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 王肯堂 集释

△科文分四。初释题。

因明者。地持论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云何五明处。谓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详具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闻所成地。其解因明处云。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所建立法。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为因照明观察义故。又说此中略有七种。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今此论中八门二益。即七种中论所依一种也。而体性等六种已在其中矣。因明能入。正理所入。入者能所契合解证相应之谓也。因有二种。谓生因。了因。生因如种生芽。了因如灯照物。然此二因。各有三种。生因三者。一言生因。二智生因。三义生因。了因三者。一智了因。二言了因。三义了因。因具三相。名为正因。明即正智。通乎因果。因智即始量度者。果智即终决了者。正理者。谓世出世法真俗二谛各有自然当然之理。离诸邪倒。故名为正。如以初三摄眼所不摄为因。成立色定不离眼识。三相无缺。便显唯识正理(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释见后文)。以缘生为因。成立有为空无性宗。便显有为正理(量云。有为是有法。定空无性是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云如幻法。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以不起为因。成立无为非实有。便显无为正理(量云。无为是有法。定无实故。是宗法。因云。不起故。同喻云。如空华。空华无有起。空华无有实。无为无有起。无为亦无实。□出大乘掌珍论一论唯释此二种比量)。是皆由因发明。得入正理。故曰因明入正理也。量有三支独曰因明者。因有力故。宗非因不显。喻非因不立故。因中三相。遍是宗法。则摄宗也。同品定有。异品遍无。则摄喻也。又此三支。若望所生智果。总名为因。故后文云。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故知举因。三支备矣。古疏问。夫论立量。三支圆满。果明不举。独唱因明。答。有二解。一者。对敌申量。即能立三支具足。敌者起智所由。并得称因。所生敌者。即号为明。理智合举。故说因明。二者。就比量中。有许未许。为成未许。必有能成。即能成是因。所成是果。宗由因显。义得分明。此即因果双彰。理无违妨。慈恩大师云。因明论者。元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劫初足目。创标真似。爰暨世亲。再陈轨式。虽纪纲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有陈那菩萨者。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栖峦等持。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于时岩谷振吼。云霞变彩。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玄妙难究。如来灭后。大义沦绝。今幸福智攸邈。深达圣旨。因明论道。愿请重弘。菩萨乃放神光。照烛机感。时彼南印度按达罗国王。见放光明。疑入金刚喻定。请证无学果。菩萨曰。入定观察。将释深经。心期大觉。非愿小果。王言。无学果者。诸圣攸仰。请尊速证。菩萨抚之。欲遂王请。妙吉祥菩萨因弹指警曰。何舍大心。方兴小志。为广利益者。当转慈氏所说瑜伽。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陈那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门论。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门者。权衡照解之所由。据此。则似此论为能入。陈那论为所入也。藏中有因明正理门论两译。乃大域龙树菩萨造。而陈那之论莫可考见矣。

△次论主。

商羯罗主菩萨造

商羯罗主。未见的翻。后序云。奥有天主菩萨。今释者遂以商羯罗为天字。然天之梵语。自曰提婆。或应四字皆梵语耳。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悲智双运自他俱利之称也。

△三译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高祖皇帝李渊。为太原留守。进封唐公。后有天下。遂为国号。三藏者。经。律。论也。法师行迹。具慈恩传。得此论与翻译本末。则后序备矣。

△四正文四。初颂。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

此之一偈。总有八义。一真能立(此标名。下释义)。谓对敌伸量(释上能立二字)。三分圆明(圆谓不缺。明谓不谬。此释真字)。开晓于他故(由所立真故。即能生他智果。下反此可知)。二真能破。谓斥他支量。非圆有谬。示悟于主故。三似能立。谓对敌伸量。三分阙谬。非晓于敌故。四似能破。谓妄斥他量。非圆有谬。不悟于主故五真现量。谓于色等义。有正智生。自相处转故(无分别智。得境自性)。六真比量。谓藉众相。而观于义(如见烟知火)。相应智起故。七似现量。谓有分别智。于义异转(不称实境而知故)。了瓶衣等故(瓶衣假合。非真现量境)。八似比量。谓以似因智。于所比义。相违。解起故。悟他。自悟。即二益也。悟他者。由能立破。皆能启他未了义故。自悟者。由现比量能引有无分别二智故。自悟悟他。似亦例尔。

△次论释颂八。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谓此一偈。摄尽诸论之中要义。以论虽多。不出八门二益立破之规矩也。

△八中初真能立门二。先总示三支。

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言此中者。起论端义。或简持义。是宗等中。故名此中。简谓简他。持谓持自。拣非他论。持此论中所应说也。初句。举法标名。宗等。等余因喻。能立有二。一三支为能立。对问者得名。二因喻为能立。对宗得名。今即前义也。故结云。如是三分。说名能立。由宗下。释成。以对问者。说名能立。开示未了。即悟他也。

△后别开三支四。初宗。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此中。真能立中也。宗有二训。所宗名宗。主也。能宗名宗。尚也。随自爱乐所崇尚义。以为其主。启悟于他。故名为宗。宗有依有体。极成有法。前陈宗依也。极成能别。后陈宗体也。宗体所依。故名宗依。宗体为能别。则宗依为所别矣。言有法者。如色声等。有体当情。故名有法。言极成者。此能所别。须要立敌两家共许。方曰极成。问。立敌共诤。名为宗体。何要共许方极成耶。答。一开口时。便被敌者遮曰。世间本无如是道理。何用诤为。则立义不成矣。故先泯诤之迹以为入诤之路耳。如唐三藏立唯识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此极成言。即简自他两般不极成色。诸小乘说最后身菩萨染污诸色。一切佛有漏之色。大乘不许有故。此是他法自不许者。若立为唯识。便犯一分自所别不极成。亦有一分违宗之失。大乘宗说十方佛色。及佛无漏色。小乘不许有故。此是自法他不许者。若立为唯识。便犯他一分所别不成。其此二因。皆有随一一分所依不成。说极成言。为简于此。今者立二所余两家共许诸色为唯识故。宗后陈言定不离眼识。是极成能别。问。小乘既不许色不离眼识。何不犯能别不极成过耶。答。今此是有法宗依。但他宗中有不离义便得。以小乘许眼识缘色亲取其体有不离义。兼许眼识当体亦不离眼识。故无能别不极成过。问。既共许有。岂无相符过耶。答。大乘但许境不离心。外无实境若前陈后陈和合为宗了。立者即许。敌者不许。立敌共诤。名为宗体。故无相符之过。此中但诤言陈耳。未推意许也。差别性故者。谓宗依宗体之上。有此种种差别性故。所以定须置极成言以简别之。方不犯似立宗中相违五过不极成四过也。随自乐三句。前已释讫。对因能成。故名所成。如有成立声是无常。立宗式也。九种宗法。皆以声为有法者。声体微妙。不在四微之数。四大于四微。有具不具。唯声皆具。故或计常。或计无常。夫常与无常。皆为边见。而此以无常立为宗式。至后出过屡举常宗。盖有意焉。常住事胜。众生欣乐。多生耽着。无常事劣。能引诸苦。易生厌离。是以经论广破常见。屡言无常。能了此义。则于此论思过半矣。

△二因四。初总标三相。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华严钞云。所言因者。所由所以顺益待籍之义相也。由有此所由所以顺益待籍。宗果方明。故说此等名为因也。此即要是宗之所由。亦是宗之所以等。由此即显与所立宗一向一味。能建立宗。名为因也。此因通乎生了。生了各有三种。如前已说。据智觉言。三支比量。理贯五明。以破立为宗。言生智了为体。则生了二因。各取三种中第一种为因。明矣。同异二品。释见下文。宗法即因。以如是因。成如是宗。名宗法也。或云。如举声言。未立宗时。但诠声之自性。名为有法。若云是无常者。即诠声之差别。谓是无常声。非是其常。今言宗法。即差别法也。此中三相。即随举一因。望于三处。立三相名。如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等。即此所作性。望于无常声法之上。决定有性。名遍是宗法性。望于瓶等同品法上。定有所作。名同品定有性。望于空等异品法上。遍无所作。名异品遍无性。此所作性。具三相已。方真成无常因也。此三相。翻下似因一十四过。

△二别释二相。

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所立法者。所立之宗法也。谓喻要与宗之义类。均平齐等。谓之同品。如立无常。所立法也。瓶等无常。均等义品也。是处。异品处也。宗与因对同品敌体相番。方为异品。无之一字。非止相违别异而已。故龙树云。此中若品与所立法邻近均等。说名同品。以一切义皆名品故。若所立无。说名异品。非与同品相违或异。若相违者。应惟简别。若别异者。应无有因。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无常及无我等。不相违故。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如无违法相违亦尔。所成法无定无有故。非如瓶等因成犹豫。于彼展转无中有故。以所作性现见离瓶于衣等有。非离无常于无我等此因有故。云何别法于别处转。由彼相似。不说异名。言即是此。故无有失。若不说异。云何此因说名宗法。此中但说定是宗法。不欲说言惟是宗法。若尔同品应亦名宗。不然别处说所成故。因必无异。方成比量。故不相似。

△三结成因性。

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

先释同异二品。尚未明因性。至此方结示因之三性也。如举所作性因。此因要具三性。方是无常之因。遍是宗法者。谓凡是一切所作性者。皆是无常宗法。少有不是此宗法者。则所作因为不成过。同品定有者。此所作性。要于无常同品法中。决定有性。方为正因。设于无常同品法中或不定有。为不定过。即似因也。异品遍无者。此所作性。要于虚空异品法中。皆无其性。如于异中少有所作。此因则宽。相违不定。故此三性。翻十四过。

○因明正理门论九种宗法。谓立声常。所量性故。或立无常。所作性故。或立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或立为常。所作性故。或立为常。所闻性故。或立为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或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或立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故。或立为常。无触对故。此中立式显过之宗因。不出此九种中。此似楷定以所作性。与勤勇无间所发性。为无常正因。三相具足。然所作性即可尔。其勤勇无间所发性。于无常宗亦非正因。故龙树云。如前成立声是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现见勤勇无间所发。或显或生。故成犹豫。今所成立为显为生。是故不应以如是因证无常义。又异品非勤勇无间所发。如电光等。及树声水声风声。亦是无常。则非遍无。又缺第三相矣。此但借为例耳。或谓于多因中检此二因为此论中能立之因性者误也。

○论主举此。贵图易晓。今应取奘师比量为正式。即前色不离眼识宗。因云。