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初至三十竟。合有三万六千八百言)

西太原寺沙门 怀素 撰

●次解僧残。

开之为二。第一总解。第二别明。总解七门分别。第一配属身语。第二自作教他。第三遮性差别。第四持犯方轨。第五违制不同。第六二部有异。第七下众任运。

初门身语位分为四。一有二戒局身。谓漏失摩触。二有八戒。二粗二谤及四违谏。语正身助。三二房戒。身犯语助。四媒嫁戒。身语正犯。

第二门位分为三。一有五戒自作成重。谓二粗媒嫁两房。若论教人。有同不同。谓盖有无。能所犯异。是以下文。使比丘言。我若报僧。恩。不在我。为此自报。使残僧兰。益若俱者。粗媒同犯。二房义殊。故如前辨。次二谤戒。恼境处齐。彼我同犯。三有六戒。自重教。轻谓漏失摩触。四违谏戒。漏摩教人。无润己义。但由劝恶。故结兰罪。教他违谏。僧未秉法。教言莫舍。但得吉罗。以无僧命众法可违。情过轻微。所以不重。若僧秉法。设谏已去。教言莫舍。即结兰罪。以有僧命众法可违。情过重故。所以不轻。门且如教人漏失。事成始兰。何故教人违谏。前人用言。违谏未成。即得兰罪。旧释云。彼处教人。但有自坏损他。无僧命众法可违。过义是少。故事成兰。不成但吉。此中教人违谏。一有自坏。二复损他。三有僧命众法可恼。过义是多。故不待事成。教即结兰。今解。教人漏失。约事辨违。事成结重。不成获轻。教人违谏。唯约恼僧。不对事明。直结兰罪。所以知者。如调达违白未竟。但得吉罗。教他莫舍。便获兰罪。以此故知。不对事明。又亦不就能所差别。若约能所明者。岂有所教吉罗。能即兰罪。尔者恼僧过重。应结僧残。解为恼过重。故结偷兰。无别可损。不犯僧残。

第三门。三戒是遮。媒及二房。余之十戒。并是性摄。

第四门。是中初房。除去过量有王房全一个年半戒。具二持犯。谓不从僧乞处分法。名为止犯。身造房成。即名作犯。此之二犯。体一名别。而不得有名体各别。其二持者。具含两义。或从僧乞法。即是作持。得法造房。即无作犯。翻却作犯。岂非止持。此亦同犯。体一名别。法虽不乞。亦不造房。名为止持。造即乞法。名为作持。此之二持。名体各别。余十一个年半戒。唯是止持作犯。亦可此一个半戒。据别体边。是则作犯止持。通十三戒。

第五门。理而言之。并是违佛制。然前九戒。直作即犯。以无僧命可违。名违佛制。后四谏戒。名违僧制。僧若不秉谏法。即无违谏之罪。以此义殊。违制不等。

第六门。一媒。二谤。及四违谏。此等七戒。僧尼同犯。违谏得罪虽齐。境界翻例。余之三戒。境罪俱等。自余六戒。僧尼不同。漏失僧重尼提者。染患内外不同。故有轻重。多云。为令二众有差别故。又云女人烦恼深重。难拘罗制。若与制重。则罪恼众生。又云女人要在和屏。多缘多力。苦乃出精。男子不尔。随事能出。故不同也。比丘触女。力能自固。限分中制。但待得僧残。尼受摩触。恐成陵逼。深防中制。故结夷罪。二粗稀数。僧重尼轻。又可尼是趣重方便。故结偷兰。僧无八事相资。故得残罪。二房就过量者。僧得独行独宿。喜触造房。故结僧残。尼须伴援。二人共造。为二共造。自无过量。是以文云。多人住屋不犯。见论。二人造房不犯。设令独造。稀故兰罪。若尔覆屋过三。何以同犯。答此据稀数不同。故使犯有轻重。下就看覆招讥。所以同犯。为此下文。但离见闻。即开不犯。既禁见闻不殊。所以齐犯。若论不处分者。旧解云。尼无兰若。制居聚落。僧傥无房。故宜须造。设不处分。情过轻微。但结兰罪。比丘丈夫。得在兰若。树下露坐。安身进业。今在聚落。营构私房。故须重遮徴其后犯。今解。前以过量喜独故残。今不处分。类准亦尔。又可本为恼僧制令处分。比丘喜恼故残。尼即不喜兰罪。

第七门七戒。各容有任运犯义。谓二粗二谤。两房媒嫁。得有遣人为己作义。所教事成。任运得犯。余六教人。虽欲为己。以不同犯。故无任运。

次下别释。先解初戒 别制意者。多论云。为令法久住故。又欲止诽谤故。又欲生天龙善神信敬心故。又佛平等。不问亲疏。有事则制。无事则止。又诸佛法尔。淫是恶行。法应制之。次释名。方便动转。标心究竟。名之为故。体分[泳-永+(盈-又+夕)]流。称云漏失。次别缘有五。一有六种非道境界。若是正道。不犯此戒。二作非道想。以非道道想。但得偷兰。是以下文云。若非道想。不疑僧残。三作究竟心。四动转。五失即犯。阙缘者。若阙初缘。正道来替。获重。不犯僧残。阙第二缘。两兰。谓非道道想。非道疑。阙三四缘无罪。阙五。轻重二兰。次下释文。犯相可解。次诸根下。发觉呵责。先比丘呵。文分为四。初诸根悦豫。发觉所由。二诸亲友下有二问答。明取自言。三诸比丘下。正明呵责。文中复二。一彰所作不安。妄为安乐。二此正法下。举应以显不应。四应举事白佛。次佛呵文二。一捡自言。二明呵责。呵责文三。一行违失。二污略教。三损信施。戒本文三。一略。二开。三满。开中文五。一梦中作事。二睹事生疑。三陈疑扶托。四为申疑状。五彰过开通。若取作事。即应是犯。以本无心。除梦不犯。见论十二云。佛制身业。不制意业。是以梦中无罪。满戒四句。一人。二犯。三开。四结。次明广解。不释第三句。初一别解。二四合明。其结罪名。乃至吉罗。皆无释者。别解可知。合明文云。第一释弄列精七种。对人属当。第二尔时下。辨情所为十一种事。第三若忆念下。举前七精。错互作五十句。初一漫句。情无简别。次对七色。名为七句。但对责中。初之一句。克心相应犯。下云不相应犯。次黄亦同。余五各尔。故曰亦如是。合成五十句。第四欲为乐故下。垂上五十句。配十一事。作五百五十句。初举为乐。对漫一句。次约责七句。次黄等亦尔。次举乐等类易。第五若于内色下。出其六种非道境界。列释可知。第六若于内色下。举七种精及十一事。对于六种非道境界。作五百二十八句。初约内色。取前漫句。及青等七。但作八句。计理应有五十句。余四十二略无。次举此八。对十一事明。是中先举为乐八句。次举药等类易。是则合成八十八句。次外色下。举余五乘。即成五百二十八。或可兼略总乘。合有三千三百句。次轻重文二。一自作。二教他。余文可解。

次摩触戒 别制意者。多论六义。一以出家之人。飘然无所依止。今结此戒。与之作伴。有所依怙。二止斗诤故。此是诤竞根本。若投女人。则生诤乱。三息嫌疑故。不谓直投而已。谓作大恶。四断大恶之源。欲是众祸之先。禁微防着。五为护正念故。若亲近女人。则失正念。六为增上法故。比丘出家。迹绝欲秽。栖心事外。为世轨揩。若投女人。与恶人无别。则丧世人宗亲敬之心。释名者。身相扪摸为摩。二境界交对曰触。故曰摩触。别缘具七。一是人女。简去人男及非天畜等。然人女中。不简死活小大亲疏道俗齐犯。不下文具明。二人女想。三二俱无衣。四作无衣想。五有染心。六兴方便。七觉触便犯。次阙别缘。此中异境。谓有人男二形黄门。及天非人畜生。此六作阙境双阙。故阙初缘。有十二兰罪。若阙第二。亦有十二。谓想疑各六。阙三二兰。谓有衣作阙境及双阙。阙四亦二。谓作有衣想疑。阙五无罪。阙六亦然。或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