恶参起。先恶行者本恶令善。一向恶者纯行不善。此皆无善。令离罪障故名无罪。次二可知。第四门中言四姓者三乘善趣名四姓也。乃至天人越圣举凡。言随能者随他所能。言随力者随自己力利安生也。第五门中上中下善随所应者。小乘下善。中乘中善。大乘上善。随他所宜方便利益。是名外净总以结之。

就后五中初牒前门。次广分别。初一无瞋。第二不倦。第三离慢。第四无贪。第五不退。无上菩提是究竟处。常求不退用利众生。是名内净总结后五。如是外下牒外通内合结为十。

就同利中先问。后释。准上类此应有九门。始从自性乃至清净略不具论。云何知有。如下文说。从一切施乃至同利乃至第九。从清净施乃至同利明知具有。何故略者。良以同利用前诸行。与众生同。更无别法。类上可知。不可具辩。故略不论。文中有三。一总明同利。二得此同下明其同益。三有同利下随义分别。

就初段中。言此义者自分德义。言此善者胜修行善。良以自分行利已成故名为义。胜修上顺故说为善。言若等者化他令于自分之中成行齐等。言若胜者化他令同胜进之善。亦可此义此前六度自行之义。言此善者此前三摄化他之善。言若等者于前二种自分行中化他齐己。若胜授生于前二种胜修分中化他同修。自分胜进皆与同行故曰悉同。是名下结。

第二益中文别有四。初言菩萨得此同利调伏众生坚固决定明物皆从。二终不可退无有不从。三何以下释初皆从。先问后解。彼作是念与我同利必能令我安稳快乐正明众生起决定心。以是下释。先顺。后反。以授我者自修行故是顺释也。非不下反。四若以同下释前第二无有不从。

第三段中初列四门。后广分别。初有同利不示他者明己所成同利之德。且就初地以辩其相。初地菩萨所成功德还与其余初地者同名为同利。不须显己所成功德示彼同者名不示他。第二不同利示同利者。明已下随同利之用。初地功德不与下同名不同利。应现下随名示同利。第三同利示同利者。摄物同己。始行下随名为同利。他利终成摄物同己名示同利。第四不同亦不示他。非是同利相对而来。

下广释之。解初门中先牒前门。谓诸等德住菩萨道。释前门中有同利也。等德菩萨隐覆真德不为显者。释前门中不示他也。德与己同。是故不复显示己德摄化彼矣。第二门中先牒前门。下劣众生怖深法者释前门中不同利也。思惟方便现同彼者释前门中示同利也。巧化同彼名示同利。如旃陀罗疾得益下即事指斥。菩萨为化旃陀罗故作旃陀罗。令彼得益息恼调伏。化令成善名得利益。化使离恶名息调伏。化令断惑名为息恼。化止恶业名为调伏。第三门中先牒前门。为调动摇释前门中有同利也。下地众生胜上善根堪入出道名为动摇。为调彼故与之同行故名同利。以住善根若上善根显示同利。释前门中示同利也。自分所成名住善根。胜进所习名上善根。摄下同己名示同利。第四门中先牒前门。心自放逸释前门中不同利也。弃舍利他释前门中亦不示他。爱语至此。第二利他。

自下第三结行辩德彰修成益。于中有三。一结其行相。二施至同利三种行下辨其修德。三从檀至同利修习清净具足满下彰修成益。

就初段中从施至同牒举前行。施有九门故云种种。戒等亦然。下结其相。彼波罗蜜自成佛法别结自利。成就摄事别结利他。是名略说总以结之。

第二段中从施至同种种无量菩提分者牒举前行。下就此行辩其修德。先开三门。次广分别。后重结之。前开门中三种行者起行圆具。二种胜者发修殊胜。三种净者成德清净。次广分别。言身口意当知行者。施等皆依三业起故皆名为行。

辩二胜中上妙无染当知胜者略以标举。起善殊胜名为上妙。离过尽极说为无染。下广显之。先解上妙。无上不共解上妙义。余义不加故名无上。此解上也。他不能齐称曰不共。此解妙也。生事时等显上妙相。先列三门。下广可知。

释无染中先牒举数。次释。后结。无染牒前。有四举数。释中初至不因是故生忧苦等。是其第一离忧悔染。未修喜踊故离忧苦。修己废乐故无悔恨。不恼他下是其第二离恼乱染。不恼他者不违利他。巧护物心故不恼他。不着不杂不违自利。不着诸见离恶见也。不杂恶行杂恶业也。修施等时离诸过故名为不染。专至已下是其第三离宽怠染。于中有四。初专至显现离宽怠染。䇿勤名专。专心显著故曰显现。二坚固显现离退转染。三寂灭者离慢高染。四决定下离疑惑染。自意决定故不由他。不于施下是其第四离异求染。于中有三。一不以施等而求来果。二不求他报。三者不求名利身命。上来广释。下牒结之。先牒。后结。于此等行净欢喜俱牒前第一离忧悔染。不恼乱者牒前第二离恼乱染。就初以牒故云不恼。言专至者牒前第三离宽怠染。就初以牒故云专至。言无依者牒前第四离异求染。此四牒前从施至同。名无染者是总结也。

次释三净。先略标举。炽燃为一。不动为二。快净为三。是名总结。下广显之。入净心地炽燃不动名炽燃者。初地已上修心䇿勤无暂间阙故名不动。以修不动故名炽燃。

释不动中。净心菩萨一切善法不思起者。修心纯熟离于动摇故名不动。以修熟故不假思惟任运能起。所摄善法则不退下。行成坚固名为不动。于中初法。次喻。后合。就法说中随所得者自分行也。所言摄者胜进行也。则不退者自分不动。未来不退。胜进不动。喻合可知。

释快净中。住究竟地就宽通举一生相续。快净之中经生得果名为一生。若最后身快净之极即生成佛。未成已前名为后身。所得善根名快净者。通而论之十地皆是净中之胜。一生穷极名曰后身。此显净处。于上更无释快净义。

上来广释。是名下结。三行结前身口意行。二胜结前上妙无染。三净结前炽燃不动及与快净。

自下第三彰修成益。得菩提故。上来皆言得菩提果故今显之。于中初先牒举前行。次彰修益。后总结之。从檀至同是牒前也。一切施下彰修益也。然上文中皆有九门。始从自性乃至清净。今此但就后之八门彰得别果。不论自性。何故如是。前论自性总彰行体。一切等八修义差别。就总论之唯得一果。随别以论别得八果。今论别果故隐自性。又复自性直论行体。非是造行起修差别。得果相隐故废不论。初一切者具修不退。是故所得坚固久住。金刚坚固是其报身。正法久住是法性身。由难施等难作能作故知得果。由一切门于一切生备摄所行。故为一切众生供养。由善人行所修纯善。故于一切众生中上。由一切行常行圆具。故得如来无量功德及诸相好。由除物恼故成佛时不为魔动。以修此世他世乐行与生乐故。成就无量禅定等乐。以行清净离诸过故。得佛四净三不护等。四净之中言缘净者。建立品中名境界净。是名下结。

论本第七

○供养习近无量品第十六

供养习近无量品者。上来自分。下修胜进。于中两品。初供养品造修方便。菩提分品修成合道。就此品中所明有三。一明供养。二辨习近。三明无量。因斯标品名供习近无量品也。

此品义三。备如向辩。随行分二。供养习近是其自行。无量利他。自中供养明摄功德。习近摄智。前供养中初明十种供养三宝。后明六种供养之心。复前十中初明供佛。次类法僧。后总结之。

就供佛中初问。后释。释中先举。次列。后释。下总结之。列中十名摄为五对。初二一对明供境界。身供养者供养佛身。言支提者供养灵庙。如僧祗律。有舍利者名之为塔。无舍利者说为支提。今此通说以为支提。次二一对明供时处。有现不现。次二一对明兴供人。有自有他。次二一对明供心事。财供养者明供财事。胜供养者明供养心。后二一对明供行德。言无染者供时离过。至处道者供能到果。无上菩提是所至处。供为彼因名至处道。此至处道。维摩经中名法供养。地经论中名行供养。

次广释之。身供可知。释支提中言偷婆者犹是塔也。本是一名。传之音异。

第二对中文别有三。一明现前不现前相。二以是缘下明供利益。三现供养得大已下彰福差别。就初段中门别唯二。现与不现。释中有三。一明现前。二明现前共不现前。三明不现。见佛支提名现前者是其初段。第二段中初明现前。次以现前类余不现。后总结之。初现前中希望俱者于佛支提愿常逢遇。欢喜俱者庶得见闻供养之心与此相应故名为俱。此明现前。如一已下以彼现前类余不现。于中四句。初如一如来如是过去未来现在如来法者以现佛身类余不现。二如一支提如是一切支提法者以现支提类余不现。此二一对。三作是念如我现前供养如来及过未下以现供佛类余不现。四从我今供养支提及供十方一切支提若伦婆等。以彼现前供养支提类余不现。此二一对。是名共现不现前者总以结之。自下第三明不现前。于中有二。一对供人以明不现。于佛支提面不对见斯名不现。第二对佛以彰不现。于佛灭后一切供养斯名不现。设对支提亦名不现。今言菩萨于不现前如来支提心念供养为一切佛一切支提。是初不现。是名下结。佛涅槃后起偷婆等第二不现。是名下结。广不现者所起众多故云广也。上来广明现不现相。自下第二明供利益。于中四句。一大得果。二摄梵福。三不堕恶趣。四菩提具满。前三世利。后一出世。世中初二明能得乐。后一离苦。复前二中初得乐果。后得乐因。言梵福者与彼初禅梵因相似故云梵福。自下第三彰福差别。现供境狭功德唯大。不现境宽功德大大。现及不现境是宽广。是故功德最为大大。佛田胜故供佛功德无不大矣。

下次解释自他供养。于中初明自他之相。后就自他明福差别。然上门中但明自他。今此释中离合有三。初明自作。次明共作。后明他作。

辩优劣中言自供养得大果者。善唯自己是故得果其唯大也。他作供养得大大者。劝他兼利故得大大。自他共作最大大者。共作利广是故得果最大大也。佛田胜故果无不大。

释财供中先释。后结。释中有三。一资具供养。二熏香下敬具供养。三无尽下严具供养。就初段中以衣食等是其资具。问讯已下明其身口奉施之仪。问讯口仪。礼迎身仪。第二段中初熏香等是其敬具。赞叹已下还明身口奉施之仪。赞叹口仪。礼等身仪。五轮礼者手足及顶是五轮也。作礼表敬。旋绕显爱。第三段中无尽多也。胜财好也。胜财是总。摩尼等别。

释胜供中先牒前门。次就辩胜。后牒总结。于如来者牒前第一身供养也。及支提者牒前第二支提供养。以财供养若多胜者牒前第七财物供养。若现前者牒前第三现前供养。不现前者牒前第四不现供养。若自作者牒前第五自作供养。若他作者牒前第六他作供养。下就前七明心殊胜。心胜有四。一净信心。信佛德胜理合供养。二专精心。情无宽怠。三者解心。解知供仪。又知供佛功德广大。四回向心。为求菩提。以此四心为前七供名胜供养。如是下结。

释无染中先牒前门。次就所牒以明无染。后总结之。言自手者牒前第五自作供养。供如来者牒前第一身供养也。及支提者牒前第二支提供养。前八门中略牒此三。自下就之以明无染。先就内心以明无染。后就财具。心中有六。一不轻他明离慢憍。谓不念言我独能为。二不放逸。谓离世乐歌儛戏等。三不懈怠。供心䇿勤。四至心恭敬而不轻末。谓于佛田深信尊重。五不乱心。专情供养世事不动。六不染污。离余烦恼。此之六种内心不染。不于信心国王已下明财无染。謟曲求财违行故染。雌黄等事鄙弊故染。菩萨离此故曰不染。是六种名就心以结。

自下次释至道供养。初广分别。后总结叹。广中有三。一就财供养明至处道。二不自力下就无财者随喜供养明至处道。三常等下就行供养明至处道。此三皆能至菩提故同名至道。就初段中先牒前供。言殊胜者牒前第八胜供养也。言不染者牒前第九不染供养。言财物者牒前第七财物供养。供如来者牒前第一身供养也。及支提者牒前第二支提供养。前九门中略牒斯五。自下就之明至处道。于中有三。一自力得。谓自用功巧得财供养。二从他求。三如意得。就如意中句别有五。第一总明如意得财。二变身为多。三依多身广施供养。第四总结。五明此供不待佛出。若如意得是初段也。自在已下第二段也。地上菩萨物从心生名为自在如意得财。彼一一身悉礼已下是第三段。于中有四。一敬重供养。多身礼拜。二敬奉供养。多手执持种种华香。三敬爱供养。多身赞叹显佛功德饶益众生。四敬施供养。多身奉献上妙众具。前第二句自持表敬。今令施与。有斯异也。如是等下第四总结。不待已下是第五段。次就随喜明至处道。于中先简三种得财。后明随喜。不自力得。不从他求。不自在得。是简前也。然于他下正明随喜。施他众生举所喜人。若阎浮等是所喜处。上中下心所作供养是所喜事。净信胜解随喜方便。信知供养有大功德周遍喜者正明随喜。下叹显胜。不假财事单起心想名少方便。遍喜仰顺名大供养。能成无量功德助道名摄菩提具。

自下第三就行供养明至处道。常等真实可喜乐心应当修者。略举劝学令恒修□所以言常。等及真实是行方便。等谓四等是利他心。真实智慧是自利心。可喜乐者是行修成。俱利善心名可喜乐。菩萨于此应当修学。

下广辩之。先广初段等与真实。护持已下广前可喜。前中初先广上等心。始修难常故曰少时。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