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绎

○七众学法(开三) 初总标 中别列 后结问。

△初总标

诸大德。是众学戒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释曰。梵云。式叉迦罗尼。亦云尸叉罽赖尼。此译为应当学。谓是所应学事也。胡僧翻为守戒。言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斯乃义翻。非正译也。毗尼毗婆沙论问曰。余篇不言应当学。而此戒独尔。答曰。余篇易持。而罪重。犯则成罪。或众中悔。或对首悔。此戒难持而罪轻。脱尔有犯。心悔念学。不结罪名。直言应当学也。然此学法。虽不出其罪名。设有违犯。皆作突吉罗忏。而犯有故误。忏阶两列。故。则对他说悔。误。乃自责心除。诸律论中。皆明故误二心。如律本云。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根本律摄云。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着身。得对说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着衣不如法。或是忘念。或时无知。非法著者。惟犯责心恶作。按诸律论。多云此众学戒。佛最在初结。而集法藏者。编次在后。言其罪名虽一。而轻重有五。以重戒在先。轻戒在后。此戒于五篇中最轻。是故在后。又以一是实罪。二是遮罪。以实在初。遮者在后。又以一是无残。二是有残。是故重者在初。轻者在后。然于百事中。未必尽在初结。以首戒冠初。故云初也。如佛初度五比丘出家。服饰尚俗。佛作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诸弟子着衣服耶。即以天眼观知。如净居天所著衣服。遂告五比丘曰。汝从今后。应同净居天齐整着涅槃僧。萨婆多论问曰。五篇戒中。佛何以止制着泥洹僧及三衣。观去来现佛。并净居天耶。答曰。佛结五篇戒。此最在初。以此贯初故余篇不说。又此戒于余篇是轻者。将来弟子不生重心。是故如来以佛眼观去来诸佛。及净居天。而后结也。使来世众生不生慢罪。又三世诸佛结戒。有同不同。于五篇戒中。不必尽同。此着泥洹僧袈裟。三世诸佛尽同。是故此戒观诸佛及净居天。余篇不观也(实罪。即性罪也)。

△中别列

此众学戒法。文句简略。事多同轨。不繁条列科名。当文思之。即得其旨。至于缘起释义。律本或具。不具。稽诸犍度。多是六群兴起。同是遮罪。并皆行护威仪。轻重惟分故误。更无别相可得。然其事理。单复无恒。今统百法。约为十事。摄以成颂。俾学习者。而易持之。一着衣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啖嚼事。五护钵事。六便利事。七说法事。八塔像事。九道行事。十升树事。颂曰。

 齐整着裙并三衣  入村舍坐啖嚼事

 护钵便利说法仪  敬塔房像道行树

当齐整着涅槃僧。应当学(一)。

释曰。佛在舍卫国。六群着涅槃僧。或下或高。或作象鼻。或作多罗叶。或时细褶。居士讥嫌。谓似王臣及戏笑俳说人等。诸比丘白佛结戒。涅槃僧。或云泥洹僧。此言裙。当齐整者。谓应离不齐整着之过也。云何不齐整。或系带䐡下。或高褰齐膝。或垂前一角。如象鼻形。或垂前二角。如多罗树叶。或绕腰作细褶(律摄云。谓捉裙边细叠成褶。腰间总擪。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者。是也)。是中犯者。若不依佛教。而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突吉罗。向下诸戒。准此应知。更不别出。余四众突吉罗。此之百法。尼皆同学。间有一二不同者。于下随事注出。不犯者。䐡中生疮。下着。若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