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山嗣祖沙门 元贤 述

四分者。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并受戒说戒。三安居自恣等。四房舍并杂犍度等。故名四分。犍度此云法聚。即分义也。戒本乃是初分比丘戒中。佛制戒之语。半月众所共诵者也。其源出昙无德部。昙无德此云法密。部主之号也。先是佛成道后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斋毕。罗睺罗洗钵失手堕地。碎为五片。佛云此表我灭度后。诸恶比丘。将我律分为五部也。后佛灭度百年后。有优婆鞠多尊者弟子五人。各执己见。果分律为五部。一昙无德部。二萨婆多部。三迦叶遗部。四弥沙塞部。五婆蹉富罗部。其古律则摩诃僧祇也。此本传至唐凡有四本。宣律师所遵行。乃姚秦陀施耶舍译本。此本与律少有不同故。后有唐西太原寺僧怀素。仍于律中撮出。俗称新律。新旧二律。莫敢低昂。请旨钦定。二律并行。即今藏中二本是也。愚详考之。义实无差。文有少异。今则并用二本参定。非敢妄有增损。

 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将说戒经。先说此偈。是为说戒之序。律中全文尚多。疑是部主昙无德所说。今省繁就要。不知何人所删也。首二句归敬三宝。以求冥加。次二句明说戒之本意。演宣说也。毗尼此云律。又云善治。是以律治罪也。令正法久住者。以戒为定慧之洪基。解脱之要道。若不得戒。虽有禅定智慧。悉成魔外故。说戒则正法久住。不说则正法不久住也。

 戒如海无涯  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

 众集听我说

此叹戒德以劝其听也。戒法广大。犹如大海无有边涯。其可贵重。犹如珍宝。当勤求之。勿生厌倦。圣法财即成宝也。欲守护此戒。不至丧失。则当常听此戒。庶常得䇿励。而戒可护也。

 欲除四弃法  及灭僧残法  障三十舍堕

 众集听我说

此言戒能灭罪。以劝其听也。戒若有毁犯。当常听说戒。发露忏悔。则罪可得灭。障谓防障。言可防障而不至于堕也。戒有五篇。今止言三者。举重以该轻耳。

 毗婆尸式弃  毗舍拘留孙  拘那含牟尼

 迦叶释迦文  诸世尊大德  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  诸贤咸共听

此言戒乃七佛同制。非后人妄立。故当共听也。

 譬如人毁足  不堪有所涉  毁戒亦如是

 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者

 常当护戒足  勿令有毁损  如御入险道

 失辖折轴忧  毁戒亦如是  死时怀恐惧

此设喻以示毁戒之害。如人毁足则不可行。毁戒则不能生天人。欲生天人。必须护戒。况入圣道乎。又如御入险道。失辖折轴。则险不可出。毁戒则恶道不可出。临死时恶相现前。必堕三途。有深怀恐惧而已。是知戒决不可毁也。辖车轴头铁也。

 如人自照镜  好丑生欣戚  说戒亦如是

 全毁生忧喜  如两阵共战  勇怯有进退

 说戒亦如是  净秽生安畏

此设喻以示说戒之益。如人照镜则自见其好丑。好则欣而丑则戚。说戒则自见其全毁。全则喜而毁则忧。又如两阵共战。勇则进而怯则退。说戒则净者安而秽者畏。喜与安有增进之意。忧与畏有改悔之机。是说戒之益有如是也。

 世间王为最  众流海为最  众星月为最

 众圣佛为最  一切众律中  戒经为上最

 如来立禁戒  半月半月说

前重重诫劝已竟。此乃较量其胜功。以结上文也。小乘律中。以比丘戒为最故云然。由此戒为最故。如来立此禁戒。使半月半月必说之。所以警䇿昏怠。而除灭愆尤也。

和合僧集会(答言僧集和合)。未受具戒者出(有即遣出答言未受具戒者已出。无答言无未受具戒者)。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有依法说。无答言无说欲及清净者)。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有依请具答。无答言此处无尼来请教诫)。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言说戒羯磨)。

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此羯磨轨则也。和合者。律中云。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来。现前人得呵不呵。是名和合。反此名不和合。集会者。律云当敷坐。打揵椎三通。尽大众俱集一处。未受下。律中白衣沙弥。俱不许听大僧说戒。听者得无量罪故遣之。不来下。律云。比丘若有佛法僧事。及有病看病人。并听与欲。与欲者。听其与人说欲也。惟除结界及鄙事不与欲。与者得罪。其传欲人。在众中整仪白云。大德一心念。今有某甲比丘。自说清净。无诸障法。为病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便止。谁遣下。佛以尼众暗昧。又阙于参访。许半月往僧中。请教诫师。其受嘱人。当于众中整仪白云。大德僧听。某处和合比丘尼。差比丘尼某甲。半月顶礼和合僧足。求请教诫。三说已。僧中应为择教诫师。作白差往。如无堪者。上座应作略教诫法告嘱人云。明日尼来请可不时。报言昨夜为尼遍请无堪者。然上座有敕。语诸尼众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受嘱者如法告于来尼。尼回集众。宣上座敕已。应合掌听受。答言顶戴奉行。礼拜而退。若尼半月不向僧乞教诫师者犯堕。羯磨此云作法办事。乃白众而作法也。大德下。正羯磨之语。白月黑月者。上半月为白月。下半月为黑月。僧时到。谓当作法之时也。忍听。谓忍许听作羯磨也。

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诸大德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即应如实答。如是诸比丘。在大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是障道法。若比丘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当忏悔。忏悔得安乐。不忏悔罪益深。

此令其忆念有罪。而忏悔也。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谓持此戒保任得解脱也。又云别解脱。谓三业七支。因戒防非。别别得解脱也。若有问者。谓此三问之外。别有事当众审问者。亦当如实而答也。不忏悔得故妄语罪者。以其自知有罪。而故覆藏。虽未有语。亦同有罪说无罪。虚妄不实。是障道法也。结突吉罗。

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上通名戒经序。下乃广说戒相。

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佛海边外。

若比丘。共比丘同戒。不舍戒。戒羸不自悔。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须提那尊者。因岁饥领众。往故里乞食。其母屡劝尊者舍道还俗。尊者再三不允。母云。汝既不还。可为种子。使汝种不断。于时佛未制戒。尊者不知其过。遂诺母命。乃与妻三成其事。后佛知故制。共比丘同戒者。谓共诸比丘。同禀具戒也。不舍戒者。佛言。比丘不乐净行。听舍戒还家。舍时对三宝前。如法三唱而舍。若狂乱心。或对狂乱人前。乃至天龙鬼神。及不解如是语者前。俱不成舍。语而不了了者。亦不成舍。戒羸者。戒多毁犯也。戒多毁犯。便当勇猛忏悔。戒体复完。今又不能忏悔。则恶且日长。必至于犯不净行矣。不净行即淫法也。乃至共畜生者。后因一比丘林中独居。与一雌猕猴交。他比丘伺见白佛。故兼制之。凡比丘。若犯一切男女人非人。是道非道。有隔无隔。初入如毛头许。俱得波罗夷罪。方便不入者。偷兰遮。若有怨家。强捉比丘行不净行。不受乐者不犯。受乐者犯。若比丘教彼比丘行不净行。彼比丘若作教者。偷兰遮。不作教者。突吉罗。比丘尼犯者。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突吉罗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