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沙门 灵泰法师 撰

无别种子生故言即声者。然名句文。不从种子生。其名句文。与声同种生。其小乘中说。名句文三。自性无记。不通善恶性。若大乘中说。名句文三。通善无记性。若佛成熟名句文。即是善无漏性。若除佛已外。余十地菩萨二乘凡夫等。所有名句文。即是无记性。若生住异灭四相无别种。其能相法。还与有为所相法同种生。其四相即通三性。从所相有为法。以类性也。法无得解等者。即是智也。法者即是名句文。辞者即是声也。其辞无碍解。即缘诸方言音声也。问云何名法无碍解。无碍乃至词。多对机故。但说声者。又问此二无碍解。为缘菩萨自身所出声名等。为缘他众生所发声名等。为缘他众生所发声名等。答然菩萨。即缘佛所说十二分教名句等法。及所诠义。为大利益故。即持十二分教名句等法。以利有情故。能诠名句法无碍解。即对所诠义无碍解也。若佛亦缘十二分教名。以利有情故。云法无解。缘于名及云法对所诠。其辞无得解。即缘他十分有情实声言语。若别对波方语声。佛菩萨即作彼方之语声说法。皆谓世尊同其语思对神力不共法。故云词无碍解缘实声。又云三词多对机。机即十方所他众众是也。

疏云或以光明妙香及味等者等取触思数等。解云。或佛放光触身。便得解义菩萨坐香捺下。则获得藏三昧。或食香触身。便圣道此香饭。口具香味触三尘。或有国土寂莫无言诸菩萨等。各各思量。便得解义故。依思数等。建立名身多名亦得有句身多句身法。准此方法声上名句等。而作句数也。

疏云众生机欲待故者。机谓根机。而欲得待藉教法。

疏云由作多法立名等故乃至与六处为根长等不同者。然依五尘等多法立名等故。名等法处摄。由如依六根种子立命根。命根亦是法处摄。然今疏中。若言依六处种子者。即三界命根。有差别也。若言欲色二界中。可言六处立命根。若无色界。无五根故。即意根种。而立命根故。取诸六处种立命根。即非也。又第二解云。依第八识心王。及五所种上立命根者。即说命根依多法立故。命根是法处收故。长唯色处一法立故。长等遂是色处收。此后解为胜。又疏中云。即言发依身语思多法立无表色者。引此文成法处者。即不相当也。何以故。若大乘无表色。虽是法处。不是不相应。是不相应摄。可将无表依多法立。而例名句等。随识多法立。是不相应中收。然大乘无表。不是不相应行收。若取成实论中。说无表色。是不相应摄。以例名等依多法立同是不相立收。若取大乘无表色例名等者。义不当也。然大乘宗中。若能发身语思。即是行蕴收。所发身语。及无表。五蕴中皆是色蕴收。色蕴中。即十一种色。若无表色。十二处中法处收。若十八界中法界收。

又疏云依发身语思多法立无表色依多法立命根等与六处为根长等不同。解云。此文通虽外难曰。长等色上。假即许色处收。名等声上。假亦应声处摄。今解云。名等依多法立。所以法处。依发身语表。及思等。众多法发无表。无表依多法立。遂是法处收。亦依法处。答又如命根依六处。第八心王心所多法。亦是法处。长等唯依一法立。所以同处摄。所以不同名等。

疏云无表命根但依一法立然非教性故同所依法处所摄。解云。亦答外难无表。但依一思立。然非教性不同名等别处摄也。思及无表。俱法处摄。今此后为胜。胜前解也。取命根依多法立。共名句相例胜。

疏云一者。扇能显空中风也。二相好者。若见三十二相。即显是大丈夫。谓轮王及显是佛也。三根形。根形实面差别故。即男女有别也。四者盐能显食味。集此四种。意况于文能显义也。此即是盐能显诸物中味故。即是文如言文义增妙等自之为便缮那者。意显此盐能显此出食中气味。犹如经文。其义深远。其语增妙也。此中即言文增义妙也。此巧妙者。即是经中气味故。说增妙为便缮那也。味即是文。然此疏主。引文意增妙等为味。云云。即是文者。不相当彼处。言文义增妙。即约如如灭后。即诸阿罗汉。即结集三藏教法时。诸罗汉等。若见佛经有不好实语处。即改之。而就其好取结集者。善能缀绢其三藏文无错气。名为文义。增妙亦不约文。能显义。名之为味也。问若言结集罗汉。亦改以佛所说三藏教文者。何故明如是我闻处。即言结集者。离增感差一分过失。答约多分说离蕴分过失。且不相违。对法云。此又名显乃至名句所能显义故者。准此文中。应云名迹文也。显者即是文。文能显义故。钵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