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京兆崇义寺沙门 道宣 撰集

金陵华山后学比丘 读体 续释

●诸戒受法篇第三

戒法理通。义该道俗。以五戒有犯。则具戒成难。故须条贯始终。体相明练。七众所受。次如下列。

释 戒法而言诸者。此篇总摄唯三。开列四十二法。初二句引善生经出义。彼经优波离问佛。菩萨摩诃萨。云何成就戒。成就善戒。成就利益众生戒。佛答言。先当具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若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若言不具如是三种戒。而得菩萨戒者亦无是处。譬如重楼四级次第而登。不由初级至二级。无有是处。乃至不由三级至四级者。亦无是处。故云戒法理通义该道俗。次二句引萨婆多论。申明上义。彼论云。破五戒中重戒。若更受八戒十戒具戒禅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中重戒已。若舍五戒更受者。无有是处。八戒十戒具戒亦尔。今撰文云。以五戒有犯。则具戒成难也。故须始从三归。终至具戒。条贯出法。其中若体若相预当明练。七众所受次如下列。

○受三归法

释 此受三归。并下五戒八戒法。今唯依文释义。其授受开导。忏悔加仪。准别集授。三归五戒八戒正范详明。

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

释 以三宝为所归者。由三宝具足无量真净功德。欲恳慈愍救护于己。俾四魔诸苦不得侵损。显通论云。是救济义。以归依三宝。能息无边生死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义同多论。毗尼母论云。有五种三归。一翻邪三归。二五戒三归。三八戒三归。四十戒三归。五具戒三归。此乃第一也。所言翻邪者。佛未出世。邪师说法。言皆是妄。法不契理。盲引痴愚。欲升反坠。佛出世间。智证无等。穷彻因果。称性说法。济拔众生。引入正道。故云翻邪三归。此法如来始游波罗奈国。耶输伽父信归发起。人到于今。咸沾恩锡。

归依佛者。归于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

释 归于法身佛者。佛具三身。于法身中摄报化故。法身有二。一理法身。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二功德法身。谓如来往昔经三祇劫。修六度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文云一切智等所成。正明功德法身。以含理法身也。三世如来皆具此二种法身。今言佛者。谓归依三世诸佛故。下二句释上。若详明之。一切智者。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能知能解。内法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此乃能观之智用。无漏功德者。谓发心修行。于中不求人天小果。皆愿回向菩提济度众生。故云无漏。佛证法身。由此无漏功德五分所成法身。言五分者。分谓分齐。法即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积诸法以成其身也。一戒身。因持净戒。戒法成就。得证此身。二定身。因修无漏净禅。得证此身。三慧身。因修无漏智慧。得证此身。四解脱身。解脱有二。一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断有漏烦恼。二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余。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证此身。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证此身。故云五分法身也。

归依法者。归于自他尽处。谓断欲无欲灭谛涅槃。

释 法言自他尽处者。自谓我执。就中有二。一俱生我执。二分别我执。如原序所明。他谓法执。亦有二种。一俱生法执。谓诸众生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着。恒与身俱。二分别法执。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尽处二字。谓二空理观也。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亦曰生空也。谓凡夫如上执我。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二法空。谓二乘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等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下二句释上。谓二空理者。是断欲无欲灭谛涅槃也。若详明之。此二句总摄四谛法。断欲无欲即集谛。由知三界生死实苦。推因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若断诸烦恼。苦因不集。则生死轮息。永无苦果。然以集谛烦恼众多。而特举欲者。盖我法二执贪欲为本。贪欲若断。诸惑易除。灭谛涅槃者。灭即寂灭。由厌生死极苦。谛审涅槃实为寂灭之乐。必依戒定慧道修行。二空理显。方能通至涅槃。

归依僧者。归于第一义僧。谓良祐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也。

释 第一义僧者。准成唯识论中四胜义谛释之。此是证得胜义也。谓声闻证得二空真如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下二句释上。谓第一义僧。是真净福田。所具功德。能福祐众生。若归依者。获益无量。然此声闻功德复分有学无学。所言声闻者。谓闻佛声教。依修悟入。有学谓前三果并四向是。无学谓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准经律中。凡夫僧能持禁戒者。皆称福田僧。以戒体为良福田故善见论云。并须师授。言音相顺。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称名。不解故不成应言。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如是三说。得属法已。

释 得属法者。一切众生若未受三归已前。则属于魔。被生死诸苦所系。不得解脱故。若至诚信归三宝已后。则属于佛。以法救护故。诸魔邪等莫如之何。向下结成所归。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三结已。律无受法。诸论文具出此。但受归法。无有戒法。故论云。三归已下有所加得归及戒。若无加者有归无戒也。

释 凡受三归竟。当晓得失。以便遵守。然在所授者教之。准善生经云。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复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名优婆塞也。又云。若有造作种种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慈愍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又云。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祀祠诸鬼。是人不名失三归。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己。礼拜供养。是人不名失三归。若是人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一切外道。则失三归。或时礼拜自在天主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亦复不失三归。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勿爱之。

处处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三归者。

次是三破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文)此明但受归法。而无戒法。向下准论明三归。已下有所加得归及五戒八戒法也。

○受五戒法

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

释 世间欲求安乐事。无一不从三宝生。若无三归五戒。则人天之径绝矣。故先引经校证。谓此布施虽境宽人多。供养如意。年岁复久。其功德可为殊胜。然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者。以示戒法利益通于情境非情境故。萨婆多论云。于众生上得四戒于非众生上得不饮酒戒。若众生可杀不可杀。可盗不可盗。可淫不可淫。可妄语不可妄语。一切得戒。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非非想处。及三千世界乃至如来一切有命之类。尽得此四戒。以初受戒时。一切不杀。乃至一切不妄语。无所限齐故。得不饮酒戒时。此一身始终。三千世界内一切所有酒上。咽咽得戒色。以受戒时。一切酒尽不饮故。设酒灭尽。戒常成就而不失也。由是功德。倍于布施满四天下众生。

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

释 萨婆多论略优婆塞戒经亦有此义。谓优婆塞行施有二种。一物净。谓非偷盗圣遮物。非供众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二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才。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佛果菩提故施。调伏众生故施。此明持戒之人公平守分。资生不欺。凡有布施。俱是净财。一切舍中皆兼二利。若反此者。则施不清净。故所引也。

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故善生经云。汝不盗现前僧物不。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不。父母师长有病弃去不。杀发菩提心众生不。如是等具问已。若无者。应语言。此戒甚难。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

释 此明慎重戒法。应择机施。若非具问于前授受。恐无利益。现前僧物者。乃净信诚敬。所施报福。最为殊胜。若盗取此物。罪报亦复殊胜。六亲者。父六亲。谓伯叔兄弟子孙。母六亲。谓舅姨兄弟儿孙父母者。父恩等天。母恩配地。生成覆育。粉骨难酬。师长者此有二种。一世俗教训有恩之师。二僧伦教诫佛法之师。菩提者略也。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翻无上正等正觉。发此心者。决志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若杀此人。是断佛种也。如是七难一一。具问已。若答无者。应语言。此优婆塞五禁戒甚是难受难持。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宜当慎敬。切勿轻心。

善男子。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具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

释 五戒听开一分少分半分多分满分。受者欲显持守功德故。全五戒则人相具足。兼十善则天报恒随。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寿夭尊卑。由戒多少。设临时不忖。受后多犯。一戒能持犹胜不受。佛慈就机善导如是。

阿含等经云。于受前忏罪已。然后受法。应如是授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尽形寿为(一戒一分。五戒满分)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三授已。告云。向授三归。正是戒体。今又三结。示戒所归也。

我(某甲)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尽形寿为一戒一分五戒满分)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释 梵语多陀阿伽度此翻如来。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约法身释。若云如法自性来成正觉。即约报身释。若云乘如实道。来度众生。即约化身释也。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至真。为世福田故名应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由冥真故堪作福田也。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正遍知。今翻等正觉。等即遍义。具明差别法门。名之为等。此异二乘深知无差别性。名之为正。此异凡外也。今于十号中。唯举三号。余七皆摄。以显三德故。如来是法身德。应供是解脱德。正遍知是般若德也。

三结已告言。今当示汝戒相。汝谛听受之。

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盗。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并准上具。问答已。余有六重二十八轻。诸杂行相。广如善生经。及行事钞中说。发愿同行八戒。

释 准上具问答已者。此结但受五戒竟。萨婆多论云。欲受五戒者。先受三归。受三归竟。尔时已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五戒名故。此五戒。前四是实罪。饮酒一戒是遮罪。饮酒得与四罪同类结为戒者。以饮酒是放逸之本。能犯四戒。如昔迦叶佛时。有一优婆塞。以饮酒故。邪淫他妇。盗他鸡杀。他人问言。何以故尔。答言不作。以酒乱故。一时能破四戒。文赘云。问答已余有六重二十八轻者。谓优婆塞如是受五戒已。欲发大心。乞受在家菩萨戒者。当依善生经。受此六重二十八轻戒。乃预示法仪。以备用故。令对梵网以观机故。谓诸杂行相。广如善生经及行事钞中说者。然钞依经撰文。以明得失是非。故钞虽无有经可据。今复录二三。俾知大概。彼经云。佛言。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故。

又云。有五善法。围绕是戒。一慈。二悲。三喜。四忍。五信。若人能破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若能远离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若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缘。爱欲缠绵。应当至心慎无放逸。

又云。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无作果(谓以清净五戒为因。渐得出家。受具成就。无作戒体故)。二报果(谓以五戒因。兼修上品十善。报感生天。受诸妙乐故。尚不能超脱。以第三戒未净故)三余果(谓持五戒为因得人道。由戒功德未尽。复生人中。受世诸乐故)。四作果(谓持五戒者。能守护一戒。感一戒之善果报。若犯一戒。感一戒之罪果报故)。五解脱果(谓当来世修行入道。解脱轮回。得证圣果。皆以此五戒。而为根本正因故)。又云。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咨问法味。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不能习学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

又云。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若先取他物。许为了事。若典知关津。税卖估物。若计价治病。治已卖物。若违官私制。如是皆非如法住。若自不作恶。不教他作。心不念恶。名如法住。

又云。若优婆塞因客烦恼所起之罪作。己不生惭愧悔心。非如法住。若为身命故。作诸恶事。非如法住。

按萨婆多论云。优婆塞得听贩卖。但不得作五业。一者不得贩卖畜生以此为业。二者不得贩卖弓箭刀杖以此为业。三者不得沽酒为业。四者不得压油为业。以油多虫故。五者不得作五大色染为业。此谓据经论略明钞义也。文云。发愿同行八戒者。谓例后八戒法之愿文。唯改八关斋三字为五戒。余词无异也。

○受八戒法

善生经增一阿含云。佛告优婆塞。当于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受之。勿令失次。

释 此先明受戒期限及施戒之师也。准佛说斋经云。道弟子六斋之日受八戒。六斋日者。谓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四天王经佛说六斋日。若于初八日二十三日。四天王差使者。下察人间善恶。若于十四日二十九日。四王太子下察人间。若于十五日三十日。四王自下人间。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而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减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而言。减损阿修罗。增广诸天众。今但言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者。以单摄双故。行诣长老比丘所受者。谓崇德腊也。

论中令五众授之。成实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成受。

释 萨婆多论令出家五众授之者。此开有二义。一为应期。二为择人。然此八戒必在六斋八王日。受恐过期则少利益。若无比丘就比丘尼所受。乃至若无沙弥就沙弥尼所受。此谓应期也。择人者。其施戒人必自持戒。乃可为师。若有比丘不持戒。应从持戒尼所受。乃至若有沙弥不持戒。应从持戒沙弥尼所受。复引成实论。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受者虽亦应期急用。然机不能摄其初心。须久发心。一往恒受八戒者。方知戒相。自言无紊。设有如法人。而故作心念。纵说明了。若有疑慢。亦不成受。

俱舍论云。若先作意。于斋日受者。虽食竟亦得。

释 萨婆多论亦有此说。今准释之。彼云。若人欲受八斋。先咨情女色。或作音乐。或贪欲饮啖。种种戏笑。如是等放逸事。尽心作已。而后受斋。不问中前中后。尽不得斋。若本无心受斋。而作种种放逸事。后遇善知识。即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若欲受斋。而以事难自碍。不得自在。事难解已。而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俱舍引者。正此后一义。故今以广之。

前受戒者。下心合掌。随施戒人语。勿前勿俱。若违不成。

释 此明法仪也。前受戒者。谓如前长老比丘。得五众所受戒者。并须起敬法谦下之心。拈香顶礼。长跪合掌。随施戒人语。待彼说竟。听明后答不及未竟前答。亦不得彼此俱言。若违则不成受。谓人法事皆非也。

论云。若受八戒。应言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成实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并受得。

释 萨婆多论云。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终身戒。谓尽形受持之五戒也。复引成实云。随日月长短者。此谓一受经年历月。不须日日频受。今亦附者。致备用有据也。而云半日半夜受者。法无如是。为显戒德故。重受者若年若月竟。欲受再重。受减受者谓不足年月。随意约期受。但有至诚心并得。若受时施戒者。应如是授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是三授)。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为净行优婆(塞夷)竟(三结已次授戒相言)。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能持不(答言)。能持。

如诸佛尽寿不盗。(某甲)一日一夜不盗。能持不。(答言)能持。

如诸佛尽寿不淫。(某甲)一日一夜不淫。能持不(答言)能持。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能持不(答言)。能持。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能持不(答言)。能持。

如诸佛尽寿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某甲)一日一夜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能持不。(答言)能持。

如诸佛尽寿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某甲)。一日一夜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能持不。(答言)能持。

如诸佛尽寿离非时食。(某甲)一日一夜离非时食。能持不。(答言)能持。

阿含经云。如上次第授已。当教发愿言。

我今以此八关斋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

释 凡修行业应当发愿。若有行无愿。其行必孤。若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若行愿相资。乃成慧用也。八关斋者。以不非时食而为斋体。以八事闭恶。而助成斋。良由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助缘无如饮食故。首楞严云。一切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一切众生皆依食住其居家。二众不能永舍家业眷属缘累。所以终身五戒。但除邪淫。不禁非时食。若受八戒。唯制一日一夜者。严禁过午之食。不令入咽淫欲之念。不得毫动。一一皆如诸佛。尽寿坚持其功德。故超胜于五戒也。不堕恶趣八难者。此明自愿离恶。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者。亦愿诸众生皆离恶也。八难者。一在地狱难。谓南赡部洲下过五百由旬。有八寒八热等地狱。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彼处。长夜冥冥受苦无间。障于见佛闻法。名地狱难。二在畜生难。谓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障于见佛闻法。故名畜生难。三饿鬼难。谓饿鬼有三种。一业最重者。长劫不闻浆水之名。一业次重者。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三业轻者。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障于见佛闻法。故名饿鬼难。四长寿天难。谓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无想天也。言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障于见佛闻法。故名长寿天难。五在北郁单越难。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谓此处感报胜。东西南三洲也。其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为着乐故。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故名郁单越难。六盲聋喑哑难。谓此等人虽生中国。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虽说法亦不能闻。故名盲聋喑哑难。七世智辩聪难。谓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王法。故名世智辩聪难。八生在佛前佛后难。谓佛出现于世。为大导师。令诸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人有缘者。乃得值遇其生。在佛前佛后者。由业重缘薄。既不见佛。亦不闻法。故名生在佛前佛后难。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者。此明自他愿种成佛之因也。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者。此明自他得值佛解脱之愿也。三会者。准弥勒下生经云。弥勒菩萨即于出家之日。便得成佛。坐于龙华树下华林园中。三会说法。第一会度九十六百亿声闻众。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缯缕或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