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六本

○真实净施不问主取用戒第五十九

凡净施之法。为去封着之情。远同大行。事既付彼。取用之时。一须咨问。不问辄取。理违圣教。又复前人既不见物。谓成失夺恼他不轻故。所以制舍与前人不虚称为真实。此物不复染心名为净施。故曰真净施辄取戒。

别缘具四。一是己物。二作真实净法。三不咨主令知。四取用便犯。

戒本三句。一人。二正明作净施法。三辄取结罪。

辨相具解。初句可知。衣者已下解第二。文四。一总解净施衣。二列净法。三解二净差别。四是中已下料简问否。彰辄有元。欲解净施五门分别。一须净意。二对人分别。三对物分别。四约法分别。五失净不失净。

初门。言须作意者。凡净施法元去封滞。远同大士离着之行。虽复未能。凡所受畜悉为成就。但大慈方便教作净法。常作属他之情。己无贮畜之过。福利施主。饶益比丘。复无讥嫌。故制净法。多论。九十余种中无。假为此法异外道故尔。作法付彼。故曰真实。彼此传施。递为物主。故称展转。并是绝贪惠他。字为净施。斯之二种皆是作法。若尔云何真实。答一往直付物。在彼边问。方得用故。言真实对展转故尔。

二门者。人有二别。一能作净人。谓唯五众内教摄故。佛教作净。二所对人。人别复两。一是净主。义通七众。于中二俗为宝施主。出家五众为衣等施主。见论。若展转施主得五众立。为以其不对施主说净。又复物不付彼。不生讥过。为是大僧得。以尼三众。尼以僧家二众。名为展转施主。真实净法。要僧尼当众三。二不得立为。以其墨服是同而男女相别。何有大僧得物对尼。又物付彼。容生染习。招致外讥故。若尔何故多论云。若净主死远出异国。应更求净主。除钱宝一切长财。尽五众边作净。又复祗律忧波问长衣。何等人边作净。佛言。比丘等五众边作净。又何故此戒是真实净。文列五众者何。若准此等诸文。明知二净俱通五众。一解。此是僧尼同戒。故通举五众。咏僧尼故。又解下列二种净法。显有辄无辄。故使戒本通对二净。例其五众。理实不通。亦有人立义。执此文通。随见住情。祇律又问。远近得从作净。佛言。至二由旬知其存亡。又问沙弥边作净受具云何。佛言称无岁。比丘若死。云何云言得停十日。于余知识边作净。二所对作法人。其唯具戒及当部。谓展转故尔。真实及宝随所对净主共作法也。

第三门者有两。第一物体分别。二物量分别。比丘四物。谓衣药钵宝尼。加十六牧器。比辨是非者。如似绫罗绮绣人发马毛皮树皮舍堕衣等。并不合作净。重物之中。除十六牧。悉同于上。第二尺量分别。衣尺六八寸故。文言。长如来八指。广四指。是随何等衣类。但有应量。即须说净。立及令减。并悉不须。钵量可知。药无其量。谓取七日。加口法者。余悉非也。宝无多少。但金银钱。

第四就法。一是请施主法。若当众大者。须威仪等。后方陈请小及余众。直申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