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明愍忠寺传讲毗尼比丘 永海 述

△将释问戒大分为三。初标题目。二明译人。三释本文。初标题目。

释题十四字。通别合称。上十三为别。下一为通。就别题中。统括其义。谓佛说目连五百问。是七众戒律中轻重事之经也。若别释之。有五重义。名体宗用教相。名者。人法为名。人者。佛与目连。法者。五百问等。梵语佛陀。华言觉者。谓觉了诸法性相之者。又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说者。悦也。谓佛由此戒。证于菩提。欲以妙行。益物。今得机而说。畅悦所怀。故名佛说。梵语目连。此云采菽氏。以上古仙人。好食于菽。仍以为姓。其名尼俱律陀。此云无节树。以父母祷树神而生。故以为名。问者。评也。言戒有持犯轻重之疑。数有五百。一一问而决也。戒者。梵语尸罗。秦言性善。言性本自善。无所染污。戒体然也。亦云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谓保持三业。离诸缚也。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故。中者。内也。轻重者。轻是第三篇。至第五篇。重是初篇二篇。事者。由也。绪也。言轻重事。是篇聚之因由。亦是泥犁之头绪也。谓目连所问。非定慧中事。乃戒律中隐摄未制轻重之事。佛说开遮之缘。轻重之事。故曰人法为名。体者。无作为体。谓众生灵明妙心。本来无作。由随于根境之缘。作诸恶业。致使无作真心。染于妄想。而不证得。若欲返妄归真。须受尸罗妙行。故于情非情境上。发心断一切恶之殊胜思。受所引誓不淫等。即名为色。此心所及所引色。于境量上。不起一念。有作心之胜用。是发无作心体。由是胜用。了证灵明无作妙心之体。故名无作为体。宗者。信心惭愧为宗。宗者。主也趣也。惭者。不自作恶。愧者。发露向人。若人虽信戒心。苟无惭愧。或故作或覆藏。尚不灭业与果。况证无作之体。故信心之后。以惭愧为主。能证无作戒心为趣。故名为宗。用者。离苦得乐为用。用者。力用也。苦者。三界生死之苦。乐者。三乘出世之乐。谓既禀戒获体。具惭愧者。当有何益。故明持戒有惭。当离世间轮回之苦。必获出世涅槃之乐。故名为用。教相者。三乘酪味为教相。教者。乃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同异。谓戒是如来初说华严乳味时。不动寂场。而游鹿苑。分别说三。酪味之教而为相。故名为教相。通题经者。梵语素怛啰。此云契经。谓契理合机之教。又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之机。通别合称。故名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

△二明译人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释附东晋录者。言唐宣师述内典录。始于汉明帝。终至大唐。列陈各朝释经沙门善士人名。并三学法名。今问无译人之名。不知何朝而译。良由此经于东晋时。国内盛行。既失译之名。今附彼录。

△三释本文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序分二。初品题。二序文。初品题。

五篇事品第一

释。五者。谓波罗夷等。篇者。偏也。谓此五中。偏说重轻之事。事者。拣理而言。即动作营为之事。品者。梵语渠波。此云品。集义类以彰品名。第者。居也。一者。数之始也。以文分一十七品。此居其一。

释。文为三分者。自如是我闻起。至当堕何处。是为序分。自尔时佛告起。至于问终。是正宗分。自尔时目连。至于文终。是流通分。首言时方闻众证信序也。当机咨问发起序也。初述经之来源。故有序分。既许咨问。是以目连一一而问。如来应机随义而答。令人起惭愧心。永断诸恶。获大利益。故有正宗分。此问非但当时得益。后五百岁远沾其利。故有流通分。

△二序文。二初证信。二发起。初证信二。初闻持之所。二闻持之伴。初闻持之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释。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故。佛者。时从佛闻。王舍下。闻持之所。梵语罗阅祇伽罗。此云王舍城。谓劫初慢他多王。瞿贪陀王。如是等圣王。于此建舍宅故。梵语迦兰陀。此云好声鸟。谓声好而形丑。以群栖竹林。故名迦兰陀竹园。此下无闻持之伴者。影摄闻持之所。文中以下文云从座而起。必有同闻之众。又流通云。吾今怜愍诸众生故。

△二发起三。初启白。二赞许。三正问。初启白。

是时目连。从座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问。唯愿世尊。为我演说。

释。是时下。谓目连既同住园中。心怀所疑之事。故从座起白佛下。谓佛乃世出世尊。能知因果。纤毫不差。方答我问。故白之也。我今下。谓我今欲有所问诸事。惟愿大悲世尊。为我演说。将欲正问。而先启者。盖佛是无上大圣。须先请知。不卒问故。

△二赞许。

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恣汝所问。

释。佛言下。谓佛称赞汝所问者。是利益有情问也。既有是益。故赞善而许之。

△三正问。

时目连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轻慢佛语。犯众学戒。杂用三宝物。当堕何处。

释。目连下。远叙末法信寡。犯戒致报而问也。末世者。拣非正像故。乃世道交丧之时。轻慢佛语者。叙罪过缘起有四。一无知。二放逸。二烦恼炽盛。四不尊重。由是于佛语之法。轻忽侮慢。意含正法时反此。犯众下。正问所犯诸恶。当堕何处。犯者。干也。谓干犯所受之戒。众学戒者。谓广释毗柰耶。及十七事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突学法中。是故总云众多学法。今举轻而问。其余轻重皆摄之也。此是所作之业。杂者。参错也。杂用三宝物者。言佛物有四种之殊。法物不同。僧物各别于三宝诸物之中。参错而用也。按宝积经营事品云。佛言有檀信施。属佛法僧三宝之物。营事比丘。应善分别。不应共杂而用三宝之物。如现前常住僧物。不应与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应与现前常住僧。此二僧物。亦不共杂。亦不与佛物共杂。佛物不与二僧物共。杂。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须。应集僧行筹索欲。若僧和合分与。迦叶。若如来塔。或有所须。若败坏者。若二僧物多。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坏。今有所须。此二物多。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若招提。我今持用。修佛塔。若僧和合。营事比丘。应以僧物修治佛塔。若不和合。应余劝化。求财修也。若佛物多者。营事比丘。不得以佛物分与二种僧。何以故。于此物中应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线。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诸天世人。于此物中。生佛塔想。而况宝物。若有施衣于佛塔中。宁令风吹雨烂。不应贸易宝物。何者。如来塔物。无人能与作价者。又佛无所须故。佛僧如是。法物宜然。以事体同故。此三宝物。该一十七品。若道若俗。是所作业之事也。若业与事。总名为因。当来下。谓若有所作恶因。当来堕落何处恶果地狱之所也。如是因果。余人不决。唯佛究竟明了。故咨请问。

△二正宗分。文分一十七品。初五篇事。二三宝事乃至十七沙弥事。初五篇二。初诫许。二正说。初诫许。

尔时佛告目连。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释。谛听者。诫之辞也。言诫而说者。以所问事。是生惭之要门。灭业之正路。故诫谛实而听。当汝说也。

△二正说六。初众学戒。二波罗提提舍尼。三波逸提。四偷兰遮。五僧迦婆尸沙。六波罗夷。初众学戒。

若比丘无惭愧。轻慢佛语。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

释。此答末世犯戒之由。及受罪之处时也。惭者。内生羞耻为惭。愧者。外生羞耻为愧。梵语突吉罗。此云恶作。约身言恶作。如不齐整着衣等。约口言恶说。如含食语等。若比下。明无惭信寡之人。犯众学戒者。标所犯事也。如四下。喻明犯事堕狱之时。言四天王者。提头赖吒。秦言持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居须弥东。黄金埵。毗琉璃。秦言增长。主鸠槃茶。及薜荔多。居须弥南。琉璃埵。毗流波叉。秦言广目。主诸龙。及富楼多那。居须弥西。白银埵。鞞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居须弥北。水晶埵。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寿五百者。按俱舍论云。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计五百岁。堕泥犁中者。此云无有。谓无有喜乐。无欢无利。此即等活地狱。谓彼罪人手生铁爪相掴肉堕。或狱卒唱。或冷风吹活。两缘虽异。等一活故。于人间下。按论该九百万岁。以颂云。五十年为一昼夜。三十昼夜。该一千五百年。十二月。该一万八千年。十年。该十八万年。一百年。该一百八十万年。若五百岁。总该九百万年。又优婆塞戒经云。四天王寿。人间数九百万年。故知千字传写之讹。下诸数例此。

△二波罗提提舍尼。

犯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

释。此四篇所犯事也。梵语波罗等。此云向彼悔。如比丘于村中。从非亲尼。自手受食食。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等。如三下。喻明犯罪堕狱之时。梵语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寿千岁者。按论云。人间一百年。为天一昼夜。计一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黑绳地狱。以热铁绳。絣量肢体。后方斩锯故。于人间数该三亿六千万岁。

△三波逸提。

犯波逸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亿千岁。

释。此第三篇所犯之事也。梵语波逸提。此云堕。谓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八寒是也。如夜下。喻明犯事堕狱之时。梵语须夜摩。此云善时分。时时唱快乐故。寿二千岁者。按论云。人间二百年。为天一昼夜。计二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众合地狱。以众多苦具。炽然猛热。合来逼恼故。于人间数。该一万四千四百万年。

△四偷兰遮。

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

释。此初二篇之方便也。梵语偷兰遮。此云大遮。谓大恶遮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于初二篇罪。如故泻精而未泻等故。如兜下。喻明犯罪堕狱之时。梵语兜率陀。此云知足。于五欲境。知止足故。寿四千者。按论云。人间四百年。为天一昼夜。计四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嗥叫地狱。谓狱卒捉人。掷铁镬中。嗥啕大叫故。于人间数。该五万七千六百万年。

△五僧残。

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一百三十亿四十千岁。

释。此二篇所犯事也。僧伽者。善见律云。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尸沙者。云残。谓末后与出罪羯磨。此覆藏。即波利婆沙。行二种行。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从境为名。如不下。喻明犯罪堕狱之时。梵语涅摩地。此云自在。亦名不憍乐。若依秦言化自乐。谓自化五尘而娱乐故。今云不憍乐者。憍。逸也。以自化乐。故不憍也。寿八千岁。按论云。人间八百年。为天一昼夜。计八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大叫唤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镬中。号啕大叫故。于人间数。该二亿三万零四百万年。

△六波罗夷。

犯波罗夷。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

释。此第一篇所犯之事也。梵语波罗夷。义翻名弃。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故。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自古皆从众法绝分名弃。如淫杀等也。如他下。喻明犯罪堕狱之时。梵语婆舍䟦提。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是欲界顶。假他所化。成自乐故。即魔王也。寿十六千岁者。按论云。人间一千六百年。为天一昼夜。计十六千岁。堕泥犁中者。此即焰热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城中。火然燋烂。由烧炙众生堕此狱中故。此上名有间。若谤毁三宝五逆等罪。寿命一大劫。堕第八无间也。于人间数。该九亿二万一千六百万年。

△二佛事品

问佛事品第二

释。佛物有四种。一佛受用物。殿堂衣服床帐等。既曾受用。只安佛塔中。不得移易互用。二施属佛物。不得移至他寺。三供养佛物。花香幡盖等。如花多。听卖买香油。犹多。更卖着无尽财中。若幡多。施主不许。不得余用。四献佛物。供养塔食。治塔人得食。佛前饭。侍佛比丘得食。

问。佛物先在一处。有比丘赍至余处。作佛事。犯何事。答犯弃。一切佛物。不得移动。若有事难。众僧尽去。当白众。若众听。得赍至余处无罪。

释。此问佛物前在处。后人赍他处作佛事。犯过也。佛物下。言第二及三之物。先在此一住处。有人赍至余一住处。作殿等佛事也。犯何事者。言此既移彼。知其有过。拟是佛事。不决重轻。故问犯何事也。答。犯弃。言若移佛物。犯弃罪故。一切下。盖由移动是不与取。及用佛物故。若有下。明移之开缘也。难者。忧也。患也。事难有八。病。王。贼。水。火。衣钵。梵行。命。意谓若有事难。众僧尽去。当作单白羯磨。众皆默然听许。得赍无罪。良以此开。恐失佛物并施福。非同窃取及用故。又含不听移之有罪如上。

问。佛物得买供养具否。答。得。

释。此问第二。得买第三佛物也。得买下。谓有人施属佛物。比丘得买花香幡盖。供养具不。答。得。前所问事是移。今既不动。是正因故。亦布施时。未定何事。故三种佛物。皆得用故。是正果故。又令施主时增福田故。

问。佛物造堂与真可赁否。答。一切佛物得买。不得赁。

释。此问第二。作第一受用物也。直。价直也。赁者。以物取利曰赁。谓比丘以佛物造堂。有人与直。既不移而有利。可得赁否。答。一切下。言四种物中。所摄一切佛物得买。若买须五倍价。以佛物无人能与作价故。不得赁者。以佛无须故。又同世间法故。若故赁者。越法咎也。或云佛因尚以头买施人。况果物云买者。何也。答。良以佛物事重。法僧不宜。况其俗乎。如天子宫室。非臣下所居。若故居者。得重咎故。若谓佛乃出世。非同世间者。岂惟无益于世。使人咸发阐提之心。可不慎哉。

问。比丘作佛事。得佛奴牛驴马。得借使否。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不知。得。以非法得故。

释。此问作第一佛事。以第二施物得借使也。佛奴者。以佛物买之侍佛故。或身充所欠故。牛驴马者。或佛物而贸并所施也。得借使者。谓比丘作佛事用佛物。非己用取利。可得借使否。答。佛言。若比丘知牛马本是佛物。不得使也。以比丘自作佛事求福。而借用佛物有损故。若故用之。重罪咎也。不知得者。言不知奴牛。是佛物得使。以非法得故。盖如法比丘。不用佛物故。

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篱里可住否。答。若知故入。犯堕。不知不犯。若知故住。过三谏犯决断。过四谏转犯重。

释。此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可住也。僧地下。言比丘于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而围之。虽僧地僧居。既用佛物作篱。此篱里僧可住否。答。佛言若比丘知佛物为篱。即僧地已是佛物。不宜入住。而故入者犯堕。以不信佛语故。若不知是佛物而入者。不犯堕也。若知下。明增重意。若知故住。有如法僧谏。遮其故住所以。诘其用佛物之非理。谏云。大德此地佛物作篱不可住之。若故住者。即用佛物故。用佛物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住此也。如是一谏二谏。过三谏不舍者。犯决断罪。以恶性不受人语。若犯而覆者。随覆日多少。僧前与波利婆沙覆藏羯磨。行覆日别住已。末行六夜摩那埵。如不覆者。僧直与行六夜摩那埵。行已次二十僧中。作出罪羯磨。决断其罪故。过四谏转犯重者。以善者受谏。如海纳流。今既不受。非复比丘。所以犯重。如俗人不共住也。

问。先佛堂坏。主人更出私财。作堂。用故财施比丘。比丘可取否。答言不得。

释。此问主人以己财作堂。用故财施比丘。可取也。先者。前也。坏者。毁也。更者。再也。私财者。言私己之财。非公化十方之物也。故财者。言佛堂故坏之财也。谓主人先修佛堂已坏。而施主更出私财作修佛堂。用更易故坏之财施与比丘。而比丘可取也。佛答不得取也。言物虽属主。已施如来。既属世尊。岂再为主。故云不得施也。若比丘明知佛物。不宜受之。故云不得取。而故取者。计钱多少犯重轻故。

问。僧地佛物用作都篱。篱里先有井果菜可食否。答不得。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果并菜施得食。不要不得食。若买。五倍价。若知不买而食。计钱多少犯罪。

释。此问第二佛物。作僧地篱。先有井果可食也。都总也。篱。障也。言僧地以佛物作篱而护之。此内先有井果菜可食也。佛答有四义。不得食也。一者。言篱里先有井果菜。既佛物作篱。不得食者。由篱护无损。即是佛物故。二者。若井果是檀越物。欲作佛事。除先要以果菜施僧。后作佛事可得食之。若不要施僧。许作佛事。即是佛物尚不得食。况佛物作篱。可取食也。三者。言若比丘欲买而食者。须五倍价。以价重即止买念取食心也。四者。若比丘知佛物。不买而食者。计钱多少犯罪。多。则弃。少。则偷兰突吉也。

问。欠负佛物。物云何偿。答。直偿本物。以佛不出入。故不加偿。虽尔。故入地狱。昔佛泥洹后。一比丘精进聦明。有一婆罗门。见比丘精进聦明。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比丘即受。其女姝好。比丘后生染意。作不净行。共生活用佛法僧物。各一千万钱用衣食。而此比丘极聦明。能说法。使人得四道果。自惟罪深重。便欲偿之。即诣沙佉国乞。大得钱物。还欲酬之。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比丘知七步当死。六步里便向弟子言。何处偿物。遣还本国。言汝偿物已还。我住此待汝。弟子偿物讫还。报之即起。七步便死。堕阿鼻地狱中。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谓是温室。便举大声经呗咒愿。狱中诸罪人鬼。闻经呗者。数千人得度。狱卒大嗔。便举铁叉打之。即命终。生三十三天。以此验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偿。虽复受罪。故得时出矣。

释。此问比丘。欠负佛物云何酬也。欠。少也。负者。受贷不偿也。言人借用佛物。或偿之欠少。及受贷不偿佛物也。云何者。犹言如何也。为是直偿本物。或加倍而偿。佛答有三意。初正答。言比丘欲偿时。但偿还本所负欠。不增减故。良以佛是出世大圣。不同世间出少入多。故不加利偿之。虽尔不加。由故借用当入地狱。地。底也。下也。狱。扄也。言地下之狱。拘扄不得自在故。此在南洲下五百逾膳那。三引证昔佛明用物由。言昔迦叶佛灭后。有一行解之僧。时有婆罗门。睹比丘之德。施女作尼。求解脱故。而比丘受之。因其女姝好。后生染污净行之心。即作不净之行。遂男女共同资生活命。用三宝物。各有千万。用为衣食。而此比丘有行解说法之益。能使人得四道果。亦自惟忖用物罪重。便欲偿之。即诣他国乞化。大得钱物。以用偿也。道路下。明用物之报。言比丘欲回。因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以人四大力故。行至七步。蛇毒力故。不至八步。比丘既知七步当死。于六步内。便向弟子。说何处偿。议云本国。即遣还本国。言汝偿物已还来。我住此待汝也。弟子偿讫。还报之。起七步便死入狱。以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而谓是温室者。以狱之相。罪人见为别境。及至境时。即为恶报。顺其熟习。故为温室。梵语匿呗。此云止。由是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住为法事也。故法苑云。西方之呗。犹东土之赞也。由谓温室。便举声经呗。咒愿施主福田。因经呗声。令罪人发心得度也。狱卒下。言彼意恨罪人不改过迁善。数烦劳苦。故大瞋以铁杈打之。即死生天也。三结劝。言往世因果昭然。以斯验之。凡系佛法僧物。不可不偿。虽复受罪。故得即时出。不可不偿。由偿物故。虽复受苦。故得即时出矣。

问。佛塔上扫得土。弃之有罪否。答。得弃。不得余用。

释。此问佛塔扫土弃有罪也。言佛塔之土。即是佛物。为得用之。若弃即失佛物。可有罪否。佛答得弃者。言土虽塔扫。而是飞集之尘。不是塔质。故弃无罪。不得者。言但沾塔之气分。不得余用。凝土尚然。况于佛物。岂宜可用。

问。佛物出与人。取子息用。犯罪否。答。与佛物同体。俱犯重。出入合子与佛。由故无福。以坏法身而为形故。

释。此问佛物与人取息用犯罪也。子。嗣也。息。利息也。言前用佛物犯重。若比丘以第二佛物。出放与人。取物子息而用。不知犯罪也。佛答。子息既因佛物而有。即与佛物同体。故俱犯重。下明僻解之非。若谓用息有罪。以出入佛物。合其子息。与佛物增长。亦是福也。盖由增佛物故。所以无福。何以故。以坏戒等之法身。而为形故。

问。佛图主。遣佛奴小儿。给比丘可使否。答。不得使。以是佛物故。

释此问主遣佛奴。给比丘可使也。佛图主者。张骞使大夏还云。天竺国有浮图之教。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言灭秽明道。为圣悟也。由主佛陀之事。故云佛图主。遣。差也。言比丘自用佛物有罪。若图主遣给可得使也。佛答不得使者。因名佛奴。所以即是佛物故。

问。比丘要与佛作。得食佛食否。答。不得。比丘无客作之理。何况取佛物衣食用耶。

释。此问比丘与佛作。得食佛食也。食。啖也。佛食者。佛物为食故。言比丘要与佛。作为殿堂。得食佛食也。此用有缘。非同前之无缘故。佛言。比丘虽有作缘。亦不得食。以比丘入三宝数。为法王子。极为所尊。岂有至尊之僧。反为至劣之客作。故云无客作之理。此事尚不宜为。何况取佛物为衣食之用也。

问。白衣与佛作得佛物。用此物作食请僧。僧得食否。答。不得食。

释。此问白衣与佛作。得物作食。僧得食也。言前问比丘。作不得食。若白衣与佛作得物。用此作食请僧。僧得食也。佛答不得食。以食虽属于白衣。终因佛物而有故。是知食受白衣之名。即不得食。况无名者。岂可食也。

问。佛事法事。得捉金银钱否。答。不得捉。犯舍堕。

释。此问佛事等得捉金银也。此金银乃不净之财。故律制不捉而远过。若比丘为修佛殿堂等事。教法等事。得捉金银钱否。佛答不得捉也。言金银名不净财者。以五欲之首。虽为佛事。不得自捉。附执事人。如是上不违佛之制。次不令俗议谤。是名权宜。若故捉之。即有贪慢之心。故犯舍堕。

问。人施牛驴马奴。造佛事法事可受否。答。得受使用。但不得卖。弓刀军器。一不得受。

释。此问人施牛等。造佛法事可受也。言持净戒者。不畜牛等。皆有过故。若人施比丘牛驴等。作佛法事可得受也。佛答得受者。盖佛法慈悲为本。若见机得受使用。以有生福灭业之缘故。但不得卖者。防杀过故。弓刀军仗。乃损害众生之器。亦犯国禁。故一不得受。

问。人施佛屋宅未用。可寄住否。答。不得。便是佛物。

释。此问人施佛屋宅未用。可寄住也。言前问赁住佛堂地。皆云不得。若人以己宅施属于佛。像未受用。可得暂时寄之住也。佛云不得者。以屋虽未用。由施后。便是佛物故。

问。续佛光明。昼可灭否。答。不得。若灭犯堕。虽云佛无明暗。施者得福。故灭有罪。

释。此问续佛明昼可灭也。续。连也。昼者。日之中也。言人施油续佛前之光明。不令有暗。比丘节减己用。以昼日之明代光。可得灭也。佛云不得者。违施主意故。虽云下。遮谬解也。或曰。佛乃大觉。常光一寻。智光无量。岂有明暗之殊。故可灭也。佛言。虽云佛无明暗。为施者得福。若故灭有罪也。

问。非佛屋佛像在中。可在前食卧否。答。得。若佛在世。犹于前食卧。况像不得。但卧须障。若有灯光明。不得足光中过住。若自有灯得。

释。此问俗屋。非佛屋。像在中。可食卧也。食者。受食也。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