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医巫闾山崇禄大夫守司徒通

圆慈行大师赐紫沙门志福撰

(论卷第六)自此等者,已上释前立义分云是心生灭因缘相竟。自下释彼自体相用,故次前章有此文来。问:何不释彼摩诃衍耶?答:良由众生不能直入,故我世尊依法假说生灭因缘相自体相用门,欲令文文悟入法矣。是故一门通显彼法,深经皆尔,不可别明,有释不释,厥在兹焉。此如第一文中广说。本真如自体相者,斯则牒上立义分云自体相用。然言真如,约义标也。亦可近牒次上文云真如薰习,义有二种:一者自体相薰习等,此全同也。虽牒彼文,而亦释前立义分中自体相用。然上论中,文散义隐,今撮一处,照然显说,故科名云分明显示。

从本已来至如来法身者,此中有二:初总标,后所谓下别释。于中有二:初有名功德,后无数功德。望下第三别释广说。阙此总标,余章同尔。然释论科文但判大意,今此委细曲分差别,故彼此文无所违矣。

乃至满足等者,准下释云从具缚地乃至大觉地,结缚解脱之二位中,无所不具等,由此须立藏身二名也。

真如自体无有增减等者,此五对义,非五人中,后后增大,有中去也;前前减小,无边来也。亦可非前前者舍去,后后者新来,故云亦无去来。

言一自成一者,此对五数,故得一名。

同自作同者,此对人异,或双待五人,故立同名。斯则待前五人,故立一同之名,二无滥也。演奥抄云:猒异者,着妄猒真,故成六道殊异,而性不异也。舍别者,舍源逐派,故三乘有别,而性无别,故云唯一真故。

自然常住至又真实故者。此之六句,应作超间两次读之。一云自然常住,三际不动,寂灭又寂灭。此即据时。次一约处,如上因缘殊胜中说。亦可六句各是一义:一时,二处,三则三世,四则四相,五拣起动,六拣虚妄。若尔,如何科名云时不转,不言处耶?答曰:但就本论显文故尔,或可约处而显时也。所谓六种性义功德,并次引经。并云性义者,意云性上本具差别假义,故立德名。第四德中,经云本有,即前自然本有,非得他力,释本自性。又云明白,即上远离尘累,释本清净。又云离边中中,即上契中实故,释本心字。

言本始二觉等者。此通四觉皆具性德,以论总言本始二觉,不别拣故。然染净始觉而具二义:一离性成染。复有二义:一与清净始觉不一,则成情有;二与不异,亦断理无。二离性断染,唯据情有,不就理无,以被染诳,今方起故。今准此德及次不变,自余诸德各具四觉。细详论意,似其四觉各具三大。下论说修染净始觉,顺彼本觉三大义云:以何义故,四门结中皆悉通名随顺法性?(上问下答。)为欲显示法性虚空,其体性广大圆满,无有边际;其相用无碍自在,无有始终。修彼四门一切行者,亦复如是,随顺如如,其阿世耶广大圆满,无分际故。释曰:露滴天池,尚具百川之味,况始合本,宁无三大之功?由此而知,故具三大。余之三觉各具三大,如彼二相及四镜等,多文说之。

言四障者,准无上依经等说:一、方便生死(无明),二、因缘生死(无漏业,上二变易因缘,下二变易果报),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此四变易因果,能障法身四德。宝性论说:无明住地为缘,能起变易杂染,故除断时,显性净德。无漏分别业,能与变易为因,有变易即非自在,故除断因中劣无漏时,即显自在真我之德。变易名意生身,有细四相,即是行苦,既有行苦,即非安乐,故除此身时,即显乐德。变易之身,终归坏灭,故除此坏相,即显真常。如经广说。今此净义,对别障说,前清净义,望通障说,故二不同。

其炎幻者,即上四障也。

不修行者,即上自然也。

言清凉不变者,上之三字,清净本觉;下一变字,染净本觉。自在之言,通其二觉,清凉即不,故为一焉。故下对翻,唯云热恼。

言譬如明镜等者,应配随染、清净二种本觉,名随、违故。随染本觉,随所薰染,顺成染缘起,如镜之南,即是面也,此喻随质而能现像;清净本觉,不随所薰染,成净缘起,如镜之北,即是背也,此喻违质而不现像。

如是三数,别相云何者,此问三本不同因由。下答有二,据文唯出初本,就意反显后二。最后一义,佛经所为,根利不迷。一者、上流转变等者,应是随染,本觉具二。上即随所薰染,渐向上位,名上流转变。如上说云:本有因果,薰令起信等是也。下即随所治染,渐往下位,名下流转变。如上文说:本觉断惑,自上向下,同于此也。若尔,性常断惑,下文何故言令不作乎?答曰:谓不显故也。又上文云:发起业时,佛性善根渐渐损灭。斯良证也。或上流是菩萨等,下流是声闻等,以次下论释衰变云:破灭变德,令不作故,是故衰变。今准彼文,此下流变不可同常下转之义。若须同者,此正随缘成下转染,云何得言破灭变德,令不作耶?是故非彼下转之义。

言八不者,中观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也。

以何等者,上则消本,此下徴释,亦可兼上通为问词。有体相耶者,体则性也,即次初句答之。相则义也,即次后句答之。次所以下,徴释后义。

自性自性等者,自即净也,他即染也。第一论云自谓一切清净品法,他谓一切不善品法是也。谓德不一,故云自性自性。若与惑俱,可是除遣之法;今无惑染,故是不断之德。

终异自者,准钞引论,于终字下有一不字,谓相不异体也。

不能作一者,谓体不异相也。问:此不异义,与前不离,二义何别?答:亲疏别故。若依现本,一则体大,自则相大,自异相大,作一体大,故云自作一也。此望不离,全无滥故。

名为如来藏者,即在缠之称,隐覆名藏,即上释云从具缚地乃至是也。

亦名如来法身者,即出缠之称,依止名身,即上释云无上大觉智地是也。

自宗正理者,其无念心是佛境界,故为自宗。

非道邪行者,其有念心是魔境界,故名非道。智度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偈云: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如上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处释。

本上之诸无明地故者,即是本末二无明也,以末而在根本上故。

明以之为对者,谓本觉智明,对彼翻之,下皆准此。

离转见者,转则起也,即上所翻云起等也。

二种自在无故者,即是人、法二种实我无也。

如本热恼衰变等者,准上论释,衰灭变德,名为衰变,能、所异故。

而本性德等者。此释本论如是等文。若准贤首释者,上则妄心外求,求之不足;此则净法性满,何假外求?同上文云:如是诸德,从无始来,自然本有,非假缘力而建立故。亦可体大,犹如一室;尘沙相大,譬若千光。每一一光,圆满一室;随一一相,圆满一体。故云:如是诸德,悉皆各各不分其体,于一法界,其量等故。所对妄法,犹如水火,不能一一圆满一室,不能各各圆满一体。故云:能见之心,所见之境,二差别故,本觉功德,则不圆满。圆者,周也,遍也。满者,盈也,足也。

阿尸多遮那尸帝树者,此云无边,一从树也。

举喻合法等者,一、喻有名数量功德;二、喻无名过量功德;三、喻妄大而德亦大,妄小而德亦小;四、同白色故者,准下信成就发心中,摩尼色黄,外矿亦黄,喻内有本觉,外有了别识;五、喻智嗅,同为五分法身香故;六、喻慧尝,同成一种解脱味故;七、即肇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故;八、即同依一心出故;九、即真妄法尔有故;十、即终归摩诃衍,故云尔也。

功德黑闇等者,涅槃经云:功德女是姊,随所至处,能作吉祥。黑闇女是妹,随姊至处,能作灾祸。二不相离,彼文广说。真似功德,妄如黑耳。二不相离,故说此喻。本所谓诸佛如来者,是上果海。

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者,是上尘劫。

实实假假之二理者,实实假假四字,如次而配。四身谓法身,自受用身(实实),他受用身,变化身(假假)也。本论四身,开显分明。释论四身,说二含二。谓举法身含自受用说,变化身含他受用故。无相现应门,随见粗细门,分明说也。言二理者,是法智二人所显二法,亦是他化二人所得二法,故云二理。或合为假实,总名二理。法从人以得名,是实等之二理,依主释也。论中之言,隔法之词。又上实属人,下实目法。上假目人,下假属法。是实之实,是假之假。言二理者,假实二也,摄用归体。实等即二理,持业释也。论中之言,助语之词。又法相云:真如是实,虚空是假。法性同尔,谓清净染净二种真如,故云实实。虚空亦二,故云假假。真空二理,同前开合。本文唯言真如者,影取虚空,摄假归实也。此亦持业,准上可知。

以此义故等者,即以此上拂迹义故,谓修行者心无所得,一二有无诸迹皆离,自他双绝功行齐忘,即是冥契自然本有,具足功德不假他力,以非观待伪妄法故。故清凉云:真本不可以功成,要妄功而本就;深源不可以行得,必行尽而源成是也。据此用大亦通本觉。

同同同者,即此人法等三种平等也。上三异字,反此可知。

非消融体者,消即尽也,融谓和也,非是消尽融和染净而归一体。此上总是观待假说。次如两下,即明绝待真实之事。如犹若也,观即待也。若两真妄,空空绝迹,是为非待虚伪之法。

权作等者,此说已上,证前述理三平等义;而今已下,证前以一体下,都绝妙祥。三问已酬,初一所指广文,应答余二。

如本以有等者,此九句论,具用帖前三种平等。谓初三句智,第四句理,即智、理等。上四句体,次三句用,则体、用等。前七句人,后二句法,即人、法等。此后二句,亦应贯上二等读之,以显彼二平等义故。

唯阿作唯阿者,准千山本,无下唯字,圣记亦然。彼云:阿谓自然也。更无文释。意言:上阿属真身,即无相是也;下阿属应化,即现应是也。如珠出宝,二皆自然,以无心故。亦可上属本论法身,下属智身,以体作用,皆自然故。此解顺文,有亦可通。意言:但自然作但自然故。上释上节;次所以下,释何以等;后而诸下,释但随等。

唯自自身者,上自属本法身,下自属本智身,故云自自。

无他身故者,无他受用变化身也。文云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耳。

无有关故者,意云如影实通水月二处而现,今偏据水,故亦得云本月体中无关而已,如离生无佛,故云但随众生。次下问答决疑门说,偏据本月,故亦得云本影无二,以离本月无别影故,如离真无应,故云色心不二。若据前后文下之意,实通二现,影喻可了。良以佛生全用上说不生不灭四种无为作自实体,细推此二,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